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陈立献到英都中心小学作学术报告

2016-03-25 金英网



3月23日晚上,英都中心小学开展“提升质量树形象,争做‘四有’好老师”主题教育活动,邀请到南安一中退休高级教师陈立献老师到会作专题报告,来自英都中心小学各校(园)近200名教职工与会。




报告会上,78岁高龄的陈立献老师不辞辛苦,娓娓道来,通过一个个真实的自身成长故事,讲述了自己的从教经历和学术心路历程。分享了小学三年级《迎春花》、《延安保卫战》等教学反思及如何用文言文创作经验,鼓励与会的老师们多阅读、多钻研、多学习,精心上好每一节课。并共享了退休后他历经8年行万里路编写的《泉郡碑刻百篇译注》学术成果,告诉老师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每个人都有钻研精神,不断学习,勉励老师们要与时俱进、努力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争做当代“四有”好老师。活动的举行让老师们进一步加强了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刻认识,纷纷表示会严格贯彻上级有关师德要求,力争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陈立献老师原任教于南安市第一中学,因为对教育的执着,对古文的痴迷,对人生的坚持,陈老师虽只有小学文凭却当上了教师,还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用他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兢兢业业教书,勤勤恳恳育人,先后为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切实践行了“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教育信念,不愧是我们争做“四有”好老师的学习楷模。




陈立献简介



●陈立献(南安市洪濑人,77岁,退休教师。耗时8年走遍万里,前后翻查20多部辞书,编著出版《泉郡碑刻百篇译注》,为泉州第一本古碑文通俗读本。)


“一方碑刻,往往是一个地方一个人物的历史缩影,让人们读懂泉州碑刻,何尝不是对闽南文化的一种推广与普及。”谈及《泉郡碑刻百篇译注》一书的意义,陈立献如是说。


陈立献今年76岁,家住洪濑,原为南安一中语文老师,1999年退休。本来从工作岗位退休后,是可以轻松颐养天年的,可陈立献和他的两个老友却耗时8年走遍万里,编著出版了《泉郡碑刻百篇译注》。而这本书的出版,源于他的一次游览。


“2006年10月的一天,我和几个同窗一起往泉山门游览,看见在唐代欧阳詹《北楼记》碑刻前围着一群游客正认碑断句,猜读文意,竟无一人能读完全文。又一次,在崇福寺《妙月和尚舍利塔铭》碑刻前,一群游客在猜读碑眉‘实相智杵’四字的意思,争论不休,请来寺僧、导游,解读也如听天书。有人顿生慨叹,要能有一部解读古碑刻的书就好了。”


“这话触动了我。我决定编写一部解读古碑文的通俗读本。”陈立献说,之后就立刻筹备起来,但由于工作量浩大,一人很难成事。于是,陈立献邀请了他的两位同龄挚友——王焕民和孙陈清。王焕民为南安国光中学原副校长,孙陈清则为高级工程师。至此,三位老人走上了译注碑刻的万里征途。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但他们却乐此不疲。


他们花了6年的时间,行程超过1万公里,晋江、南安、惠安、德化、安溪、永春、同安凡是有碑刻的地方全部走过,有时一个地方去了三四次。“每个碑刻都去核实、摄影,最后一共收集到1000多处碑刻,从中选出101篇编著成书。”陈立献说,其中,泉州市区32篇、南安16篇、晋江8篇、惠安9篇、安溪6篇、永春5篇、德化5篇、同安20篇。


“一篇碑文,为勘误一个字,就得府志、县志、碑刻三核对;为求准确解释一个词,究本穷源,我们甚至翻查了20多部辞书;译文为追求‘信、达、雅’,常常是三番五次,反复推敲,不断修改。所以最终成书时,竟耗时8年之久。”


而为使读者无障碍读懂碑刻内容,《泉郡碑刻百篇译注》对碑文的俗字、古体字、异体字、繁体字进行整理,并用简体字排版。


当“样本”印出后,编者之一王焕民不幸于2013年5月2日因心肌梗死遽然作古,令陈立献和孙陈清感到万分遗憾。“也许正如王焕民常引用的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我们的共同信念。”陈立献说。(来源:东南早报 2015年4月30日报道)


(新闻报道来源:英都中心小学)



广

商家合作联系电话:13489845919



精彩内容点击内容打开

  1. 为英都紫山贫困家庭募捐建房

  2. 洪锦杉:一生的坚守

  3. 英都中心小学小记者勇闯“鹭岛”

  4. 扩散!寻找英都走失青年洪思杰

  5. 法律专家免费为您解答!

  6. 洪坤贤:专注生产脚踏节水洁具

  7. 惠民卡最高可贷30万

  8. 新加坡华侨寻找英都镇亲人

  9. 一场震惊全国婚礼迎亲队伍

更多南安新闻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