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圣书园做到了全世界最好的书店”

上线第一期的 搜朴 2022-05-02



万圣书园

All Sages Bookstore

     北京市成府路59-1号


即将迎来30周年历程的万圣书园,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书店,更是北京的文化坐标之一。


作为创始人和经营者之一的刘苏里先生,率先将独立书店的概念引入国内,坚持以知识分子对学术的极致追求和对社会的持续思考为动力,通过书店对书籍的甄选来传达人文精神和流转思想文化。





🎥《中国独立书店访谈录》Ep001--万圣书园 


每个独立书店都有自己的定义,每进入一家好的独立书店,就是在阅读一个店主的灵魂。


看到书店,更看到那个凝结着它们精神与灵魂的那个人,我们希望摄影机是一个隐形的脐带,链接着书店与店主的共同气质,为中国的独立书店留下一份影像纪录。



 01.

“I have a soft spot for bookshops!”

 

著有《书店风景》的钟芳玲女士在新书前言中这么说到,“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个柔软点,面对某些特定的东西就会产生难以解释、无法抗拒的情结与爱恋,而掳掠我这个柔软点或弱点的就是与书店相关的人事地物。”

 

书店还在,本身就是对读书人最大的慰藉。

 

刘苏里:在我们最后一次搬家的第二第三年,我们开始发现,越来越多拉着旅行箱的人。我就问他们,才发现不是要上飞机的就是刚下飞机的。而且全是,要么是八年前,要么是十年前在万圣抄书条,席地而坐看书。他说,我在北大读了七年书,我在你这看了七年的书,我没有买过万圣的书。现在我从西雅图回来,回报万圣来了,一买买一大堆寄回去。他说你们也不歧视我,也没人赶我。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少年。书店得活到那个时候,他们就是毕业之后十年八年,开始有能力了。你得能活到,第一要活个七八年,就是他在这白看;第二你再活个七八年,他得挣着钱,这一下就是十五年过去了

 

 02.

“我们就是照着她那个书办书店”


读者和书店相互反馈,成为了彼此心目中的柔软点。而万圣书园与《书店风景》的故事,开始得更早更早。

 

刘苏里:那时候不知道书店长什么样。因为我从小到大,在民间开书店之前,全部是在新华书店,到北大上学都是看新华书店。那到什么时候开始碰着私人书店的呢?1987年,我研究生都毕业了,都当老师了。就除了平常新华书店外,我没什么概念。那1993年我们办书店的时候,87-93年期间,有一些个体书店,说是集体性质的,实际是个人的,但是他又挂靠一个单位,没有什么特点,没有什么样板。可能我们逛过的熟悉的也就是三味书屋。所以我们对书店,其实是空白。书店作为一个物理形态,是个空白。那我们又不满意于我们现在目力所及的这些店。因此是去靠想象,靠想象能想象出啥来呀,你都没有参考的坐标。

 

这时候,三联书店出了一本《书店风景》,钟芳玲和我们到现在还是特别好的朋友。就是那本书,被我们翻烂了三本,反复地看那些细节,比如说一个展示台的腿,摆放的位置,它和旁边矮书架之间关系。我就研究这些东西,各种各样的摆放方式。因为我没概念,所以说我们最早的那个万圣,一直到这个店之前的万圣,这个店我们来了整整十年了。万圣29年,有19年实际是翻着《书店风景》。但后来我们已经可以出国了,各处走走看,也主要是看书店,因为方玲她是书店专家,她走的书店遍布世界,她已经替我们筛选了一遍,你再走你一部分,她走过的店你是翻过的,那就是熟悉得不行。书里头没有介绍到的事件,也就没有这么经典。所以说,我们更多的参考其实是来自于那本书,我们就是照着她那个书办书店。

 

 03.

“万圣本身就有一种文化交流了”

 

万圣书园名字来源于两位创始人——刘苏里和甘琦的生日都是万圣节,书店的标识“蓝鬼”也是由此而来。在书店常客诗人西川的解读下,“我宁愿把它理解成一万个圣人,这一万个圣人就是万圣书架上的作者”,新的涵义所包含的信念逐渐在慕名而来的读者中相传开来。但这一次,我们还是回归本源,聊一聊Logo里隐藏的创始人最原始的志趣和想法。

 

刘苏里:万圣的logo,他的面具是贵州的傩面具,头是印第安鬼的头。

 

因为我们是从八十年代过来的人,八十年代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是,讨论我们这群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因为没打开国门的时候,(以为)整个世界是水生火热的,你都是被灌输的,真的以为别人水生火热,后来等着开放以后慢慢地,早期你也没有出境的机会,但是那些信息开始丰富了。我就觉得我们这代人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怎么架起东西方沟通和交流的通道,所以你去看我们的用意。它就是西方和东方相结合的东西,我们不叫万圣吗,万圣节就是鬼节,而鬼节实际上是美国人借印第安人的,他们本身就有一种文化交流了。

 

印第安鬼的形象是拟人化的,是边缘文化;贵州文化其实也不是中原文化,它也是边缘的文化,他们那会的鬼也是女人化。而且这两家的鬼,它有些差别。印第安的鬼节,它是秋天以后,是丰收了以后,让鬼来保佑。那在这个意义上的鬼是个战士。这儿的鬼节是驱鬼,鬼是有害的。这两家关于鬼的文化含义都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需要互相沟通,互相理解。

 

 04.

“人实际就是常识感和独立的意识,

这是最重要的”

 

刘苏里曾与十二位旗鼓相当的当代学者对谈,汇集成一本思想的著作《通往常识的道路》。理性的社会,会培养人的常识感。而常识感被破坏,带来的是个人丈量世界的标准缺失。

 

刘苏里:常识,首先来自于自己的家庭,然后是自己生活的最小社区。如果你要上大学,你的世界会放大,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世界放大,而是你认知世界的放大。你再出国,又放大,每一个层面常识的标准都不太一样,但是常识感其实就是生活经验。常识感是培养出来的,常识是不断扩大的。

 

我始终给大家推荐,托克维尔的《论美国民主》。特别是他上卷讲到美国精神的基础,他讲了个小镇精神。因为人们其实就是在托克维尔的那个时代,那个小镇。少就是三四百人,六七百人,大一点就是两千人到四千人。我们大体上还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我即使不认识你,但我也还知道你是这个镇上的人,它就是一个熟人社会。那个时候,人们即使有联邦、有州的概念,都很虚幻,是纯粹的概念。镇对你来说,不是个虚幻的东西。小邮局、小理发馆、小咖啡馆,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因此你衡量事物时,有一把尺子。这个尺子很真实,是镇的尺寸,它尺寸小。但尺寸再小,我们都有经验。你量一个五十米长的房子,尺子五米,那你得量十次。但是你有没有标准呢?有的,有一个五米的尺子。可是我们讲镇的尺子和联邦的尺子,不是五米和五十米的关系,是五厘米和五公里的关系。但是五厘米,它也有一个标准。这就恰好是托克维尔讲的美国民主的根基,美国精神的根基,就是建立在那个镇子上。然后他们官员选举,镇要选举他们county的官员,这个镇的人通过选举,开始了解一个比他镇范围更大的,但这个了解也只是小尺子再放大一点,变成五十厘米的,然后是州的。他有一个最初的,每个人都能看得见、知道刻度的,那个镇上的尺子之后,造成的后果。而包括我们这代人都是这样的,从来没有人告诉你那把尺子是什么。

 

常识感是你要去经历,因为常识感是从经验来的,从习俗来的,从风气来的。独立呢?是从追问那些平时不为人注意的、习以为常的。人的独立,实际上是对常识的发问。不是说常识是百分之百对,还有时过境迁的问题,还有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的(问题)。人只有完成独立,这个社会才有可能走向现代。

 

 05.

“我们不鼓励员工像卖东西一样,

对待我们的读者”

 

理念往往需要反复理解,而落实在行动中就更直观,刘苏里在万圣书园践行独立之精神。

 

刘苏里:独立书店在西方最早的时候,第一是冲着连锁来的,或者就只是为了生计开的店,它是为了区别这两种情况;还有一种是基于一个想法开的店。这都是一两百年前的事情了,而这几十年我给它扩展了。因为现在有几股力量,对任何一个社会型的存在物都是有极大影响的。比如说商业力量、钱,比如舆论。任何和你这个店本身存在关联比较密切的力量,你向谁妥协的后果都是死得早,死得晚。就跟人似的,不能有所求。谁拿你没办法呢,你连死都无所谓,别人就拿你没办法了。

 

我是作为一个读者,来看这家书店和参与这家书店的管理经营。我们的传统当中有一条就是,我们不鼓励员工像卖东西一样,对待我们的读者。

 

你要独立于你的读者,我们不迎合,不是读者喜欢什么我就卖什么。但我们也不是把自己调到所谓的一个引导者,我们跟市场之间还是有妥协的。我不能说读者喜欢什么就偏不卖什么东西,这就不近人情了,因为很多读者喜欢的东西恰恰就是你准备卖的东西。所以说我们就不刻意强调这个东西,但是确实不能迎合,这个是要刻意强调的。

 

那他们什么时候是你的客户呢,就是他们提出需求的时候。比如说他需要你帮他找个车,然后问哪些书在什么地方等等。没有需求的时候,你不要打扰他。所以说,万圣跟读者之间,建立起了一个不同于一般商业机构的那种关系。最后你会发现,万圣的粘连性很强。有一大批读者,他是通过认同万圣作为一个书店本身的价值,甚至认同你的物理状态营造出来的气氛。物理状态加上人,比如说没有人没事常去打扰一个读者。尤其是我们这个地方,天天来各种各样的人。我们要求不仅是员工不能打扰,而且如果有读者打扰的话,我们还要干预。他们来这个地方,他们本来就是生活在不安全感当中,走哪都会有人,没有那么多小班记者,至少人们都能认出他们来。他们总是被打扰,但我希望他们来万圣的时候不要被打扰。我刚才说有需要的时候,不论你是什么人,普通读者也是一样的,为你服务;然后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多给你服务。我们是没有客户这个概念的,万圣的这种姿态,可能让一些人比较喜欢。如果你是一个买书的人,你和我的关系就在于,我偶然在这个地方摆了个摊,你偶然来了一次逛逛,看有没有你喜欢的东西,你觉得这地方不错,你下次再来,下次再来的时候我还在,这就是我们俩人的关系。

 



🎥《今日休息宜看书》Ep001--万圣书园 


我们将沉浸式影像与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创立的时间管理法——番茄时钟结合在一起,以固定时长变换书店景象,间以变换声音。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投影、电视、手机播放书店影像,戴上耳机,然后你就拥有了一百家书店的陪伴。


*因视频体积过大,请在B站搜索“搜朴纪录片实验室”观看。


 


在对谈的最后,刘苏里给读者推荐了一本书:娜塔莎·沃丁的《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描写动荡时代个人的命运,个人在寻根(捍卫记忆)过程中的坚韧努力。”

 

伴着万圣书园的白噪音,大家可以在五一假期里读一读这本记录记忆之书,或者留言告诉小朴您的假期书单。




小小福利


后台回复“万圣书园”
即可获得7张手机壁纸和7张电脑壁纸


 \ Find Us /  
微信公众号 | 搜朴
新浪微博 | 搜朴纪录片实验室
B站 | 搜朴纪录片实验室


   关于我们: 
搜朴纪录片实验室是电影创作品牌大象纪录旗下的视频工作室,专注于纪录片领域的拓展探索、纪录片及纪录剧集的开发与制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