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意淳 | 旅行绘画,发现与寻访

李意淳 中国水彩 2022-04-24

中国水彩


中国最大的水彩艺术平台



高尔基的小说《童年》里有一首儿歌这样唱:“卡瓦一座城,在哪里我们也说不清,用手摸不着,脚也走不到。”儿歌中的卡瓦城在一个遥远的地方,遥远的不仅仅是距离,还有时间。如果它不是海市蜃楼,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找到它。但那时我们也许会问: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卡瓦城吗?


维多利亚火车站


(我家老爷子作了一辈子机械工程系教师,而我又出生在一个文学禁锢的年代,小时候看机械方面的中外资料多于文学。当然,那些书从来没有真正看懂过。但却由此对航空、地面交通工具发生了极大兴趣。事实上,正是这些交通工具引导我糊里糊涂走上绘画之路。由于喜爱,便渴望在形象上去模仿,这或许是“艺术起源于模仿”的道理。那些年,小学教育近乎废弛,却正好留给我一个自由发展兴趣的机会。今天每一个小学生都不得不为“奥数”和英语困扰,中国的教育已经把千万贝尼尼、比亚兹莱扼杀在童年。


由于从小大量接触和琢磨(当然是瞎捉摸)空间和形体,绘画中复杂的透视关系对我来说竟从来不是难事。结构复杂的建筑也能凭感觉用速写表现,不必确定消失点。对于透视,我发现敏锐的感受会比客观的计算更真实。关于这一点,我会在以后用创作来说明。


在英国旅行,令我兴奋的是寻访19世纪以来的工业遗迹。我为此花费大量时间去参观约克国家铁道博物馆和一些工厂旧址,它们会不同于我们熟悉的车间厂矿,却别有一番19世纪改良现实主义风味。如今在英伦三岛,满目尽是没完没了的田园风光,大多工厂真正成为遗迹。大英帝国让全世界遍布工厂,而自己的家却变成另一个样!这里,维多利亚火车站像纪念碑一样,展现工业革命曾经的光辉岁月。)


旅行绘画——发现与寻访

图、文/李意淳


近代以来的旅行画家,以约翰.派克(John Paiker)对我的启示最大。在派克看来,旅行绘画并非画家日常的采风或写生,而是以旅行为主体行为,将绘画作为对旅途的体验方式。约翰.派克在上世纪初,携带着简便的水彩画具游历世界,让读者通过绘画领略旅行的乐趣和收益。他的画不是任何一种地域文化结出的果实,而象一部风物志,讲述了一种旅行者的观感。如果从文化的领悟和精神的传递来说,这样的态度未免是浅薄的,但是对于旅行画家自身的感受来说,乃是真切自然的。


瓦伦西亚风景之三


瓦伦西亚风景之四


旅行无疑给艺术提供了一种体验的广度。旅行的美好,在于它是自由生活观的象征,是丰富的生活趣味的象征。王小波曾经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生活的自由,像做自由的人一样,令人神往。既然艺术来自生活,那么生活必然是多样的,艺术更需要如此。虽然有的艺术家终身隐居,将绘画归结为一种完全属于个人的主观艺术,以一种连续而持久的索居方式,应对当今难以稳定和把握的现实生活。 但如果我们把艺术的范围锁闭得过于狭隘,如锁闭在一时,一地,一些人,一种风尚环境这样一些界限之内,对于艺术毕竟是个缺憾。因为,假如艺术是为了创造,实现眼前没有的东西,那么前述的界限就不应当存在。今天我们能够依靠阅读和视听感知世界,就不应该总是沉溺于个人的内部世界,而是坚信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因而不再满足于描绘一些眼前景观。旅行让我们不断地踏上不同的路,看不同的景,体验不同的人文,旅行绘画的意义就在此.


瓦伦西亚风景之五


瓦伦西亚风景之六


瓦伦西亚风景之七


旅行对于艺术的重要不言而喻。古代的艺术家如王希孟、范宽等人,是根据旅行所见,描绘出《千里江山图》、《溪山行旅图》这样的作品。波西米亚风格的艺术也和旅行、迁徙密不可分。旅行的想法不同,决定了绘画观念的不同。无论哪种旅行的状态,都有对应的艺术产生。即使在抗战时期,也有画家在流亡的途中创作出救亡主题的作品。


瓦伦西亚风景之八


苏格兰雨


世上的旅行观各自不同,崇尚波西米亚精神的旅行家喜欢无目的漫游,他们或作为探险家,或作为游吟诗人,将旅行实现为一种发现之旅。梁实秋曾经说:“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


苏格兰的渔港


苏格兰的曙光


然而,今天的旅行者已很难象先前那样,把旅行的乐趣寄托于“发现之旅”。由于视听媒体的发达,先入的印象总是无所不在。文史的知识不仅使我们生活在当下,而且使我们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当我们置身于卢克索神庙石柱之间的时候,它的样貌却早已不再陌生;当我们徘徊在巴黎街市的时候,却似在寻找雨果当年的讲述。或者说,因为雨果的缘故,我们才去到巴黎。我们会对远方的文化稔熟于心,甚至误把他乡当故乡。于是,先入之见在冥冥之中会在我们的印象中形成一种幻境,在读图时代到来的时候,这些幻境的素材会越发丰富,乃至超过现实。而当我们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却好像在印证幻境的存在。于是在我看来,如今的旅行在很多时候已经成为一种“寻访之旅”。这样的旅行首先必具有一定的使命,即寻访和印证文学或影像中带给我们的,并令我们神往的某种意境,其中带有一些“黄金时代情结”,如同《午夜巴黎》中发生的故事。


赛维利亚风景


勃艮第的乡村


罗马浴场


对于旅行绘画来说,先期的印象往往比现实更具传奇性和经典性,一来是因为先前印象本身往往来自经典,二来是因为先期印象是相对恒定和持久的。而现实的体验则是短暂和片段的。 现实的印象是那样脆弱和瞬息万变,一阵风雨、一缕阳光就会令它不攻自破,产生新感受、新意境。


莱切的风景之十一


苏格兰的黄昏


由于先前的印象常常是美好的,或者,正是先前的美好印象纵容我们踏上寻访之旅,而当我们身临其境的时候有时竟难免失落。相信每一个具有旅行经验的人都难免这样的体验。在寻访之旅中,绘画的感受必然遭遇来自幻象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矛盾。印象的永恒和亲历的多变剪不断,理还乱,它们或挣扎或融合,或交织或纠结,辗转反侧,越是我们神往的地方就越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失落。关于先前印象与现实体验之间的差别,前者属于想象力范畴,后者属于感受力范。前者带有集体性,有时会和他人感受不谋而合,较容易获得读者共鸣;而后者属于个人经验,或能表现出个性,这正是艺术对生活的反动,也是旅行绘画有趣的地方。傅雷先生认为:“......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寻访与印证是当今旅行绘画中的当代性,旅行的绘画需要将先前的印象与眼前的景象统一和融合,去追求当下情境中符合先期印象的部分,或者说,是现实中符合梦境的部分,即寻找典型景观中的典型意境。这个过程即是“温故”和“知新”。

红海岸边之二


剑桥风景


在今天我所追求的旅行绘画,已经不满足于象派克一样,将绘画作为一种风物志。而是在“温故”和“知新”的过程中,让艺术的思考获得生活的突破,而不是仅仅拘泥于一幅单纯的绘画,只是徘徊在绘画技艺的初级体验,使艺术变得彻底乏味。我期待的旅行绘画作品不仅能浸染过往文化的丰富意涵,而且应该萌生出一些新意,就好比在新建的宅子里收藏着一些古董。


西班牙


吴哥寺南门


一株法桐


开罗远眺


诺夫哥罗德的冬天之三


高尔基的小说《童年》里有一首儿歌这样唱:“卡瓦一座城,在哪里我们也说不清,用手摸不着,脚也走不到。”儿歌中的卡瓦城在一个遥远的地方,遥远的不仅仅是距离,还有时间。如果它不是海市蜃楼,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找到它。但那时我们也许会问: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卡瓦城吗?


凡尔赛冬天的雨


敦弗林的日落


顺河路16号


山楂树和柿子数的落叶


阳光与曳影


山居图


西村雪系列之一


西村雪系列之五


角楼


北方


  • 李意淳

1963出生,祖籍江苏省南通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研究会会员,《全国美术作品展》专家库成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副秘书长,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郑州大学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学生票选为“我最喜爱的老师”《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

展览及获奖: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第七届中国水彩画展》银奖、《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

作品曾参加:

《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水彩画)》《中国美术之今日(韩国)》《中国百年水彩画大展》《第五届中国水彩画展》《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法青年艺术交流展》《CHINA TO TAOS》画展(美国)《中国当代油画展》(美国)等


(中国水彩编辑整理,转发请标注出处。)

中国水彩

中国最大的水彩艺术平台


作品收藏、竞拍、私洽 请回复 1

作品送拍、推广、展览 请回复 2

文章投稿、宣传、头条 请回复 3

致力于在全球推广最优秀的艺术家


影响力第一、专业度第一、覆盖面第一

成交率第一、成交第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