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机|从改革开放40周年住房变化看时代演进
看四十年变化,感受发展脉搏
住房问题现在也是个难题,不过现在的难和过去的难不太一样。那时候的上海,人均居住面积在2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户多达九万多户,棚户区里十几平米的房子往往住着一家三代。结婚无房户更是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夫妻结婚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就为等一套婚房。也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上海最早的爱情公寓诞生了,那些没有爱巢的新婚夫妇们在鸳鸯楼里找到了临时的结婚过渡房。
往年今日
改革开放前,上海的住房紧张在全国都闻名,72家房客、三代同室、共用厨房……精明能干的上海人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实际上是充满苦涩的无奈之举。上世纪80年代起,一批批住宅开始兴建,成片的棚户旧区得到改造。同时,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房地产市场得到发展,“居者有其屋”成为现实。从一张床到一间屋,再到一套房;从拎马桶、生煤炉到煤卫独用、花园小区……伴随着居住面积不断扩大,住房条件的改善,是上海人生活质量的大飞跃。
在那些年里,住房是第一民生问题。上海连续多年把解决市民住房困难列为市政府实事——1987年,提出年内先解决人均住房面积2平方米以下特困户中6000户的任务;1988年,要求解困“2平方米以下特困户”;1996年,要求竣工住宅1000万平方米,其中公建配套不少于100万平方米;解决1.5万户“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以下”家庭的居住困难。
1991年5月《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实施为标志,采用综合、多元、配套的改革措施,以“推行公积金、提租发补贴、配房买债券、买房给优惠、建立房委会”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房改,住房由实物分配向商品化、市场化供应转型,实施公积金制度在全国是首创。同时探索土地供应方式创新,实施住宅用地有偿使用制度。在住房保障方面,进一步拓展住房保障的范围,到1999年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以下困难户的住房困难全部得到解决。
四十载,继往开来
1997年到2007年这一阶段显著特征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以商品房为主体,兼顾保障性住房供应。
1998年12月,《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从总体上对进一步深化房改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规定。“十五”期间,又从投资规模、市场结构和供应节奏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提出“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不断适应市民梯度消费、逐步改善的住房需求,切实保障生活和居住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条件”的目标,尤其加大了普通商品房和配套商品房的建设力度。
2008年至今,不断完善“多渠道、分层次、成系统”的住房供应制度。按照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针和要求,上海陆续出台了多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采取住房限购、差别化信贷、提升中小套型比例、增加住宅自持比例用于出租、增加土地供应、强化市场监管、试点征收房产税等综合措施,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与此同时,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分层次、重公平、促稳定”的原则,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形成了廉租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含单位租赁房)、征收安置住房 “四位一体”、租售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框架。
切杯咖啡看几本好书
上海石库门
阮仪三
本书是由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先生编写,书中内容主要围石库门的起源以及演变种类谈起,着重介绍石库门遗产价值,城市遗产的价值所在,以及作为上海人乡愁寄托的价值所在,并特请摄影家郑宪章先生拍摄了书中所展的所有石库门图片,结合文字的叙述,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与共鸣。
漫步上海
漫步上海老房子
吴飞鹏
关于上海早期历史建筑的游览指南。抓取440座风格各异的老房子,图文并茂地述说它们的昨天与今天,并附有作者自制的导览路线图。一座国际都市,两尾磅礴江河,曾经十里洋场,遗落千百建筑。外滩的霓虹吞吐着历史的沉浮,思南路的梧桐舒展着艺文的新绿,多伦路的街角折起现代文学灿烂的一页。
石库门,夜来香
沈嘉禄
作家沈嘉禄的散文新著 《石库门·夜来香》 日前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上海是由大大小小弄堂编织而成的世界,弄堂好比城市肌体内的血脉与经络,弄堂人丁兴旺,城市也活色生香。”作者以自己生活、工作的中心城区为背景,在书中描写了石库门弄堂内的众生相,以饶有趣味的个案呈现上海市民的生活智慧、守望相助的社会生态,体现出海派文化与时代风貌。
改革开放40年
您是否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变化
您是否有想要分享的故事
2018年11月25日(周日)14:00
我们在虹口区图书馆总馆三楼采虹书房等着您!
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
微信:hkqlib
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虹图微信订阅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