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画猛男绝,画美人更绝,85岁的他出手就是爆款 | 金城

金城 金城漫与画 2023-10-12





85岁高龄的戴敦邦久违地进影院看电影了。


月前,电影《封神》的人物造型设计师、青年画家李云中发布了一条视频动态,画面中他携老师戴敦邦先生进场入座。


十多年来,这是戴敦邦第一次进电影院,为了支持徒弟的作品。



关注电影就知道,《封神》的人物造型是今年电影人物设计里关注度最高,也是最出圈的话题。


《封神》人物造型设计之一的李云中当然是一把好手,但他师父戴敦邦的人物造型才叫登峰造极。


1998年央视版《水浒传》,就是邀请戴敦邦作人物造型。


1998年央视版《水浒传》

戴敦邦绘制的人物图谱与选角对比(男)


随后在央视编导们按图选角的高度执行下,奠定了这最还原、最经典、口碑最佳的一版《水浒传》。


1998年央视版《水浒传》

戴敦邦绘制的人物图谱与选角对比(女)


而现在,更是不知有多少传统人物画家以及人气颇高的年轻插画师,以戴敦邦的《红楼梦》画作为范临摹学习。


忠于原著,深入人心,这就是戴敦邦的创作。





谈论戴敦邦,绕不开《红楼梦》。


戴敦邦挥毫半生,享誉国内外的尺幅不可胜计,可唯有《红楼》与他的缘分多年踵续。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图

200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般人可能难以想象,戴敦邦是如何与《红楼梦》缠绵了70年的。


截至2020年,他为这本名著连画带写的作品足有21部(张)之多,不少红学家的著述数目都不及他。



戴敦邦几乎绘尽了《红楼梦》的方方面面。可两年前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他还会不会继续画《红楼梦》时,他仍然毫不犹豫地答:


“想继续。”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图

200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戴敦邦70余年画龄作品积累了很多,宗教历史、文学时政等主题都有涉及,曾被明清列为禁书的《金瓶梅》他也画过。


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的黑暗社会——《金瓶梅》的各个视角他基本全画到了。


《戴敦邦绘金瓶梅人物谱》图

2006年 作家出版社


可他画毕又转念一想,自己最喜爱的《红楼梦》没有像这样完整画过,这怎么行?


“所以我今后要继续画《红楼梦》,把这部作品补全,我的心愿也就了了。”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图

200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戴敦邦与红楼梦结缘,是1952年刚上初二的时候。他们班语文老师那堂课正讲到《水浒传》,快下课时又对他们说:“我们中国还有一部伟大的小说,名字叫《红楼梦》。”


十三四岁,戴敦邦第一次听到“红楼梦”三个字。


然而那时的课本上没有放入《红楼梦》节选,他只得课后到一名同学家里借阅。结果看到书后爱得手不释卷,随即把书借回家看了。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图

200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可无论再喜欢,他那会儿也还是个在念初中的孩子——对世界尚没有见识到多少,道理一知半解,不少字还认不得。


于是首次阅读《红楼梦》,就以“没有读懂”告终。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图

200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戴敦邦再读《红楼梦》是高一


学生时代的戴敦邦,老爱到一名同学的老家——苏州去过暑假。


他那同学家庭条件不错,文化底蕴好,所以老家宅子里的藏书还不少,《红楼梦》也有。


所以白天他们到处玩,晚上他就一个人仔细阅读《红楼梦》。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图

200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戴敦邦总是能回忆起那天晚上。他和同学坐在院子树下,在柔软的月光里,他们聊起了《红楼梦》。


直到午夜,同塌而眠,还在聊着小说情节,越说越激动。


那时候戴敦邦已经学过一点绘画了。那晚聊到最后,戴敦邦便借着股无酒自醉的兴奋劲儿,吐出豪言壮语:


“将来我一定要画《红楼梦》!”


杨宪益、戴乃迭夫妻译 英文版《红楼梦》图

1978年 外文出版社


当然,梦想是有了,但《红楼梦》这种社会大群像的史诗性著作的插图哪有那么好画。


戴敦邦是动荡年代里从镇江到沪逃难的普通皮匠的孩子,居住在五方杂处的石库门内。家中房子不大,兄弟姐妹不少。娴雅、诗意、富贵这些词汇与他所处的世界关联不大,只有大家族里的热闹与喧嚣还算沾点亲故。


——书中描绘的繁华世界,根本是彼时的他还不能想象的生活。


可他仍然为这个庞大的、与他的世界截然不同的家族所吸引,沉迷其中。


戴敦邦记忆里的上海


戴敦邦对《红楼梦》的诠释,从画意、布局、构思等都彰显出他的逼人才气。


可再有才气,戴敦邦也记得应当用平视的目光看待周围人事物。


都说戴敦邦画中一绝是他笔下人物,各个鲜活灵动。曾有读者夸赞戴敦邦“是把写意笔墨和西画解剖结构融合得最好的几人之一”。


这话一语道破他画中关窍。


芙蓉-林黛玉                      牡丹-薛宝钗

桃花-袭人                         梨花-妙玉

《红楼梦群芳图谱》图

1987年 天津杨柳青画社


的确,在那个时代的环境,要求人们带着阶级批判的眼光阅读《红楼梦》。


比如宝黛是代表民主进步思想的,贾母是维护封建正统的反面人物,晴雯是反抗压迫的女性等。


罂粟-王熙凤                      昙花-贾元春

 芍药-薛宝琴                    仙客来-秦可卿

《红楼梦群芳图谱》图

1987年 天津杨柳青画社


时代将她们每个人物都脸谱化。然而戴敦邦草根少年的心思却单纯,他只天然地把《红楼梦》里的人看作身边平凡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这种难得的视角与朴素心肠,看似不够“专业”,却令他避开了时代死板的窠臼。


杨宪益、戴乃迭夫妻译 英文版《红楼梦》图

1978年 外文出版社


就是因为他平视周遭,像研究现实中人一样研究小说人物:


从书中描写里抽丝剥茧,侧写人物的神意气韵;又将目光投射到现实的人身上进行对照,把握人物的真实情态。


才能让书中仅由文字构成的人物,像这样活灵活现地跃然画上,仿佛亲眼见过的写生一般。




戴敦邦创作七十余载,获得无数称誉。


他因长期坚持创作,致使一目视力下降乃至失明,所以《红楼梦学刊》中便称他为“独眼巨人”。


除此之外,还有“当代著名国画家”、“中国传统人物画大师”、“古典文学人物群像大师”等诸多名号。


但也许只有“民间艺人”,才是真正的戴敦邦。


戴敦邦工作室景

墙上为《道德经》系列大尺幅作品(未完成)


“民间艺人”是戴敦邦自名,在他绘完英文版《红楼梦》插图,1979年前往敦煌参观学习后。


也是这次学习,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是全体中国人民创造的,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毫无知名度的普通人、普通工匠创造的”。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长恨歌》连环画图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长恨歌》连环画图


那以后,他便明确告诫自己,不要热衷于称这个“名家”那个“大师”的,特别不能眼睛朝天。


谦虚求学,是他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却也不是骤然习得的,而是骨子里的习惯。


《水浒传》图  2002年

《西游记》齐天大圣花果山


还记得1977年“文革”刚结束不久,临近不惑之年的戴敦邦受外文局之托,为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妻翻译的三卷本英文版《红楼梦》配插图。


为了更好表现《红楼梦》的人物,戴敦邦不仅亲自到北京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刚落地北京那会儿,还马不停蹄地结识拜访了许多红学名家与画坛大师。


人人都知道做学问要懂得不耻下问,但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向上求教同样重要。如果因为对方的学问地位高而轻易放弃,那不过是为懒惰开脱而已。


杨宪益、戴乃迭夫妻译 英文版《红楼梦》图

1978年 外文出版社


而戴敦邦的诚恳,则为他换来了很多珍贵无比的建议。


比如有一次,戴敦邦正在北京友谊宾馆画《红楼梦》插图,参加两会的周汝昌(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也下榻于此。


得知他在馆内作画后,周汝昌主动前去探视。但在看到戴敦邦的作画环境后连连摇头,深为叹息,对他道:


“敦邦,你在这里是画不好《红楼梦》的,我看还是换去西山找个破庙画吧!”


杨宪益、戴乃迭夫妻译 英文版《红楼梦》图

1978年 外文出版社


虽然当时的戴敦邦以为这是周汝昌老先生对后辈的的调侃,没有当真。


但多年以后,当他也明白环境对创作会产生怎样重要的影响时,才旧梦初醒地掂出周汝昌这句指点的分量。


杨宪益、戴乃迭夫妻译 英文版《红楼梦》图

1978年 外文出版社


再有。如何准确把握《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也是创作中让戴敦邦冥思苦想的难题。胶着之际他去拜访了“研究红学资格最老”的阿英(钱德富)。


可是那时的阿英已卧病多时,身体不能转侧。看见老者时,那情形连戴敦邦自己都感觉自己“太不识相”,可阿英却很慈蔼地同意了与他对话。


那一刻的戴敦邦不曾想过这就是阿英的临终前夕,但那句建议他却一记好多年。


“以明代为主,不排斥其它。”这一访一答,定下了他红楼生涯的重要基调。


杨宪益、戴乃迭夫妻译 英文版《红楼梦》图

1978年 外文出版社


不仅请教于人,戴敦邦还请教于实物。


他曾去到故宫博物院《雍正十二美人》展览现场,亲眼观摩图画原件。着重观察清代时期画中人物形态、衣服花纹、家具器皿、花草树木乃至生活场景等——这是他创作《红楼梦》的主要参考。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稿本——画稿、眉批、札记》图

2003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他还屡次登京郊西山,一遍遍亲身感受当年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穷困潦倒的艰难处境。


39岁的他画龄已有二十五六,却把自己当成刚学画画的初学者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


杨宪益、戴乃迭夫妻译 英文版《红楼梦》图

1978年 外文出版社


除了画过无数次的《红楼梦》,《水浒传》《西厢记》《三国演义》《牡丹亭》等名著的插图他也全画了个遍。


值得一提的是,戴敦邦在画画时,十分注意尊重个体的品格。


比如在创作过程中,戴敦邦异常坚持一点:忠于原著,不丑化,也不美化。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戴敦邦《长恨歌》连环画图


忠于原著,不是说就亦步亦趋地照字眼画画,更在于尊重作品气质,尊重人物灵魂。


比方当代人的高中,大约都会阅读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段故事。而王熙凤这个人物尤其是课堂分析的重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她的名场面。


一句先声夺人的“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十足彰显了她当家的气魄,更让人体会到了属于王熙凤的气质气场。


再结合书中对她“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等的描写,与宝黛绝不相似的,端庄却飞扬、秀丽但大气的王熙凤就落到实处了。


杨宪益、戴乃迭夫妻译 英文版《红楼梦》图

1978年 外文出版社


戴敦邦觉得,古时候的人虽然跟现在人的情感交流不同,但生理结构与基本的喜怒哀乐还是一致的。


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是不会脱离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教养、行为谈吐的。真章都在原著中,你尊重它,自然看得到。




我曾有幸在2015年与戴敦邦先生面对面交流过。



我能感知到,他的画画生涯里存在着一条“不寻常路”,他不仅爱走,还非常敢走。


——“爱干”与“敢干”是两回事,一个需要有心,一个需要有胆。


其实戴敦邦从艺术启蒙时期就“横冲直撞”的。


戴敦邦《聊斋志异》人物图谱

2005年


他儿时放学的时候,总去上海的市场闲逛。


那里有一家棺材铺,他从不避讳,常去里面看老师傅画棺材上的画。这个在上海叫作“棺材户头”,复杂些的会画上人物题材的历史故事,简单些的就会画梅兰竹菊之类的花鸟画。


《西游记》

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三国演义》

刘关张三兄弟结义


戴敦邦十分喜欢,并为那些老师傅直接用金漆画在棺材上的功力所折服。


艺术生涯正式开始,是在他十四岁临摹连环画、观察艺人作画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很早就到一家小书店里自学绘制“小人书”谋生。


戴敦邦《封神演义》插图选

1981-1984年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从上海市敬业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上海第一师范学校,但也只上了两年的美术课,后来便任教于小学的美术教室——这就是他的“最高学历”了。


虽然读书时间不长,但“老师”不少。他崇拜的人和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之类的,他统统称为“老师”。


《贺新郎》苏轼(唐诗宋词系列)

1996年

《归田乐》晏几道(唐诗宋词系列)

1996年


戴敦邦从创作连环画开始,就多得益于贺友直、陈老莲与任伯年等平民画家之作;他还大量临摹如吴道子、“三任(任熊、任熏、任颐)”等古代大师的线描。


贺友直《李双双》连环画封面原稿

JC动漫馆馆藏

陈老莲(明)

《山林采草图》局部

任伯年(清)

《黄山寿》局部


不过他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自学经历,还得数去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芮城永乐宫、平遥双林寺等地方,钻泥洞、上吊架、爬“栈道”之类的他都做过,窜上跳下的。


但他的速写本从不离身,任它宽敞逼仄、明亮昏暗,他全要记录。


因而早些时候很多读者都知道戴敦邦是善于古典题材的画家,却少有人知道他早期创作实践是以大量的现实题材来“打底”的,见到什么画什么。


《南歌子》欧阳修(唐诗宋词系列)

1996年

《清平乐》朱淑真(唐诗宋词系列)

1970-1997年陆续创作


多年来,戴敦邦为许多名著创作了精美的连环画。但那时候“图解”二字在美术创作圈内,有些为画人所不齿,说感觉像是做了原著的附庸。


所以别人称自己的作品为“图解”这事儿,都不大愿意甚至以此为耻。


可戴敦邦却不然。相反,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用插图或连环画,来图解一部已有定评的伟大作品,是一个很严肃的艺术问题,没什么附庸或可耻之说。


戴敦邦《聊斋志异》人物图谱

2005年


戴敦邦是个特别认真的人,对绘画是,对艺术更是。往往是越意识到其重要性与严肃性,越是较真。


他喜爱京、昆、越剧等戏曲艺术,也很爱在创作连环画或插图时,将戏曲中的表演动作用进画面。


有一次,他受邀为元杂剧《牡丹亭》创作六幅用于邮票上的插图。


结果仅仅因为画得太生活化而缺少戏剧感,影响了戏剧故事本身的气质,导致戴敦邦对成品十分不满,耿耿于怀至今;甚至努力建立“洵澎曲友社”,每月都要举办昆曲活动,以此来弥补遗憾。


戴敦邦《牡丹亭》连环画

1984年


戴敦邦满心满眼都是画好画。即使没有稿费,也愿意画尽一百零八个好汉的人物谱;为了尽善尽美,他重砌炉灶将从前画过的240幅红楼不断推翻再画。


就是这样严谨较真、踏实敢干的画家,却在获中国图书奖时,诚惶诚恐地对儿孙坦言自己其实“越画,越不敢画”。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图

200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时代更迭发展不息,戴敦邦一生际会、相遇过大师专家,也画过一版又一版不断进步、突破和超越的《红楼梦》插图画册。


然而每隔几年就一遍遍捧读的《红楼梦》,他却是越读越怕。然后越是谦卑,越是感到曹雪芹的伟大。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图

200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后来数次再提笔画《红楼梦》时,外人只道他驾轻就熟;唯戴敦邦自己晓得,越来越艰难。


翻来覆去又彻头彻尾地创作同一个内容,无论对谁来说都是种枯燥,可于他而言则是享受,还是自我的磨练——这些被他当做作画的意义。


我想起一则戴敦邦的生活小故事。



说以戴敦邦的成就,时常要面对媒体的采访,可奇怪的是但凡采访过戴敦邦的记者都叫苦不迭,皆有两怕:一怕夏天,二怕冬天。


因为这位“民间艺人”在作画时,不开空调也不开风扇,或者说室内压根没有安装空调,也没有安放电扇。


那位记者问:戴老师,以您的声名,随便卖掉一幅画,几十台空调都有啦,为什么不装一台呢?


戴敦邦笑答:


“因为作画不能太舒服!”



-新书推荐-
《首届全国插画扶持计划(CIAC)优秀作品集:你好,插画》已经上架!75位作者,253幅作品,13篇深度画师专访涵盖国风、CG、速写、扁平等多种插画风格适合新手画师收藏学习!
点击下方小程序购买





不负人间的“民间艺人”,
你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