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记者回访那些被新时代“雷锋”帮助过的人
在惠州生活,看「惠州新闻」
惠州,
常住人口606万人,
实名注册志愿者134.6万人,
每5个惠州人中就有1个志愿者。
志愿者,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他们遍布惠州各个角落,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是新时代的“雷锋”。
有一个由热心慈善事业的记者编辑组成、具有主流媒体支撑的慈善组织——惠州市今日慈善会。一直以来,今日慈善会以及该慈善会的前身——惠州日报社记者、编辑组成的今日惠州网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队,围绕安老、扶幼、助学、济困、惠民等组织策划了大量的爱心公益活动,以“主流媒体+互联网+慈善”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发挥媒体优势,联动慈善力量,一起传递温暖,传播正能量。
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回访了3位通过惠州日报社的关注和报道而被“雷锋”帮助过的人。在得到政府、社会各界和志愿者们的帮扶和关爱后,他们渡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找到了人生新的奔头,也迎来了越来越好的生活……他们是被温暖的人,他们的故事则激励着越来越多人用志愿服务温暖这座城。
“我现在在惠环二中读初三,已经很久很久不用扭扭车了。”3月2日中午1点30分,代薇用拐杖自己下楼,熟练地开着特别申请上路的“迷你三轮”上学。
代薇驾驶残疾人助力车去学校上学,和记者告别。
“扭扭车女孩”代薇早已告别了扭扭车!
代薇是仲恺外来务工人员代森与熊得萍的二女儿。2002年,代森带着妻子从河南老家来惠州打工。2003年,女儿代薇在惠州出生。代薇一出生腰部皮肤就透明如纸,确诊为罕见的“脊髓栓系综合征”。这让这位美丽的女孩自小不能行走,坐了整整11年的扭扭车,父母为了她奔波各地求医问诊。
代薇已经能借助拐杖行走。
2014年9月,经《惠州日报》等媒体报道,在仲恺宣教办帮助下,11岁的代薇终于上了小学。这位“扭扭车女孩”的最大心愿,就是可以站起来自己走路,哪怕要拄着拐杖。
2015年3月,惠州日报社旗下的《东江时报》以《“扭扭车女孩”以车代步11年》为题报道代薇的故事。随后,代薇的故事被人民网、央视新闻、腾讯网等全国各大网站平台转载转播,人民日报微博更是以代薇的笑作为大图片,介绍这位坚强乐观的女孩。在《惠州日报》和《东江时报》呼吁下,仲恺高新区、惠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社会各界对代薇及其家人给予了热心帮助。2015年4月,代薇在好心人的资助下,前往北京求医。同时,一家人也通过摇号住进了仲恺的公租房。
“没有大家的帮忙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也希望为大家做点啥。”2016年6月,经过多次手术后终于能站起来走路的代薇,主动联系《惠州日报》记者说,以前热心人捐赠给她的轮椅用不着了,她想转赠给有需要的人。最终,通过记者和社工的牵线,将轮椅送给了龙门县麻榨镇的一位老人。
从2015年到2023年,经过8年时间的康复,代薇已完全摆脱了扭扭车,虽然行走仍需拐杖,但能自由行动,还能帮家里干家务。由于上学晚,20岁的代薇今年就读初三,她希望中考能发挥好,能够继续读书,还希望以后能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如今,代薇爸爸在企业上班,妈妈成为月嫂,有了稳定收入的夫妻俩还打算开间便利店,攒钱给孩子们上学。
“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我会好好努力,好好生活。”这一次,代薇微笑,一脸青春。
“孙子现在上四年级了,一切都在慢慢变好,真心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3月3日下午,见到记者,70岁的惠东老人姚育堪高兴地说。
记者来到姚育堪位于惠东县平山街道的家里,见到了他的孙子姚权轩。姚权轩今年11岁,与同龄人相比,个子偏小,走起路来也要慢些。“孩子生病后进行各种治疗,还是留下了后遗症,长时间走路他的双脚就会感到无力。”姚权轩妈妈叶文媚说,自2015年孩子生病以来,前后花费近70万元,目前孩子身体基本恢复,但仍需每周到医院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姚育堪(左)与孙子姚权轩(右)。
2015年6月,惠东老人姚育堪向惠州日报社旗下的《东江时报》求助,称其只有2岁多的孙子不幸患上神经母细胞瘤,做了肿瘤切除手术,落下了肢体残疾,后续几十万元的治疗费还没有着落,希望爱心市民购买自己种植的荔枝以筹集医疗费。姚育堪“卖荔枝救孙”的故事在《东江时报》及其微信公众号刊发后,引发广泛关注。来自深圳、惠州市区、惠东等地的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公益团队以及姚氏宗亲会等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姚育堪采摘并购买荔枝,捐赠爱心款。经过各方努力,最终筹集善款近30万元,让姚权轩得以进行后续的治疗。
叶文媚说,过去六七年间,姚权轩做了手术,进行了化疗,还接受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去年8月复查,医生说病情比较稳定,可以暂停各项医疗介入,以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为主。”
这几年,为了攒钱给小权轩治病,一家人努力工作:权轩爸爸在厂里打工;权轩妈妈在手机店上班;姚育堪也没闲着,他种了10亩地,还管理着60棵荔枝树。“我现在身体还行,尽自己能力,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姚育堪说,他一直很感激大家的帮忙,尤其是媒体记者和惠州阳光公益协会的志愿者们,感谢他们这么多年来持续的关注和帮助,“等到荔枝成熟的时候,欢迎大家过来摘,我要当面好好感谢大家。”
当天,惠州阳光公益协会会长张耀明也和记者一起探访姚育堪一家。他说,当年购买荔枝和捐款的爱心活动结束后,协会志愿者仍持续关注小权轩的身体状况,逢年过节也会进行慰问,“现在看到小权轩身体慢慢康复,我们感到很欣慰,这就是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
“快进来坐,喝杯茶……”3月2日上午,59岁的黄伟英热情招呼前来探访的东江义工队志愿者和回访的《惠州日报》记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眼前这栋新装修的3层楼房,是黄伟英和一双儿女温暖的家。现在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是以前的黄伟英不敢想的。
黄伟英是博罗响水人,1998年经亲戚介绍,嫁到惠城区水口万卢村。2002年丈夫不幸遭遇车祸去世,留给她一双年幼的儿女,大女儿3岁,小儿子刚满周岁,“当时感觉天塌了,整个人都崩溃了。”
在父母和亲朋的安慰下,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黄伟英重新振作起来,打散工、养鸡鸭、种田地……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重担。2010年,在各方帮助下,黄伟英一家告别漏雨的瓦房,搬进了一层的楼房,总算有了个安稳的家。
黄伟英在工作中。
2010年,惠州日报社旗下的《东江时报》记者,在一次采访中了解到黄伟英的经历,于是联动东江义工队,一起探访了黄伟英。东江义工队队长黄元盛了解情况后,决定帮助这位单亲母亲,并与黄伟英一家结为“亲戚”。此后,每年的万卢村“会节”、母亲节、中秋节等节假日,黄元盛都会带着志愿者前往探访慰问。《惠州日报》和《东江时报》也持续关注并报道黄伟英一家人的生活,与志愿者一起帮忙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为帮助黄伟英脱贫,2015年,黄元盛还联系东江义工队的一名企业家志愿者,帮助黄伟英在志愿者的公司里找到一个包装工的岗位。黄伟英一直干到现在,“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如果有加班,就会更多一些。”
这几年,随着一双儿女相继毕业出来工作,黄伟英一家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用姐弟俩工作挣来的钱,加上亲戚的帮助,加盖了两层楼房,又把房子重新装修了,这个春节,一家人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年,过了个幸福的年。
黄伟英感慨地说,把两个孩子拉扯大的确很不容易,但一路走来,得到了政府、村委、亲朋、志愿者和记者的帮助支持,让她“心里感觉很暖”。她也会经常跟两个孩子说:“要懂得感恩,好好工作,回报社会。”
真好,这个简单的词语,是我们这次回访最贴切的心情表达。
代薇,彻底告别扭扭车,能站起来自由行动了,真好;姚育堪的孙子姚权轩经过治疗,身体基本恢复,可以和同龄的孩子一样上学了,真好;黄伟英辛苦拉扯的一双儿女,已长大成人出来工作,可以帮忙担起这个家了,真好……
过去,他们各有各的不幸。但幸运的是,他们在惠州日报社的报道之后得到了各方的帮助,也足够坚强,扛过来了。如今,他们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幸福,当然也还各有各的“小烦恼”:代薇马上要参加中考了,学习得抓紧再抓紧,“时间不够用了”;姚权轩因切除肿瘤落下的肢体残疾还得持续进行康复,这也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黄伟英则吐槽女儿装修房子“太讲究”,出来工作几年挣的钱全都花进去了……
自助者天助,助人者人助。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当事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也感受了惠民之州的温暖。这温暖,是一个个志愿者汇聚的光和热,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闪耀的光芒。
微信又改版了!
星标“惠州新闻”
咱们才能天天相见哦~
重要的话唠三遍,
星标,星标,星标!
统筹: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文字: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骆国红 李向英
图片: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周楠 摄
封面图源:千图网
编辑:张荟婷
二审:盘科
三审:张旭华
转载请明来源:惠州新闻(huizhou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