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海纳百川,自成一派。


一个月前海派文化中心开门迎客,“海上听潮 · 大师讲堂”鸣锣开讲。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张建亚和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电影史专家石川,以“光影长河百廿年”为题,畅谈当代电影人视野中的中国电影传承与创新,受到观众欢迎。




7月22日,也就是这个礼拜六,“海上听潮 · 大师讲堂”第二讲又将登场亮相。这一次,我们为您请来毛尖、罗岗、汤惟杰。这三位,既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或电影评论方面颇有建树和名望的专家学者,也是经常在一起侃大山的好朋友。这回,他们要从一部正在国内热映、许鞍华执导的电影《明月几时有》谈起,聊聊“文学、电影和历史”。


上海那么大,天气那么热,来一次真心不容易。所以,我们还为来听讲座的观众准备了贴心福利——请海派文化中心主任、策展人徐明为您导览纪念电影走入中国120周年特展《过河看影戏——北四川路与中国电影发轫》。



主题讲座



文学、电影和历史

——从许鞍华《明月几时有》谈起


主讲:毛尖、罗岗、汤惟杰

时间:7月22日  14:00

地点:海派文化中心景云厅

 


抢座方式



讲座免费  微信报名


①关注【海派文化中心】官方微信;

②发送【讲座+姓名+手机号】至微信后台;

③凭【成功预约】信息入场。


截止时间:7月21日  中午12点。

*座席有限   先抢先得*



讲座主题



文学+电影+历史=?


电影与文学渊源深厚。文学,不仅是电影的母体,也是电影取材创作的重要源泉。电影,则是文学的延伸,是文学在影像时代的重要载体。两者既相生相伴,又各领风骚。波澜壮阔的历史,为文学和电影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


在历史和当下的不同背景下,电影与文学当如何自处,又如何相处?如何理解电影的“文学性”和文学的“电影性”?如何评价当代文学、当代电影对历史的解读和呈现?



相关影片



《明月几时有》与许鞍华


《明月几时有》的故事原型是抗战史上著名的东江纵队“生死大营救”。影片讲述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后,以传奇女性“方姑”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巨大牺牲,将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数百位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成功地营救出香港。


这部历史题材影片由著名导演许鞍华执导,上映以来广受好评。有人评价说,尽管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许鞍华“仍然处理得节制、缓慢”,“她隐去各种宏大的符号,把轰轰烈烈的大时代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把乱世浮生艰难琐碎的日常和无名的牺牲娓娓道来”。



主讲嘉宾




导  览



过河看影戏——北四川路与中国电影发轫


主讲:海派文化中心主任 徐明

时间:7月22日  16:00

地点:海派文化中心展厅




展览简介



位于黄浦江畔、苏州河北的虹口,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也是中国电影的摇篮。中国的第一次电影放映、第一座电影院,都发生于虹口。20世纪上半叶,虹口先后拥有30余家电影院、46家电影公司,北四川路一带曾占据上海影业的半壁江山,许多著名的电影人在虹口工作、生活。“过河看影戏”,既是老上海人耳熟能详的俗语,也是百余年前中国电影发轫、发展的真实写照。


2017年,是电影走入中国120周年。6月15日,全新开幕的海派文化中心推出纪念特展《过河看影戏——北四川路与中国电影发轫》。中心与上影集团、上海影协深度合作,特邀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教授担任主策展人,历时近4个月,还原上海虹口与中国电影的如梦往事。展览中有不少珍贵的史料系首次披露,也有许多展品令人耳目一新。






2017.07.22 

海派文化中心


不见不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