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美术馆·馆藏经典水彩(上)

看水彩 中国水彩 2022-04-24

中国最大的水彩艺术平台·最受欢迎水彩图文公号

点击题目上方蓝字关注 中国水彩

来源 | 中国美术馆官网 

中国水彩编辑整理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在思想、艺术、制作诸方面臻精深、精妙、精湛之境。在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检验中,愈发显示其价值并成为传统而为后世之标范。只有那些既富精神品格,又有艺术品质的作品,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在未来的历史时空发出其熠熠光辉。




枫 / 陈宜明、刘宇廉、李斌 / 27.6×17.8cm / 纸本水粉 / 1978



陈宜明,生于1950年,江苏无锡人。“文革”期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85年考取浙江美院油画系研究生,后赴日本留学。刘宇廉,生于1948年,浙江鄞县人。1980年考人中央美院年连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赴日本,1997年病故。李斌,生于1949年,1968年赴黑龙江生产建没兵团,1984年结业于中央美院油画进修班,现居海外。


继合作《伤痕》之后,三位作者再度合作了连环画《枫》。他们是新中国同龄人,接受了“文革”的洗礼,接着便离开江南水乡到东北建设兵团磨炼。当“四人帮”被粉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他们率先突破了理论思想、艺术思想的禁锢,创作了连环画《枫》。在纪念建国3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评奖时,《枫》被授予一等奖。《枫》的成功,首先在于作者用诚实的态度回顾“文革”的历史事实,他们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写实的水粉画技巧,刻画了李红刚、卢丹枫等红卫兵形象——单纯稚气、真挚率直,这样的男女青年得到的却是被现代迷信所戕害的悲惨结局。《枫》是美术界最早出现的反思“文革”灾难的伤痕美术作品。《枫》的成功,对我国的美术创作从“文革”10年的僵滞到复苏、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天坛祈年殿 / 关广志 / 54.7×37.2cm / 水粉画 / 1951



水粉画与水彩画作为西方画种几乎同时传入中国。但水粉画的覆盖性近似油画,不及水彩便于与水墨画沟通,故专门的水粉画家较少。只是由于工艺美术基础训练的需要,这一画种才普及起来,并多用于设计和宣传画创作。关广志可谓独立使用水粉语言描绘建筑风景的著名前辈画家。


关广志(1896—1958)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个满族家庭。1931年他作为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专心研习水彩画、水粉画。后又师从铜版画家马勒卡姆·奥斯本学习铜版画。1939年回国后一直在北京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后期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关广志的绘画作品,既有欧洲传统绘画的庄重气质,又有欧洲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的油画情趣和光与影的妙用。同时由于中学时就开始接触和学习中国画,他的作品又蕴含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与笔法。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富有感染力的独特造型和彩绘,影响了关广志的风景建筑画风,使他的作品具有东方典雅的装饰美。《天坛祈年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略微仰视的构图,表现出大殿巍然矗立的气势以及圆形重檐的建筑特征。它在葱笼错落的古柏掩映之中,又衬以地面壁面变幻的斑驳光影,遂使画面平添了一番西画特有的光与影的情趣。凝重的近似油画的色彩效果,线与面的交错使用,使其建筑画既具有建筑自身的美和量感,又富外光下的意境。




上海九曲桥 / 哈定 / 35.3×27cm / 水彩画 / 1959



哈定是继张眉孙、张充仁、潘思同等人之后的第二代水彩画家的代表之一。1923年生于上海,幼年就在曾任西泠印社社长的祖父哈少甫的熏陶下学习中国画。后来兴趣渐被西洋画的光色所代替,青年时随张充仁学习水彩画和油画,并曾自办画室,从事美术教学,现为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 哈定的水彩画长于表现人物和风景。该画从鸟瞰的视角表现了九曲桥屈曲折转的特征,并借助远逝的桥身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亭台水榭。画家充分发挥了水彩画透明的特点,又采用糨糊和水彩颜料混合使用的特殊技法,使建筑物和湖水造成了愈远愈斑驳陆离的效果,同前景中清雅明静的湖水相呼应。加之笔法松活,主体建筑与周围湖天冷暖对比,使整个画面生动而充满情趣。其它代表作有水彩画《塞外风光》和油画《世界屋脊》等。




儿时的歌 / 黄中羊 / 64×89cm / 水彩画 / 1984


 

南国和暖的阳光抚照下的陈旧的农舍前,母亲一边背着孩子缓慢地推动着流溢米浆的青石磨,一边忘情地哼着童年的歌谣。画家用坚实的造型和温暖的色调,为我们营造出一个平和安祥充满温馨的富于南国情趣的童年的梦。画家很善于以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并通过与另一位妇女形象的对比,将主要人物充满动感的形象生动地体现在画面上。对于背景中斑驳陈旧的墙壁和画面上其它物件的精心表现,既浓化了生活气息,同时,也体现出画家娴熟老道的水彩技巧。黄中羊生于1949年,现任教于广州美院,常有带学生“上山下乡”写生的教学活动,为此也积累了丰富的写生素材,使他以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创作出这件风格细腻、色调统一、充满亲切自然的感染力的作品。




钢都在沸腾 / 李剑晨 / 53×37cm / 水彩画 / 1956



李剑晨,1900年生,又名李汝骅,河南内黄县人。二十年代在北京国立艺专读书时,随捷克籍的斯拉夫·齐提尔教授学习西画,尤其热衷水彩;同时,他还拜陈半丁和王梦白学习中国画。1937年,远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西洋艺术。1939年回国后即以绘画和美术教育为终身职业。历任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李剑晨是直接学习过英国水彩画传统的少数水彩画家之一。


他在继承英国水彩画写实画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有的风情和色彩,形成了他严谨朴实、色彩明丽的艺术风格。“文革”期间,当他恢复作画之后,已不能表现他喜爱的江上轻帆,而改画《钢都在沸腾》这类题材。所幸此画并无“文革”的符号,倒显见老画家以水彩画技法表现工业图景的认真态度,仍然体现出他处理空间、虚实、造型、色调、气氛、水分的技巧。画家晚年多画中国画,这可能是大部分中国西画家的选择。




天山映雪 / 梁栋 / 28.7×39.5cm / 水彩画 / 1962



梁栋,1926年生,辽宁人。笔名铁中,甘牛,青年时期参加革命,后曾在白山艺术学校进行短期学习。1949年开始从事水彩画和木刻创作。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中国水彩》杂志主编、北京市水彩画学会会长。以现实生活和自然风景为创作之源,练就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寻找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是梁栋艺术上的追求。他擅长表现北方的生活情景和风土人情、山川风景。《天山映雪》是他1962年赴新疆写生之作。他用大量留白的手法表现天山积雪的效果,同时用干笔和湿笔来描绘山下茂密的植物及山间的塔松,而带有中国画的情趣。山下那浓重的绿色和赭黄色,同远山和天空中的蓝色相呼应,烘托出雪山玉骨冰肌之质和笼罩在清冷中的盎然春意,别具一番塞外风景。

 



一个教师的工作台 / 刘昌明 / 89×100.8cm / 综合材料水彩画 / 1989



现代水彩画的创作在继承传统水彩画的技法,延用传统水彩工具材料的同时,为追求作品的真实感或特殊效果,画家又加进了许多其它的表现手法。《一个教师的工作台》便是利用了拼贴和传统水彩画写实的手法相结合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 出生于1952年的刘昌明拥有数年农村生活的体验,他对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境况极为熟悉。1985年,已于赣南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并留校任教的刘昌明为参加华东区教师美术展览,创作了油画《一个教师的工作台》,在展览中获奖。然后对作品艺术语言和形式进一步完美的追求,促使他去寻找一种更具自然真实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来体现他所熟悉的东西。于是他“用水彩工具,用综合材料进行制作创造,丰富画面语言,使画面尽可能呈现自然状态”。


在这件画风谨细的作品中,作者向观众展示了一张极为简陋陈旧的办公桌,桌上诸多经过精心挑选却繁而不乱的物件,尤其是那只老花镜、红色墨水瓶、停电后备用的煤油灯,以及墙上贴的发黄的旧报纸(现成物)和它被煤油灯熏染的痕迹,无不传递出一位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工作在讲台上的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内容,达到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尽管学院派的专家们对其水彩语汇仍有所期待,但也无不受其感染,并将此作评为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




冷秋 / 刘向东 朱勇 / 77×101cm / 水彩画 / 1989



色调、形式感的追求和工具材料的革新已成为新时期青年画家的趋向之一。在这件形式感很强的作品中,作者利用水彩笔、木炭笔、橡皮、湿抹布等工具材料,采用干湿兼用及多次重叠的画法,营造出一个以灰绿、灰紫为主的清雅的冷调子。他们巧妙地利用画纸的本色来表现窗外强烈的阳光,映衬出窗前逆光中的树清晰的轮廓。薄而透明的湿笔表现出的桌面上的反光,与暗部用干笔多次重叠画出的窗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强了作品的厚重感和桌面的澄明感。


桌子、窗户所形成的几何图形和树叶简洁的块面结构,体现了作者的抽象构成意识。而桌面上的那个梨子,则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这一切使整件作品具有现代装饰意味。 生于1965年的刘向东,郴州师专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同朱勇共同创作了《冷秋》,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的银奖。




都市随想 / 陆庆龙 / 107×146cm / 纸本水彩 / 2004



陆庆龙的水彩画《都市随想》(见附图)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把画面直接切入到都市的农民工,他们是六位年龄不同但身体同样健壮的中青年男性,或立、或坐,一字排开。他们位于画面的前部,占据着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他们的身后――近处,是尘土斑斑的自行车以及他们随身携带的纺织袋;远处,是晴朗的天空和矗立的高楼。与陆庆龙此类题材的其他作品相比,《都市随想》显然比《惑》、《城市边缘》等更有一种理想的情调。


蓝色的天空以及在蓝色笼罩下的都市风景,与近处的灿烂阳光遥相呼应,从而寄寓画面更加明快的心理感受。作为主体形象的农民工,在《惑》和《城市边缘》等作品中表现为人物动态过程“抓拍”的一瞬;而在《都市随想》中则显然是选好了角度、摆好了姿势,等待着的合影。





静物 / 倪贻德 / 30.5×43.4cm / 水彩画 / 1935



生长在西子湖畔的倪贻德(1901 — 1970)极具艺术天分。早年即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受到郭沫若、郁达夫的赏识。1919年考入上海美专习西画,并在吕澂的启迪下致力于绘画理论研究。1927年他东渡日本,在东京川端绘画学校学习,得日本画家藤岛武二的指导,并在东京组织了“中国留日美术研究会”。1928年回国,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


三十年代初成为“决澜社”的主要成员,于油画、水彩画进行现代尝试,在学习雷诺阿、塞尚、马蒂斯等人的同时,融入民族艺术精神,追求造型简括、线条朴实、色彩纯净的风格。这件《静物》虽系习作性的写生,但充分体现了他的水彩画的明净、轻快、练达、有力的特点。他相间运用干笔和湿染、原色与复色,与一般古典写实画法不同。具有现代构成格局和后期印象派的作风,却又不流于怪诞离奇。


四十年代以后,他辗转重庆、杭州、北京教学。1961年,浙江美术学院成立了“倪贻德油画工作室”。在教学和创作的同时,于绘画技法理论和中外美术史多有著述。




卸货 / 潘思同 / 38.2×50.1cm / 水彩画 / 1935



自西洋画传入中国,水彩画便在中国得以顺畅流行,一则因为水彩画与中国画水性相近,二则因为水彩画的工具材料远较油画方便。故美术院校莫不设水彩课程,中国人一接触水彩,也心有灵犀,并在三十年代取得相当成绩,潘思同便是其中优秀画手之一。潘思同(1904 —1980)原籍广东新会,生于上海。1925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奠定了素描和水彩画基础。1928年与陈秋草等人创办的我国最早的业余美术教育机构“白鹅绘画研究所”,次年起任教上海美专,教授素描、水彩。他深知素描基础“极难深造”,所以在教学中格外强调素描,水彩之造型亦有素描之功。


三十年代,他在对英国水彩画各流派进行研究学习之后,又兼收中西绘画的特点,致力于水彩画各种表现技法的探索,形成了造型写实而水分挥洒自如的独特风格。《卸货》以生动的笔法、沉稳的色调迅疾的捕捉了这一运动中的劳动场景,并以水的充分运用和大面积的冲染强化了港口傍晚的气氛,仿佛使我们嗅到了潮湿的空气,感知到了卸货时的喧闹。唯有澄明的水面和淡远的坡岸为观者带来些轻松和舒缓,也许这正是画家把握水彩画韵味的着意之处。1955年起,作者任教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




背篓 / 庞薰琹 / 40×30cm / 水彩画 / 1946



对工艺美术的关注,促使庞薰琹对我国传统装饰艺术进行系统研究。1939年他随北平艺专内迁到昆明后,又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和装饰纹样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描绘,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创作出一系列极具装饰风格的水彩画作品。1946年秋,他带着这批作品重返上海,举办了个人画展,《背篓》即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一件淡彩作品。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平面造型与西画的写实技巧相结合,对画面作了高度装饰化的处理。揹篓和植物笔法细腻而严谨,衣饰在对比中衬托出明净的及其略带忧郁的神情,体现了画家寓雅典精致于平淡之中的艺术构思。




无题 / 秦威 / 37.2×53.5cm / 水彩画 / 1940



秦威(1911—1994),河北成安人。三十年代初,在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学习西画。1934年至1936年于东京帝国美术学院进修,曾为田汉的话剧在日本公演做舞台美术设计。作为水彩画家,他的艺术视角面对着社会的大舞台;作为舞台美术设计家,他的水彩画作品又仿佛有舞台美术的构图和灯光的效果。


在1938年至1948年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期,他同庞薰琹、叶浅予、丁聪等人在成都组织成立了“现代美术会”,还参加了上海美术家和香港“人间画会”的活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反映劳苦大众的艰难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水彩画作品。在数次对真实情景进行速写的基础上创作的《无题》,以沉郁清冷的色调,具有戏剧性舞台效果的构图,和略带漫画的思维,将厕所旁产妇聊以栖身的蓆棚为主要“道具”,表现了穷苦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境遇,体现了他为人生而艺术的倾向。1949年以后,秦威于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美术设计工作,同时他还创作了一批表现新时代新生活的绘画作品。198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他的作品回顾展,参展的《无题》等五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3年致路德维希教授夫妇的新年祝愿 / 让·丁格利 / 40×36cm / 铅笔水彩画 / 1983



让·丁格利,1925年生于弗里堡;1940年学习装饰布景;1941年在工艺品学校学习;1955年在巴黎与尼基·德·圣—法勒来往;1959年与马赛尔·杜尚、罗伯特·劳申伯和雅斯佩尔·琼斯来往;1982年在巴黎建造斯特拉文斯基喷泉;1991年8月31日去世。在一个有机玻璃盒子里存放着一页纸,纸中间有一水平折痕,右边有一条垂直的黑线。纸上绘有色彩的图形,小点及线条。其中有一顶蓝色的帽子,一张红嘴,一颗红心,一个想象出来的彩色人物形象及一只大象。


这是一张设计草图,其上写有艺术家祝福的话语。这件作品是作者送给路德维希夫妇的一份不同寻常的新年祝福,同时也是邀请他们参加巴黎斯特拉文斯基喷泉落成典礼的邀请函。1982年,丁格利受巴黎市的委托在蓬皮杜中心旁边的伊尔戈—斯特拉文斯基广场了建造了一座喷泉。这座喷泉由不锈钢喷水装置和彩色的聚酯雕像组成,是丁格利同女艺术家尼基·德·圣—法勒一起设计的。喷泉里的雕像情景代表了女性和男性的阴与阳。尼基·德·圣—法勒设计的代表“女性”的动物如美人鱼、蛇等雕像处于丁格利设计的代表“男性”的喷水装置的对面,水在这里作为生育的标志具有特别的意义。通过水克服了“男性”与“女性”的对立,将二者完美统一。


丁格利以其由废铁等金属材料和现成物品做成的运动造型而闻名。他的作品属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追求艺术和生活相适应的“新现实主义”一类。其目标在于把所有材料都统一到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艺术中。他的艺术创作的榜样是把运动(亦即时间与变化)带进艺术作品中的马塞尔?杜尚。丁格利的作品通过开动的马达,锤子敲击的铁块,颤动的铁丝及自身运动着的物体给人以惊异之感。作品在这种明显的毫无作用之中讽刺了现代社会中机器统治人类的现实,并激发观者去关心、讨论这类问题。




1988年7月21日 致路德维希教授夫妇的问候 / 让·丁格利 / 29×46cm / 铅笔水彩画 / 1988



这件作品绘制于放在有机玻璃盒子里的白纸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五彩斑点和抽象图案。画面上分布着像儿童手迹一般难以辨认的语句和各种不同的大写彩色字母。这些话语涉及到丁格利对路德维希教授的生日祝贺。其中画面底部的一句话很有意思:“又:巴黎附近有一个相当美的独眼巨人——请您来看一下。”作者以独眼巨人为题,援引了一个艺术家一生要从事的,而且迄今也未做完的工程。一九六九年,丁格利计划与他的朋友——艺术家伯恩哈德•鲁金比尔和女艺术家尼基·德·圣—法勒一起在巴黎附近建造一所“独创工作室”。


从一九六九年奠基开始,这一建筑物——一个巨大的独眼巨人的脑袋就发展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艺术品,发展成一个“包罗万象的,人们只可臆想而不符合逻辑的妄想构图”。其目的是创作一种超艺术和超社会的艺术形式。所有规划设想及对艺术解放的要求作为主线贯穿在丁格利的作品中。在这件作品中,令人惊讶的和具有活力的客观对象及小小的生日祝福来自一位艺术家热情的幻想,这位艺术家至其生命的终结仍以值得羡慕的天真烂漫愉悦地工作着。




国王的灰尘 第二号作品 / 让·米歇尔·阿尔贝罗拉 / 73×73cm / 1988



国王的灰尘 第十三号作品 / 让·米歇尔·阿尔贝罗拉 / 73×73cm / 1988



国王的灰尘 第十七号作品 / 让·米歇尔·阿尔贝罗拉 / 73×73cm / 1988



让—米歇尔·阿尔贝罗,1953年生于阿尔及利亚赛达港;在法国的勒阿弗尔、巴黎和Neapel生活和工作。2号作品描绘的是在朦胧背景上的两个含混不清的物体,它们可能是衣服、头巾或者披肩,而画面的上部布满了菱形装饰。13号作品表现的是褐色画面上的两条腿。虽然只画出膝盖及其以下的部分,但是可以看出主人公身穿灯笼裤且紧扎裤脚至膝盖,而在两腿之间则是两只色彩鲜艳的黄色毛刷。


17号作品顶部涂以褐色,余下部分的中央绘有一个留短胡须的男人头像,右侧物象好似一座山,而左下角则是一个类似书的平放着的立方体。这三件作品全部以大写的“作”(A.FECIT)字落款来代替艺术家的签名,这是艺术家特别是版画家们隐名的传统方式。这三件作品都用暗喻的方式来表达主题:2号作品令观者想到皇帝的衣物,13和17号作品则通过两条腿和一张脸使人联想起皇帝的形象。这种面容和衣着使人想起十七、十八世纪对皇帝的描写,而富有诗意的标题往往涉及到法国的历史。


阿尔贝罗拉属于“自由具象”派(Figuration Libre)艺术家。这个派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致力于造型绘画艺术,多运用具有象征性的符号语言,并常常借用神话题材(如上述作品)和历史题材。阿尔贝罗拉把具体的描绘与多种题材结合,给人以富有诗意的奇妙的想象空间。




薄雾 / 邵宇 / 15×29cm / 水彩画 / 1957



1957年初夏,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美术家远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和创作。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的邵宇担任组长。《薄雾》就是此次云南之行中完成的速写性作品。《薄雾》画面清新淡薄,饱含水分,表现出笼罩在薄雾中的南方夏日晨景。作者运用灵动的笔触,或勾或点,轻松淋漓,一气呵成,生动描绘出集市上的热闹场面。


邵宇(1919—1992)曾用名邵进德,出生于辽宁丹东。1935年考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抗日战争爆发后即投身革命,在新四军从事新闻和宣传工作,并继续木刻、连环画等美术创作。1949年后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和编辑出版的领导工作,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长、《人民画报》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领导了《中国美术全集》等大型画册的出版工作。工作之余,兼事速写、水彩画和中国画、连环画的创作。早期作品有反映亲历狱中生活的素描组画《上饶集中营》,五十年代起出版有多部速写集




天山放牧 / 司徒乔 / 36.8×53.8cm / 纸上粉画 / 1944



生长在广东的司徒乔(1902—1958)凭着他的天赋和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少时即拿起了画笔。1924年,求知若渴的司徒乔到了北京,创作了一批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作品,得到了鲁迅先生的称赞并收藏了其中的两幅。1928年,远涉重洋,投到了巴黎的写实主义大师比鲁的门下,开始正规地学习绘画艺术。然而拮据的经济状况使他仅学了半年便辍学,后经美国回到了祖国。此后创作出大量现实主义题材的风格不同的油画、水彩、粉笔速写等绘画作品。


1944年至1945年,司徒乔到新疆进行了半年的旅行和写生,完成了各种作品达250余件。有感于西北的风土人情,这一些作品的基调都是热烈而明快,清新而优美,其中《天山放牧》绘于浅灰色的水砂纸上,在蓝色和白色的交响中,表现了初春的天山牧场解冻时的情景。明丽的色彩和线型节奏也无不流淌着画家的激情。画纸的背面题有“未完成的画”,虽然此画带有速写性质而未尽其意,却也保留了“未完成”的生动感。画家逝后,其夫人冯伊湄以《未完成的画》为题撰写了司徒乔传记。




少女头像 / 苏天赐 / 30×22.7cm / 水彩 / 不详



苏天赐(1922~2006.8.25)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油画研究会顾问。 苏天赐教授以油画名于世,从六十年代起历届全国美术展览都有作品入选。作品参加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地的展览。苏先生以静物与风景探求“西方的缤纷、东方的空灵”。他创造了一种诗意弥漫、文情荡漾、境界高渺、韵味悠长的中国气象的油画。这是乐观与壮阔的文化生命意象。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苏先生隐居郊外,在杨柳、飞燕与烂漫山花间,他找到了八大山人、徐文长与柯罗、莫奈的对话,作品更趋简洁和意象、甚至抽象。他流露出的是谨严、慎重而又自然舒朗的形式表现,更为接近纯粹精神、纯粹形式。他获得了艺术形式与艺术灵魂的对应,从眼中诗境到心灵意象到精神与形式的同化,超乎想象、超越自我,达到了化境。回顾他的人物画,每个年代的肖像都印上时代审美的记痕,反映了生活基础与意识形态及文艺方针的关系。




老生常谈 / 王复羊 / 30×18.5cm / 纸本水粉 / 1981



复羊,满族,1935年生于辽宁大连。1951年毕业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先后在东北、青海等地任美术编辑。现为《中国漫画》主编,北京市美协主席,作者以夸张的手法,以干部帽、酒糟鼻、伸出的“讲三点”的三个手指,勾勒出一个官僚主义者讲话时的形态,形象地概括了一些领导只会脱离实际夸夸其谈的迂腐庸俗作风。“口含留声机”是作者对生活反复体察后借用的比喻手法,为此画之妙笔所在。




珠江小艇 / 王肇民 / 27.1×39.1cm / 水彩画 / 1958



王肇民1908年出生于以“国画之乡”著称的安徽萧县,少年时即显出极高的艺术天分。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后因参加“一八艺社”的进步美术活动而被学校开除。继而转学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并继续宣传和教育工作。1958年,到广州美院任教, 致力于美术史教学和“中国的水彩画”的研究创作。


在他看来,水彩画就是通过线条和色彩来抒发画家的思想感情的艺术。他坚持“真实则美,有力则美”的艺术观和造型观,并以力感为个性特征成为水彩画坛的翘楚。在他那集国画的笔法、油画的色彩、素描的基础为一体的水彩画中,可以领略到写于真实的自然却非一般的写生,而是富于魅力和现代感的再造世界。画家多取材于花卉与静物,而此幅风景因较少面世而独具一格。在《珠江小艇》中,画家以粗犷有力毫不迟疑的笔法,用炭笔速写般地勾画出画面上近景、中景的船只和远景中建筑物的轮廓,略施单纯、明确、肯定的色块和笔触,或廖廖几笔淡彩,而留出大片空白以示晴朗的天空和清澈明静的水面,遂具中国画意味,正如画家所期:“状难言之景列于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




拉萨菜市 / 吴冠中 / 24.3×26.5cm / 纸本水彩 / 1960




五台山佛光寺唐塑 / 吴冠中 / 43×38cm / 纸本水彩 / 1954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




丁香花 / 萧淑芳 / 57.5×45.8cm / 水彩画 / 1954



《丁香花》充分显示出她纯熟的水彩画技巧和她对绘画对象的激情感悟,成功地表现出细碎的丁香花怒放的整体气氛。画家以她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以点染和留白等多样类如中国画的技法表现了侧逆光中闪烁的斑斓花枝。观其画仿佛能闻到丁香花那醉人的芳香,又仿佛照见她清醇温雅的为人。




雨 / 阳太阳 / 41.4×28.3cm / 水彩画 / 50年代



阳太阳,1909年生,广西桂林人。十岁始学习中国画。1929年考入上海美专西画系,后转入上海艺专。1932年和庞薰琹、倪贻德等发起组织“决澜社”,投身现代艺术的实验。1935年东渡日本,入日本大学艺术研究科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49年以后主要在南方各艺术院校任教并继续他的油画、水彩画的民族化的探索。八十年代,曾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美协广西分会副主席。


阳太阳在创作水彩画时,惯用毛笔和国画的颜料及墨色,使他的作品既充分发挥了轻松、透明和流畅的水彩画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息。作于皮宣纸上的水彩画《雨》,介于水彩和中国画之间的表现形式,以淡雅的色彩,近似水墨画的格调,轻松含蓄地渲染出华南三月春雨迷濛的情景。画面上挺拔劲秀、摇曳多姿的桉树看似信手写出,实则显示出作者浓厚的传统功底。五十年代作有油画《黎明的田野》,近年兼作中国画。

 



无家可归 / 余钟志 / 64×49.4cm / 水彩画 / 1942



余钟志(1912—1984),四川涪陵人。曾在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学习西画。1933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学习。回国后在国立艺专、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担任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无家可归》即创作于这一时期。作者在此画的裱背纸右下记有“无家可归,一九四二。曾在重庆展出,《新华日报》好评”字样。


在沉重凄冷灰暗的色调中,立于画面正中的人物形象给观者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孩子那绝望的神情,破旧不堪大小不适的衣履,无不反映出当时大后方重庆的老百姓贫困无着的窘迫境况。横向处理的三大色块,加强了画面的冲突,背景下部的深绿色调,则加重了画面的沉重气氛。在那个灾难的时代,对人生的关注成为普遍的主题,连水彩这一轻松的画种也责无旁贷地承荷了批判社会的重任。

 



天平山风景 / 张眉孙 / 40.1×54.8cm / 水彩画 / 1954



张眉孙(1894—1973),别号麋公,浙江海宁人。他出于对绘画的热爱,初到上海学徒时,就随周湘学习绘画达十年之久。后从事美术设计、美术教育和美术编辑,工作之余,始终没有间断过水彩画的探索和创作,并终生坚持风景写生。《天平山风景》就是他1954年到苏州写生时完成的水彩画作品。他用娴熟的笔法,沉稳老练的色彩,展现了春天里充满阳光的天平山色。张眉孙作画不用西画笔,而是取国产羊毫笔作画,同时他汲取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多作湿笔点染,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水彩画,为我国早期有成就的水彩画家之一。




秋 / 周道生 / 39.5×54cm / 水彩画 / 1983



就职于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周道生生于1945年,长期致力于工艺美术的研究和创作,并因之使其水粉画带有工艺印痕。《秋》体现了他对作品形式上的现代感和装饰意味的追求。为造成画面上肌理的特殊效果,他运用了刮、压、拓、画等手法,将画面颜色层层叠压在质地较粗的马粪纸上,使画面色彩浓重,层次分明,恰好地表现了作者对夏末初秋山野中那些开始变色转黄的植物树木的感悟。在远景紫色的山、绿色的树的映衬下,前景那些纤细挺拔、枝叶已抢先变黄的小树格外突出。如作者所说,他是有感于“夏天刚过,山区的树就象预报员一样抢先变成了黄色,在这绿色的海洋里,它们显得格外突出、活跃”,于是“便把它们捕捉了下来”。




玉泉观鱼 / 周绍淼 / 26.5×38cm / 水彩画 / 1955



周绍淼(1919—1992),广东梅县人。从1937年起在杭州国立艺专求学,学习图案设计,历时六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1年后到沈阳鲁迅文艺学院任教。他在近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量装潢设计人材,并钟情于水彩画创作。其水彩画深受英国水彩风景画长于表现光、色变化的写实主义画风影响。在《玉泉观鱼》中,他以薄润的水彩颜色,运用中国画没骨笔法,生动地描绘了阳光下明澈的水中鱼儿欢快畅游的场面;对面岸上那一排色彩浓重、描画细致的栏杆和水中的倒影,以排线的节律与自由的鱼群形成了极为有趣的对照。


饶有兴味的是,观鱼的人群中有一位正在写生的画家,也许那就是知鱼之乐的他。该画入选1957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一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为画家代表作之一。




敦煌275窟北凉飞天 / 马常利 / 29×53.5cm / 纸板水粉 / 1978



炊事员自己养猪 / 马常利 / 28×38.5cm / 纸板水粉 / 1964



荒滩造田 / 马常利 / 22.5×30.5cm / 纸板水粉 / 1975



马常利1931年生于河北省山海关,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从事艺术教育事业的同时,马常利亦坚持“写生”、“创作”的绘画观念,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尤以抒情性的风景画见长。其深刻体会到风景画是“无言的诗”,是画家的“心灵之歌”,而绘画就是在描述自己内心中的“诗境”。


马常利自1960年代始远赴新疆、青海、西藏高原、大庆油田,1970年代深入太行山腹地,也在北京郊区、河北、山西、河南等多地写生创作雄浑气魄的北方风景,1980年代至1990年又多次到南方写生,并留连忘返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东南亚景色,创作了诸多不同风格类型的油画作品。




川江码头苦力 / 秦宣夫 / 30×39cm / 1943



高田山色 / 秦宣夫 / 39×55cm / 1984



自画像 / 秦宣夫 / 54×39.5cm / 1963



1954年之《自画像》颇能代表艺术家在50年代从油画转入水彩、水粉媒材的风格变化。作品之造型严谨准确,保持秦氏一贯的写实功力,无论是脸庞轮廓、还是服装衣饰都纤毫毕现,精微细腻,似乎传达着静穆而稳重的人格力量。在造型法度外,艺术家追求更为写意传神的表现性笔触,用笔带有一种写意洒脱、轻松酣畅之笔意。他一改早期油画之厚涂绵密色效,使用水粉及水彩创作,用笔特别流畅,追求色彩的温润和谐,透明亮丽,以水彩之清灵而渗透出优雅爽朗的东方神韵,此种清雅用以描绘自身的肖像,更突出他那一种属于中国的文人学术气质。无疑他在自画像创作里更着重自述心志,调动色彩、笔触及造型等艺术元素,既「写照」,再进展到「传神」,表现自己作为艺术家的精神境界。


秦宣夫,原名善均,生于1906年,广西桂林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1930至1934年在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同时在卢弗尔学校、巴黎大学艺术考古研究所学习西方美术史。1934年回国,先后在北平艺专、清华大学、国立艺专、中央大学艺术系任讲师及教授。1952年以后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副主任、主任直至退休。曾任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1998年、月病逝,终年九十二岁。


秦宣夫是我国老一辈杰出的油画家,他的艺术以其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称誉画坛。1933年画的《卡邦奇夫人像》,入选法国沙龙展,为中国早期油画走上世界作出了努力。1942年创作的油画《母亲》曾获第三次全国美展二等奖。新中国成立后,他注重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艺术观。他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努力表现新人新事,创作出许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在国内曾于1945年、1963年、1985年举办三期个人油画展。他在艺术上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画风。他的作品充满欢乐愉快的情调,是一曲曲生活的赞歌。


粉碎"四人帮"后,他虽年过古稀,思想依然积极进取,在艺术上继续默默地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于1988年7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术系举办个人画展。他始终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的《献青春·保边疆》、《拼搏》等主题性绘画,希望以自己的创作,来感动青年画家多画一些反映当代人民生活的作品。他的多幅油画作品被美术馆及国外画廊收藏。




策划 | 姜道金

编辑 | 朱彧




康颂中国

战略合作伙伴


康颂传承系列水彩纸,国内首次大酬宾全网最低价八折 九折首次大放送。(点击上方图片选购)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供学习和交流

中国水彩编辑整理 转发请标注出处


联系我们

投稿及合作

zhongguoshuicai@qq.com



她用一生证明,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范院长做客《开讲啦》看了,真心为撒贝宁捉急!

王肇民 | 男儿立身先立志,尺幅片纸有尊严

庞薰琹 | 他用自己的一生镌刻出一首诗篇

徐冰 | 懂得古元

哈定 | 我的人生历程

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的艺术人生

吴长江 | 泽写生三十年

周刚 | 有方向 在路上

赵云龙 | 行走于艺术与自然间的水彩人生

刘寿祥 | 水色无境

陈坚 境由心生 | 艺术汇 专访

深刻的简约 | 陈坚对于水彩画创作性特征的探索

周刚 | 红矿工

周刚 | 园之缘

周刚 | 我的故土 我的乡亲

刘亚平 | 辰光飘行 

李晓林 | 又到泽库来写生

于小冬 | 2017·泽库写生

徐明慧 | 心里的风景

龚玉 | 在雅俗之间挥洒

许海刚 | 古镇行

陈流 | 故土和远方

陈流 | 错位呈现

陈勇劲 | 画事片语

陈朝生 | 提升水彩语言的艺术品格

应金飞 | 模糊的精确(上)

应金飞 | 模糊的精确(下)

杜马斯 | 艺术不只制造美丽,我制造粗陋!

刘永健 | 写生作品

······


致力于在全球推广最优秀的艺术家


作品收藏、竞拍、私洽 请回复 1

作品送拍、推广、展览 请回复 2

文章投稿、宣传、头条 请回复 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