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社交创富:如何成为社交富翁?【李光斗观察】

2017-01-10 李光斗 李光斗品牌观察

文/李光斗(微信公众号:lgdbrand)


  社交是人的天性,社交更是财富的沃土,其财富创造力不亚于金融、能源等暴利行业。为什么人爱社交?如何用社交创造财富?如何储存社交货币,成为社交富翁?

  社交是人的天性

  人类爱社交是天生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华盛顿大学的学者戈登•舒尔曼在神经影像学研究领域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就提出了一个关于大脑天生爱社交的重大谜团:当人们从一项任务中抽离出来并处于空闲状态时,人们的大脑反而比忙碌状态时更加活跃。后来,我们称这种在完成任务时会默认打开的脑部神经网络为“默认网络”。

  再后来,一项关于对人类新生儿脑区协调活动的研究发现:初生婴儿脑中的默认网络活动模式竟和成年人的一样活跃。我们知道,刚出生两天的婴儿对人、对玩具事物等这些人情世故都是毫无概念和兴趣的,连说话都不会,更别提社交了。这也就意味着,默认网络会在大脑处于空闲状态时,触发我们会对自己以及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思考。换句话说,这种认知就像是热恋中的人在自己闲暇之余便会想起另一半;离家在外的游子在自己闲暇之余会想起故乡的青山绿水和家中的老母亲一样。所以说,爱社交你是天生的。

  社交永远是年轻人的天下,年轻人的市场。社交的原动力是荷尔蒙,是性。性+技术是社交产品的基础。“约”是最基本的社交需求,也是做社交产品的出发点。大家知道Facebook的目标是“链接整个世界,”但最初,在哈佛校园里流行起来的Facebook的目的很简单:“能够找到校园里的美女,然后和她们打招呼”。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相信赚更多的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更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们将赚更多的钱视为人生目标。你会发现即便像王健林这样的金主,也仍在不断的给自己定小目标。但事实上,我们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伊斯特林悖论已经证实了金钱与幸福并不存在相关性。表现最为明显的一个国家是日本。研究发现,1958-1987这30年间,日本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巨幅改善,实际收入增长高达500%,但他们的幸福水平却始终持平,无递增趋势。可见,更多的钱并不能让我们更幸福。而研究发现,社会因素却与幸福存在直接的关联性。

  大量研究表明,参与社会因素可以为幸福增值:

  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活动的人幸福感=年收入增多5.5万美元

  拥有一位随时可见的好友幸福感=年收入增多10万美元

  结婚的幸福感=年收入增多10万美元

  备注:以上是经济学家已经通过大量研究得出的社交价值转换成果

  所以说,和朋友泡茶拉家常、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拥有一个疼爱你的伴侣、出席一场逼格满满的超级盛典……这些能够分享你喜怒哀乐,展现你真善美以及个人能力的社交零食就像是一颗蜜糖,能够转换成改善我们生活、提升幸福指数的能量剂。

  人们喜欢社交,不仅因为天性,还因为社交利于缓解心理压力、润滑人际关系、提升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除此之外,社交还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财富商机。

  社交是互联网时代的财富沃土

  社交无疑是财富的沃土,更是互联网的本质。全球最大社交网络Facebook创造了超3300亿美元的市值神话,中国最大社交APP微信微信估值高达836亿美元,几乎是腾讯市值的一半,新浪微博更是是创造近百亿美元的市值,推特的市值也超130亿美元。除开这些社交市场的巨头,还有不计其数的社交市场独角兽企业存在,诸如陌生人社交、婚恋社交、职业社交,毫无疑问,社交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红利。

  今时今日,我们从线下社交逐渐拓宽到线上+线下社交,移动互联的连接为我们的社交生活带来了更多可能。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为此,因社交而起的财富商机不胜枚举。雨后春笋般的社交媒体平台、社交圈中的红火生意、社交众筹、社群经济,甚至网红经济等皆源起于社交。

  当然,社交财富不止于此,还有很多已挖掘的在此就不赘述,未来还有更多的新商机待挖掘和涌现。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扎克伯格,凭借社交商机而平步青云的时代风云人物。

  储存社交货币,成为社交富翁

  没有社交货币,你是无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混的。

  社交货币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虚拟财富符号,你的每一次转发和点赞都会让你的社交银行存款增加。如果你又能提供原创的内容,说明你的印钞机开动了。而你的社交贷币和真实货币的比值完全取决于你的社交地位:是处于金字塔顶端还是底部。

  社交大咖的江湖地位是这样的:你通过他获知各种新产品信息、秘闻、笑料、新颖观点;他是某个方面的行家、新事物的推销员、新关系的建立者;他仿佛就像你了解外部世界和陌生领域的一根电话线,总是带给你新的“情报”。

  在社交媒体时代,如果你有很多钱,那么你只是个“土豪”,而如果你有很多的“社交货币”,你才是一个真正的“富翁”;前者是有钱,而后者是值钱。

  可以达成对传播者个人IP的传播和塑造,以获得传播对象的认同感、联系感的信息都可换算在社交货币。货币是一种“以我所有换我所需”的信用凭证,货币的价值在流通;和货币一样,“社交货币”的价值也在于流通。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教授乔纳·博格和凯瑟琳·米克曼专门对社交媒体的内容分享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了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信息的动机:“我们对其他人谈话的时候,不仅仅是想传达某种交流信息,而是想传播与自己相关的某些信息。”也就是说,人们分享思想、观点和经验并不是无意识和无目的的,人们的分享行为是为了收获传播对象对自己的认知,完成对自己的“标签化”,塑造他人眼中的自己。

  以微信朋友圈为例,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分享最多信息大致是这样几类:新颖的观点、参与的活动、搞笑资讯、情感状态,而目的则是在接受者中形成我是一个有思想的、生活丰富的、风趣的、单身狗的印象,而相应的收获别人的欣赏、羡慕、喜欢、追求。而这些传播出去可以使别人完成对“我”画像的社交信息就是对人们“社交货币”的充值。而人们分享可以凸显自我独特性的信息以完成自我标签化的需求,是当今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存在的基础。

  由此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交货币发行银行,我们发行社交货币的目的是影响他人对“我”的看法、印象,即形成个人品牌;直观来看,我们使用社交货币是为了买到别人的关注、评论、点赞……这是在个体层面;而在企业层面:自社交媒体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认知到社交媒体的营销价值,开始自媒体建设,摒弃原有的购买第三方媒介的进行营销传播的老套路,使用社交网络发行社交货币,进行企业品牌的“自传播”。

  由此来看,个体和企业在微信、微博、直播、Facebook等自媒体平台的每一次发送和分享都是一次社交货币的流通。一国货币的流通频率越高、流通范围越广说明该国的经济越活跃,增长潜力越大。评估社交货币有三个维度:其一是社交货币传播的范围,即企业和个人推送的包含个人和企业品牌的信息被多少人打开阅读了;其二是社交货币收获的认同,即企业和个人传播的资讯、观点被多少人分享、点赞了。评价社交货币的这个两个标准指数越高,说明社交货币越有价值;其三是社交货币的匹配程度,即所分享的内容接受到的目标读者越多,越有价值;比如,某妇儿医院发布的关于如何育婴的文章被越多的准新生儿父母和备孕父母读到,其价值越大。

  以微信为例,到目前为止微信的活跃用户接近8亿,微信传播已经成为政府、媒体、企业、个人新媒体传播的重中之重。微信之父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表示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绝大多数来自朋友圈,即“20%的用户到订阅号去挑选内容,80%的用户在朋友圈阅读这些内容。”由此可见,企业和个人所发行的微信公众平台社交货币的分享次数决定了传播的好坏和成败核心因素。

  那么,如何打造人们乐于分享、收获认同的高价值社交货币?

  我们已经理解人们在社交网络发布、分享信息的目的是“塑造别人眼中的自己”,那么易于流通的社交货币一定是那些能够帮助人们完成这一目的的内容,企业和个人发布的内容只有对用户有价值,人们才会乐于分享;企业和个人购买的是用户的朋友圈媒介,而社交货币是用户对帮助传播的报酬。概括来说五种货币容易在社交网络上引起流通(分享传播):

  第一种是可以让用户装逼的。用户分享之后可以满足攀比心理、炫耀心理,暗示自己生活层次、生活品味的内容。假装在纽约的火热、微信定位功能、晒方向盘、晒与名人及高层次场合的合影,恰恰是反应了人们的“虚荣需求”。因此,那些能够满足人们虚荣心理的社交货币更容易在朋友圈获得转发和分享。《你真的懂英式下午茶吗?》、《如何把方便面吃出法式大餐的感觉?》能够火遍社交网络概因于此。

  第二种是可以“替”用户说话的内容。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需求,但碍于写作能力或者时间没法自己表达,那么那些能够戳中某一类人痛点和代某一类人表达心声的社交货币便能够引起传播。例如,我们在公司老板的朋友圈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内容《公司不需要二传手》、《要么干,要么滚,千万别混》、《请照顾好你的老板,他也不容易!》,诸如此类的可以代表某类人表达不便言明的心声的文章便能成为朋友圈的高价值社交货币。

  第三种是思想深刻、创意新颖的内容。这些内容包含新奇的事物、观点,能够开拓人的眼界和思维,了解人们不知道的领域。今年年初VR惹火,类似于《VR真的很火,一分钟让你看懂什么才是VR》的文章便能够火遍互联网。

  第四种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技能、知识、经验。《月薪3000与月薪30000的文案区别! 》《什么是顶尖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便属于这一类型的典型。

  第五类是重大的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如最近发生的王宝强离婚案、奥运会冠军孙杨、傅园慧等人的话题,便能成为高品质的社交货币,但是这类社交货币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发行能力掌握在有内容采写和制作能力的专业媒体手中。但因这类时事新闻具有现象级的新闻传播力,也成为各大专业媒体、社交媒体、个人自媒体争相使用的优质的社交货币素材。

  洞察到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活动的目的——塑造他人眼中的自己,便给我们的品牌传播工作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个体和企业都是一个发行社交货币的银行,和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一样,社交货币越能满足用户参与社交网络的目的,社交货币的流通范围越广、频率越高,我们的品牌便越具有影响力。

  赶紧到你的社交银行去存款吧!否则你会在社交时代老无所依、贫病交加的。(本文版权归李光斗观察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光斗品牌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融开律师事务所  刘成民律师

电话:13911628768,010-65524939;

微信号:FELIX18581858

关注李光斗品牌观察的人还关注有观点:opinionleader01






李光斗新著《超级网红:如何打造个人IP》

购买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