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血液科“有点”厉害!

2016-04-30 潘达君 医学界


导读:这个当年把老主任气得不轻的年轻人,如今自已也已经成为了血液科主任。


文:潘达君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1986年,我刚毕业,进血液科的时候,血液疾病很不好治,能治好的病人很少……”杨建民医生回忆着,“当年我们老主任问我:‘你为什么到血液科来?’我说:‘我看你们这里患者,病得重的,几乎是来一个死一个,来一个死一个——很有挑战性吗!’老主任气得反问我:‘你这什么意思!看不起我们吗!’”


玩笑归玩笑,当年把老主任气得不轻的年轻人,如今自已也已经成为了血液科主任——长海医院血液科自1962年建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如今,带领着已经是全军血液病研究所的科室,身为科主任的杨建民“接过了战友手中枪”,继续与难缠的血液疾病战斗——与多年前不同,他们赢得越来越多。


神兵需人懂,宝刀配英雄


杨建民主任是个谦虚幽默的人,在访谈中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千万不要把我们写得那么厉害,我们只是普通人。”



工作中的普通人杨建民


这绝不是因为他和长海血液科真的不“厉害”,作为全军血液病研究所,这个科室具备应对几乎所有血液疾病的能力——无论是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来说,还是医院硬件的完整支持来说。


具体来说,可能没有比造血干细胞移植更能检验一个血液科的综合能力的事了。与三十多年前相比,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当年的绝症,其自身经历多年的医学突破和科技革命,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长海血液科这里,这项技术就像宝刀到了武林高手的手上,发挥出了强大的杀敌能力——在已完成的800余例移植患者中,移植成功率超过95%,长期生存率超过70%。


这样的成绩,自然是因为软硬兼备——科室不仅有够打造出宝刀的硬件,还有能用好宝刀的软件。长海血液科拥有一整套完整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这其中包括充足的层流病房、健全的病房管理体系、受过严格规范化培训的护理人员和技术娴熟的医生。层流病房有24小时的监控系统,用于随时观察和监护病房的情况,也有专门的探视系统——通过远程可视化交流的方式,患者和家属能隔着网络互通有无。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战场上,长海血液科把战斗从全方面打响——不论是自体和异基因骨髓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都不在话下,如今他们已经开展过HLA不完全相合(单倍体)移植、非血缘关系移植、CD34细胞分选移植、非清髓性移植、脐血移植等多项现代移植技术。


长海血液科当然不可能只有造血干细胞移植值得一说,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的综合诊治也是他们的拿手功夫,其初发急性白血病初治CR率达到75%以上;初发恶性淋巴瘤初治CR率达80%以上。


在这样的前提下,不难想见,血液科的患者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据统计,现在其年门诊量可以达到2万9000余人,收治住院患者年近3000人次。



科室成员合影


铁肩担道义,妙手做研究


患者多,自然能练就经验,但是,止步于经验又何来发展的后劲?长海血液科医生技术的精湛同样离不开科室的整体培养和医生个人的钻研——上世纪末至本世纪的学科发展表明,对抗血液疾病需要临床经验和尖端研究两把尖刀。


科室作为全军的血液研究所,拥有设备齐全的专科实验室,不仅能满足造血干细胞分离与培养及出凝血等临床检验,也足够完成顶级的科研探索工作。


在个人的进取和钻研方面,杨建民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早在1998年他赴美留学的时候,就已经展开了针对这两年才大热的治疗方式——CAR-T的研究。1998年,即使是放眼全球,研究CAR-T的试验机构恐怕一只手就能数过来。换句话说,在CAR-T方面,杨建民是当仁不让的世界级老专家。


近年CAR-T大热,有传言明年FDA会批准其上市,国内也炒得沸沸扬扬,一时间,许多CAR-T治愈癌症的新闻纷纷浮出水面。长海血液科守着科主任杨建民这个CAR-T老专家,在这趟热潮中却一声不吭,着实让人有些疑惑。


“踏实看病,不要总想搞个大新闻。”对于这个问题,杨建民的解释是这样,“CAR-T有它的长处,但它绝不是‘神乎其神’,也不是毫无风险。在临床上,CAR-T治疗失败的患者也有,却没有人报道他们。我现在对CAR-T的使用原则是,只有当其他疗法都用过,不起效的时候,再试试CAR-T。“讲到这个话题,一直笑眯眯的杨建民不知不觉严肃起来,他还补充道,“许多时候,所谓用CAR-T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完全可以用其他手段获得更好的效果,而患者的风险也可能更低一些。”事实上,杨建民和长海血液科在CAR-T治疗的技术水平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他们自身也在不断的对这项技术进行深入的探索。


这不是故作高深的成熟低调,而实在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正因为专业,正因为了解,甚至是因为权威,所以才要更加谨慎,所以才要更加负责。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说“不要把我们写得那么厉害”,作为血液疾病学科多年发展的见证人,杨建民明白,即使如今对抗血液疾病的方法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成熟,哪怕是顶尖高手,在这个领域,依然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不希望患者因为一份报道而燃起莫名的希望,然后再失望。


一点微小的工作


提到对患者的态度,杨建民可以说把整个科室管理得非常和谐。


从前述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即使面对媒体,他还不忘从患者角度去考虑问题。其实换位思考是他常常使用的方法:”血液病一般都那么重,一个人得病,往往一整个家庭都受累,患者和家属肯定会很焦虑……只要想一想这个,工作中即使有点情绪,也会及时调整。“


杨建民经营科室医患氛围,是从细节入手的。他希望医生在工作中尽量语气柔和耐心,事实上,他自己就做出了表率。杨建民介绍,许多高年资医生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他们对发达国家相对更和谐的医患关系有更深的体验,也对那里医生的态度有更立体的了解,尽管国内工作环境有些不同,但是——但尽人事嘛。一旦有人带头,有人加入,那么,整个科室的工作氛围就渐渐形成了。这种心平气和对患者也会产生影响,笔者在长海血液科的病房观察到,许多患者都表现得乐观而淡定,病房秩序井然。


此外,杨建民在管理上继续传承长海医院的好传统——全天候全地形7天24小时,医院只要有情况,随叫随到。用他的话来说,因为军队医院附近就是家属大院,以前通讯靠吼,高音喇叭一喊,医生马上就到岗,如今通讯便利,效率与当年相比有增无减。血液科另一个全天候全地形必须到岗的规矩是带组主任每天的查房——包括节假日。从技术上来说,主任每天挨个见过患者过问病情,有利于更好的掌握和调整治疗方案,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建立医患信任,“不抛弃,不放弃”嘛,每天都能见到那个负责与自己并肩对抗疾病的人还是很重要的。



全年无休的常规查房


杨建民说过,医患关系就像一张名画,不仅要费尽心思去创作,还要长年累月地去维护,而要毁掉它,却只需要一瞬间。作为医生也好,科主任也好,他只能做一点微小的工作,真正能够改善医患关系的,还是大环境的改变。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投稿或爆料,请发邮件至yxjtougao@126.com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