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之《中关村笔记》

十月文艺 2020-09-17


 



作者:宁肯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4

一本非虚构的《中关村笔记》,是人物传记、中关村故事和作者手记的结合体。


冯康和数学艺术、陈春先和中关村硅谷梦、柳传志和联想、王选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冯军和爱国者、王志东和新浪、吴甘沙和自动驾驶技术、苏菂和车库咖啡、程维和滴滴打车……


你以为这些是故事,实则却是在中关村发生的真事儿。


你以为他们的成功是传奇,但传奇背后,他们也曾吃过苦,上过当,受过骗,挣扎在坚持与放弃的边缘。


———小编说






《中关村笔记》成绩单


●  月  榜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7年5月“中国好书”


新浪好书榜-2017年5月(总榜)


新浪好书榜-2017年5月文学榜


●  年  榜

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文学类


《中华读书报》“2017年十大好书”


中国出版协会:2017年度中国30本好书/文学类


《收获》文学排行榜图书(专家榜)





1

冯康  &  数学  &  “21基地”




1960年3月,春寒料峭,北方的雪尚未消融,一天早晨,一队解放军士兵穿着厚厚的冬装,来到中关村南街中国科学院计算所。


士兵没带武器,倒是带着挎包、文件包,有的帽子下边还戴着白边眼镜。尽管没带武器、文质彬彬,但这小队士兵看上去仍不寻常。这是科学重地,灰调,安静,士兵的到来又平添了一种神秘的类似基地的气氛。如果是一两个士兵,只是颜色有点跳,构不成什么,但如果是七八个,一队,就是武装力量。


士兵到了三楼,见到了同样神秘的冯康。冯康个子不高,甚至有些驼背,但是目光平静,淡然,带着士兵上到五楼。门卫对士兵重新一一核验证件、相片、介绍信,比进楼门时还要严格,冯康耐心等待,有时看一眼窗外。履行完所有程序,冯康带着士兵到五楼自己专用的办公室。


是的,这是冯康在五楼的办公室,在三楼还有一个。这个办公室的不同在于没有任何标识,只有编号,803,没人知道这数字是怎么回事。


这是“绝密123”特别任务组(简称“123”任务组)办公室,绝密,整个五层都是绝密。士兵们像在基地一样站得笔直,甚至更笔直,没有坐下,一直站着,排成了弧形。

“123”任务组下面又分三个小组,分别是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与冲击波数值计算小组。此外,五层是机房重地,有两台计算机—103机、104机,占了两个很大的房间,这也是五层戒备森严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时,整个中国就这两台计算机。


冯康带着士兵看了机房,将七个士兵分到了三个小组。三个小组分别与导弹、原子弹、卫星相关。来自“21基地”的士兵也不是普通士兵,脱了军装与五层刚分配来的大学生也没什么不同,他们也都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都来自一流学校,北大的,清华的,哈军工的。


苏联专家撤走了,他们来到中国最高的数学殿堂,求助这里的数学家。他们站得笔直,动作干净利落,不时条件反射地敬礼,每见一位老师都毕恭毕敬,军容毕现。他们来这儿工作,学习,完成肩负的任务。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也是“21基地”。


“21基地”,世界上最神秘的基地之一。类似的基地,美国有“51区”,苏联有“塞米巴拉金斯克-21”,英国有“马加林”,法国有“穆鲁罗瓦”。“21基地”下辖罗布泊原子弹试验场,建在马兰,一个在当时中国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沉默的基石



手记一





中关村的科学家与“两弹一星”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多数是无名英雄,冯康也是。


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发表在1999年5月6日《人民日报》的题为《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一文中写道:


“‘两弹一星’的真正功臣,除了我前面提到的一批我印象很深的科学家以外,还有一些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做出了贡献,有的还是很重要的贡献。例如原子能所的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物理学家彭桓武、朱洪元,科学院的数学家关肇直和冯康……请历史记住他们!”


他们是现代中关村的奠基者。


必须向基石致敬,他们的故事沉默而闪光。




2

柳传志  &  联想  &  三轮车板儿爷



20万元的开办费不可能马上用到科技开发,当务之急是赚钱……


大家七嘴八舌,集思广益,虽然具体干什么不知道,但有一点是知道的,那就是干什么挣钱就干什么,先赚了钱再说,有了资本再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周密侦察,终于发现,在遥远的江西省的妇联工作的一个妇女手里有一批彩电要出手。


赚钱的机会终于来了,每个人心中都是一部狂想曲,没有什么比想象挣到钱更让人兴冲冲的了。当然了,根据柳传志办事稳健缜密、万事都要留一手的一贯做事原则,必须反复叮嘱办事人员,一定要先验货,再给钱。于是属下带着领导的嘱咐,很快来到了江西,惊喜地看到了那批彩电。没错,眼睛看得真真儿的,赶快汇钱,晚了就让别人抢先了。


钱一汇过去,彩电却神奇地失踪了。


江西妇联的那位大姐原来是个职业骗子,那批展示的彩电是个障眼法,就像“二战”盟军让好莱坞弄了许多假坦克让希特勒在加莱看走眼。


20万元的开办费一下折了14万元,还剩6万元。这迎头一闷棍太狠了……既然已输得差不多只剩下条裤衩,那也就没什么可再输的……


一批电脑检验完毕,装箱后搬走,送到各所,再验下一批。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身先士卒,蹬着装满电脑的三轮车吃力地前行,女员工在后面推,挥汗如雨,一趟一趟,是联想的“爬雪山过草地时期”。


或者也是中关村的“爬雪山过草地时期”。


与硅谷不同,中关村至少在初期与技术创新没多大关系,主要是生意经,商品买卖,运输工具简单,主要是三轮车。如果说美国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那么80年代初中国就是自行车轮子或三轮车轮子上的国家,三轮车作为运输工具非常普遍。特别是北京南城,天桥,蹬三轮的,几乎是宣南的标志,平民市井的象征。谁也没想到80年代中关村成了另一种天桥,科学家、教授和工程师们蹬上了人力三轮……


多年后计算所的胡锡兰还忘不了那一天往办公室窗下一瞥的情景:


联想的一辆辆三轮车穿梭而至,二十来人把一大堆微机从三轮车上搬进院子,将近2000个包装箱浩浩荡荡,人拉肩扛,烈日下的柳传志、李勤,这两个日后中关村叱咤风云的人物当时挥汗如雨,衣服都湿透了,后来干脆光了膀子,跟天桥的板儿爷一模一样……



历    史



手记五





采访柳传志感觉像面对一部中关村完整的历史,没有偏颇,充满理性,智慧,温和,明晰,平易又深远。


很难想象他曾光着膀子、蹬着三轮车在大太阳下挥汗用力,难以想象竟然是天桥式的三轮车为中关村立下汗马功劳。


中国的超幻往往就体现在一个人不同时段的样子,似乎不是同一个人,但又是。


同一个中关村,又有天壤之别。




3

程维  &  滴滴打车  &  找托儿





有一天一位司机找到偏远的滴滴公司,当着程维的面儿摔手机,说程维是骗子,一天十几个M的流量,却没有一个订单。没有订单,还要走流量,打车软件安静得像不存在一样,像一个痴人说梦。很多司机师傅为省流量根本就不再开软件,有一天,程维看软件,发现北京只有16个司机在线,地图上就亮了16盏灯。


没有订单,就找人去打车,不能让这些星星之火灭了,要给力,要加油。什么是九死一生,这就是,就像打吊瓶一样。招聘打车的人,这是从来没有的,也是逼到这份儿上了,也就程维想得出来。程维面试了第一个人,应聘的人问工作是什么,程维说就是打车,我每天给你400块,你就绕三环打车。来人瞪大眼睛,难以置信,难以理解,还有工作就是花钱的?真是新鲜。不要去远地方,程维叮嘱来人,资金有限,省着点花。


程维本以为这是世界上最轻松的挣钱的活儿,来人也这么觉得,可是几天下来,打车人自己却很痛苦。你根本不知道这种事的痛苦—我早上出门要设计路线,打到了三元桥,想换一辆车却没别的地方,因为那个司机师傅也不走,还等着再拉一个,我在三元桥无事可干,想走又不能再打他的车,怕一上车被看出我是一个托儿。你以为当托儿好受呢?可是不轻松!程维说,你实在不愿干就去发传单吧,我也去。


程维去了国贸,亲自发传单,现场帮人下载软件,现场叫滴滴。结果不一会儿那位去了北京西站发传单的人打来电话,他在西站的一个天桥下,刚把传单拿出来,就被人摁住了,现在他在派出所,被当成上访的了。


程维沮丧极了,再次问自己,这样干行吗?



创业,创新,

不会止息



手记十九





从2016年7月29日到2016年10月8日,两个多月的时间,网约车的命运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起伏,交通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一直处于悬念中的网约车合法化,引来一片欢呼;北上广深等城市的《网约车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对司机、车辆、牌照的限制,又使网约车前途未卜。


就在本文落笔之时,一切还都悬而未决,包括滴滴出行的命运。但这就是中关村:探路中的中关村,实验的中关村,前沿的中关村……









 《中关村笔记》作者:宁肯  


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理事,《十月》杂志常务副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蒙面之城》《沉默之门》《环形山》《天·藏》《三个三重奏》;散文集《说吧,西藏》《我的二十世纪》《北京:城与年》;纪实文学《中关村笔记》等。曾获得老舍文学奖(两次)、施耐庵文学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长篇小说《天·藏》《三个三重奏》分别入围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前二十名。





-  完  -


 

十月文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