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回顾 | 第十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暨第九届深圳水墨论坛成功举办
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画院、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共同承办的“第十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暨“第九届深圳水墨论坛”系列活动在乌云翻滚、暴雨倾盆中,于2019年4月20日下午四时在OCAT深圳馆成功开幕,让我们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水墨元素的世界,这正是一个水墨展览的大好时机,大自然和人间共同上演了一出天人合一的水墨大戏。
⇧活动视频
本届展览和论坛以“水墨现在”为总主题,由董小明担任总策展人,吴洪亮、尚辉、冀少峰、杨晓洋分别担任“揽古烁今”“笔墨至式”“水墨无疆”“四十不惑”四个主题展的策展人及水墨论坛中相应专题讨论的学术主持。活动及展览分别在深圳画院美术馆、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同期举办。
开幕式由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董小明主持,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湖北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东画院、武汉美术馆;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文联、南山区政府、全市各美术机构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和深圳的艺术家、批评家、专业和公共媒体等近300人出席了开幕式。
⇧总策展人董小明主持开幕式
董小明:“水墨双年展“伴随新时期中国水墨艺术发展走过了30年历程。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余位艺术家的数千件水墨作品参加了展览。今天,这些作品已成为一份丰富而完整的水墨艺术的时代样本;“深圳水墨论坛”是与双年展互补的理论研讨活动,有三百位中国和国际著名的艺术史家和批评家参与历届论坛,亦为水墨艺术研究留下了了颇为丰厚的学术成果和珍贵历史文献。本届展览和论坛以“水墨现在”为题。继续关注水墨艺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多样呈现。以期通过对水墨艺术现在时的审视和研判,引发对其将来时的思考和前瞻。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钱强致辞
钱强:“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已成为深圳的一个响亮的文化名片,并成为我市的常设性、国际性的水墨艺术盛会,为促进深圳于海内外的艺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深圳市一项标志性文化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96位海内外著名艺术家和19位著名理论家共同参与,展出作品300余件。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促进中华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并为海内外和深圳本土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以及青年学者、专业媒体等提供一个可以品读、交流的学术场域,也为海内外观众带来一场充满中华意蕴的水墨盛宴。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文艺处处长刘冬妍致辞
刘冬妍:“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经过30年的持续坚守和学术磨砺,已成长为水墨创作和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同时,作为深圳文化艺术发展成果的重要品牌,也成为地方政府重视文艺事业、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优秀范例。十届展览和九届论坛,始终关注和把握水墨艺术创作研究的前沿,见证了这一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探索、变革、发展的历程,并持续推动相关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走向深入。本次活动正值刚刚庆祝了改革开放40周年和深圳市建市40周年的重要事件节点举办,更具有独特意义。我们期待这一展能够始终秉持学术品格和开放包容的姿态,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关切,为推动水墨艺术的传承创新,推动中国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艺术家代表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致辞
樊枫:"水墨"是中华民族艺术表达方式的精典与核心所在,亦是中国艺术文化符号的象征与自信。作为参展艺术家能从"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这个平台展示自己作品,走向世界艺术交流圈,为人类文化创造作贡献,是一件非常值得珍惜与荣耀的事情。此刻,我们为我们的荣耀与使命而幸福!我代表参展艺术家,感谢深圳人民对艺术的热爱!感谢深圳市人民政府对艺术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深圳国际双年展组委会"及各展区对此项目所付出的汗水与努力全工作人员!最后谢谢大家冒着大雨前来!
⇧开幕式现场
总策展人 董小明
董小明简介:深圳市文联名誉主席、深圳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都市水墨研究所所长。曾领导全国美术展览和艺术委员会工作,历任全国美展总评审委员,北京、上海、广州国际美术双年展的策划委员和顾问, 香港艺术发展局顾问等多重职务。倡导“城市山水画”和“都市水墨”。是当代中国画革新重要课题的学术带头人。组织策划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的美术展事。原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靳尚谊评价董小明:“是一位极具创意的艺术家。对于中国画的革新有独到的艺术见解,被誉为‘用思想作画的画家’……亦是一位卓越的美术活动家。从青年时代起从事美术事业,参与全国美协的领导工作……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成就斐然”。
该单元由冀少峰先生策划,邀请32位国内外及港澳台艺术家参展。展览分为墨质、墨境和墨像三个子单元,体现“水墨无疆”墨场中水墨现在的纷纭变化。为观众带来与传统水墨迥异的视觉体验,如水墨多媒体、灯光装置、影像等,从二维到三维,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营造异彩纷呈的水墨场域。
⇧策展人 冀少峰
冀少峰简介:湖北美术馆馆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参与国内外许多重要的当代艺术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学术研讨,先后在重要美术期刊发表当代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当代艺术家评论文章百余篇,计百余万字。已出版专著《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冀少峰自选集》、《品图:冀少峰艺术批评文集》,主编《从地门到天井:傅中望的艺术》等。2013年获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最佳策划奖,并在北大“百年讲堂”作“从水墨到再水墨”的讲演。2016年1月在斯坦福大学艺术学系作“片断叙事:中国当代绘画与社会叙事”演讲。
展览现场
⇧“水墨无疆”展览现场
该单元由吴洪亮先生策划。定位于“古”与“新”的辩证观念,呈现中国画抑或是水墨画在历史中不断被优化与修正的过程。本单元邀请了12位艺术家,试图以多维的方式呈现他们身在现代,心有传统的艺术追求,以“古而新”作品气质叙述传统中国画的当代表述。
⇧策展人 吴洪亮
吴洪亮简介: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擅长在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中思考和践行他的策展理念,同时也致力于近现代美术史、艺术管理研究等工作,多次得到中国文化部相关奖项;组织策划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年会,并参与发起首届“策展在中国”论坛、“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找朋友——发现当代青年艺术家项目”等;曾受邀赴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加达亚洲美术馆、斯坦福大学等出席论坛、发表演讲,赴德国、英国、法国参与“欧罗巴之光”研究项目等 ;并参与策划一系列大型国际艺术交流项目。
展览现场
⇧“揽古烁今”展览现场照
该单元由尚辉先生策划,推出“笔墨至式”的策展概念,以“笔墨+”为范式塑造中国画在现代转型中形成的,笔墨+造型、笔墨+图式、笔墨+色彩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艺术个性创造。展览以山水、花鸟、人物进行分科,邀请国内12位在各科领域中独具笔墨特色的艺术家参与展览,为观众呈现40年以来因不同艺术主体的创造而形成的个性化笔墨风貌。
⇧策展人 尚辉
尚辉简介:艺术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编审、主编兼社长,中国美协理事,中国评协理事,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城雕委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馆展览资格评审专家,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方案评审专家,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等。先后出版大量理论专著,并先后荣获首届全国青年图书奖、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一等奖和中宣部2017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展览现场
⇧“笔墨至式”展览现场
该单元由杨晓洋先生策划,围绕“四十而不惑”主题,表现40年来,深圳画院在中国画革新的实践活动中,从提出“深圳画家画深圳”“城市山水画”“都市水墨”课题,到“都市水墨研究所”在深挂牌的创作成果,共致力于打造水墨艺术的“深圳画派”。本单元选择深圳本土40位艺术家的40件作品,试图见证深圳水墨发展所形成的艺术品格与时代气质,以深圳水墨的演变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策展人 杨晓洋
杨晓洋简介:男,1966年生于吉林省榆树县,198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美协理事,中国国家画院都市水墨研究所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深圳画院副院长、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组织策划多个全国大型美术展览及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内外美术展览、获奖并代表深圳美术家赴国外友城进行访问交流。其“新水墨”作品具有鲜明个性,尤擅长“都市水墨”及写意花鸟等题材的创作。
展览现场
⇧“四十不惑”展览现场
4月21日全天,“第九届深圳水墨论坛”于深圳画院学术报告厅举办,分“揽古烁今”“笔墨至式”“墨变与中国20世纪之变”三场专题讨论会,分别由策展人吴洪亮(因故由深圳画院郭延蓉代替)、尚辉、冀少峰主持,共邀请19位著名学者分别针对论坛专题进行深入探讨。出席 “双年展”开幕活动的领导、嘉宾、艺术家、媒体,以及深圳本土艺术家、理论家、艺术爱好者共130余人参加了论坛活动。
⇧论坛现场
“揽古烁今”专题
由吴洪亮先生主持的“揽古铄今”议题邀请皮道坚、舒士俊、吴洪亮、刘礼宾、于洋、胡斌六位学者参与会讨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中国画或者是水墨画在承传与变革中互为统一、相互制衡的“博弈”关系,或深或浅地保存了中华文化的艺术价值。
⇧华南师范大学 皮道坚
皮道坚《数字化时代的当代水墨艺术》:数字化时代的当代水墨所提供的新的视觉方式与表现形式,基于艺术家对“现代性”之后出现的人类难以适从的生存困境的思考,是艺术家直面都市化生活中存在于各类人群中的迷茫、困顿和压迫时生发的觉悟与智慧,它拓展了当代艺术的空间,将艺术引向了问题的关注和哲理的入思;不只为创作者和欣赏者提供了复杂微妙、心境流动的虚廓自由度,也含蓄内敛地将欣赏者引向对东方哲学之“大象无形”智慧的向往。数字化时代的当代水墨是传承“水墨精神”的精神生活方式,是一种“精神还乡”的生活。这一“水墨精神”的传承主要是对“画中有诗”这一传统的现代转换。许多当代水墨艺术家的创作,都凸显着一种对“诗情”、“诗性”和“诗意”的努力寻觅与探求,他们以与中国传统绘画血脉相连的方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想象的世界,让我们可以在想象中“诗意地栖居”。
⇧著名史论家 舒士俊
舒士俊《探寻传统拓展与水墨创新的“彼岸”》:通过许多图例,论证从传统文人画到现代水墨画的变异,其实也就是中国绘画从偏重点线向偏重块面推移。水墨所特有的体量感和它具象与抽象、色彩与水墨的通透变幻,显然更适宜倾吐现代人心中的块垒,它的境界幻变可层出不穷,无疑应是中国绘画值得追寻探究的“彼岸”。
⇧中央美术学院 刘礼宾
刘礼宾《四十年中国水墨艺术的知识背景和创作理路》:在四十年的中国水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艺术家的本身的知识背景所导致——知识背景决定了其思维导向,从而决定了其创作理路。本文旨在对这四十年代表性水墨艺术家、艺术流派的知识背景进行考古挖掘,从而在新的语境下,对其进行重新审视。
⇧中央美术学院 于洋
于洋《“变”与“不变”——水墨艺术的表现性传统及其观念衍变》:在新世纪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如何看待传统的内涵与外延,成为衡量水墨艺术本体规定性的重要因素。反思“传统”的范畴与属性,即传统画学作为历史,不仅只是文人写意画,而是包含了诸多非文人阶层的文化传统;与此同时,表现性天然地根植于中国水墨艺术之中。水墨艺术能够具有跨越地域、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仅仅满足于纯形式层面的创新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将水墨表现语言系统内部的问题研究,转换为更为开放、更具时代性的研究,即从创作本体角度思考其与当代生活的关系。
⇧广州美术学院 胡斌
胡斌《新中国初期国画中的传统意识——以关于虚无主义的讨论为中心》:目前国内外关于新中国初期美术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苏联影响、社会及思想改造给美术,特别是国画带来的巨大变化,而对于绵延于国画发展当中的传统意识却缺乏具有深度的个案式剖析。实际上,在新中国初期国画的创新和改造的过程中,始终都有传统力量和意识作为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一端,梳理这一端的情况无疑能够促进我们进一步廓清新中国初期美术及文化发展的整体面貌,同时也为我们当下的国画乃至众多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带来某种启示。本文将以新中国初期报刊杂志上关于“国画创作和接受遗产问题”讨论中的反虚无主义议题为中心,全面呈现论争的前因后果,并由此折射当时国画的整体环境。
“笔墨至式”专题
由尚辉先生主持的“笔墨至式”专题有七位学者参与讨论,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近100年或近40余年来中国水墨在传统和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机遇和嬗变。
⇧《美术》杂志 尚辉
尚辉《笔墨至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画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对具有现代视感特征的艺术元素的汲取与融入上,并适度参照和借鉴了欧美的现当代艺术理念。也即,这个被称作中国画现代性转型的主体,依然秉持中国画的笔墨体系与本质,但这种笔墨的运用则被转换到造型、图式、色彩等具有现代视感经验的体式中,并因艺术主体的个性化创造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笔墨风貌。如果说,此前的文人画笔墨着眼于笔墨个性的形成,那么,新时期以来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型则试图运用已有的文人画笔墨来创造与造型、图式、色彩的个性化结合,是笔墨+造型、笔墨+图式、笔墨+色彩并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个性创造。笔者以为,笔墨至式已成为中国画现代性转型的基本路径与范式,但只有那些有艺术高度、有学术品位和有深刻感悟力的艺术家,才能达到一种个性化的极致,才能具有艺术史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自由的人性这个艺术现代性的人文理想。
⇧中国艺术研究 王镛
王镛《新时期中国画笔墨的变革》:改革开放初期,在走向现代的潮流中,中国画笔墨也发生了变革,以人物画笔墨的变革最为显著,从写实造型笔墨转向表现主义笔墨。20世纪90年代,在回归传统的潮流中,中国画笔墨的变革以山水画笔墨的变革最为显著,重新高度重视传统文人画笔墨的价值。21世纪初叶,在走向现代与回归传统两种潮流并存的态势中,中国画笔墨的变革出现了多元互补的格局,突破了传统笔墨固有的界限,并探讨构建当代“笔墨至式”现代性新规范的可能。
⇧清华大学 陈池瑜
陈池瑜《中国水墨画的现代变革》:20世纪初以来,中国画的改良和革新一直没有间断,中国画的变革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水墨画的变革。这一变革主要有二条途径,一是以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代表,在水墨画传统中寻找力量,结合现代感受,寻找新的突破口进行革新,稳步推进水墨画向前发展。二是以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等人为代表,借鉴西洋画法中的古典方法和现代主义方法来革新水墨画,在中西融合中实现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他们各自都创作出现代水墨画的上乘佳品。而这二者正是20世纪中国水墨画变革创新的最主要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这两条道路在21世纪将继续走下去。
⇧中国美术馆 刘曦林
刘曦林的《“笔墨+与整体观》:一、中国画与水墨画的概念与范畴:中国画是以国族命名的画种,水墨画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中国画是水墨画之祖,有其独特的哲学与美学基础。二、笔墨是中国画之主体语言,当从整体上把握各相关因素之连带关系,如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等等。三、中国画又是开放的画种,近百年来展示出开放创造与推陈出新两条道路,显示出继承与变革、守护与引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及中国画的通变规律。四、‘笔墨+’的新变为中国画展示出新的可能,但莫忘记造化,心源、内美乃笔墨质量至高之所依。
⇧中国艺术研究院 郑工
郑工《山水画笔墨空间意识三辨》:从“用笔之辨”、“用墨之辨”及“精神之辨”三方面,论中国山水画中的笔墨空间意识。其范围涵盖古今,即在古今之变的时间维度上,谈论中国山水画家在笔墨实践的过程如何调整自我的空间意识,从而导致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历史变迁;如何从线性、笔形转向笔踪墨痕,又如何从笔性转向无笔性。随着用笔问题的退场,墨色的随机性取代了以笔带墨的随意性,由意及境,水墨之意象充满着各种隐喻,同时在“水墨精神”的引导下,各种水墨形质在新的叙事逻辑中重新出现,形成新的空间意涵。
“墨变与中国20世纪之变”专题
由冀少峰主持的 “墨变与中国20世纪之变”专题也邀请了六位学者携各自议题与会。这些议题或围绕20世纪中国画笔墨变革钩沉历史开展讨论,或围绕中国当代水墨的形态观念、语言结构、全球格局分析述评。
⇧湖北美术馆 冀少峰
冀少峰《墨变与中国20世纪之变》:20世纪的中国既是一个革命的世纪,亦是一个不断告别革命的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亦有人惊呼这是3000年未有之变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变,势必引发艺术界的震荡,而作为最代表民族文化根性和符号礼仪的水墨往往首当其冲,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特别是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批评家、策展人 贾方舟
贾方舟《新水墨进入当代的四个向度》:中国传统水墨在经历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艰难的现代转型以后,已经显示出其强劲的生命活力和柳暗花明的前景。走向当代的新水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特别留意到,一些处在水墨界外的当代艺术家与我们遥相呼应,在激活传统的努力中与我们形成“里应外合”之势。这一富有戏剧性的进程和在这一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新水墨艺术家以及寻求水墨精神的当代艺术家,构成了新水墨的阵容和学术成就。新水墨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在传统文化与水墨精神这个节点上,形成不同的四个向度。向度一:介入当代、向度二:激活传统、向度三:切换媒材、向度四:终极本体。
⇧武汉合美术馆 鲁虹
鲁虹《走向开放的新水墨》:2001年,我与孙振华先生共同策划了“重新洗牌——当代艺术展”,此展的作品大致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有效打破了水墨艺术的边界,以多种富于试验性的方式去激活了传统;第二,参展作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于水墨资源的借鉴、利用、延伸、诠释使作品具有一种明确的身份感;第三,面对中国当代文化情景和中国的社会现实,参展艺术家们表现出了自己的文化态度,采用的是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艺术方式;第四,艺术家们都以十分个人化的方式关注着中国当下的社会问题,如文化差异的问题、继承民族传统的问题、中心和边缘的问题、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问题等等。
⇧中央美术学院 殷双喜
殷双喜《全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水墨》: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史是一个对“现代性”不断认识的过程,即水墨如何不断追随时代的问题深化史。1990年代以来围绕中国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现代水墨能否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以及它在世界艺术中的文化身份问题。比起1980年代中国画在西方文艺思潮冲击下的危机与生存问题,当下更令人关注的是水墨艺术在21世纪的发展,而这一问题又是在中国社会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背景中呈现的。如果我们希望中国画能够跨越地域进入全球文化交流,就不能仅停留在笔墨形式的层面,而需要将其系统内部的问题研究转换为从水墨角度对现代艺术与当代生活的关系的研究,进而探讨当代水墨何以通过艺术语言的革新而达至现代精神的探索与表达。
⇧ 中山大学 杨小彦
杨小彦《常进的观看意识——水墨的“物性”解释与个人的自由实验》:通过讨论南京水墨画家常进的艺术实践,探讨潜藏其中的新的观看的可能性,以及通过水墨这一传统方式所达成的现代性。本文是一个尝试,意在绕开某些套话,直指艺术家的观看,试图为打通作为水墨的描绘方式与作为日常凝视的现实观看两者之间的人为屏障,从而为解读当代水墨提供可供讨论的公共视野。
华·美术馆
华·美术馆是中国第一家设计美术馆,由华侨城集团投资兴建,于2008年9月1日在深圳华侨城正式成立,现为OCAT馆群中的设计馆。
华·美术馆以推动设计的交流、发展和研究为主要方向,关注设计的实验性以及跨学科的创新力量。长期致力通过展览、教育、收藏、研究工作,实现公众与设计、艺术和文化的链接。
开馆时间: 10:00-17:30(逢周一闭馆,节假日照常开放)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深南大道9009 - 1号(华侨城洲际大酒店西侧)518053
交通信息:地铁罗宝线(一号线),华侨城站C出口
门票:全票30元,半票15元,每周二为免费参观日(节假日以及特殊展览除外)
电话:0755-3399 3111
www.oct-and.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华·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