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洪成得:感恩南英中学

2016-10-09 金英网

作 者 简 介

洪成得,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授、原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原厦门大学党委党校副校长、原厦门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福建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


洪成得祖籍在南安英都镇,1935年出生,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侨大学政治系、厦门大学哲学系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邓小平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现居住在厦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前  言

8月22日接旅厦乡贤道成先生电告,“敦炮会长来电,英都老人会准备编制一期老人专刊,请您抽时间写首诗、散文或短文……稿件要求月底提供。”由于此前毫无思想准备,时间又匆忙,觉难成事,只能求免。但道成先生积极敦促,热情鼓励,并提供他的诗、书作品作范,还为我拟了文题建议,盛情难却,我也就不好推诿了。


写什么呢?我想英都人总该写英都事为好。虽然我已是耄耋之人,却对自己家乡了解很有限:我的童年是在英都度过的,但当时少不更事,从14岁到溪美念高中之后,我就一直在外地学习工作,很少回乡,对英都的人和事极少了解。正苦于无从着笔,突然想起,今年是南英中学创办七十周年,我是南英中学开办后的第一批新生,第一届毕业生,受益良多,遂以《感恩南英中学》为题,草就以下文字,作为对南英中学创办七十周年的纪念,也权当交差。


感恩南英中学作者:洪成得


云从古室旧址


英都历来有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自十五世纪八十年代云从古室设馆办乡学始,兴学之风日起。在往后的几百年间,乡学、馆学、私墪遍及乡舍,既推动了教育文化的普及,又造就了众多人才精英、国家社会栋梁,更形成了浓郁的兴学重教氛围和乡风,享誉四方。进入二十世纪,1905年清朝廷颁诏“废科举,兴新学”后,英都的有识之士与时俱进,发起筹办新学堂,于1906年首创培英学堂和育英学堂(据考这是南安县最早兴新学的四大学堂之一),开了南安现代国民教育之先河,此后始终立于新学之浪潮头,小学教育不断扩展与完善。抗战前夕,英都“翁山小学”成了当时南安县规模最大的小学。尽管如此,直到抗战前夕,英都仍停留在小学阶段。


1944年晦鸣中学英都校


抗战期间,为避战祸,泉州私立晦鸣中学内迁英都,一下子提升了英都教育的层次。晦鸣中学在英都八年,不仅为英都培养了几百名初中毕业生,而且为英都日后独立创办中学打下了良好基础,促进了英都小学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对英都整体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


但是,晦鸣中学的内迁,毕竟是为避战祸被迫而为的,是暂时的。1945年抗战胜利,晦鸣中学开始返迁泉州,虽经一年过渡,1946年夏也就全部迁回了,这样英都的中学教育就面临断档的危险。一旦断档,英都教育将退回到初等教育的层次,英都青年学子接受中学教育直至深造的路将被切断,这对英都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甚至英都兴学重教的声誉都将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后果令人堪忧。


在这关键时刻,英都一批热心教育的乡贤,秉承对英都重教兴学优良传统的敬畏,对广大英都青年学子的关怀,对英都人才培养事业的关切,勇挑重担,积极发起了南英中学的筹创。他们的举动得到开明和富有远见掌管英都公共事务的族中长老士绅的坚定支持。他们商定,把洪氏一世至五世及东六房六世积存下的一百多亩公田收入划作办学的经费,在各方的齐心努力下,1946年夏,筹办工作就绪,经报当时省教育厅批准立案,九月私立南英中学正式开办,此后延办八年,直至1954年由人民政府接收公办,改名“南安第三中学”,接续至今。


南安三中旧校址


南英中学的开办,是英都教育事业的一大创举,意义重大。它使英都的自主办学层次跃上一个大台阶——从创办初等教育到创办中等教育,是英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使英都的中等教育免因晦鸣中学的返迁而中断,为英都青年学子持续接受中等甚而更高的学历教育打下了稳固的基础,为英都的人才辈出展现了光明前景;它高扬了英都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开创了偏远山区乡民自力更生创办中学的先声,作出了示范,对推动社会办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总之,南英中学的开办,弘扬传统,光耀祖宗,庇荫子孙,造福英都,利民利国,影响深远。虽然它只延续八年,但它作为英都教育发展史的辉煌篇章,将为英都世代子孙所铭记和传颂。


我是南英中学开办后,第一批入学的新生,完全意义上的南英中学第一届毕业生(名为第三届,但第一、二届毕业生是从晦鸣中学一、二年级承接来的),在此求学期间受益良多,终生难忘。


英都中心国民学校旧址


1946年夏天我从“英都中心国民学校”毕业,这正是晦鸣中学全部返迁泉州的时候,如果没有南英中学的开办,在当时要到外地上中学,对我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在这时南英中学的开办,我要继续求学,就有学可上了。


但是虽然有学可上,并不等于能上。因为上南英中学是要交学费的。按规定每年两担(两百斤)稻谷,当时我家境穷困潦倒,揭不开锅,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哪来的谷子交学费?幸好南英中学设奖学金,凡班上学业最优秀者,免交一百斤,全学年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者,又可减免50斤,而剩下的50斤,一时交不起的,可请商铺或老师担保,缓交。我历来学业成绩优秀,又遵守纪律,因而四分之三学费得免,余下50斤只好先求人担保,而后靠假期割柴换米,卖鸡蛋、卖小鸭,逐步还。实在还不起,就只能求担保人先代垫了。记得最后一学年,实在太穷还不起,只好由为我担保的美术老师张子贤先生垫付,直到我毕业也没能奉还,后来张老师离开英都,就一直欠着。1952年我高中毕业被政府派往南安五星中学任团干,恰逢张老师也在该校任教,我才用第一次领到的工资奉还,了却一桩心事。正因为有南英中学的开办和它所设置的奖学金,我才能顺利修完初中学业。



洪氏家庙东(上图)西(下图)轩,原英都培英学堂和育英学堂、晦鸣中学、南英中学、南安三中旧校址



1949年夏天我从南英中学毕业了,恰逢此时,南安也解放了。因有南英中学初中毕业的学历储备,我得以借助新中国提供的良好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应时接续接受高中、大学教育,并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工作后一方面我有机会、有条件、有能力为国家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我的家庭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如若当时没有南英中学,我小学毕业后,学业就必然中断,结果将是另一番景象,不堪设想。


回顾以往,南英中学的三年,可以说是一生历程的拐点,从某个意义上说,它改变了我的命运,影响了我的前程,每念及此,对南英中学的敬意之情油然而生,南英中学赐我的恩惠,终生铭记。值此南英中学创办七十周年之际,仅借英都老人会专刊一角,表达我对南英中学感恩之情,感恩南英中学的栽培,感恩创办南英中学的乡贤,感恩洪氏族中长老士绅,感恩英都洪氏祖宗,感恩一切支持南英中学创办发展之人士,感恩关怀我成长的英都乡亲。仅此,作为对南英中学开创70周年的纪念。


2016年8月28日于厦门大学

(注:本文原载英都老年人协会编印的《金晖夕照映天红》,正文图片金英网收集)



广

商家合作联系电话:13489845919




精彩内容点击内容打开

  1. 摄影家敬老献爱心,感人!

  2. 民宗办主任费水弟到访西峰延寿院

  3. 西峰延寿院迎请三尊大佛回归

  4. 安溪公安通缉这些电信诈骗犯

  5. 视频:南安大暴雨!多地积水严重

  6. 英都太极风

  7. 福建籍副部级以上官员一览

  8. 南安侨亲乡贤捐资2275万元

  9. 向阳乡党委书记的一封公开求助信

  10. 翁山东四房中秋敬老座谈会

  11. “莫兰蒂 ”过境后的仑苍镇

  12. 中宇系企业重整招募投资人

  13. 注意!南安严查开车打手机

  14. 西峰延寿院佛像募捐

  15. 带您认识南安各乡镇党委书记

更多南安新闻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