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端午演义
作者:刘敏杰 河南鼎德律师事务所
一、韩国为我们"争取"来的假期
2005年前,韩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在2008年首次正式成为,也是我国2009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2009年九月三十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端午来历多
1、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2、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3、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5、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地区"龙"的部落举行祭祀的日子。
6、 1963年黄石先生在《端午礼俗史》中称,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
7、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从中韩端午申遗也可从另一面证明,端午节说法确实不一,但祭祀祈福这一点相同。在中国已经固化为对诗人屈原的纪念了。
三、《文化苦旅》及屈原"打破"了我的文学梦
也曾是个文学青年,也曾有过文学梦,当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特别是其中对屈原描写,"打破"了我的文学梦:做人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从此自己也就成了"俗人"。"从屈原开始,中国文人的被嫉受诬,将成为一个横贯两千多年的主题。而且,所有的高贵和美好,也都将从这个主题中产生。从屈原开始,中国文学摆开了两重意象的近距离对垒。一边是嫉妒、谣诼、党人、群小、犬豕、贪婪、溷浊、流俗、粪壤、萧艾,另一边是美人、幽兰、秋菊、清白、中正、求索、飞腾、修能、崑崙、凤凰。这种对垒,有写实,更是象征,诗人就生存在两边中间,因此总是在磨难中追求,又在追求中磨难。诗人本来当然想置身在美人、幽兰一边,但另一边总是奋力地拉扯他,使他不得不终生处于挣扎之中。
屈原还开启了一种被迫流浪,被迫中又不失有限的自由和无限的文采,于是也就掀开了中国的贬官文化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那一部《中国文学史》对屈原的分析:屈原有美好的政治主张,曾经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但由于贵族出身又少年得志,参加政治活动时表现出理想化、情感化和自信的特点,缺少周旋能力,难于与环境协调。这一切,在造成人生悲剧的同时也造就了优秀文学。 "
四、屈原是中国独立人格的代表,是自我追求与自由追求的起始
余先生的评价:自屈原开始,中国文人的内心基调改变了。不再像诸子百家有那么多的辩论和宣讲,教育和传道,而是有了更多的苦恼、忧郁、犹豫、徘徊,虽然其中也关及民生和君主,但全部话语的起点和结局却都是自己。凭自己的心,说自己的话,说给自己听。被别人听到,并非本愿,因此也不可能与别人有丝毫争辩。
这种自我,非常强大又非常脆弱。强大到天地皆是自己,任凭纵横驰聘;脆弱到风露也成敌人,害怕时序更替,甚至无法承受鸟鸣花落,香草老去。
这样的自我一站立,中国文化不再是以前的中国文化。
五、探寻生命的意义——身心灵的统一 现代人如何追求幸福,台湾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傅佩荣教授的"身心灵"整合之道给世人指明了方向:荣格教授是弗洛伊德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在心理学从事教学工作,累积三十多年的心得,说了一句话:到这里来找我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大部分身体健康,心理正常,但并不快乐。这句话很简单,身体健康、心理正常,可以过日常生活,但并不快乐,说明一个人要快乐,除了身跟心两方面条件外,还需要第三个元素——"灵"。怎么来看待"灵"?因为"身"的问题很容易,"心"也不难,可以跟别人互动,别人说话可以听懂,在社会上,工作发展没什么困难,说明你的心智、心理方面都正常。但什么是"灵"?灵根本看不到。从国学入手,看人的生命时,要从比较立体的角度去看。人活在世界上,到底下一步该往哪走?从个人开始怎么活得快乐、幸福?从社会来说,大的方向在什么地方?如何达成这个目标?等等。
这个世界上没有标准答案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必须是个人在生命过程里去体会的。只有人类才需要意义,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没有关于"意义"的问题。而理解的能力,就代表你有办法找到这个意义。所以人生怎么样才能被理解?如果没有灵,人生不可能被理解,这是简单的结论。身心活动的最后是坟墓,人最后都要离开世界,做到没有,甚至什么都不做,基本没有差别。
一般人会看到"身"的层面很帅或很美,"心"的层面很聪明,智商高,能言善辩,正人君子……"灵"的层面则很少人会认知到。别人问孔子,如何真正了解一个人,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意思是要看清楚他现在做什么事,要看仔细,他一路过来是怎么来的,将来要在什么地方,以什么作为什么目标,在什么情况下会安顿自己。
哲学原来的意思叫做"爱"和"智慧"。爱和智慧合在一起,意思很深。第一个,爱和智慧并不代表拥有智慧。根据希腊人的观点,柏拉图就可以作为代表,他认为人基本上是不可能拥有智慧的,因为人有身体。身体一定输于感官,只能带来偏差和谬误。当时的观念把身体当作灵魂的监狱,灵魂是本质,所以死了之后才能得到解脱、智慧。智慧是神的性格。
爱有什么特色?人活在世界上,问每天这样生活有什么动力?有什么明显的对象值得你引发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吗?德国学者歌德,是有名的作家。歌德曾说,每天早上起床时,如果想不到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这是最可怕的事情。一个人越有学问就越发现自己无知,从苏格拉底开始,别人问他:你知道什么?他说我无知,但在雅典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在《论语》里,孔子也说自己无知,"有鄙夫问于吾,空空如也。吾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不正和经济文化学者赵强海先生在我们中原律师联盟成立仪式上所说: "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异曲同工吗?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思故我在。做取经的白龙马,总比做被蒙着眼睛还挨打的驴儿强吧!
谨以此篇祭奠伟大诗人屈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屈原),并献给在路上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