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位广西人的故事被拍成电视剧,在央视热播!每个柳州人都该看看

2017-10-21 柳州晚报

近期,由杜军执导,

丁勇岱和张凯丽领衔主演的

电视剧《黄大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

引起热烈反响。


        电视剧《黄大年》根据 “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的事迹改编而成,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了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至诚报国、甘于奉献的事迹


▲电视剧《黄大年》剧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558sd1081&width=500&height=375&auto=0

▲电视剧《黄大年》宣传片


黄大年是谁?

为何他被称为,

“时代楷模”“杰出科学家”,

他的事迹甚至还被拍成电视剧?


▲电视剧《黄大年》剧照


        他是一位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曾经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美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他的名字叫黄大年,广西南宁市人。2017年1月8日13时38分,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

  


1958年8月28日,

他出生在广西南宁,

父母是广西地质学校的教师,

在伴随新中国成长的艰辛奋斗中,

他们始终隐忍克己、朴实包容,

只讲奉献、不图回报,

父母对国家的大爱,

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1966年,“文革”爆发,

8岁的他受到波及,

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一个遥远的小山村。

艰苦的生活磨砺着他幼小的心灵,

高中毕业时,

当地的地质队要招收两名航空物探操作员,

他反应机敏、成绩优秀,

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

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1977年恢复高考后,

他成功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

(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大学毕业时,他在学校留言册上

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黄大年的毕业留言册


1982年,他留校任教,

从助教到讲师,

风华正茂的他一路优秀,

31岁时就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8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入党志愿书中他写道:

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

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

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大门前拍照留念(资料照片)


1992年,

“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启动,

他拿到了全国仅有的

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

被派往英国利兹大学

地球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

获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成为该系获评优秀学生中唯一的海外学生。

之后,

他成为了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专家,

后来又作为英国剑桥ARKeX,

地球物理公司的研发部主任,

是一个被全世界,

仰望、追赶的传奇人物。


▲黄大年在英国留学期间(资料照片)


他带领一支包括外国院士

在内的300人“高配”团队,

实现了在海洋和陆地复杂环境下,

通过快速移动方式实施对地穿透式,

精确探测的技术突破。

这项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

乃至战略部署的顶级制高点。


他事业成功,家庭幸福,

妻子在伦敦开了两家诊所,

女儿在英国上大学,

一家人生活优裕、事业骄人。


▲黄大年(右)与女儿在英国的合影(资料照片)


2004年,父亲突然病重,

而此时的他正与美国专家一起,

在1000多米的大洋深处,

进行“重力梯度仪”,

军用转民用领域的技术攻关。

如果不是英国导师极力推荐,

美方不会让一个中国科学家参与其中,

当时攻关正进入关键阶段,

他把眼泪咽到肚子里,坚持做完试验,

电话那头,父亲深情地对他说:

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

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

你是有祖国的人!

两年后,美国空军基地,

他同样是在做实验,

母亲病危,临终前,

老人以越洋电话嘱咐爱子:

大年,你在国外工作,

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早点回来,给国家做点事情……


▲黄大年(右)与其父母、女儿在英国的合影(资料照片)


2008年,

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时任吉林大学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的刘财,

把国家“千人计划”有关材料,

试探性地发送给远在英伦的他,

没想到,没有讨论,

他立刻就决定回国。


他海外的科研团队再三挽留,

朋友们不理解,年过半百,

在英国功成名就正该安享人生,

为什么还要回国折腾?

而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

国外的事业再成功,

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

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

才是此生最大的满足。


▲2014年3月27日,黄大年团队成员接受美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培训并获取资质证书(资料照片)


没给自己留后路,

他用最短的时间,

辞职、卖掉别墅、办好回国手续......

妻子张燕也以最快的速度、

最便宜的价格处理了自己的诊所,

那天,处理完诊所的售后事宜后,

妻子看着心爱的诊所失声痛哭……


7年前的那个冬日,

他顶着纷飞的雪花,从英国归来,

大步流星走上祖国的土地,震动了全世界。

外国媒体报道说:

他的回国,让美国当年的航母演习,

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2010年他归国,任教于吉林大学,

之后迅速投入工作,

像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旋转,

常常忘了睡觉、忘了吃饭,

地质宫507室,

是他的办公室,只要不出差,

屋内的灯光每天要亮到凌晨,

门卫大爷早已习惯了他的工作节奏。

不久他便出任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

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


越了解他,你会越发现,

他有许许多多的“缺点”,

有人说,

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

涉及经费十几亿元,

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深探项目,

谁承担这个项目,

都是压力大,也没多少收入,

可他却痛快地选择接下这个任务,

因为这个项目瞄准的是尖端技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

美英等国已使用这项技术,

进行军事防御和资源勘探。

他把自己关进办公室,

没日没夜地设计科研思路,

没有做实验的机库,

他就在地质宫门前寻了块儿空地,

拉着团队挥汗如雨,

一忙活就是几个月。


机库建成第二天,出事了,

这是违章建筑,必须得拆!

有人开着卡车来就要动手。

原来,他们不清楚审批程序,

只给学校打了报告,没有履行相关手续。

“不能拆!我们打过报告的。”

他急了,一边喊,

一边往卡车前一躺,

所有 41 35674 41 14746 0 0 4165 0 0:00:08 0:00:03 0:00:05 4165都惊呆了,

这可是位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呀……


人们都说他就是个“疯子”,

他却不在意,笑笑说:

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

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

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2013年1月20日,黄大年(左二)及团队成员在极寒天气下进行固定翼无人机试飞(资料照片)


有人说,

他“不近人情”。


他对待科学很“任性”,

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关系,

不允许“你好,我好,大家好”,

经手科研经费数亿元,

有朋友想通过他的关系拉点钱,

他却用一句:

我没对手也没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把对方“噎个半死”。


有人说,

他“吹毛求疵”。


他认为尖端的技术要有先进的设备,

要求设备采购货比三家,

强调“技术指标不能模棱两可”,

任何一项说不清楚,他都不予签字;

他要求PPT演示“无懈可击”。

不到最后期限,他都会一遍遍修改完善,

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有人说,

他“脾气火爆”。


根据项目进度安排,

每个月课题组长要进行视频答辩,

而他的习惯,是提前做好各项准备,

并要预览课题组交来的汇报材料。

可有一天开会,材料没交齐,

人也没到齐,

他突然把手机砸向地面,

手机屏幕立刻摔了个粉碎,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从没见过黄老师发过这么大的火。


他拍着桌子怒吼:

我们拿了这么多纳税人的钱,

怎么能如此草草了事呢?

我急躁,因为我无法忍受,

有人对研究进度随意拖拉,

我担心这样搞下去,中国会赶不上!


有人说,

他“有严重的拖延症”。


学校领导几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

他却说:

“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

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座,

他能一口气准备十几页的材料,

但要让他填报个评奖材料,

半页纸都写不满。


越了解他,就越会发现,

他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



回国仅半年多,

他就统筹各方力量绘就了

一幅宏大的吉林大学交叉学部蓝图。

  在他的感召下,

一大批在海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

都纷纷回国加入进来。


他是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既能深入专业探幽微,

又能跳出专业览全貌,

有着深邃的战略眼光,

高超的科技宏观决策能力,

他曾带领400多名科学家,

攻关了两个重大项目:

“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

和“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

这些技术研究,

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

及战略部署的制高点,

是强国展示实力的重要标志。


▲2010年11月22日,黄大年(左二)带领团队成员研究学术问题(资料照片)


他让我国在航空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上,

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

而且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

与国际的差距至少缩短了20年,

他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

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

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用短短5年时间,

就使我国深部探测装备从落后,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际地球物理界都惊叹:

中国已进入“深地时代”!



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

同时也是目光高远的教育家,

他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师。

他培养学生不仅是“授人以渔”,

更是为了学科发展的未来、

人才建设的未来、国家战略的未来。


在学生们心中,他从来不是,

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

而是一个“严师慈父的长辈”,

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



在他看来,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

只要因材施教就都能成才。


▲2011年4月10日,黄大年在为学生们授课(资料照片)


他在随身携带的电脑里,

为团队的每一名学生,

都建了独立的文件夹,

里面放着他们交上来的,

读书报告和学习笔记,

甚至还为他们“私人订制”了人生规划。



他一年365天,

几乎一半时间都在出差。

白天工作,夜里赶路,

每次都坐最后一趟航班,

一天天,一年年,抓紧每分每秒,

人送绰号‘拼命黄郎’。”

他把自己所学所知都倾囊相授,

把自己所学所知都奉献给祖国。


▲在吉林大学地质宫,门卫大爷王玉明说,别人基本都会在夜里23点前离开地质宫,只有黄老师经常工作到凌晨1、2点才离开。黄老师还会拿一些干果给王大爷,道一声辛苦。



同在一个团队的“千人计划”专家,

王献昌很担心他:

你这是拿命在做科研啊!

这么下去,铁打的身体也扛不住啊!

他却爽快地笑着回答:

“我是活一天赚一天,

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为了理想,我愿做先行者、牺牲者。

我已经五十多岁了,

生命也就这么几年了,能做出点儿事情,

让后来人有一条更好走的路。”


▲在黄大年办公室的书柜里,塞着他平时在办公室休息时用的被褥,他工作起来经常顾不得休息,实在困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凑合休息一下。


2016年6月底,

在赴京参加会议的前一天,

他突然晕倒在办公室。

“不许跟别人说。”这是他醒来后,

对秘书说的第一句话,

接着倒出一把速效救心丸就塞到嘴里。

他的项目成果已处在国际领先水平,

可谁又能想到,

他的生命已进入了倒计时。



2016年11月29日,

他晕倒在出差的飞机上,

手里却死死攥着笔记本电脑,

醒后说的第一句话是,

“我要是不行了,

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

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2014年9月10日,团队成员为黄大年(前排右三)庆祝教师节(资料照片)


2016年12月9日, 

他躺在病床上打点滴,

护士一离开,他就闲不住了,

让学生王泰涵坐在身边,

“那天你问我的问题,我给你讲解下。”

   

他在病床上盘起腿,

不顾静脉上还插着预留针,

拿起笔记本就开始为王泰涵讲课。

这张照片,成为了,

他为学生讲课的最后影像记录。 


▲黄大年在病房里给王泰涵讲课


2007年1月2日,他开始发烧。

  1月3日,高烧不止,伴随着咳嗽。  

1月4日傍晚,坏消息接踵而至。

他内脏出现大出血,

转氨酶升高、肝功能有衰竭倾向……

此时,万里之遥的英国,

他的女儿黄潇正承受分娩之苦,

伴着哇哇啼哭,

他的外孙降临到这个世上。

黄潇虚弱地抚摸着儿子,心如刀绞,

脑海里满是婚礼上爸爸搂着她,

翩翩起舞时慈爱的眼神。


 春伦,

是他为他的外孙起的中文名字

长春的春,伦敦的伦。

他曾说过:

这是他最难忘、最喜欢的两个城市。


▲在女儿的婚礼上,黄大年(左后)与女儿跳舞


黄潇急忙拍了一张照片,

想让爸爸看看他的外孙,

可当照片传到时,他已失去了意识……


2017年1月8日13时38分,

太累了的他永远地闭上了眼,

年仅58岁!

科学的星空中,

一颗璀璨的明星悄然陨落!



他永远地离开了,

他视若孩子的学生们泣如雨下:

“我多么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梦!

若有来生,我们还做您的学生……”


2017年5月25日,

国家最高领导人亲笔批示:

要学习黄大年,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的精神!



国士无双,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

祖国永远不会忘记你!


来源: 广西头条NEWS、新华网、德国优才计划、网络


柳州晚报 ID:gxlzwb

柳报传媒·新媒体中心出品

编      辑:叶星迪

责任审核:陈熠

欢迎关注我们,与小编互动

报料、投稿、合作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

微信合作、领奖、咨询等请联系:0772-5307148

邮箱:www@lznews.gov.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