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思 | 你讨好了别人,谁来讨好你

来源 | 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前段时间网络上出了一个段子,总结了中国人活的憋屈的方面,称为“中国人的八大委屈”。


以下就是网友归纳出的8条中国人常见委屈,对照自检,看看你中枪了几条?


  • 都不容易

  • 你喜欢就好,随便吧

  • 别管我了

  • 忍一忍就过去了

  • 别伤和气

  • 那好吧

  • 可以,没问题,再晚我也会做完

  • 习惯就好


翻译成今天心理学的话就是“一个人应该以别人的需求为中心,即便本心上做不到以别人为中心,也要假装能做到”。

 

总而言之,就是要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委屈自己,悦纳别人,如此行为才能贴合一个主流并正常的人际行为标准。


——————


然而,长期处于这样的要求下,人们很容易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变得虚伪,所谓心口不一;


而另一种人发展到极端,则形成所谓的“讨好型”人格。


他们把别人的评价看得特别重,不敢做自己,平时唯唯诺诺,害怕与人冲突,行为以取悦别人为主;他们是大家眼里的“好人”,内心却非常痛苦……


为什么他们明明活得很压抑,却还是处处讨好别人?


“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有着以下4个错误的心理逻辑——

 

过度敏感与自责


讨好型的人通常对别人的情绪极其敏感,别人有一丝不悦,他们都能快速捕捉到。

 

遗憾的是,他们之所以这样,通常是因为内心有一个不好的假设,即他们会认为别人的情绪变化跟自己息息相关,别人不高兴就是他们表现不好造成的,所以他们有义务让别人高兴。

 

同时,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为此,他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时刻关注别人,为的是赶在别人指责自己前,及时调整自己,让别人对自己满意。


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讨好型的人对别人的负面反馈,往往吸收很快;他们习惯使用“别人都很强、很好,而我很弱、很差”的模式来解释一切事情。

 

所以他们很难相信自己的判断或决定,而必须依赖他人的评价。

 

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本质上是一种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来获取安全感的方式。

 

潜意识里的声音是:“我都这么弱、这么贬低自己了,我不会攻击你,只会捧着你。你也就不好再来攻击我了吧,因此我就安全了”。

 

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


具有讨好型特征的人很害怕给别人添麻烦,因为他们有很深的不配得感。

 

当他们获得帮助时,往往会表现得受宠若惊,感觉自己承受不起别人的帮助和恩惠。

 

与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相反,他们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即便意识到别人的需求不合理,他们也不敢拒绝,害怕拒绝会让别人不满。

 

即便他们做出了拒绝的行动,也会反复给别人道歉,试图消除别人的不悦。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里有这么一段话,可谓是对这种心理的形象写照: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缺乏界限和原则


讨好型的人做事以取悦别人为目的,这就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原则和界限。

 

一方面他们会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和原则,任凭别人入侵自己的边界;

 

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突破别人的界限,对他人有过度期待,但往往因为别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而受伤。


——————


其实,很多人的“讨好型人格”,是因为心底的善良。但委屈自己的善良,在别人眼中可能只是卑微的讨好,而你只是成为了可以任意欺负的对象。



要走出讨好型的人际模式,可能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要有站起来的意识


外界在评价对一个人友好不友好,佩服不佩服时,更多的是考量这个人的能力因素和对他人的价值。

 

如果你不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把精力用在讨好别人上,时间久了,别人都会容易看不起你,忽视你,因为你对别人会越来越没有价值。

 

改变讨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有站起来的意识。

 

站起来就意味着要尊重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意愿。

 

你要勇于捍卫自己的这种权利,而不是把这种权利拱手让给别人。

 

有胆量和勇气为自己负责


讨好型的人之所以甘于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想抛弃或者逃避自我负责的部分,他们不想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也不想冒险,他们只想依赖强者。

 

然而这个世界的真相是,没人可以为别人的人生负责,也无所谓强者弱者,只有自己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是每个人逃脱不掉的责任

 

既然逃脱不掉,不如直面责任和挑战,去承担它,而一个人的能力和勇气也会在这种承担中得到锻炼而一步步强大。

 

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禁锢和塑造


好多人的人生都活在原生家庭带来的惯性行为模式里,讨好者也不例外。

 

一个被否定过多的人需要重新去看待自己的早年模式,重新去看待自己内心那种求认可的模式更多的是由早年不良的教育模式引发的。

 

即便遇到严厉斥责自己的人,也要意识到,你已经是个成年人了,不再是个孩子,你完全有力气捍卫自己的观点和利益

 

别人对你的喜欢和接纳

并不是建立在你必须做些什么的基础上


讨好者一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模式,那就是我必须做些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或者我必须不能表达出什么,别人才会接纳我。

 

其背后是自己无法接纳自己,爱自己。必须不停的去获取肯定。

 

其实生活的一个真相是,只要你自己喜欢自己了,接纳自己了,你会发现全世界也都会接纳和喜欢你。


——————


最后,无论你的成长环境如何,无论你是何种性格,都将蒋方舟的这段话送与你:

 

每个人都有一个他独特的价值,在他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他有可能显得很笨拙。

 

但是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

 

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

 

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本期编辑 | 张迪

资料 | 壹心理、视觉志、武志红


你有“讨好型”人格吗?

欢迎留言给思响哥

大家都在看:

哲思 | 四个经典小问题,你怎么回答?

哲思 | 有福之人,具备这六种心态

哲思 | 人生不能后悔,但可以转弯

哲思 | 别让你的生活,毁在“不耐烦”上

哲思 | 你的面貌是最真实的履历表

哲思 | “少一些”生活更幸福


是时候  一下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