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的艺术被纳粹指责为“颓废”,700多幅作品被没收充公

舒又 中国水彩 2022-05-19


一生很长,他于苦痛中淬炼出更澄澈的自己,不同反差表现的作品正如实记录了他不同的经历与可能。

 


“颓废”画家



埃里希·赫克尔作品



1905年,表现主义在德国盛行时,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学院建筑专业的几个有志青年决定利用课余时间组建自己的艺术社团,他们分别是恩斯特·路德维格·基尔希纳、埃里希·赫克尔、E.布莱尔和卡尔·施米特-鲁特勒夫。虽然身处建筑系,但他们都热衷于表现主义,并对当时守旧的学院派嗤之以鼻。



恩斯特·路德维格·基尔希纳作品


恩斯特·路德维格·基尔希纳作品



一个社团做大做强的关键除了本身的主张和成就之外,响亮且吸引人的社团名称也很重要,为了打响推广的第一炮,他们思前想后,最终将社团名定为“桥社”,简单的两个字说明了他们的艺术主张:要在日耳曼传统美学和现在美学之间建立桥梁,也要在艺术家和艺术观念之间建立桥梁。总而言之,就是一整个和当时的学院派分道扬镳的大动作。



卡尔·施米特-鲁特勒夫作品



尽管“桥社”只短暂维持到1913年,但短短几年内,社团接纳吸收原始艺术以及后印象主义的艺术表现,并以此为基石,立足于德国当时的工业环境,生发出了顺应德国本土发展的表现主义风格,色彩浓烈、简洁的形体与线条直接、强烈。往后看,虽然“桥社”因成员之间意见不合解散了,仍是德国艺术界重要的社团之一,并在此后产生了很多影响。




 

四位创始人中,年龄较小的埃里希·赫克尔在创作风格上,跟社团的其他艺术家有明显的区别,因画面常描绘阴郁、悲惨的主题,他甚至一度被纳粹政府列入颓废画家名单,遭到迫害,青年时期的约700件作品也被没收、毁坏。




 

但这些并没有让他停下脚步,赫克尔延续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此后他更倾向于冷静而克制的画面表现。方形或尖状等看似夸张的造型在画面形象本身所传递的浓重绝望之下变得不再囿于结构表达的需求,而是为画面的情绪张力更添一筹。






那些饱经风霜和磨难的人物形象并不扁平化,无论是虚弱不堪的病人,还是满面愁容的寻常男女,无声的画面却像一出千回百转的戏剧,夹杂着悲哀、焦虑与不安,个体的不幸被放大以及抽离后,如同纪念碑的形象屹立在观者的脑海里。



埃里希·赫克尔《桌边的两个男人》

埃里希·赫克尔《桌边的两个男人》

 


在他的代表作《两姐弟》和《桌边的两个男人》中,画中的戏剧性在造型和构图的烘托下扑面而来,在溢满不安与焦虑的氛围中,人物的复杂心理凸显出来,将观者投入到紧张的情境中。






相比其他桥社成员浓重色彩的使用,赫克尔在创作早期也受到了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影响,艳丽的色彩铺满画面,但转至创作成熟期后,他在色彩上常选择更为沉闷、灰暗的色调或者强烈对比的色调服务于他的表现。






然而赫克尔没有料想到的是,emo的画风为他招来了纳粹的迫害,曾经的桥社成员也一样难逃此劫,他的伙伴凯尔希纳在迫害中甚至自杀以表抗议,赫克尔亲历此劫,失去伙伴与被禁止创作的悲痛让他几近崩溃。



不止是“颓废”





也许是因为赫克尔本人经历了太多磨难,在被纳粹烧毁作品之后,他又于二战期间先后失去了自己剩下的所有版画作品以及工作室,流血的战争、被摧毁的作品,这些痛苦经历让他的作品也很难开朗起来。





 

但赫克尔没有放弃绘画,苦痛更需要一个出口去宣泄,绘画无疑也是他最好的良药。失去工作室后他搬离到其他城市,并受雇于西德的卡尔斯鲁厄美术学院,开始了漫长的执教生涯,远离战火和嘈杂使他重新获得了平静。





 


他不再只画人物,画面不全是苦痛、绝望,在接下来的风景画与静物画中,画面色彩又变得明朗起来,也多了往常少有的温和、坦然。他在材料上也做了许多尝试,有油画、版画、水彩画等。







在他少见的水彩画中,绘制的手法、气息与其他作品大不相同。转向描绘静物、风景之后,他作品中尖锐的观念、凌厉的造型减弱许多,画面明亮轻盈、线条流畅自然,不似油画作品中的浓艳与强烈,也不似版画作品中的沉闷与灰暗,是坦然还是释然不得而知,拂去厚重灰尘,一切变得松快起来。






 

显然赫克尔的创作阶段与他的经历密切相关,每一个阶段的作品直面当时的处境和感受,人们常聚焦于赫克尔作品中的悲惨与沉闷,将“颓废”二字一再烙印在他身上是不立体的。







纵观赫克尔的创作生涯,他的画笔没有跟着桥社解散而轻拿轻放,一切艺术上的追寻与探索,皆是他自我、群体观照后的真实反馈。






年少时意气风发、为艺术而战,青年时勇敢表达、遭遇磨难,晚年时回归平静、自在畅然。一个历经痛苦与磨难仍能手握画笔直抒胸臆的艺术家,“颓废”的标签仅仅是他的一部分




更多精彩内容:

退休了才开始画画晚吗?她76岁拿起画笔,80岁一展成名

当印象派小团体渐渐分崩离析,是谁还在坚守着这片阵地?

当很多人说“绘画已死”时,他是这样回应的!



注:征集投稿请后台回复“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和交流;中国水彩编辑整理,转发需标注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