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 |《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从一家之言到人类共识

为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哈、吉三国共同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中国丝绸博物馆在大同市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旅顺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平⼭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新疆师范⼤学⻩⽂弼中⼼、浙江⼤学图书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图书馆、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等的支持下,从国内和国外汇集了数百件历史资料和考古文物,于2020年6月19日起在时装馆临展厅举办“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展。由于文物保护的原因,其中文物部分展到8月23日,文献部分展到9月20日


这是一个关于丝绸之路学术史的展览。作为一份世界遗产,丝绸之路的起始时间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公元前138年算起,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从学术上正式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再到2014UNESCO正式批准丝绸之路成为全世界共认的文化遗产,整整走过了2252年的时间。整个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历史事实存在的中西交流之路、李希霍芬时代提出的丝绸之路、从教科文组织提出直到成为世界遗产的丝绸之路。从这个展览中,希望能为大家解惑丝绸之路是什么,路是由谁走出来的;谁最初命名了丝绸之路,而这名字又如何被认可;为何在今天“丝绸之路”成为了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



01


前世:历史上的东西交通


丝绸之路陆路和海路均正式开通于汉武帝时期。总体而言,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人群,以使节、商人、宗教人士等三类为主。展览分使节、僧侣、商人和传教士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汉代以使节为主、魏晋涌现大量佛教僧侣、北朝到唐前期粟特商人、唐代后期阿拉伯商人、以及在蒙元到明代西方教会人士在丝路上的来往。他们的规模不一,有数千百人之庞大使团与商队,亦有长途漫道上独孤求法的坚强身影。他们每个人的行迹汇聚成一条条不同的路线,所有路线交织在一起,构成错综复杂的丝绸之路路网。


《张骞出使西域图》

临摹自敦煌莫高窟323窟初唐壁画


汉阳陵彩绘骑兵俑  西汉

长约35厘米,宽约12厘米,高约35厘米  陶质彩绘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彩绘木马  汉代

长85厘米,宽19.5厘米,高88厘米  木质

1972年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印度贵霜朝释迦禅定坐像  1-3世纪

高35.8厘米,宽19.8厘米,厚8厘米  石质

旅顺博物馆藏


鎏金铜菩萨立像  隋

通高19.5厘米  铜鎏金

浙江省博物馆藏


(局部)

传张瑀《文姬归汉图》  金代

纵29厘米,横129厘米   绢本

吉林省博物院藏


(局部)

胡笳十八拍  明

纵30厘米,横1319厘米  纸本

南京博物院藏


景教墓顶石 元代

长122厘米,宽36厘米,高46厘米

内蒙古博物院藏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明代

纵168厘米,横382厘米   纸本

南京博物院藏


02

命名:李希霍芬和他的时代


19世纪初,“东方学”在以法、英为主的西方学术界出现。此时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地理地质学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是其中一位。1877年,李希霍芬提出,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外国考察团及后来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进行了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西域考古探险,他们这一时代调查所获的资料,才使得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真正被证实。特别是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以“丝绸之路”为名撰写了考察记录《丝绸之路》,把丝绸之路的学说渐渐发扬光大。


China :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 Erster Band, Einleitender Theil, 1877

(《中国:旅行的收获及在此基础上的研究》卷一及其中的丝绸之路地图)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铜像——“丝绸之路”的命名者

项金国 2016年

尺寸:长850厘米,宽460厘米,高260厘米


Die Seidenstraße, Sven Hedin, 1937

(《丝绸之路》,斯文·赫定)


西北科考团群像

上排:左:黄文弼 右:徐旭生

下排:左一:斯文·赫定;左二:贝格曼;左三:马叶谦;左四:刘衍淮;下中:崔鹤峰;右四:陈宗器;右三:李宪之;右二:霍涅尔;右一:袁复礼



03

申遗:丝绸之路成为世界遗产


基于全球遗产保护的战略以及带动中亚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8年启动了十年文化计划,开始了创历史的五次丝绸之路考察。此后,教科文组织在《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丝绸之路”的申遗设想。从提出构想到成功,丝绸之路申遗工作走过了26年。展览通过调查、采访、收集大量的一手资料,较为详细地还原了丝绸之路从国家和国际间的认同到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世界遗产的过程。

路是人们走出来的。回顾这一条路,从无路到有路,从无名到有名,不仅是人类的探索和发现史,也是丝绸之路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史。丝绸之路的前世,是无数如张骞般勇敢的使者、坚韧的信徒和冒险的商人一步步走出来的。丝绸之路的出生和定名,是一群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探索和研究的成果,而丝绸之路到今天成为世界遗产,更是一大批文化遗产保护者们敬畏历史、遗泽后代的善举。
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这份遗产表明:无论相隔多远,路途多险,只要我们踏实地迈开我们的脚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

恰逢丝绸之路成为世界遗产六周年之际,在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在丝绸之路沿线相关机构和大量丝绸之路专家学者的支持下,我们在杭州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周及“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特展,正是为了观众能在这里回顾丝绸之路悠久的历史背景,从而加深理解“一带一路”厚重的文化基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