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咖云集 !“非洲历史文化与文明互鉴”国际研讨会在福外举办

前言

交流与互鉴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而文明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内驱动力。在相互交流、彼此借鉴中,不同文明才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坚守中国文化立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地域的历史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理念,也是促进世界文明平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4月14日,“非洲历史文化与文明互鉴”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来自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华社、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河海大学、布隆迪大学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非洲历史与文化、在文明互鉴中建设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我校执行校长黄建平致辞。他指出,学校坚持以“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非洲历史与文化”与“中非交流关系史”为重点研究方向。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支专业方向多元、科研能力突出、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成立了校级研究中心,同时争取成为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


大咖云集

观点碰撞

罗林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教

罗林在主旨报告中表示,近代以来,我国从贫弱走向富强,相对于我国目前的国际地位,我们对域外国家和地区的认知仍显薄弱,尚有许多亟待弥补的短板,域内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域外认知度的贫乏,日益形成明显的反差。在这种形势下,区域国别学应运而生,迎来了大好发展机遇。

中非合作新格局

孙树忠

中国驻卢旺达、摩洛哥前大使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非全面战略合作意义重大。”孙树忠认为,世界形势和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演变,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动摇,西方逆“全球化”盛行。他强调,“一带一路”是中非相互支持、守望相助的纽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启发力,给非洲国家带来了全新的道路选择。中非应分享治国理政的经验,加强政治层面的交流互信,建设全方位、全链条的务实合作平台,形成中非合作全新格局。

李安山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原会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非洲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非洲。”李安山从中非关系的五个基本事实、中国与非洲历史文化的相似性以及中非文化教育交流的未来展望等方面,探讨了中非之间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性。他提出,官方民间应合作共举,逐渐破除西方在非洲文化市场的影响,并以平等的方式互相学习。

王朝文

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原社长

“非洲东海岸,不仅是人类的发源地,也是中非交流与文明互鉴最多的地区,留下了许多历史的印记。”王朝文以“非洲东海岸的中非交流与文明互鉴”为题表示,无论是肯尼亚拉穆岛的“中国村”、马林迪的明代瓷器,还是蒙巴萨耶稣堡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存,都是中肯友谊源远流长的见证。进入新时代,中非交流与文明互鉴更加频繁,传颂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友好故事。

安春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编审、西亚非洲》杂志常务副主编

安春英将埃及与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互动对比,描绘了世界农业发展进程,认为中非农业合作空间巨大。她表示,中非农业发展呈现不同的图景,双方在农业技术方面的长期合作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共享。因此,中非农业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互动性。

贺文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有着璀璨的文明和文化遗产,这使中非文化交流具有丰富的底蕴和内涵。”贺文萍认为,要实现中非文化共兴,必须加强中非媒体合作和民间交流,建设有利于中非友好合作的“舆论场”。应当挖掘、培育和发挥自媒体及社交媒体的力量,通过在非洲的中国人、华人、华侨创办的相关社交平台,占据舆论主动权。

中国非洲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发展趋势

张海榕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西非经济共同体研究中心主任

张海榕以河海大学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研究中心为例,分享了新文科视域下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人才方面的重要举措。

詹世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西亚非洲》编辑部主任

詹世明探讨了近年来中国非洲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的建设特点,并总结了三大趋势:一是中国非洲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发展更加精细化,从事国别、次区域和具体领域的研究机构将更多出现;二是机构、学科和研究项目的整合将进一步优化;三是研究机构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多元化和本地化。

中非经贸合作的秩序与挑战

李党(Trystan ODZALA)

刚果(布)青年学者、南京大学博士生

李党认为,2000年的中非峰会是中国与非洲大陆国家关系的新开端,是国际关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引起了全世界高度关注。他提出,刚果(布)与中国的传统友好关系在新世纪更加紧密,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成为了中非合作的亮点。

班超(Etienne BANKUWIHA)

布隆迪青年学者、南京大学博士生

班超表示,随着中非关系迅速发展,中国与非洲各次区域组织以及各国合作关系日益重要。布隆迪以非洲大湖区、东非共同体成员国身份,与中国展开了全面合作,成为了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重要目的地。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如何化挑战为机遇需要中非双方的智慧与胆识。

非洲族群冲突的根源与现状

刘成富

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刘成富以刚果(金)东部的动荡局势为例,分析了非洲民族独立后武装冲突的根源,认为其不仅与部族矛盾有关,而且与西方殖民历史和西方国家强加的“民主化”进程脱不了干系。在他看来,要解决非洲地区的社会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发展经济。和平与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有了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维护好社会的和平与安全,两者相辅相成。

杨廷智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副教授

杨廷智对姆菲卡尼战争对南部非洲酋长制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他认为,19世纪初的姆菲卡尼战争是班图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由内外多种因素引起的。在此过程中酋长的一系列“中央集权”性质的改革举措,通过族群纽带和效忠关系使族群内部的组织更为严密,推动着酋长制度逐渐向君主制度过渡,酋长政权向着王国的方向发展。

中国非洲文学研究的特征与态势

苏晖

《外国文学研究》主编

苏晖通过比较文学视域,探讨了中非文学的交流与互鉴。她表示,中国学界近年来掀起了非洲文学研究的热潮,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比较文学视域下研究中非文学,是中非经济文化交流与互鉴的需要。她指出,研究中必须坚持有容乃大的原则,充分认识异域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元性。

苏玲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主编

苏玲以“契机与视角——近年非洲文学研究特点漫谈”为题,谈到了我国非洲文学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热点追踪。随着我国对非洲文学研究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方向突破了传统研究视角,研究中要注意国别分布不均衡、理论套用太生硬、问题意识较薄弱、政治解读过强烈等。

石琳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副教授

石琳探讨了喀麦隆作家蒙格·贝迪的殖民城市书写。她认为,殖民城市中的种族隔离政策阻碍了城市身份的建构,引发了殖民统治与传统势力对非洲青年的双重压迫。贝迪对非洲城市化与黑人主体性的探讨是极富前瞻性的,他以“双重抗争”的反殖民书写打破了殖民文学的一隅之说,不仅是对非洲社会巨变的历史见证,也是对民族思想解放的不懈追求。

研讨会期间,罗林、李安山等专家学者还开展了专题讲座,并与我校师生开展交流。

-END-


来源 | 外国语学院
编辑 | 林煜轩

往期推荐


跟着福外向世界再出发

暑假怎么安排?澳门在向福外er招手

千校万岗·就业有位来




在福外绽放你的多面青春


福外要闻,你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