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让她在世界影坛大放异彩,一举斩获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成为历史上第二个将金棕榈收入囊中的女导演。《钛》想要探讨的话题很多,而“人类与汽车、科技、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石田彻也,这个名字或许远不如奈良美智、村上隆、伊藤润二这些名家大师那般响亮。著名主持人蔡康永、五月天主唱阿信,都是他的忠实迷弟:不同于伊藤润二笔下那不忍直视的恐怖,石田笔下的“变态”,真实得令人害怕...满身尘土的男人托着沉重的公文包,像一辆破旧的工程车,不眠不休地劳作着:医院的病房里住满了疲惫的青年,他们每个人都像一辆即将报废的汽车,等待着维修和救治:身着西装的社畜们被打包成标准化的人肉快递,挤在货车里发往各地:
在石田笔下的世界里,葬礼上没有泪水,逝者像一件需要返厂维修的玩具,被拆开后安静地躺在纸箱里...他将日本社会里那些千篇一律、面容模糊的人们,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汽车、邮包、马路、教学楼、快递箱等等意象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幅深刻又扎心的社会寓言。石田笔下的人物都有个共性:他们被冷漠地社会物化后,疏离地瞪着一双双空洞无神的眼睛。但它们背后折射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罕见的艺术感染力,无一不在直击着每个活在现代都市文明下的灵魂。1976年,石田彻也出生在日本静冈县的一户富裕人家。爸爸是当地议员,妈妈是全职的家庭主妇。他还有三个哥哥,是家里备受宠爱的小儿子:小彻有着同龄人身上罕见的成熟,不笑的时候,他好像总在严肃地思索着什么,眼神里透露出几分忧郁:小学五年级,他为自己所在的班级手绘了班旗,大伙儿便叫他:“绘画的小彻。”11岁,他名为《欺凌弱者,停止吧!》的作品,主题是控诉校园霸凌。这副作品在面向小、中、高学生举办的“人权漫画海报”征集比赛中,获得最优秀奖,并成功在静冈市立儿童绘馆展出:中学时,石田彻也迷上了立陶宛裔美国画家——本·沙恩(Ben Shahn,1898~1969)。
他是位活跃且直言不讳的画家、摄影师,经常用相机记录下真实场景,再把这些场景转换成风格化的讽刺画作。
本·沙恩成长的年代饱受战乱折磨,因此他的画作色调大多阴暗。
他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用绘画记录下战乱的纷扰、局势的动荡、人民的苦难:
本·沙恩《饥饿》
“一定要成为像本·沙恩这样的画家!”这样的种子,在年少的石田心里埋下了。大学时期,他拿过不少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比赛的大奖,还因此有了举办个人画展的机会。在这个时期,石田将画笔对准了日本社畜们下班后自我放飞的状态:身着西装、打着领带的男人们,并不是直接回家,都要去居酒屋里喝上一杯。管它啤酒还是梅子酒,酒过三巡,他们才终于有说有笑地坐上了那趟开往俗世快乐的直达列车,在脑海里立下那“飞得更高”的壮志凌云:
这时候,石田作品的风格相对于后期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但鲜明的个人烙印已经打下。大学毕业后,石田的父母希望他像身边的同龄人一样按部就班,做个本本分分的上班族,拥有简单而平淡的幸福。 但内心的渴望一直在告诉他:“要做个纯粹的画家,做个纯粹的艺术家。”于是石田拒绝去任何公司上班,又一头扎进了自己的画室里...虽然没当过一天社畜,但石田却凭借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辛辣、独到的思辨性,将日本庞大的工薪阶级的困境描绘得栩栩如生。当你紧张地面试时,办公桌对面的HR、部门主管、老板,会戴着显微镜360度无死角地研究你的简历:在石田的笔下,勤勤恳恳的日本人就像保证这台名为“社会”的机器稳定运转的螺丝钉。他们一面嘟囔着“这不是没办法嘛”,一面又埋头努力:
比如,在牛肉盖浇饭餐厅里吃饭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开进了加油站里的汽车。因为与其说是用餐,不如说更像是补给燃料。”社畜们若是能在餐厅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盖浇饭,已是幸运了。而更多的时刻,他们蜗居在狭小逼仄的单身公寓,吃喝拉撒都在这里,日复一日,靠便利店的即热快餐果腹:他们会在午休的间隙,趴在工位上昏睡。但又像一张长满了脚的桌子那样,做好随时随地办公的准备:加班结束后,社畜们在空荡荡的地铁末班车里沉沉睡去,他们就像自己身上背着的、沉甸甸的书包:社会飞速运转,重压之下的人们连身体也出现了异化,成为了长着锋利螯爪夹持金钱的“龙虾人”:石田彻也在这些以社畜为主角的作品里注入了自己极大的共情,他将这些被困在办公楼宇里、与现实激战后光荣负伤的男人称之为“士兵”:社畜们被时代的洪流推着前进,有一天,当他们的余热和价值彻底消耗殆尽,就会像废弃大厦里的生锈椅子,停止了转动:最后,他们平静地躺在办公桌的抽屉里,在另一位年轻同事悲伤的眼神里被送走。“最初画的是近于自画像的东西,想着用戏谑和幽默让怯懦的自己能引人发笑。结果,有人付之一笑,有人竟生出悲伤,还有人从中看出了嘲讽。这种状况持续着,于是 ‘我’的身份开始扩展到消费者、都市生活者、劳动者,对自己隐约感到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有了清醒的意识。我能强烈感受到人的伤痛、苦恼、不安、孤独,等等。我想将这些感受自我消化,并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的这些超现实主义作品,一半来自敏锐的社会洞察,一面来自无穷无尽的梦境。他把自己平时夜里梦中出现的每个场景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再从这些奇奇怪怪的梦里提取灵感,帮助自己创作...一个5月的早晨,东京小田急(电铁)线沿线的町田市,发生了一起致死交通事故。一名男子在经过铁路和道路交叉口时,不幸被高速行驶的电车撞倒。有人说,警察从石田的衣服口袋里发现了一张飞往美国的机票;也有人说,警察发现的不是机票而是石田随身携带的美元。“去美国留学深造、办画展,是小彻一直以来的梦想。”
而怀揣着梦想的小彻,又怎会选择草草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这段死亡之谜,给石田彻也短暂的一生蒙上了更为神秘的传奇色彩。在世时寂寂无名,死后却被盛赞为“天才”、“日本梵高”。2006年,日本NHK电视台的一档热门艺术节目播出他的特别篇,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从他的画里看到了压抑,有人感到震惊,也有人看到了生活的真相:“胸口好像被狠狠扎了一样痛。”
“整颗心被吸引过去了。”
“被拯救了”...
各大美术馆也纷纷争相举办他的纪念展览,观展人数不断刷新纪录。
11月,佳士得在香港举行的“亚洲现代美术”拍卖会中,其中一幅名为《无题》的作品,以远高于预估价格的78万港币卖出。2015年,这幅作品再次以412万港币的价格成交...“我所追求的,不是炫耀自己的烦恼,而是对烦恼一笑而过的幽默。我渴望着靠近荒诞,一旦认识到'他人中的自己',以往感知到的那些沉重,就失去了意义。因为我不过是十万、二十万'他人'中的一个!意识到这点,不觉沮丧,反倒轻松。这就是幽默!”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它。他用不竭的创作热情燃烧自己,从成年人的残酷、脆弱和不堪里,浇灌出一朵超现实主义的理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