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实践者】杨团:走进蒲韩乡村社区
章来源
本文转自当代文化研究网,原载“农禾之家新浪博客”。
自2005年起,我到永济寨子村四五次,这一次是让我最高兴的一次。 多年来我一直非常关注你们,由农民自组织起来的一个综合的地区性合作组织到底能走多远。这次来,我心里有底了。我知道永济农协——蒲韩乡村社区真正站住了。
我想说,蒲韩乡村社区大有前途,蒲韩乡村社区即将起飞。
一、三农前途之探索
先说蒲韩乡村社区大有前途。什么叫前途,在座的以年轻人居多,我知道你们最关心的不是金钱的钱途,而是向前冲的前途。这就要看清楚远景和目标,要掂量这个远景和目标值不值得自己全力以赴的追求。
1、反思农村的现状和问题
要说农村的前途,相信大家都承认,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发生巨大变化,富裕程度提高了很多倍。但在同时,很多原有的好东西在丧失。
先是我们的生态环境,永济这个地方是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就是富庶的农业区。黄河边上的土地,韩磊说小时候刨两下都能刨出水来,可现在你们村里的十几丈深的旧井都已经提不上水来了,打井要几十丈后才能见水。还有,黄河水量少了,黄河后退了几十里,曾经的黄河古道成了今日的滩地。黄河在萎缩,地下水在下降,而且退化之快是近百年甚至近千年以来最严重的。生态环境在短短几十年中被改变。土地也变成了化肥田。过去种庄稼都是农家肥,化肥是稀罕物,不多不说,而且要花钱买,不像农家肥,自己就可以收集。可是曾几何时,化肥农药成了种地的必需品,种出来的农产品含有化学成分。现在又出来个有机农业。我们的土地让专家化验,说这不可能生产有机农产品,得休耕几年,恢复土壤活力等等。结果转了一大圈,回过头来倡导我们曾经拥有、现在失掉的农家肥,倡导自然农法。观念是跟着现实改变的。可见,钱途指引下的走向只能还是钱,为了多挣钱,我们破坏了自己原本就有的、和自然融合的有机生活。
现在,我们更多在考虑能不能把传统的农家肥再使用起来。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也是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基础,是恢复生态的基础。
再就是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农民负担沉重、贫富分化加剧、农民上访频繁、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村劳力过剩、农村脱贫艰巨、城乡差别拉大,等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有强化的趋势。
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一般在1.5倍左右,也就是说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是乡村局民的1.5倍左右,而我国自改革以来这个差距日益拉大,1985年是1.8倍,2010年是3.23倍。而在中西部城乡收入差距更大,达到4倍。还有,这还没有将城乡二元体制下,户籍、教育、医疗、公共设施、税费负担、财政补贴等等14个方面明显存在的城乡有别的“双重标准”的差距计算在内。有专家计算过,如果加上这些福利,差距高达5~6倍。
2、问题的根源
为什么改革开放30年,与我们的期望值大相庭径呢?什么原因呢?
这不能不谈到我们中国的特殊的国情。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农民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导致农业生产低回报的主因。为了提高收入,现在几乎每家农户都有人出外打工,妇女和中老年人在家种地,农业生产出现了“女性化和老龄化”。而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没有多余的收入在城市买房定居,老了大部分人只能回乡“退休”。结果,一个家庭靠两付拐杖支撑,一半做工一半务农。农户家庭为农民工提供变相的失业保障和养老,农民工为家庭提供现金收入,补贴妇女、老人这些辅助劳动力从事农业的低回报。过去的农户家庭,是“农业+副业”,现在转变为“农业+外出打工”;“半耕半副”转变为 “半工半耕”。而且,越是人均地少的地区,就越是得更多地依靠打工收入。
可见,在高人口压力下,一家一户的小农家庭经营模式是中国的特色,它由于能够较好地平衡家庭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两方面而可以长期存在。还有,农村土地的平均分配、禁止买卖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也让大多数农民难以与农村的老家分离也难以离开小农经济。
3、对三农问题的各种讨论与前途探索
那么,农村、农业、农民的前途何在呢?
过去10年间,三农政策实际上始终处于调整之中,这种调整是政策改变、地方实验、公共讨论、社会抗争、内部博弈等等一系列各不相同的实践的结果。尤其是社会实验和模式辩论仍然在持续。
有人说,三农问题越陷越深的根源是“城乡分治,一国两策”,这是一个自计划体制以来的坏制度,是“挖农补工”。据测算,1954~1978年,我国通过扩大工农业产品的比价也就是剪刀差从农民手中获取了5100亿元的巨额资金,1978~1991年,从农业流入工业的剪刀差累计已高达12329.5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生产总值的22%,也就是说农民将自己创造财富的五分之一无偿交给了国家。由于农业增长率和农民增收率都远低于制造业和其他行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剪刀差还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每年剪刀差绝对额都在1000亿元以上。这就是说本来收入较少的农民,每年还要通过剪刀差的形式向远远高于自己收入的城市市民无偿支援1000亿元。所以,我们不能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基础上谋发展。
有人说,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让农民遭遇了权力与市场的双重掠夺,开始从改革的受益者沦为泛市场化运动的受害者,成为最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以农民负担问题为焦点的“三农”问题日益尖锐。所以,现在面临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旧问题与市场经济改革造成的新问题。用市场经济的方式解决三农问题必然失灵,因为市场经济本身的逐利特性决定了不可能去保护小农生产者的利益,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一定走向破产和衰落。
有人说,中国当下遇到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没有转变,尤其在农村,一些基层政府与民争利,暴力行政,引发了一系列混乱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失灵是导致三农难题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而现在,真正的困难在于我们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了,却并不太清楚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更不明白到底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什么样的组织方式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
政府说,我们想要的目标,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学者说,重要的是让农民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
张爱萍将军临终前向党中央提出,他最担心的是农民和农村发展,要以“农民共同富裕、集体发声”为基本目标。
怎样达到目标呢?经济改革30年来,我们尝试了很多种途径,比如:
(1)产权改革:希望通过承包、租赁和拍卖,将产权清晰划分到户,包括农田、集体企业、林地和草地,甚至水井,应用市场激励机制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2)产业化和专业化:通过农产品规模经营,土地集中的生产基地,使农产品与市场联系在一起,典型提法是公司加农户加基地。
(3)城镇化: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4)扶贫与社区发展:通过国家规划和国家投资为主的扶贫计划,解决脱贫问题。
(5)社会保障:通过建立农村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加强政府的转移支付。
(6)公共服务: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建立农村的文化、卫生、环保等公共服务的组织和制度,推动以城带乡的社会转移支付。
这些思路和途径尽管都有一部分成效,但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群体的弱势地位,没能遏制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势头。看起来,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系统的顶层设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稳定的综合性战略,仅仅针对局部的解决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从长远看,甚至会使三农问题进一步恶化。
我以为,这个顶层设计包括发展方向、发展模式、承载的组织和政策法律四个方面。
首先是发展方向。我们得承认,现在存在着方向问题,而不只是技术性调整的问题,只有方向端正了,调动怎样的经验和实践以创造新的发展模式的问题就会浮现。
我以为,中国人口压力和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决定了农村现代化只有走就地多元化的方向,而不是消灭农村,一律城镇化的方向。
它要求农村生态地理环境大体上保持原貌,有相当比例的农耕土地和绿色耕种,保持空气、水、土壤的洁净;农民无需改变身份、谋生方式多样,收入来源多样,专业农、兼业农、非农人口均占一定比例;交通、水电、通讯、网络、文体等公共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障与周边城市带相似但高质量低价格;不仅本社区、临近社区之间居民参与公共生活、互动交流频繁,也与利益相关的城镇保持密切联系;人口聚居密度低于城镇,高于村庄;有自治性农村综合发展协会等一系列保障农民权益、协助农民共富和集体发声的农民合作组织;形成既不同于传统的封闭的农村社会,又不同于脱离自然生态生造出来的现代城市社会的居间的社会生活环境。
在这个发展方向下,农民无需全都进城,而是自由选择在自己的家乡以各种谋生方式实现现代生活。农村、农业、农民的前途就体现在现代化社区中各司其职、安居乐业、公正平等、绿色健康的共富共享的生活中。
这个方向端正了,发展模式就从各地经验中涌现出来。蒲韩乡村社区已经在建立自己的发展模式,下面再谈。而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影响下,发展的模式不见得整齐划一。沿海地带出现了一批现代化的小镇,其中有一个叫做张家港市永联小镇,他们并没有脱离原来的村庄所在地,而是在当地聚集人口,亦工亦农,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是一种新农村发展模式,只是他们不同于你们蒲韩乡村社区的模式。
能够承载我们所期望的新农村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的组织应该是怎样的呢?
从实践中总结,我们发现它既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村委会,也不同于专业合作社或者农业公司。
无论永济市蒲韩乡村社区还是张家港市永联小镇,农民组织名称虽然不同,不过,他们的做法都大致相似。这就是第一,既有经济功能又有社会功能还兼有文化和功能,是地地道道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组织;第二,组织内部按照企业化管理,设立专职工作队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干事或者总经理负责制;第三,内部分配都将经济收入用于支付社会服务和文化教育成本,通过自己的初次分配消化组织行政成本。
要走向这个发展方向、实施自己的发展模式,形成自己的组织载体,其实需要各方面的政策法律的支持。好在中国改革开放给予各地的社会试验以很大的自由空间,对于还没有来得及制定政策的新事物,各地的农民组织都采取和当地政府协商的方式,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这都表明在中国,地方自主变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是,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需要及时总结各地实践的经验教训,特别是2012年以来各种正面负面的变化都开始加速,如果不能抓住时机付诸行动,或扩大试验或提出新的政策法规,可能性也许稍纵即逝。
二、蒲韩乡村社区走对了路
中国有没有真正推动农民共同致富的农民合作组织呢?有没有不仅照顾农民生计,还同时培养和教育农民的学习性组织呢?我说,有!这就是你们——蒲韩乡村社区。不是说全国没有其他组织了,而是说,蒲韩乡村社区是其中的佼佼者,是走对了路的。所以我说你们是大有前途的。
为什么蒲韩社区走的路是对的?这要弄清楚一、为什么要走合作之路,二是合作之路怎么走,过去的路错在哪儿?
前面我说过,1949年以后走了一大段弯路,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走分散小农户独立生产和营销的路,这在一个时期有效,在历史长程中无效。在现代农业的系统中,生产只是产业链上的一个链条,就靠小农户自己致富,可能性越来越小。合作是必然的。
而合作之路怎么走?核心原则或者说检验尺度是什么?我赞成张爱萍将军的见解,要走合作之路,农民要共同致富、集体发声。
1、达到共同致富目标要选择怎样的组织模式?
现在,中国的很多人都以为,只要现代化,就只有西方一种模式,就是走农业资本主义的道路,靠机械化规模化种地,消灭农民。而我在前面说过,中国由于人口压力、人多地少以及土地、户籍两大制度合围,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资源和制度禀赋,决定了中国没有可能走大型资本主义农业企业主导的农业资本主义道路。在印度,目前有45% 的农业劳动力是无地的农业雇工,所以他们可以走农业资本主义之路,而我们如果也那样做,就国无宁日了。可是,目前很多地方的政府都大力推动农村的“招商引资”,以现金补贴、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等政策发展资本主义式的“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让龙头企业带动小农户做“现代农业”。农业公司提供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有时也提供种苗以及必要的技术支持,通过“纵向一体化”将农民家庭生产和“大市场”相连接。但是,小农户的产品销售利润大部分归公司而不是他们自己,这不是共富而是加速扩大贫富差距,这与我们期望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达到共富目标的组织形式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以家庭农业为本的综合性农民协会。日韩台的综合农协以百年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这个综合农协是一种专门针对小农户没法解决的问题提供帮助的社会经济组织。
小农户有哪些没法解决的问题呢?
作为生产主体,小农户需要得到产前产后的生产与流通的服务——种子、肥料、贷款、技术、销售、品牌等等;作为社区主要生产群体和消费群体,小农户需要物美价廉的消费品、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等等这些,都是个体小农户没法解决的。还有,越是富裕起来的农村社区,因为有了对于社会服务需求的可支付能力——在经济学上称为有效需求,这些没法由个体解决的需求增长速度就越快。人不是经济动物,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往上提升的,开始只是吃饱饭的需要,后来就需要社会服务,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需要别人认可自己,这就是发展的需要。共同致富,不但要让整个农村社区的小农户都富裕起来,满足基本需要,还要满足小农户富裕起来之后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需要。
依靠一己之力满足这些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也不是不可以达到,但是只能限于少数先富起来的人,大多数小农户做不到。
要满足大多数小农户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要靠小农户的有效合作。蒲韩乡村社区的贡献就是走出了这条路,“共同致富、集体发声”的路。
2、蒲韩乡村社区的组织方式
早在1998年,蒲韩乡村社区的前身——“寨子科技中心”就成立了。而后围绕寨子村周边35个村开展了科技培训、社区文艺和教育、环境卫生等活动,妇女在当中起到了带头和骨干的作用。2004年永济市蒲州镇农民协会正式登记注册。2006年,兴办了二十几家合作社,2008年,更名为蒲韩乡村社区。经过多年的探索,蒲韩乡村社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认为这也是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成功之路。
这条路有些什么不同于其他的独特性呢?
第一,农协内部不仅有经济合作还有社会合作。
农协是一个自负盈亏的实体,内部的两大支柱——经济合作与社会合作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促进、有效结合。社会合作的资金来自经济合作的盈利,而经济合作的人力资源来自社会合作的培育。经济合作的机构有小额贷款、青年有机农场、农资连锁店、手工艺、有机联合社和城乡互助中心;社会合作的机构有农民学习中心、老年康乐中心、文化传播中心、妇女读书活动中心、健康协会等等。
第二,以农协为主体,带动整个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永济的这个叫做蒲韩乡村社区的农协横跨了蒲州韩阳两个乡镇,在260平方公里土地上,覆盖了35个村90个村民小组,共6520户,25800多人口。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可栽种农作物,如小麦、玉米、棉花、蔬菜和各种果树,而且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尧舜时代的城墙、黄河大铁牛和鹳雀楼,以及自古代传承至今的传统棉织手工艺。在农协设立的十余年间,以农协遍布在社区的各类组织为网络平台,带动了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第三,学习型组织,以青年为骨干,全员培训、终身学习。
今天已经看的很明白了,农村社区要想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源源不竭的人力资源。现在农村大多数村庄只剩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而在蒲韩乡村社区,总干事团队的40多个专职工作人员中,80%是20多岁的年轻人。整个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应该是永济农协最大的优势。形成这个团队可不是容易的事,这是自2008年以来,郑冰这个农协带头人,理事长有意识地用各种方式推动和倡导的结果。农协号召从我做起,请中年骨干动员子女回乡;农协组织了青年农场,发动青年人带动身边的朋友、同学共同参与各种青年活动;加大力度培训青年掌握农村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等等。
全员培训是永济农协坚持十几年的老传统。不仅请外面人来讲,更主要的,是每周有两次全员集中讨论,各小组提出自己的问题,相互启发,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通过集体的力量发现、提出和解决各种问题。这就是社区的民主,就是张爱萍将军所说的“集体发声”。你们的全员培训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基层民主是怎样实施的,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政治民主是怎样结合的,它展示出了农村社区自主治理的曙光。
第四,倡导有机农业,生态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2007年起,永济农协开始倡导生态农业,引进有机棉种,在青年农场试种。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有机棉田至今已经扩大到4000多亩,还有绿色种植的果树等多种作物,通过农协的技术推广和共同销售通道进入了大市场,为农户和农协都赢得了不菲的收入。至今,有机种植和共同运销成为永济农协综合发展之路的主要经济支柱。
第五,内部按劳分配、成果考核,注意控制领导层和执行层的收入差别。
永济农协现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了,可以发得起几十人的工资了,有余钱剩米了。而在分配上,一直坚持按劳分配、奖优罚劣的社会主义原则,大家的基本工资不高,加大了绩效考核工资的部分,领导者过去和普通员工拿一样的工资,后来有控制地拉开差距。
还有,农协的净收入中,除了用于发展生产的部分,能够提取相当部分用于发展社区的公共服务,包括帮助有困难的处于弱势的人。
被全体成员认同的一种思想,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价值追求,就能奠定一个农民合作组织走向未来的精神基础。
3、蒲韩乡村社区的贡献
蒲韩乡村社区也即永济农协的贡献,就在于将农民自主自治走向社区综合发展之路真真切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多少年来,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大多数人都说此路不通,中国的农村要现代化,只有走公司化的道路,只有让大公司吞并小农户,让小农户都变成雇工,才能提高效率;只有让大多数人忍受痛苦,中国才能进步。这就是说,农业的出路在于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因此必须消灭小农户。至于小农户之间的合作,只是一定时期解决经济问题的过渡性措施,维持长远是不可能的;小农户的消费、社会服务还有社区文化,不可能依靠小农户的合作组织,只能依靠政府用行政干预去推动。
还有人说,要农民合作组织又做经济又做社会还要兼顾文化,这叫做多目标规划。多目标既要照顾这个,又要照顾那个,太复杂了,怎么可能都实现呢?所以社会上大部分人是否定农民合作组织走综合发展的思想和出路的。
可是,我们看到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多少年来,农民合作组织一直坚持走综合发展之路。我们农禾之家组织了一个代表团考察韩国农协,他们在组织介绍中明明白白写的是韩国农协秉承一元化的综合农协经营管理体制。在日本,几十年来,一直将自己的基层组织称为综合农协。台湾农会,也承认自己就是综合农协。
可见,农村合作组织走综合发展之路,兼顾经济、社会、文化的多目标是一个早就存在的事实。我们沿用与中国文化相接的日韩台传统称它为综合农协。综合农协的目的不是单一的经济目标,而是张爱萍将军所说的那八个字“共同致富、集体发声”。农民共富这里包含的内容是平等,是共同奋斗,是合作,集体发声包含的内容是民主、是自治,是自己来管理自己。
我现在要说的蒲韩乡村社区就是我们中国的综合农协,尽管现在看,比较典型的就这一个,但是,它向我们展示的不再是一个影影绰绰的远景,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这个现实如果说前些年还看不清楚的话,现在我可以肯定的说,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已经真的成形了。
现在,全球包括我们中国,所处的环境越来越严峻,我国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土地安全、能源安全、老龄化,都是今后的重大战略问题。解决这些大问题需要大的战略部署,需要能够达到这种部署的通道。可是,通道在哪里?从什么地方可以走过去?不知道。现在走着的哪条路对?不知道。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路,农业大公司的路,农民转移到城市打工的路,这些路都在自发地走着,都在实验当中。每条路都有其不同的意义,这是不容否定的。但是就整体而言,很难说这些路或其中哪一条路能够成为解决未来重大战略问题的主要通道。
还有,从现在走的这些路看,不光很难解决环境安全、土地安全的问题,也很难解决农村贫富差距拉大、道德伦理下滑、农村传统文化消亡等问题。我们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不断地在流失,农村变得越来越不像我们小时候生活的地方。
所以,我们需要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属于我们自己的农村社区能够重新兴盛起来,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为家乡自豪、愿意在这片土地生存。这不光是农民的期盼,也是全中国13亿多人的期盼。因为,城里人越来越感到,没有农村的帮助,我们喝不上干净的水,吃不上绿色蔬菜。如今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病的发病率都越来越高。城里人和农村人的利益是连在一起的,这一点大家越来越觉悟了。所以,这条路探索不出来,不仅是农村人的问题,也是全中国老百姓的问题。
三、与日韩台综合农协相比较
在走向农村就地现代化方向的道路探索中,蒲韩乡村社区给了我们一个样板。他们今天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全中国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其中最重要的,是蒲韩乡村社区的价值追求和其产业结构、制度安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以为,你们现在的状况和日韩台综合农协已经相去不远,甚至有些方面比他们还要突出,成效还要显著。
日韩台综合农协基本上是三大块事业,第一块是金融事业,就是农协信用部。这一块你们一直在农资店里办,已经很多年了,很有经验了。这两年,通过参与富平办的小额贷款公司,已经培养出几十个农村妇女信贷员,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队伍已经成熟了,而且依托贷款形成了遍布社区、以互信为基础的农协会员组织网络。这是一个组织最宝贵的财产。仅就这一点,我以为比日韩台农协的信用部做得还要好。因为日韩台农协的信用部是坐着贷款的,他们的农村没有国家掌控的信用社,也没有银行跟他们竞争,反而得到政府明令保护,要求乡镇政府的资金也存到农协信用部里来。你们在竞争当中学到的本事,他们因为没有竞争所以没学到。
第二块经营事业,日韩台都称它为合买合销。即共同购买(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购买消费品),共同运销(运输和销售农产品)。大批量的共同购买价格可以降,大批量的共同销售,稳定的供货渠道,价格可以升。一降一升,利润就出来了。除了分给农户一部分,农协组织当然也要得。这就是社会企业的做法。这个你们现在已经做出来了,韩磊的共同运销已经到了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了。还有加工事业,我知道有机棉花加工厂你们已经筹备多时了。
第三块是推广事业,或者叫社会事业,首先是农业技术推广事业。你们的青年农场就在做这个,做了三年多,在推广有机棉花上有大成效。然后是妇女活动、青年活动。台湾的经验是用农事小组(后来称为产销班)来做农业技术推广,家政班、四健会做妇女和青年的小组活动,但是后者不够普遍。而你们现在将小组化模式做到极致,既有专业型小组撑起了不同专业的服务,又有集中培训的骨干交流小组提升人员的士气和加强组织团结。
你们在社区里形成的一整套工作方法,是独创的中国农村社工方法。一是个案工作。你们经常下户调查,还要求每个专职人员都要学会,每个月还有访问多少户的指标要求。青年农场每人包50户,有机联合社包200户,手工艺包20户,刚才开会时有人问入户调查答非所问怎么办,可见这是非常普及的调查。个案工作,在你们这儿已经变成人人必备的技能了。
二是小组。小组工作你们很成熟,这一套是郑冰从早期创建组织的时候就在实践的,先找一个骨干出来,再一个好汉三个帮,一圈人围着他。一个人带一群人,这就是小组的概念。小组的领头人最重要,她要学会怎样团结人,怎样讲话,怎样布置任务。方法要适当和可行。小组这方面,你们做的很不错。
第三个更不错,叫做社区工作。社区工作的重点在于规划。永济农协的规划是经常在做的,大家都很熟悉,要通过规划明确愿景和目标,给大家带来前进的动力。你们的规划有长期短期。2008年,你们做了一个10年规划,而每年每个部分以及每个员工都要做年度规划。制定规划成为有没有前瞻眼光,有没有积极向上的动力的一种考核方式。社区规划的思想深入人心,目标分解、层层实现的规划手段和方法已经运用得比较熟练。
日韩台的小组工作比较多,但是在个案上和社区规划上显然不如蒲韩乡村社区。所以我说,蒲韩乡村社区走出了一条中国自己的综合农协道路。我说这话有根据。有和日韩台比较的根据,也有蒲韩乡村社区今天和昨天、前天比较的根据。蒲韩乡村社区大有前途,指的是这个农协组织目标和方向明确,价值追求始终不渝;规模够大——覆盖面达两个乡镇,上万人;人才够用——有年轻化的几十人的专职工作人员,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事业多元拓展——经济和社会事业互相倚重,且有不错的年度盈余。这样的规模,这样的经营运行体制和机制,说明这个组织真的站起来了。走综合农协这条路表面看起来可能比起农业大公司要慢,因为永济农协走了十几年才走到今天,但是这条路真的能够稳步达到农民共富,集体发声。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构建社区自主治理,可以维系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可以用不断的创新去实现农村社区和谐生活的理想。
昨天张砚斌说,郑冰这个品牌跟别的品牌不一样,别的品牌咱们看到倒的太多了,但是郑冰这个品牌永远不会倒。他为什么有这个信心?他看到的不是郑冰一个人,而是你们在座的80多人,还有你们所服务以及和你们互动的数以万计的农民。大家共同追求一个目标,大家齐心合力做一件事,这样的一种感动,这样的一种震撼,对我们这群人来讲已经许久不存在了,很多年我们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这种精神上的震动要比物质上的震动来得深刻的多。
所以我说,大有前途,你们走的这条路很可能会被未来的中国作为效仿的样板。这就是走综合农协之路,让经济社会文化,包括金融,多功能整合在一个乡镇级的农民合作组织里。这个组织要用自己经济上的收入来养自己的人员,付工资和推进社区推广教育服务。运用内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循环、自我治理,自己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不靠天,不靠地,靠的是自己。
比较日韩台综合农协模式,比永济农协多出来的一条是政府给予了大量支持,首先是国家立法支持。日韩台三地都有一部独立的农协法,这个法将综合农协作为国家赋权的法定机构对待,无论注册登记、经营事业、政策优惠、层级架构都区别于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农业公司。例如法律规定一乡镇一农协,是独立实体,中央农协也是职责不同的独立实体。
制定这个法,实际上是国家通过给农民组织赋权来给农民个体赋权,每个农民不光为你的土地而生存,你所从事的农业和其他事业关系到国家的重大战略安全。为什么三地的政府,几十年前起就用这样一个特别法支持综合农协,是因为他们明白国家的战略和农民和农村的事业运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战略不可能通过分散小农户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体系、一定的载体来承接。这个载体就是能够将经济和社会事业、经济和社会资源整合起来的综合农协。蒲韩乡村社区之所以自2008年以后越来越好,是找到了符合国家战略意图又符合发展农民生计的结合之路,一是有机棉种植和有机产品的推广。二是农民组织在社区内部进行自主自治,帮助困难和弱势群体,让社区走向和谐。三是成立城乡互动中心,将城乡老百姓的利益连在一起,农民也为城里的消费者做贡献,促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尽管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这样一个农协法或者农会法,不过,你们蒲韩乡村社区用自己的行动已经证明了你们可以做得到的。
四、蒲韩乡村社区即将起飞
我把蒲韩乡村社区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分成三段,1998年从农业技术培训开始到2005年为第一段,是开荒播种、创设组织的阶段。2006年至2012年,是第二段,主要工作是夯实基础,强化内部管理,准备起飞。2013年至2018年为第三段,是真正起飞的阶段,为什么我划到2018年,是因为你们做过一个十年规划,从2008年至2018年。起飞以后,即2018年以后你们很可能还会有几个飞跃。
在第一阶段,最重要的成果是创设了蒲州镇农民协会,而且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委书记同意用农民协会这个词来登记注册。至今,社会各界都承认中国第一家以农民协会登记的社会组织就是你们永济蒲州镇农民协会。
这次北京农禾之家咨询中心在你们这里举办全国各地农民合作组织总干事培训班的实习,郑冰曾经在课堂上与各地总干事交流。她说,从2005年已经开始,到了2006、2007是一个最感到困惑的阶段,有非常多的问题。那个时期我也记忆犹新。组织、人才、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层,太多的问题缠在一起。2008年青年农场起步, 2009和2010年,大批年轻人进入农协,做有机棉花试验并且大范围推广,还组织共同销售,大幅度调整了组织架构和产业结构,很明显,2010年以后,农协的发展走顺了,积累扩大了,利润提升了,一年一个台阶往上走。不了解的人以为是一下子长上来的,其实历尽了艰辛。其中的一个经验教训可能是,组织的有效性不能只看覆盖面,永济农协在第一阶段就覆盖3865户了。不过只是铺面,开荒播种,没有太多施肥和田间管理,种子播下去有的发不了芽,发了芽的有的长不大。
第二阶段非常之重要,很多机构就是因为没有迈过这一道坎而不能成长。这里的关键在于用强化内部管理的方式来夯实组织基础。
蒲韩乡村社区总结了管理的四大原则和四种方法。
四大原则是:1、鉴于农村需求的多面和深层次,要坚持生活第一,经济第二;2、经济事业自负盈亏;3、工作优势互补;4、利益统筹分配(30%利润需归社区公共支配)。
四种方法是:1、企业制度和社区人情化相结合;2、公共服务与经济建设分阶段按优先序指标管理;3、权能分立与职责互通结合;4、管理人员在组织学习中完成管理目标。
只要管理有了章法,经济事业的成长就有了依靠。2010年已经看出苗头,2011年看到了希望,到了2012年,这个希望已经转化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势不可挡。韩磊这些天和我谈到一个重要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他说做有机农业一定要解决农家肥的问题,而要解决农家肥,一定要抓好畜牧业,要农业畜牧业两手抓。这个思想我以为很对,相信会在不远的未来变成产业结构调整的事实。这些都预示着你们的未来是大有希望的。
我说你们即将起飞,是因为你们的基础已经夯实,你们的人才队伍已经健全,你们对于未来要做什么已经相当清晰。
对于你们的未来,我有几点意见。
第一要向土地要利益,你们这个地区和其他地方不同,黄河滩的荒地很多,你们的人均土地比别人多一大截。还有,你们附近的部队农场有十几万亩当年征的地,都是公地,现在找大户承包种庄稼而且每年换承包人。我明确建议你们吃下这块地,以农民合作组织去稳定地承包,多少年走下来会对国家、部队、农民和农协都有利。这可以作为可考虑的未来战略部分,可能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实现。
还有就是向农民私人包的土地要利益。这些年农民的土地由于外出打工,土地流转,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有些地荒芜了,有些地收成很差。用什么方式既要实现小农户的意愿——小农户就希望种地多样化,不愿意只种一种作物;又要保护小农户的利益,让土地的效益尽可能发挥出来,让土地适当集中以发挥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作用,这两者要权衡。向土地要利益,我相信你们探索的不是不顾农民利益,就只管大公司和大农户利益的那种土地流转的做法,土地流转能不能创出新路,既能顾及小农户利益,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的财富是来自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之,你们这个地区的农业前景大得很,向土地要效益这一条就比别的地区的前景大出好多倍。
第二是产业结构调整,韩磊所说两手都要抓,一个畜牧业一个农业。而农业不只是棉花,都要走有机农业的道路。让有机农业所产生出来的农产品不是那么贵,成本降下来,价格降下来,老百姓能够吃得起,城乡得共荣。这样一条路真正走上去,大有前途。
要走好有机农业的路,技术品牌很重要,要分系列分品种出品牌,蒲韩棉花一号二号系列是什么,蒲韩水果一号二号系列是什么,蒲韩小麦一号二号,希望你们打出自己的品牌,中国第一家综合农协的品牌系列。
要让起飞变成现实,要注意刚才讲的是远景是方向,是宏观的规划决策,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考虑,怎么做才适合大战略的需要。可能未来不仅蒲韩社区要规划,还要再上一个层次,地区的战略规划,包括大农业产业规划、农产品品牌规划、农民综合性合作组织规划。
第三是组织。现在你们组织下属的名字多得记不住,我问韩磊现在有多少板块,他搬起指头数几遍都说不对,数不清,因为这个板块有的在这个层次,有的在那个层次,我们能不能把板块理清楚。日韩台综合农协就是三大块:金融、经济事业,社区推广,这是第一次层,然后再分第二层,第三层。这可以叫做一级目录,二级目录,三级目录,这样就把各类组织理清了。
第四是人才队伍建设,很高兴你们现在有了这套制度,这也是我说你们不但垮不了,而且会越走越顺畅,越走越有劲头的主要原因。要注意着力培养各种专才,譬如财务的、供销的、农技的、社工的。用什么培养方式,除了现有的方式,还有哪些方式?怎么样让人才队伍快点成长起来,让年轻人挑起未来的大任。在方法上还要多做探索。
培养人的方面有一个主题,就是中老年农民的经验传承。精神的传承、道德的传承、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传承都需要。你们手工艺社每天的班前仪式就非常有品位有价值,把这些积攒下来,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机构文化。蒲韩乡村社区已经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了,现在要让它更加完整、系统,更具有教育意义。比如,寨子村口有一块发白的照片墙,我每次来都要看,尽管看了很多次,还是想看。因为这里展示的是郑冰带领大家的创业史。这个照片墙应该进社区博物馆,让年轻人有个可以参观、年纪大的人可以回望的地方,知道这个组织是怎么起家的,经历了多少困难才走到今天。
最后一个是传播。我觉得你们在传播上还应该有更大的起色。你们有个电脑组做行政信息还有技术推广传播,不过这些还不够。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电子技术无限扩大了传播的空间,传播能让你们插上翅膀,不仅与中国的农民合作组织交流而且还要交流到国外去。
如果有了这几个方面,总的战略规划、组织的整理和分类、人才队伍的加速培养和建设,还有机构文化与传播,那么,将为你们未来的起飞插上翅膀。
最后,我祝福大有希望、即将起飞的蒲韩乡村在农村社区的综合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