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届中国水彩静物画展·邀请展 | 坎勒

看水彩 中国水彩 2022-05-19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承办,武汉美术馆、武汉市美术家协会协办的《首届中国水彩静物画展·邀请展》即将在武汉美术馆(1/2/3号厅)展出,展期至2022年2月20日。


超现实的心理空间
——读坎勒的玻卡水彩画
文/易英 

“玻卡水彩画”

就是指画在一种玻璃卡纸上的水彩画,它保留了水彩画的一些媒材特征,但却能创造出一般水彩画所达不到视觉与心理空间。坎勒的这批画就是这种“玻卡水彩画”,他很重视对这种媒材的实验和体验,以达到具有独特风格的画面效果与心理反应。


《土陶1号》,玻璃卡纸水彩,44.3x54cm,1994年


绘画发展到今天,现代工业社会确实为其提供了很多新的材料,创造了新的视觉可能性,最典型的莫过于丙烯材料的运用。但是对一个具体的画家来说,如果仅将媒材的转换停留在视觉效果上,那最终可能走出绘画的边界,就像拼贴之于装置和丙烯之于抽象那样。坎勒似乎走的不是这条路,他钟情于绘画,因为绘画是他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语言。他用这种语言描绘了一个孤独的精神家园,诉说了一个心底的梦境。经过十多年探索,坎勒创造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玻卡水彩画”技法,事实上这套技法更重要的在于其精神价值,作为一种画面效果的制作,它还只是表层的因素,深层的内涵则是它反映坎勒自己的心路历程,对于坎勒来说,“玻卡水彩画”的制作过程,犹如一个进行“直接雕刻”的现代雕塑家,他的思想、感情和一切不可言说的心理情结都直接凿刻在对象上面,因此完成的艺术品已不是作为一个单纯的视觉表象而存在,而是艺术家人格意志的化身。


《土陶2号》,玻璃卡纸水彩,76.7x54cm,1994年

《土陶3号》,玻璃卡纸水彩,76.7x54cm,1994年

《土陶4号》,玻璃卡纸水彩,83x69cm,1994年


坎勒的画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风格,使人想起意大利形而上画派的画家莫兰迪的作品,在坎勒的画中,没有复杂的构图和图像,只有简单的景物和风景,但这些简单的图像超越了一般的视觉意义,而是以一种幻觉和梦境的方式反映了画家神秘而孤独的内心世界。所以坎勒自已也认为他不是有意模仿超现实的风格,而是追求一种效果和自己的想法。实际上正是这种纯艺术的追求中才真正表达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这种潜藏在无意识深处的人生经验正在通过他的技法、程序和图像完整体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它是在一种复杂而单调的过程中把艺术家的情感一点点揉和到作品去的。坎勒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把水彩颜料画在玻璃卡纸上可以产生一种特殊效果,毫不吸水的纸把水质颜料浓缩在一起,产生一种抽象的“痕迹”,要把这种痕迹转变为具象的图像,必须以极大的耐心一遍遍地清洗和摩擦掉不理想的部分,最后才能形成目前的效果。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消解一切跃动的激情和浪漫的联想,但却把理性与感觉缓慢地交织在一起。理性是指对过程与技法的把握,感觉则是对每一次效果的控制,这种控制不是理智的分析,而是艺术的敏感。更为深层的是,对这种程度的选择本身就反映了一种性格的倾向,程序也成为了精神的寓所,因为这个反复清洗和摩擦的过程,消除了一切赋予感性的表象,如表现性的笔触和华丽的色彩,留下来的是艰涩的痕迹和厚重的颜色。因此,我们看到的画面都没有明确的边线和明亮的颜色,具象的图像都处于一片朦胧之中。我们走进了一个孤独的世界,仿佛在每一个和像后面都有一个可以和我们对话的灵魂。


《我坐过的凳子》,卡纸水彩,56x66cm,2006年

《一只死去的鸽子》,布面水彩,40x50cm,2009年


虽然乍一看去,坎勒画中的物像都有某种象征意味,但更重要的是他个人的无意识的心理定势对创作的影响。题材的选择对坎勒的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他自己说,他之所以选择这些题材,如静物中的陶罐和风景中的山丘,是因为这些题材比较适合他的技法,可以利用这种理性化的程序反复加工,在这个过程中一切琐碎的细节都会消失,只留下整块的形状和单纯的颜色。尤其是画中的那些树木和云彩,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一种完美的变形,自然而然的投入到一个幻觉世界之中,这种幻觉感是坎勒明确谈到的一个精神主题,但他的画中还有更动人心弦的成分,那就是弥漫在画面上的孤寂与悲凉。那是一个独行者的世界。


《土陶6号》,玻璃卡纸水彩,76.7x54cm,1995年


陶罐都是置于没有背景的空间,这早已不是一般的概念的静物画,而是人格化的隐喻。同样,那些山丘也不是可居可游的自然风光,而是一个荒凉空寂的世界,它既是心灵的写照,也是心灵寄寓的空间。假如换一个角度看坎勒的技法,如果画面上仅是一派浪漫的山水而没有精神的寄托,这些技法也失去了意义,事实上,坎勒的技法是依赖他自身的经验而存在的。


《土陶8号》,玻璃卡纸水彩,76.7x54cm,1995年

《土陶14号》,玻璃卡纸水彩,78.6x53cm,1995年


无论是技法还是画面的含义,起决定作用的是坎勒的个人经验。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能力就在于把这种经验以一种难以言喻的个人话语表现出来。在坎勒画中的山丘和景物实际上是他个人的经验的见证,是他童年时代被遗忘的记忆以特殊方式的重现。他总是想表达一种真实的感受,一种幻觉和梦境,这种动机实际上来自他童年生活。文革时期他随受迫害的母亲到农村,当时他才八岁,在童年的记忆中出现最多的是乡村朴实的景色,那些土房子、土丘和棕榈树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日后当他作为一个画家选择绘画题材时,这些景物就很自然地浮现在他眼前。然而真正深藏在他意识深处而又不为一个儿童的意识所理解的是家庭的不幸遭遇,每一个经历过那场政治灾难的人都知道,一个被错划成反革命而下放农村的家庭在精神和物质生活上将经受怎样的折磨和痛苦。坎勒实际上是在那种备受歧视、欺凌和孤独的环境中长大的,只有朴实的景物才是他的心灵的慰藉。坎勒后来求学与从艺的经历,同样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这种孤独感总是伴随着他,因此他才在人格化的景物中寻找精神的出路。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在他的画中,一切景物都是孤独的、惨淡的,似乎是一种任凭心灵漫游的无边无际的空旷。


《向日葵之三》,玻璃卡纸水彩,59x79cm,1996年


坎勒画出来的幻觉和梦境于他本人是心路的真实记录,于读画者则是远离尘嚣的最后一块净土。

我们也许不会有他那样的经历,但在经历了冷暖炎凉的世态,受伤的心灵无所归宿时,就可能进入坎勒的画中世界。



坎勒,原名阚勒。现任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油画学会副主席。1984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5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8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访问学者。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坎勒玻卡水彩画”艺术展及学术研讨会;1997年获中国青年水彩画大展学术奖;1999年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2010年作品《森林报告》在保利春拍中以56万元的价格拍出,创造了中国水彩画的拍卖记录。出版《坎勒玻卡水彩画艺术》(古吴轩出版社);《中国美术大事记—坎勒艺术创作状态》(中国文史出版社)等画册。曾在北京、长沙举办个人画展5次。参加中外艺术联展40余次。




更多精彩内容:

首届中国水彩静物画展·邀请展 | 侯伟

首届中国水彩静物画展·邀请展 | 蒋智南

首届中国水彩静物画展·邀请展 | 王辉宇



注:征集投稿请后台回复“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和交流;中国水彩编辑整理,转发需标注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