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头条】醉美金英

2016-10-21 金英网


醉美金英  作者:洪灯波历史天空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金英图(洪宗洲)


    我常流连在江河山川,只为等一场唯美的遇见。金英,你是我人生漫游间的仙景,翰墨渲染的画卷!


    自从2009年我组织创建车友会以来,走过了这么多乡镇,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让人这么流连忘返,她那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厚的文化底蕴,放眼泉州绝无仅有,放在八闽大地上同样也是少有,可以说是海丝起点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真实缩影写照。


    英都,古称翁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清代,广东三水知县、诗山华美人洪锡畴说过,“英都洪为吾邑文明发达最早之乡”。英都现存的许多名胜古迹,都记载了她的沧桑岁月和辉煌历史。翁山不仅以悠久历史闻名于世,还以风景秀丽著称。早在明代,就有礼部尚书林欲楫用这样的语言高度赞美翁山的风光:“南邑西北有山曰翁山,峻庞翔舞,秀丽甲一方。”到了清代,又有进士陈桂州在《游翁山》一诗中如此感慨:“岂必桃源境是仙,翁山形胜更超然。峰峦叠抱疑无路,水势重环别有天。王谢衣冠辉洞壑,杜韦第宅护云烟。客游酩酊经旬日,胜昔駪征历九埏。”这首七言律诗,收录在民四版《南安县志·艺文志》。作者陈桂洲(1706-1770),字文馥,号修堂。南安三都西坡(今属丰州镇)人。乾隆七年壬戌科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侍读、广西提督学政、侍讲学士、通政司参议等职。《游翁山》一诗是陈桂洲应朋友之邀请来英都旅游时所写,该诗形象地描绘了翁山独特的地理形势和奇特的山水景观。将翁山胜景比作远远超过桃花源,将英都洪姓历史上的人文鼎盛、功勋卓著,与当年王导谢安名门望族相媲美。还将英都世代贵官居住过的宅第建筑,与盛唐时期长安的杜曲、韦曲相提并论。可见不但景色“风吹英水青罗带,云缕英山碧玉屏”,也有丰厚的人文,这是骚人墨客游尝观光的名胜奥区和歌咏吟诵的不朽题材。如此种种美景,今日犹原呈现!


    若不信,且听我娓娓道来:


一、此地古称佛国



    英都历史悠久,山川俊秀,地灵人杰,名胜古迹殊多,有近千年历史的寺院就约有二十几处。历史上,唐、五代时佛教鼎兴,建寺斋僧供佛一时成为民众之善举。至宋代,统治阶级倡导儒、道、释三教合一,佛教渐趋世俗化,信众大增,古英都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条件下,佛教建筑也逐渐形成“七岩八院”之盛。唐代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句,反映当时的佛教鼎兴现象。而小小一个英都乡间,唐宋时人口不逾万人,竟有“七岩八院”之多,堪称奇迹。


    关于“七岩八院”,先人曾以七岩点缀成一首诗:“翁山夜闻滴水声,古迹岩前狮子亭。云从古室石佛在,水到湖内浊自清”。诗中咏出七岩的名称依次是英山岩、滴水岩、古迹岩、狮子岩、云从古室、石佛岩、湖内岩。古迹岩和湖内岩均为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至于“八院”,因无完整的文字记载,众说纷纭。说得较多的有这九处:西峰院(在西峰村),禄寿院(在良山村),石泉院(在石山村),观音院(在石山村),昭化院(在今安溪县经岭),慈济院(在英东村,现存宋代古塔、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牛尾塔”疑为该院的石塔),灵云院(在英东村古干山),文殊院(在霞溪村乌石),东峰院(在今翔云镇当溪)等。没有列入七岩八院之内的寺院宫观,还有很多,鉴于名胜古迹众多,前几年,榕光先生选择其中几处佳境,与其他名胜合并一起作为《经典翁山》十二景条幅式挂历诗画,深受广大乡人喜爱。景点分别为:家庙雄姿、文襄故园、石泉古韵、古室文光、昭惠迎灯、狮子揽胜、宝华仙景、溪益书香、宝湖洞天、古竹凌云、古塔望远、素月孤舟。以此作为一种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众多名胜古迹当中,不少寺院与景点都有着非凡的传说!有的寺院因尊师重教成名,有的因敬老尊贤成名,有的是因隐君爱竹、祖师出家、仙公运梦、红军栖洞等等而闻名于世。


西峰院(洪文哲)


    清水祖师出家寺院——西峰院:《泉州府志》记其建于唐乾宁和五代后唐长兴年间,距今已有1100左右年了。西峰院又名延寿院,规模最大,宋代为南安名刹,传说清水祖师便是在此出家,时有僧人90多人。至1960年墙基、柱础、马槽等石建筑遗物尚存,可见其当年规模不凡。


古竹岩


    隐君寓此的古竹岩,又名古迹岩,据《南安县志-舆地志》载:古迹山,在县西五十里,属廿七都。一名苦竹,有古迹岩,昔有隐君寓此,石床、石印遗迹尚存。隐君好竹,至今竹林弥山。隐君传说是指清高宗乾隆寻找博学翰林洪世泽而栖于此,民国期间有村民从岩宇看到一块木牌,上书“皇帝万万岁”五个金字,此木牌取回置于乡人洪开成大厅之上,后又于“浩劫”年月失落,隐君临别时曾书“凌云寺”三字并赋《从政乡景色》一诗:翁山绿叶翠千秋,云拥高峰水自流。数里长河声浩浩,一轮明月似金球!眼看西北三千界,声压桃源十二洲。今日好景观不尽,天年有缘再来游。



石泉院(洪宗文)


    敬老尊贤的石泉禅院:该院始建于宋初,几经兴废,清武生洪宝基重建,檀樾主洪允纶(字存省)心地善良,侠义疏财,首倡招盟设馔,每年中秋于石泉院宴请东四房族裔七旬老人和登科儒士,弘扬敬老尊贤风尚,三百多年来一直传承至解放初期,农业合作化以后石泉院没有田产收益,中秋敬老宴中断。至2001年重建石泉院以后,才恢复这一传统,其经费来源全部由东四房宗亲中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捐款,并建立一个奖教奖学助学基金,奖励和资助大学新生,帮助困难学生圆“大学梦”。在东四房这种风气的感召下,近年来,英都全镇的尊老尊贤得到很大的传承和发扬,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英都石泉院中秋敬老宴民俗”已被南安市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云从古室(洪宗文)


    尊师重教而改名的云从古室:原名禄寿院,位于良山村天马山麓,由五代后唐僧人智绪创建,起初叫作“禄寿院”。是闽南最古老的禅林之一;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当地人在此地修建了龙山书院,元代有云从先生在此教书育人,使岩寺融佛教、儒教于一体,既是寺院,也是书院,后人为了纪念他致志笃学,表达对这位传道授业者的敬意,遂将院名改为老师名字,是英都人文的发祥地之一。“云从”二字的由来,据说是出自《易经》里有句子:“云从龙,龙起而致云气。”真是“禄寿开山说智绪,梵宫设馆数云从。千年嬗变知多少,惟有香灯万载红”。1990年重修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挥毫题匾,使这座千古刹佛日增辉。


宝华殿(洪文哲)


    道教宫观宝华殿:又称高闾殿,坐落于英都良山村海拔450多米高的高闾山。奉祀神农氏,伏羲氏等九位大仙,是英都现在仅存的纯道教宫观,地位特殊。宝华殿在悬崖峭壁之巅,常年云遮雾绕。明嘉靖戊戍科进士洪庭桂,出仕前曾攀崖越壁问道高闾山,在神农氏(五谷大仙)神像前辉毫题写“高山宝殿真仙境,闾里华堂不老春”的对联。其小憩“运仙梦”传说,不亚于仙公山。


昭惠庙(洪宗洲)


    一代海神昭惠庙通远王:位于英都镇民山村,俗称董山宫。庙中供奉仁福王、李本官、董大王等三尊独具一格的五镂古佛。这是一座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文物。古时董山早先就在村中立一小庙,奉祀“太保公”,讹称“菜脯公”,即北宋水泊梁山好汉神行太保戴宗。因当时村民以内河航运为业,往返于英都——泉州之间,取“太保公”神行之速,祈求庇佑船夫脚力勇健。淳祐年间,英都有二处昭惠庙,一是俗称“石口宫”的昭惠庙(已圮。遗址在今英东村航尾溪边),一是俗称“董山宫”的昭惠庙,原址在董林溪边码头。


    宋代,泉州港梯航万国,番舶云集。南安古城丰州九日山昭惠庙的通远王被尊为海神,泉郡沿海港口、内河驿渡码头纷纷立庙,奉祀通远王。董林码头附近的陈氏便将原先奉祀“太保公”的小庙扩建为昭惠庙。英都董山昭惠庙祀仁福王为主神,大王公(辅国忠惠王)、本官公为从神,合称“三位尊王”。七百多年来,“董山宫”三易庙址,规模不断扩大。元代以后,妈祖天后取代通远王成为海神.各地昭惠庙相继式微。唯独董山昭惠庙香火更加鼎盛,信众遍及五大洲,堪称奇迹。


英都拔拔灯(洪宗洲)


    全国九大灯会的英都拔拔灯:每年正月初九傍晚,正式举行,头尾5-6公里,数十队艺术表演,数万观众,火树银花,锣鼓喧天,万人空巷,尤为壮观!昭惠庙俗称“董山宫”,系宋代从南安丰州九日山昭惠庙分灵而建的海神庙。相传“有董山宫,就有拔拔灯”。拔拔灯活动系当年英溪船夫将拉纤行船的生产劳动场面与元宵游乐结合的独特游灯形式,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大自然敬畏,向天祈求风调雨顺、合境平安的良好愿望,同时也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端发祥地内河运输的繁荣景象。昭惠庙拔拔灯实际上是从上午“敬天公”开始举行仪式,至子夜结束,游灯时万人空巷,堪称闽南农村的“狂欢节”,拔拔灯以粗绳系灯,每阵领头由一青壮年胸前缚一扁担,肩负大绳,作船夫拉纤状弓身前行,拉动灯阵向前行进,状如拔船(拉纤),“拔拔灯”由此而来,已有700多年历史。既象征着英都人“手拉手,心连心”的乡亲情谊,又从某种意义上重现了闽南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挑灯拉纤的壮观场景,这无疑也是昭惠庙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的又一有力佐证。2008年,拔拔灯民俗活动作为全国九大灯会之一,被国务院颁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满街都是圣人


洪氏家庙(洪宗洲)


    明清两代,翁山洪氏共登进士18人(其中一人为武进士)、举人65人、贡生63人、秀才570人。簪缨相望,名宦辈出,这在泉州范围内,是没有一个乡镇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


洪氏家庙(洪宗洲)


    恢宏气势的“福建名祠”——洪氏家庙:说完翁山名胜,毫无疑问便要提到洪氏家庙。小学生乡土教材课程里的《鹰的摇篮》,说的就是洪氏家庙。洪氏家庙俗称“五世祠”,位于荣星村凤山东麓。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明朝祠宇建筑群。翁山洪氏传至第五世,始有兄弟二人,自此分为东西轩两大支脉。这个摇篮500多年来生生不息,代代繁衍,裔孙约17万众,足迹遍及海内外。2014年12月13日世界华夏洪氏文化研究会便在此召开。1996年,按原规模重建落成的洪氏家庙东西轩,保留了庄严肃穆和雄伟厚重的古典风貌,焕发了古朴典雅和富丽堂皇的恢宏气势,被誉为“福建名祠”。重建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翁山”匾额。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洪学智题词“振兴英都”。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原代总参谋长杨成武题词“大展宏图”。厦门市市长洪永世题词“大展宏图”。政协江苏省常委洪潘题词“我族之光”。有这么多的重要人物题词,足见洪氏家庙影响之深远。家庙里面的重建碑记、匾额、对联,记载了翁山洪氏历世精英为国为民创建的赫赫功业,展示了令人钦佩、敬仰的荣耀与辉煌。


洪氏家庙(洪宗洲)


    为数众多的馆学、私塾:英都自古有着重教兴学优良传统,翁山洪氏先祖高瞻远瞩,重视兴学,毓才树人。古代英山乡较大的馆学,除云从古室、水沟馆以外,还有进士洪有助在霞溪村溪溢举办的溪溢馆,洪承畴童年时曾在此馆就学;有贡生洪人俊在石山村宫后营建的桂园馆;有清末秀才洪汝复在英亭开办的英亭馆。还有大新村树墘的中园,良山村坂埔的封君祠,霞溪村的坊脚,设有招收武生习艺的“武馆”,这些武馆培养出来的生员,是准备参加武秀才、武举人考试的。据洪瑞生先生调查,除馆学外,还有遍布各村落的私塾:如荣星村的平官祠、后店、坝头。英东村有洋顶(桥头书房)、下楼、冲岳、恒坂、大园前。民山村有田墘。霞溪村有下坝、大墘、格林坊。芸林村有李厝、董厝仑。大新村有竹仔林、新枫(省园)、峤头山。石山村有点金、马使祠、石坑。良山村有霞美、洞后埔、坂埔、池头。龙江村有塘内、崎圳头。西峰村有下坝、龙眼林。据不完全统计,全乡馆学加上设书房办私塾的共有40多处,可见古英都学风之盛,也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洪氏家庙(洪宗洲)


    宰相故里、进士之乡:明清两朝,英都人文特别鼎盛。翁山洪氏共登进士18人、举人65人、贡生63人、秀才570人。有祖孙四代十进士,有父子一博双翰林。簪缨相望,名宦辈出。根据历史资料推算,在明代,翁山洪姓人丁不满3千,却出了3名左布政使。明代的左布政使,是朝廷派驻各省的最高行政长官。这3名左布政使是:湖广左布政使洪有复,浙江左布政使洪启睿,云南左布政使洪启胤。到了清代,又出了以秀才身份推荐晋京殿试高中博学鸿词第二名的洪世泽和被誉为“开国鸿勋”、“开清第一功”,为促进祖国统一,融合满汉民族立下赫赫功业的武英殿大学士洪承畴。至现代,又有被誉为“中国军乐之父”,少将衔的中国军乐团第一任团长洪潘。他们的事迹和功业,彪炳史册,光耀千秋。500多年来,一代代新人从这里诞生,一辈辈英豪从这里走出。洪氏家庙,真是名符其实的鹰的摇篮。


洪氏家庙(洪宗洲)


三、宜居的生态金英


    英都平均温度数20.4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四面群山透迤,中间曲水环潆,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水源丰富,植物茂盛,种类繁多,一片生机盎然。


    闽南少有的红豆杉:在英都靠近芹山脚的仕林深山里,这里地处安南同三地的交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自然而原始的美景不断吸引着众多旅客前来观赏,在芹山北麓,生长着几棵不为外界所知的红豆杉,树围约近2米,要2人才能合抱,高约15米,树龄多在几百年以上,被南安市定为“名木古树”,是闽南至今发现最大的红豆杉,如今附近村里的红豆杉育苗场已初具规模。


紫山村古榕树(李想)


    闽南榕树王:古榕树位于英都镇的紫山村将军山旁,覆鼎金之麓,树围11米,高约30米,树荫覆盖面积3亩多。该树历史悠久,据测算,树龄已近千年,为闽南现存树龄最高、树身最大的榕树之王,也与福建榕树王相近。树旁石碑于乾隆廿七年(公元1762)所立,意为世代相传永为保护。大榕树叶子长年绿色,外形像一朵花菜,又像一支伞遮盖着,夏天在树下乘凉,十分凉爽。榕树为桑科乔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树种,以其树冠巨大,姿态奇特、四季长常、树龄长寿而在诸木中傲立群雄,向有“神树”、“树王”之誉。


霞溪村霞坪白银树(洪永进)


    天然的白银树:位于英都霞溪村霞坪的白银山上,山一石,形如鸟状,故也称鸟石山,在鸟石边,有一白银树,虽饱经风霜雨露仍苍劲挺拔枝桠繁茂,树龄约上百年,树冠撑天如伞,浑圆覆盖大约500平方米,树围4米,树高17米,远观如升腾的绿色蘑菇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如碧玉翡翠,非常壮观,是闽南至今发现最大的白银树。


    香味尤远的苦白茶:英都古名英山,位于南安西部,群峰叠翠,山风通透,山坡地适宜栽种茶叶,自古就是重要茶叶产区,遐迩闻名。至宋代,英山已成为福建6个主要产区之一。至明代,福建茶业进入兴盛时期,名山盛出名茶,不但产量多,品质好,加上技术创新,使福建进贡朝廷的贡茶居全国之首,数量占全国贡茶总数之一半。福建贡茶品质优,品号多,被誉为“甲于天下”。其中以福州鼓山、泉州清源山、福鼎太姥山、南安英山、闽侯方山等地的贡茶为最著名。康熙版《南安县志》卷十九“茶之属”记载:“茶,晋江诸山皆有,南安翁山尤佳”。该县志的卷二“疆域志”还记述,“英山,产茶甚佳,名几与岕松争传,而新出香味尤远过之”。在古竹岩内,有一棵苦白茶,高约10多米,树围约0.6米,枝繁叶茂,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在此休息所饮,白茶外形细秀,形如凤羽,色如玉霜,光亮油润,内质香气鲜爽馥郁,独具甘草味,汤色鹅黄,清澈明亮,叶底自然张开,叶肉玉白,叶脉翠绿,为茶中之王,其氨基酸含量高于普通茶一倍,富含人体所需的13种氨基酸。


四、舌尖上的金英


仕林梯田(洪宗洲)


    英都自古农业基础扎实,被誉为南安的“粮仓”,历史上向以物产富庶而闻名泉郡,誉称“金英”。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英都也一样有自己特色的风味小吃,都有数百年的传承历史,除了登上央视中华名小吃的麻糍、麻蓼外,还有绿豆糕、卤面、煎豆干,以及英东恒坂的黄瓜、坂埔芋、新山芦柑、岩葱、酸笋这些都是英都有名的特产。其中新山芦柑果质甜美、享誉全中国。


    英都花生蓼:也称麻蓼,载誉泉南“花生蓼”始于1930英墟街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先炸出蓼花坯,蘸堂,滚上“米香”这就是蓼花,入口之后,让人感觉香、脆、酥、Q、甜而不过,各味觉都恰到好处。


英都天之饴麻糍坊朱晨辉


    英都麻糍:说到英都小吃,大家一定会说起英都麻糍,英都麻糍俗称英都麻舌,是福建南安特产,闽南著名小吃,曾上央视中华名小吃。作为英都特色小吃,它已经有五百年历史,是以上等级糯米为主料,辅以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及少许猪油等制作而成。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食用时要蘸少许佐料,口味香甜,口感软韧、微冰。


    绿豆糕:除了英都麻糍之外,英都有一些土特产如名闻遐迩:“绿豆糕”它制作始于清末,以绿豆为原料,搭配砂糖,饴糖,和柿霜粉。口味香甜,口感酥脆。


    ……


    陌上花开,夏暖情来。英都的青山绿水、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风味小吃、美食等,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当一段历史被人们遗忘在角落时,只有那在身边朝夕相处、历经千年沧桑的传统与艺术,才会勾起人们对尘封往事的回忆。来吧!朋友!当你身处名山之间,榕树之荫,沏一壶白茶,品三两糕点,她会让您顿时飘然若仙,一副洒脱与超然。


金英风采(洪宗洲)


    亘古金英,以其独有的风采和鲜活的生命伫立在海丝起点,八闽之巅。四周青山环抱,一弯英水潆绕。一座形似莲花的历史古城,记载了不同时期洪家的辉煌与鼎盛,堪称是一颗闪耀在中国南方历史文化天空的明星。如果说苏州园林是一首流动的诗,那么英都古镇就是一篇凝固的散文,雄浑厚重,细腻曼妙,充满着神妙的诗情画意,只等着你来慢慢品读。(文字编辑:洪省治)


(文章来源:南安文学  图片整理:洪文哲)



广

商家合作联系电话:13489845919




精彩内容点击内容打开

  1. 英都民俗活动:石泉院观音开光

  2. 英都民警叶文超摄影作品欣赏

  3. 翁山风情

  4. 洪成得:感恩南英中学

  5. 摄影:英都九九寿星图

  6. 摄影家敬老献爱心,感人!

  7. 英都镇庆祝老年节文艺汇演

  8. 英都老协庆祝老年节暨总结大会

  9. 民宗办主任费水弟到访西峰延寿院

  10. 西峰延寿院迎请三尊大佛回归

  11. 福建籍副部级以上官员一览

  12. 南安侨亲乡贤捐资2275万元

  13. 翁山东四房中秋敬老座谈会

  14. 西峰延寿院佛像募捐

更多南安新闻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