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冰 | 懂得古元

2016-11-07 徐冰 中国水彩

中国最大的水彩艺术平台·最受欢迎专业图文公号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中国水彩



古元

古元(1919—1996),广东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人,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1939年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延安木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1983年至1987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作品有《减租会》《烧毁旧地契》《人桥》《刘志丹和赤卫军》《枣园灯光》等。出版有《古元木刻选》《古元水彩画选》等。



徐冰

徐冰,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曾获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国际大奖,代表作《天书》入选世界艺术史教科书。


古元是我的老师。


忆及多年的从学、受教和交往,不仅让我对他有感情上的尊敬,而且更有艺术和思想上的沟通与理解。


古元素描


带领学生户外写生


古元和他的艺术在我思维的网络中是一个坐标,在我需要“辨别”时,总会遇到它。还在小学时,我写过一篇作文,题目就叫《我爱古元的画》。因为当时的作文选中有一篇范文叫《我爱林风眠的画》,所以我就模仿了一篇。我可以把古元的《京郊大道》《玉带桥》与春游的感受联系起来,当时古元的画吸引我的是那些大圆刀,我觉得一刀一刀刻得很利索。这,是艺术。


古元水彩工具


又过了很多年,我去插队了,在北方的一个山村里,那地方很穷,但人很淳朴。也许因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人的举止动作都很慢、很简单,也有意思,穿戴、说话、办事都没多大变化。那时带在我身边的一点宝贝中,就有古元那几本画册和我自己剪贴的古元的木刻与其他的一些版画。当时我觉得那个村子的一切真像古元木刻的感觉。这一点让我印象很深。



1977年我从农村来到美院,开始学习艺术。杨先让等几位先生讲得最多的就是古元了。当时的最高追求就是表现好生活气息和人物的味道,特别提倡古元式的味道。我们是工农兵大学生,文化上有缺陷,但也有长处。比如说,我可以在很多方面切切实实地理解古元的艺术,因为我在古元木刻的环境中生活过。我开始学习古元,试着把那些记忆中打动过我的细碎情境,用木刻的语言表达出来。古元先生也肯定了我的艺术追求。但我后来发现,我寻求的一种东西似乎总也抓不到。比如村口的一个土坡,我可以从古元的木刻中找到这个土坡,但当我试着刻画它时,一经转印出来却已经不是那个土坡了。这时我开始感觉到古元的不得了,属于他的独特之处是不可企及的。也许某些艺术家的木刻是可以学的,因为它是“知识的”,但古元的木刻是没法学的,因为它是没有技法的,是“感觉的”。这是我刻了几百张木刻之后才体会到的。看他木刻中不过两寸大小的人物,就像读鲁迅精辟的文字,得到的是一种真正的关于中国人的信息。让我们懂得我们这“种”人根本上是怎么回事。如果说古元展现给我们的是生活中的中国人,那其他许多人的作品展现给我们的则是话剧中的中国人。




后来我留校了。1982年前后,我自己有一些机会可以出国学习。但这种大的变动无疑会影响到我的艺术创作,我拿不准,当然要征求古元的意见。他说:“你的路子适合在国内发展。”这话对我像是得到了一次艺术上的认可,从而满怀信心地继续着我要去做的事情。任何事只要你一个劲儿地钻下去,都能悟到一些升华的东西,我很庆幸在那个节骨眼上,得到了古元的这个建议。



事情过去了才会清楚。我当时迷古元的艺术,其实并不懂得古元,或者说只懂得一部分古元,只看到古元那一代艺术家从生活到艺术的方法和朴实的风格。在美院读书时通过李树生先生讲授的《革命美术》课,我们了解了古元艺术的背景。在美院有先生讲艺术史论,有先生讲艺术技巧,但我总觉得中间还缺少一个环节,大部分学生毕业了也不能把两者联系在一起。我不懂古元是因为我不懂这个关系,不懂这个关系也就不懂艺术是怎么回事。把古元的艺术放在这个关系中才能找到更多的信息。



在20世纪30年代,艺术界更显出纷争的局面。发生在国统区的木刻运动,以为大众、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显示出特别的参与力量。在众多的尝试与努力中,以古元为代表的解放区的一代艺术家,却在不为艺术的艺术实践中取得了最有效的进展。艺术的根本课题不在于艺术样式与样式的关系,也不在于泛指的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而在于艺术样式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艺术的本质进展取决于对这一关系认识及调整的进展。



解放区的艺术来自于社会参与的实践,而不是知识圈内的技法改良。它没有旧丝绸的腐朽气,也没有消化不良的西餐痕迹,是一种全新的、代表那个时代最先进的一部分人思想的艺术。由于这思想与人民利益相一致,它又是平易近人的艺术。这并非某些聪明艺术家的个别现象,而是以一种新理论为依据的:一批艺术家在一个时期共同工作的结果。作品也许还不精致,但观念却已极其精确和深刻,它具备了所有成功的艺术变革所必需的条件和性质。我始终都在寻找古元魅力的秘密,原来这魅力不仅在于他独有的智能及感悟,而且在于他所代表的一代艺术家在中国几千年旧艺术之上的革命意义。不仅是其艺术反映了一场革命运动,而且重要的是一切有价值的艺术家及其创作所共有的艺术上的革命精神,实际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前卫”精神。我始终不知道该如何称谓这种精神。把古元与“前卫”放在一起谈,人们会不习惯,但说法不同,核心是一个,即对社会及文化状态的敏感而导致的对旧有艺术在方法论上的改造。



当我明白了这一点时,我才开始懂得古元,才开始懂得去考虑一个艺术家在世界上是干什么的,他的根本责任是什么;才懂得试着去做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做的事情,并问自己怎么去做的问题:今天我们有像古元他们那时明确的观念和落脚点吗?有他们对社会和艺术的诚恳吗?我没有把握去回答,而仅有的把握是我知道了去思考它。这时我的艺术才开始有了变化和进步。看上去离一种东西远了,却与它的灵魂更近了。



走向自由——古元艺术的内在精神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古元美术馆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走向自由——古元艺术的内在精神”展于2016年6月29日至7月2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展。由于时代和环境的限制,在以往的美术史认知中,公众在提到古元先生这位从延安走来的艺术家时,难免会为他贴上“革命”、“版画”等概念化的标签,而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于艺术家内在精神与艺术本体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此次展览以古元先生追求艺术自由的精神为内在逻辑,以基本的时间顺序为外部线索,汇集古元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地速写、晚年的水彩写生以及暮年的藏书票等作品,全面地梳理了、回顾了古元先生的艺术人生与艺术成就。去除对艺术家固有的标签化认知,呈现出一位更加真实的古元,相信这是对古元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最好的纪念。


另外,此展已是北京画院美术馆在2007年推出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中的第38个展览,也是今年推出的首个重点项目。



自由的曙光闪耀在苦难者的脸上


“走向自由”是古元先生走上艺术道路之后创作的第一套木刻连环画,主人公的原型是护送古元自西安奔赴延安的一位八路军战士,讲述的是出身雇农的“他”饱受地主压榨、资本家剥削、日寇侵略等悲惨的遭遇之后,参加抗日军队蜕变成一名革命战士的故事,虽然这套作品在创作手法上仍受西方版画的影响,但在创作主题上却隐藏着古元亲身的经历与思想蜕变的过程。古元出生于广东沿海地区的一个巴拿马归侨之家,自幼接受的是“和气致祥百忍成金处世端资退让,厚德载福惟善为宝持身贵养谦光”的良好家学,青年时期的古元出于内心中对自由的理解和向往,只身奔赴千里之外的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他用木刻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抗日部队和敌后民众朴实的战斗与生活;在烽火年代中他凭借对抗战胜利和民族解放的崇高信仰,以木刻为武器,用一幅幅版画去鼓舞广大民众实现抗日救亡的理想。如果说人生需要一个态度,艺术需要一种精神的话,那么“走向自由”无疑是对古元先生艺术人生最真实的写照。

 


昂着头迈着坚实的步子前进


抗日战争结束后,古元离开延安,在人生历程和艺术道路上都在经历着改变。创作于这一时期的《焚毁旧地契》、《人桥》等作品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这源于古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艺术提炼。他曾说“风格是随时代、环境和其他外来因素和主观感受而变迁的。”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古元不但创作了大量反映新中国社会建设的作品,如《鞍钢之修复》等,还将关注的目光放在普通工人、农民和市民的普通生活上。在面对这个得之不易的全新世界时,古元用自己的艺术捍卫着心中的和平与自由。抗美援朝开始后,古元和许多艺术家一起参加战地写生,亲赴战场第一线去慰问、采风、收集创作素材,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他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真实的生活。此次展览中,我们特意挑选了古元在朝鲜战场的速写作品,观众可以通过这些展品去感受战争的残酷,以及普通民众对于和平的渴求与希望。



心中自有一片安静土


早在少年时期,古元就非常喜欢水彩画,只不过限于战争时期物质条件的艰苦,他不得不中断对于水彩画的尝试。从1953年开始,古元重新拾起了少年时期的水彩画笔,一幅幅精彩的水彩作品开始逐渐出现。古元的水彩画以各地写生的风景以及普通人民生活的场景居多,他正是通过这种主题色彩不明显的画种去寻求艺术自由的一种诗性表达,去寻求自我内心中的一片安静土。“我喜欢到大自然和人民的生活中寻求意境,通过淋漓的水色来抒发内心的情意,力求情景交融给人以健康的、美的感受……”可以说,古元的水彩充分发挥了色彩与水分结合时的各种晕染与不断变化,营造出一种安静、朴实的画面意境,他的画风正如他的为人一样清新淡雅、朴实无华。


古元对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对现实生活充满了深情的热爱。他追求艺术的自由,将艺术的“美”与“真”作为毕生追求的人生信条。在他的艺术里,观众可以感受到一位艺术家的真诚与纯粹。





来源/北京画院

中国水彩编辑整理,转发请标注出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和交流

·························


佶道艺术中心

致力于纸本艺术的推广与传播


生趣·生机——沈水明作品展

世纪的声音·18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水彩作品展

白露洋、李宝荀——纸本双个展

进.行.时——姜文斌纸上实验作品展

视觉的碎片——李同舟纸上作品展

红天·绿云——王洪云个展

跟导师黄有维践行每日一画

心象——孟祥霞 自龙双个展

三生三观——王翼菲 仝瑞望 潘雯菲纸上作品展

······

Tel:18710109272

北京朝阳区万荷艺术区2号院18号楼1楼

中国水彩


致力于在全球推广最优秀的艺术家


作品收藏、竞拍、私洽 请回复 1

作品送拍、推广、展览 请回复 2

文章投稿、宣传、头条 请回复 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