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捡漏了?先别着急乐,看完再说!

2017-01-13 骊珠文玩收藏

但凡涉及收藏的人,几乎没有人不做着“捡漏”的美梦,期望凭着运气和眼光占个天大的便宜。从拍卖行到小地摊,目前各种捡漏往往是交学费的多。


靠捡漏换楼换车在业内不是传说,但目前市场上处处遍布“地雷”,就是行家也会一不小心中了“埋伏”,捡漏已逐渐成为过去式。即便如此,“捡漏”这一行当仍旧有着前仆后继的群体,从过去的单纯捡漏,到现在的边捡漏边打货,这一行当正发生着微妙变化。

宋代哥窑瞬间折价 从拍卖行到地摊捡漏梦碎

专业“捡漏人”胡先生夫妇带着一件瓶口破损的“粉彩人物六方瓷瓶”来到古玩城,瓶身上印着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图”,凭着多年从业经验,他断定这是一款宋代哥窑,价值不菲。


据介绍,该瓶口在“文革”破四旧期间被摔出来一个小缺口,后来主家老太太因嫌瓶口破损处锋利割手,用钳子想将其夹掉,结果造成破损面积越来越大。

“捡漏”除了自身具备一定知识,背后还需有可靠的行家作为技术支撑。为证实自己的判断,他找到了常年有着业务往来的国家文物鉴定估价师熊胜华。


熊胜华的鉴定结果不免让胡先生夫妇有些忐忑。这款瓷瓶产于景德镇民窑,根据瓷胎,用料等判定,是一款典型的清末仿哥窑瓷瓶。“一方抵三圆,这是六方器型的珍贵所在。这件瓷瓶估价约5000至8000元,如果是完整的可达10万元以上。”


这个瓷瓶是胡先生刚从鄂州农村入手的,为收来这个瓷瓶,他先后跑了一年多的时间。据其透露,该瓶的收购价为8000元,很明显,加上10多次往返游说的车马费,这笔生意明显亏了。


随同带来的还有一件瓷碗,鉴定结果依旧是“大路货”。这次下乡不但未有收获,反而倒贴了不少,“农村可收到东西已经越来越少,目前精品货源已近枯竭”。


像胡先生夫妇这样专业从事捡漏的群体,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古玩一线商人。他们的身影,在农村收藏市场甚至拍卖行处处可见。

捡漏故事:下乡捡漏成过去式 捡漏达人转行开起副食店

每天早上9时,位于崇仁路收藏品市场不远处的一家副食超市,店主老杨还是习惯性地在门口支起一块收购牌“高价收购银圆,瓷器,邮票,老版人民币”,这块收购牌已陪伴老杨走过了9个年头。

90年代初,老杨夫妇下岗在家,迫于生计他极不情愿地成为了一名古玩商人,“当时觉得做这事很掉面子”。当年他与大哥隔三岔五地下乡“收货”,每个月至少有一个星期吃住都在农村。


老杨回忆,每次外出回家总有不小的收获,有时一个星期的付出,往往能赶上一两年的工资。“我儿子的婚房,还有这家超市基本都是那几年赚来的。”

只要村里哪儿有唱戏、赶集等人多的场合,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在现场支起一块广告牌,就会有人上前询问,拿出东西,几元钱就能收到价值百元的东西,很平常,“以古钱,瓷器,‘文革’藏品居多”。


令老杨最为得意也最为惋惜的一次捡漏,是于1994年在农村收到一大一小的两尊明代的真武大帝镏金像,主家告诉他,家中老伴去世时才告诉他家里有传下来的这么两尊神像,“老太太比较迷信,说这样的大神在家里供不起”,前后不足半个小时的交流,老杨便凭经验以500元的价格将其拿下。


为能卖个好价,老杨将这两件宝贝足足在手里捂上了好几年,还曾携宝前往北京找过买家。2000年时,他将这两尊神像以25万的价格出手,被广州的一位收藏者买走,“据说前年拍出了80万”。


“过去是下乡捡漏,如今是农民用漏来捡你。”从2000年起,老杨就很少下乡了。“好东西越来越少,人们认知也高了,有时为卖个好价,和你玩心理战,你越加价越是表现得急切,对方就越吊你胃口。”老杨打趣,现在人们受五花八门的鉴宝类节目影响太深,曾经“下乡”收获颇丰的日子已一去不返。

“懂的人比猴子还要精,不懂的漫天要价,甚至比拍卖行的价还高,能把你气死。”老杨在超市门前支起的收购牌,“个把月没人问一次很平常”。


只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地雷”已从农村埋到了城里

随着艺术品投资的火热,下乡捡漏群体越来越大,前几年圈内流行起了“埋地雷”,在农村所谓“埋地雷”,即把一些高仿品放置在农村亲戚朋友家中,用来喂狗或是用来种花,然后编好故事放出风,等待捡漏者上钩。


上周末,某收藏品市场内,安徽来汉摆卖玉器的周从兵谈及捡漏生涯感慨颇多。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下乡捡漏,刚开始几元就能买到好货,慢慢的精品东西越来越少,假货却越来越多。

2000年他在一农家老太太手上收来一对传世玉镯,对方称儿子结婚需要重起房子,这对玉镯是他出嫁时姥姥赠送的嫁妆,“老太太已经80高龄了,玉镯用红布裹了四五层,故事也合情合理”。周从兵最终以12000元的价格果断买下,“朋友看过都说是真的,我激动得一个晚上没睡着”。


本想将玉镯带至北京大赚一笔的他,在临交易前将玉镯送到地质研究部门进行鉴定,结果为“玉是真的,但是经过化学处理提炼过杂质的”。


在收藏界,有一条从古至今不成文的行规:物件一经成交,概不退换,一家愿卖,一家愿买,假的也只能自认倒霉。自从这次打击后,周从兵开始格外谨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时候碰到真东西,因为犹豫不决最后失之交臂”。目前,随着下乡收货的群体越来越少,“地雷”已开始主动埋进了城里,等待上钩者。

时常可看到有人摆卖出土文物。卖家可谓精心装扮,头戴施工帽,脚踏沾满黄土的雨鞋,所卖的宝贝更是沾满泥土,散发着文物气息。不仅如此,还有协作者假扮成过路市民,有模有样地询问宝贝的来历、价格。“就是粗劣的工艺品。”据介绍,这些所谓的出土文物进价往往几十块钱。


许多普通收藏者正是被埋雷者极具诱惑的故事,忽悠得眼花缭乱,最终失去理智。正是由于暴利和有大量的上当群体,使得之前的农村埋雷转向到城市。

名画捡漏:收获财富上千万

凡玩字画玩出了点名堂的,应该听说过10年前在成都文物市场上发生的一则故事。有人拿着傅抱石的真迹叫卖,可惜没有人识货,当时北京的一位藏家刘袁伟汉也是经历者之一。2002年,这幅作品在北京拍到了500多万元,这一事件深深地刺激了刘袁伟汉。


后经多方打听,刘袁伟汉得知此人家中还有大量藏品,他随即邀请多位专家来到对方家中,把大量最终确定为真迹的名作收入囊中,包括张大千、潘天寿、黄胄、启功、苏葆桢、陈子庄等大师级作品近300件。刘袁伟汉此举虽然倾其所有,但却给他带来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值收益,上千万自然不在话下,也奠定了他的收藏地位。故事听起来似乎天方夜谭,但的的确确真实发生。


现如今捡漏真的不可能了?

要想真正的捡漏,专业的知识就像是敲门砖,在博弈中知识也是最犀利的武器。无论是珠宝翠玉、瓷器杂项,无论新老物件,都存在捡漏的机会,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收藏经验与广博的见识,再加上对目标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市场行情的充分了解,相较卖方能更清晰的分析和判断其内在价值,从而在这场买卖较量中轻松获得实惠。


最后对勤修苦练捡漏功夫的藏友给出几点忠告:

第一,不是所有的漏都可以捡,高利润高溢价也意味着高风险,不要让贪念占满了心里而蒙蔽了双眼,“漏”有时也许是诱饵,需要仔细甄别;

第二,如果说捡漏是一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偷袭战术,如果天天搞偷袭则对藏者心态难免有负面的影响,而且商家也会成为惊弓之鸟,甚至影响到正常交易的进行;

第三,捡漏绝不能作为主攻的方向,只能是作为一种补充战术,买家藏家还是要尊重市场的客观性,尽可能把控尺度并维护交易的公平性。


有机会进入收藏圈子的朋友都是幸运的,可以在这么一个缤纷多彩、跌宕起伏的世界里感悟人生,无论是灵活多变技巧手段,还是稳当踏实功底,都是藏者的自我修行,但保持一颗健康、平和、正义的收藏心态却是不变的根本,即使面对充满诱惑捡漏亦是如此。

骊珠文玩收藏杰作个人微信:wscang77

更多专业知识请回复99查询知识百科,也可输入“星月”“南红”“紫檀”“蜜蜡”“绿松”等关键字直接获取精华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选购精品保真文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