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展预告|机器·人·艺术·时代

华美术馆 2022-07-14



机器·人·艺术·时代 

THE EPOCH OF 

ROBO-SAPIENS ART



预展时间 / PREVIEW2020.8.8 - 9.25

开展时间 / OPENING2020.9.26

展览时间 / EXHIBITION TIME2020.9.26 - 11.15
论坛 / TALKS2020.8.8 14:00-16:45
地点 / VENUE中国深圳华·美术馆
OCT Art & Design Gallery
参展艺术家 / ARTISTS
01小组(陈荣彬、梁链喜)迟世林、邓碧文、费俊、高峰、林万山、吕连涛、孟松林、邱宇、苏永健、王成良、吴梦诗、徐戈、夏 国、许毅博、许仲敏、郑达、郑宏昌、周全胜、朱伊湄、张增增、张振、左暘01 Team (Chen Rongbin+Liang Lianxi), Chi Shilin, Deng Biwen, Fei Jun, Gao Feng, Lin Wanshan, Lu Liantao, Meng Songlin, Qiu Yu, Su Yongjian, Wang Chengliang, Wu Mengshi, Xu Ge, Xia Guo, Xu Yibo, Xu Zhongmin, Zheng Da, Zheng Hongchang, Zhou Quansheng, Zhu Yimei, Zhang Zengzeng, Zhang Zhen, and Zuo Yang
学术主持 / ACADEMIC DIRECTOR冯 峰Feng Feng
策展人 / CURATOR张海涛Zhang Haitao
展览统筹 / EXHIBITION COORDINATOR谢安宇 Xie Anyu
策划助理 / EXHIBITION ASSISTANT孟祥远Meng Xiangyuan

展览简介


由华·美术馆主办,策展人张海涛策划的“机器·人·艺术·时代”展览将于8月8日开始在华·美术馆进行预展,9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预展期间,观众可通过扫描本公众号发布的二维码对展览进行预约参观。华·美术馆首次以“机器人”作为展览主题,邀请23位(组)艺术家通过时代背景下对机器、机器生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艺术化的呈现,运用智能机械装置、交互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对艺术和科技的自我生存感悟,以及人类对未来新的想象与认知进行表达。“机器·人·艺术·时代”展览主题用符号相隔,不仅直接表达了展览“通过艺术想象机器人与人的终极关系”意图,更能开放地启发四个词组之间新的关系可能性。机器是理性的产物,而艺术往往是感性的反映,两者关系既对立又存在某种关联,在数字时代来临的背景下,艺术家通过对机器人艺术语言的转换,催生出更多创新性的成果以及促进更多实验性的交流,也为观众提供更多思考和讨论的空间。
8月8日当天14:00将以“模糊的边界:多向度的人际艺术“为主题,邀请策展人张海涛和5位参展艺术家(张海涛、王成良、许毅博、林万山、01小组、郑达)于华·艺术沙龙分享各自多向度的创作脉络,以及他们基于深度人机实践上的未来艺术学探幽。

前言


生命是一个奇迹,文明也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直立人到智人,每一个阶段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对临界状态的一次跨越。现代科学认为,约距今7万到3万年前,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内部连接方式,让他们以全新的方式来思考和沟通,灿烂的人类文明由此启程。至于导致这次认知革命的基因突变之成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同样让人类好奇又惶恐的是,作为人类文明产物的机器人是否也会在某个时刻突破某种临界状态后偶发类似的认知革命,从而使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甚至毁灭人类。在华·美术馆呈现的这次题为“机器·人·艺术·时代”的展览便涉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在21世纪以算法主导的今天,生命科学认为生命就是用于处理数据的,生物体就是进行运算和做出决定的机器。它就像一则新的生命寓言,暗示了某种有机生命机械化的倾向。当人类如此解释生命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试图超越其生化属性及物理空间的限制,对生命重新定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次展览也在试图以机器人艺术的语言去勾勒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不断生长的人类生活与思想的形状,进而探讨生命的未来形态与定义。
机器人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最初只为人类解决工作、生活和医疗等现实问题,现今俨然已成为人类不断自我升级的工具。半机械人工程让人体结合各种非有机的机械装置,最大程度地超越有机化学的限制,以延伸乃至升级生物器官的各种能力。无疑,这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经济或科学技术的革新,也是一场思想信念的变革,一种新的机器人艺术形态由此而生。这是华·美术馆第一个以机器人为主题的展览,展出了23位(组)艺术家的机器人艺术装置。科学是严谨的数据,艺术却充满无限想象。在一些科学尚无定论的问题上,艺术显现出它的活力和更多可能性。机器人艺术将针对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无形思考以艺术形式具象化,作品既是通过科学手段实现的有形之物,又暗含着想象、冲突与实验。观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同时,将不自觉地进入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作为中国第一家设计美术馆,华·美术馆在推动设计的发展、交流和研究的同时,也关注设计的实验性和跨学科的创新力量。在华·美术馆展示这样一种新生的特殊的艺术形态,本身就是一场关于未来主题的实验。机器人也有个体意识吗?人工智能最终会否超越人类智能?谁知道呢?欢迎走进华·美术馆,来想象一下也许仅靠我们现时心智根本无法想象的未来。

华·美术馆

策展人前言


此次展览除了探讨“如何平等广义的机器人包括机器生物和机器物,这次展览主题探讨的是机器人可能对当下和未来产生的深远影响力,预设着未来机器人艺术发展的趋势。展览将主题“机器·人·艺术·时代”用标点符号相隔,试图表现机器、人、艺术和时代之间的关系,也预示着机器人艺术时代已经来临。机器人艺术区别于仅靠计算机、屏幕和声音、网络表达的智能AI艺术,其实体感和视觉性更强,表达的观念更直接,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技术伦理的启示。此次展览作品中,艺术家除了借用人形机器符号表达对未来的预设与认知,(如高峰、林万山、邓碧文、邱宇、许仲敏、周全胜、王成良、01小组陈荣彬+梁链喜、徐戈、郑宏昌、迟世林、朱伊湄、张振的作品),也有借机器生物作品以拟人化或人机合一的语言方式,表达自我生存的体悟和生命寓言性(如费俊、许毅博、吴梦诗、夏国、张增增、吕连涛、左暘、孟松林、苏永健、郑达的作品),所以这个展览概念中的“机器人”是跨越物理、生物、数字等领域的综合人工生命体。


地建构未来人机合一的社会体系”的问题,还研究机器是否会出现与人一样的反思、自律及欲望,预判人机未来终极的关系,再反观如何定义人工智能的发展利弊,从而提示人类采取相应的预案。倘若大势所趋,超级机器人未来将批量生产,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时人类必须平等地制定机器人生态制度,如领养协议、户籍制度、职业分工、身份认同、法律与销毁机制等,这样才能与人类互补、互助,和谐共处,因此人机合一、人机共存的愿景也是我们对未来艺术的价值判断。


终极利弊:人工智能PK人类智能


“机器·人·艺术·时代”展览通过艺术想象机器人与人的终极关系。机器人一方面可能会成为我们最亲密的朋友,与人类出现感情纠缠;另一趋势是机器人也可能成为我们最危险的敌人,甚至触及法制问题的挑战。这两个终极可能性最终是由于机器人自我进化的算法、还有人类机能被完全复制而引发的。

 

机器人艺术的语言与转换

 

计算机和科技具有发现和实证的特点,而艺术必须有想象的空间,两者的差异也体现在艺术语言的转换上。机器人艺术语言是也可以从造型、色调、声音、质感、材料、动态、空间、道具、环境、身体、技术、化妆、身份、气味等艺术元素入手来进行转换、创新和想象;人机艺术是借机喻人的方式,表达当下人最困惑的感受和观念。机器人将会逐渐成为影视作品中的主角,也会成为展览现场的“艺术家”和载体。

 


张海涛

2020年6月22日修订 




免费预约观展

Scan to book



*本二维码为免费预约参观凭证,预约成功的观众需在有效时间内进行现场核销,购票进场。预约有效时间为8月8日至9月25日场馆正常开放期间,使用详情及细则请关注本公众号,并以后续发布的公告为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