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来源:笔记侠(ID: Notesman)
大学时,我学到了3点经验
在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被母校邀请在毕业典礼上致辞,这对我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1987年,我考上武汉大学计算机系,在图书馆看了一本书《硅谷之火》,建立了我一生的梦想。我在武大操场上,走了一圈又一圈,走了整整一个晚上。我也想办一家伟大的公司,梦想之火在我心里彻底点燃了。但是一个从县城出来的大一新生,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有,就想办一家伟大的公司。我立了一个在当时特别夸张的目标——两年修完大学所有课程。意味着,你要上两倍的课,写两倍的作业,过两倍的考试。所以,我面临过很多难题。今天讲一讲其中的3个难点。果然找到了几个学长,特别热情,跟我滔滔不绝地讲了几个小时,把整个大学的课程都讲了一遍。走的时候,还把他们用过的教材、教辅,甚至课堂笔记都打包送给我了。很多人遇到问题,总是喜欢一个人琢磨,觉得自己遇到的问题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能靠自己解决。实际上你绝大部分的问题,别人都遇到过,都解决了,甚至有标准答案。
武汉大学的计算机系是从数学系里分出来的,学的全是数学系的专业。要自学很麻烦,多半看不懂。放一两周,拿出来再看第二遍,反复多读几遍,读着读着就懂了。其实知识并不全是线性的,很多知识点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前面看不懂,跳过去没关系的。等后面看懂了,反过来可能就能看懂前面的。
今天的社会瞬息万变,光靠学校里学的知识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我上学时学的是软件,今天干的是手机和汽车,专业差很多很多。所以,一定要掌握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足以面对未来所有的挑战。我对同学都不太熟,而且要上两倍的课程,很多时间是冲突的,缺课就不可避免。一旦遇到老师点名,同学又不熟怎么办?而且很多课程有平时分,让我压力很大。假如老师对我印象深刻,知道我没有偷懒,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上课时,同学们特别喜欢坐后面,我总是坐第一排,正中央。坐到老师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只要老师提问题,不管会不会,我总是第一个举手。课间休息时,只要有不懂的,我总是主动跑去找老师请教。一来二去,老师对我印象就深刻了。大部分老师对我印象都挺好的,所以点名缺课就不是问题了。就这样,我克服了重重的困难,搞定了四年所有的学分。但是,计算机光修学分是不够的,把程序写好才是硬道理。30多年前,电脑挺少。全年级的同学上机实习,只有一台六八千的小型机。最要命的是,同时挂了20多台终端,20多个人一起用。就是这样,还得凭票使用。每个同学一周两张,每一张只有两个小时。我的第一招,只要有空就跑到机房门口去排队,万一有同学迟到或者不来,我就去捡漏,就用人家的电脑。为了利用有限的上机时间,每次上机之前,我都是在纸上先把代码写好的,到了电脑前只要录入就行了。为了提高效率,我找了张打印纸,把键盘拓印下来,贴在课桌上。如果实在没有电脑用,我就在纸上写,把教材里的一些程序拿出来写。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我要写得像教材里的示范程序一样。我大一的时候,学的第一门编程课叫 Pascal 语言程序设计;大二的时候,有同学来告诉我说我的Pascal作业变动到了新版的教材里。这样,我就可以有电脑用了,在实验室的电脑前熬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通宵,逐步修炼成同学眼里的技术高手。汇编是一个很难的语言,它特别接近于硬件的底层,相当于硬件的指令码。这就是我大学二年级时候写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是在 DOS 平台上的一个内存管理工具,这个工具在当时特别火,几乎每个程序员人手一个。30多年过去了,今天还有人在网上讨论,作为一个程序员,我还是有点小激动。接着,我要定下的第3个目标:在一级学报上发表论文。我有了这个目标后,我就去请教了老师张德向教授,该怎么做?他就给我出了个主意,说要不你把之前研究计算机病毒的思考整理寄给学报试试?在当年,每个老师对我都挺好的,其中张德向教授对我帮助最大,他在我几个很关键的时候都给了我巨大的帮助。我当时特别有兴趣,花了很多时间琢磨,还写了一款杀毒软件。其实,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但是我还是按照张老师的建议,壮着胆子整理成了论文。当时的论文都是写在稿子上,写完以后挺激动,拿去给好朋友看。于是,承载着这么多人期待,这么多人帮助的论文,我就寄给了权威的学术期刊《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这篇论文被录用以后,在张老师的鼓励下,我又给当时的第三届全国青年计算机学术会议投稿,又录用了。我今天回想起来,那些看起来很了不起的目标,试一试,也许没那么难。所以我觉得,年轻人还是要有年轻人的魄力,不要听人家这个建议那个建议,敢想敢干最重要。其实,很多事情没有那么难,你去试一下,说不定就成了。这是我发完论文以后最大的感受,之后我面对所有困难的时候,我都是一往无前,先干了再说。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有和我一样类似的经历,可能因为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个人,梦想就被点燃。我幸运的是,我真的把梦想当回事,并且学会去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然后竭尽全力去完成。梦想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正是因为这个梦想,我想尽办法把各种各样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武大的求学生涯,也为我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大二的时候,我在武汉电子一条街上认识了一个朋友,他技术水平很高,他叫王全国。他比我大4岁,他是武大学长,留校当老师,在校办的一家网络设备公司上班。认识他以后,我就经常跑到他们公司蹭电脑,因为他们公司的电脑都是最新型号,我就在他们的演示机上写程序。很多老师以为我在那打工,其实不是,纯粹蹭电脑,没有工资,但他们公司中午管个盒饭。后来,我跟王全国越来越熟,我们俩就约定在暑假写一款加密软件。我这两天也想了想,可能是因为加密软件比较难,我们俩就想做点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就决定做一款加密软件。当时,他们的公司是电子一条街的门面房,人家一下班,我们就把卷帘门一拉,整个公司就成了我们两个的天下。我当时写程序特喜欢开两台电脑,一台写程序,一台做测试,特别像段子里说的“等咱有了钱,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但无论我们睡得有多晚,第二天一定得准点起床,因为人家公司要开门营业。就这样,没日没夜,我们干了15天,产品按期完成了。这是我做的第一款商业软件BITLOK加密软件,1989年8月份做出来的。这款软件定价2,000多,当时大家的工资可能不到100块。这个产品发布以后,在圈子里还很有影响力,很多开发者特别喜欢我们写的这个工具,卖的还不错,后来我们又升级了几代,持续卖了多少年?这是我大三暑假第一次干,就大获成功,都有点飘飘然。但是我心里特别清楚,要不是和王全国一起干,肯定没戏。如果没有王全国的经验资源,我可能想都想不到去干这件事情。所以我自己有个很深的感受: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找互补的朋友一起干,成功概率会大很多。接着,我还在电子一条街上混了一年多,有位学长想创业,就来找我,我答应得特别爽快,我特别兴奋,我觉得我终于有机会大展宏图,我的梦想就是创业。我们公司起名叫三色,当时,我们有四个创始人,大家都是朋友,每个人分25%的股份。大家都渴望干一番大事业,每天都干得热火朝天,但随着公司到10多个人,问题就来了:谁说了算?后来,我们觉得这样不行,得选个董事长,而且还是民主选举。我们在短短的几个月就改选了几次,大家都当了一遍董事长。只有我一个没当过,主要他们嫌我年龄小,觉得我压不住场。于是,从我们先卖电脑,接着写软件,甚至还做打字复印的业务。刚开始我们还挣了点钱,后来业务越来越多,反而挣钱越来越难。有好多次,我在学校上晚自习,几个董事跑到教室来找我,拉我出去开会,商量一晚上也商量不出什么主意。接着公司就开始发不出工资、吃不上饭,这个过程很煎熬。这个时候,我们有个董事吹牛说,我做生意不行,打麻将还行。于是,我们就派他去跟食堂的师傅们打麻将,赚了一堆饭菜票,我们靠这个又熬了一段时间。最后,我们的公司还是熬不下去,当时我们连散伙饭都没吃,就把公司清算关门了。我分了一台286电脑,当年觉得特别累,睡了一觉,第二天早晨醒来后,走在校园里,一下子轻松了。后来,我复盘过很多次,想一想我们真的是太幼稚了,什么都没想清楚,就稀里糊涂干了。多年以后,我见到了一个大学生创业的团队,他们也是四个股东,也是每人25%。他们告诉我说,我们都是好朋友,凡事商量着来就行。讲得特理直气壮。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我,我觉得他们创业应该不太会顺利,只能默默祝他们好运。金山内部有一句话经常讲,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2010年4月,我再次出发,怀揣着年轻时的梦想,和一群伙伴创办了小米。回望过去30多年的创业之旅,就是不断追寻梦想,并不断成长的过程。过去三年小米的高端探索,是我近10年来最痛苦,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成长。我们憋了一口气,又花了很大的力气做了小米12,但仍然不达预期。有人说,小米的品牌形象已经很固定了,要不换个品牌?我一直以为,所有人都是万众一心,一定要把高端做成。聊完以后,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整个春节假期都没有过好。过完春节的第一天,我就召开了一个紧急的战略讨论会。这是小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讨论会。全集团所有的总经理都参加了,我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当时讨论问题特别激烈,从下午一直吵到晚上,我在反复说服大家。我们的创业梦想,就是把小米办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无论多难,咬着牙也要上。这个行业有苹果、有三星,有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竞争极其激烈。这么强大的同行,我觉得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我们在技术上寻求突破,才能为未来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不是想做还是不想做的问题,这是小米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所以,我们就把高端化定为了集团战略,达成了高度的共识。比如说影像,我们2017年就设立了独立的相机部,对影像特别重视。这个目标定下来后,整个研发团队群情激昂,下了很大的功夫,迅速杀入了全球前三,接着干到了全球第二,接着费了很大劲干到了并列第一。我们用了两年时间准备,专门定制了传感器,所有配置拉满,团队全部铺上,然后在调教上下了巨大的功夫。在我们产品发布前的最后一天,我们终于收到了评测报告,全球第一。整个相机部都沸腾了,这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巨大的成功。我们一下子全蒙了,这么牛的影像,全球第一配置,拉满参数,为啥还不满意?经过极为痛苦的反思,我们彻底明白了,参数拉满不代表拍照好,更不代表用户满意。怎么能拍出用户满意的好照片呢?我就提了个大胆的建议,能不能找徕卡呢?当我这个主意提出来以后,团队告诉我,徕卡找过我们,被我们拒绝了。我说,徕卡是最好的老师,只要用心学,我们的能力就一定会成长。问了几个摄影师的朋友,他们告诉我,徕卡的实力和影响力都是顶级的。所以,我们正式邀请徕卡来小米科技园办摄影培训班,我逼着核心团队的所有成员上课。因为平时特别忙,周末好不容易休息一天,还要上课、写作业。有一次为了赶作业,一大早我就跑到小米科技园的星巴克拍照。我们内部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培训,大家的热情都特别高,整个公司对摄影的理解也越来越深。谈到摄影,故事特别多,因为特别复杂,我讲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这个大家知道吗?专业摄影套装,在手机上一卡就特别像相机。我们首发优惠价定在了799元,有一段时间被网上的黄牛炒到了1400多。这个产品在立项的时候,曾经被我拍死了两次,知道为什么吗?我也是学了摄影之后,一步一步深入了解摄影爱好者的喜好之后,终于懂了为什么。各位想一想,同一个创意,同一个产品,当你改变认知以后,决策就完全不同。所以,我们的摄影能力也在一步一步建立,拍出的片子也越来越好。这样的探索与改变正发生在小米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影像,我们对高端的理解也越来越深,高端产品的口碑和表现也越来越好。我说个小米13的故事,无论是销量,还是口碑,小米13表现都不错。这么好的一款产品,在我们研发过程中,也是两次差点夭折。第一次是在立项的时候,当时小米12不达预期,亏损严重。小米13要不要继续做小屏?大家争论很激烈,一半以上人都反对。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要在这么小的尺寸里面做到无短板、无阉割的全能旗舰的所有功能和体验,是个巨大的挑战,这对研发能力要求特别高。所以,大家经常看到一些小尺寸旗舰手机是阉割版,所以国内很少有同行做小尺寸的全能旗舰。就算你做到了一款这样的好产品,它的成本一定很高,而且也未必卖得好。大家同意吗?所以我特别理解大家的纠结。但是我依然认为,手感是最重要的客户体验。就这样,我们的研发团队背水一战,迸发了巨大的战斗力。在去年疫情期间,为了不耽误进度,大家主动到小米科技园进行封闭研发,过上了军训式的集体生活。不谦虚地讲,很多地方的体验大幅度超越了 iPhone。不是的,第二次夭折就是在上市前夕的订货会上,大家信心不足,强烈建议砍掉。我觉得这时的气氛比立项会上还要有压力,反对的人更多。于是,我就反复跟大家交流,一步一步把大家的担心搞清楚。假如小米13又输了,一亏就是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这些年里,我们在高端机里投了将近100个亿,压力巨大。其次,我们所有的同行都是做的大屏,同事们也担心在这个价位上,我们的手机打得过吗?所以,这么严峻的问题摆在眼前,我耐心的跟大家说,做高端一定要有耐心,用户的认同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长,至少要干三代。说明我们的产品是独特的,因为今天的竞争都是同质化竞争,我觉得我们就是要做独特的产品,做不一样的产品,做更好的产品。大家看在我的坚持下,终于同意上市了。就这样,命运多舛的小米13终于面市。这个时候,还有米粉跟我开玩笑,小米旗舰买双不买单,他们要死等小米14,坚持不买小米13。当时,我们谁也没想到,小米13一上市,口碑和销量双丰收,朋友们夸这叫小米的13香。巨大的决心,巨大的投入,巨大的耐心,终于收获了今天小米13的成功。虽然这个成功可能也不大,但来之不易,在我们内部也具备极为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是我们第一次做到了从参数领先到体验优先的代表作。它看起来参数没有那么猛,但是它成本很高,体验特别好。所以小米13的成功在我们内部坚定了一个很重要的共识:体验优先。同时,我们过去三年总结的高端设计三原则也被大家接受了。做高端,首先要无短板,同时在参数和体验有冲突的时候,要坚定站在体验这一边。还有,软硬件一定要深度融合,完全拉通。这样,才能对体验的全过程有一个彻底的保证。所以,我认为有这样的认知,有这样的共识,小米未来的产品一定会越来越好。小米的高端探索经过三年时间,上百亿的投入,几万人的努力,跌宕起伏,终于迎来了阶段性的突破。在这场高端化的战役里,任何微小的成功都来之不易,背后都需要认知的改变和认知的突破。在武大求学期间,我建立了一生的梦想,还学会了拆解目标。在金山创业的过程之中,我完成了从程序员到管理者的蜕变。创办小米,一个改变中国制造业的愿景,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我的梦想开始逐步走入了现实。每一段经历,每一次蜕变,都是一次认知的突破,更是一次关键的成长。最近几年,不少人都特别焦虑,特别迷茫,很多人问我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怎么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呢?只有脚踏实地地成长,才有足够的自信、勇气与决心,去迎接所有未知的挑战。也只有脚踏实地的成长,才能让内心的充实,眼里有光,时时刻刻充满力量。朋友们,不管你的梦想是什么,我都真诚地祝福你,祝你梦想成真,祝你拥有一个快乐而充实的人生。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洞见君↓↓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