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潘家恩:从“返乡书写”到“书写返乡”

潘家恩 乡村建设研究 2022-12-31
文章来源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2018年2月13日,作者为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家恩。


编者按:

又是一年春节到,本微信号长期关注返乡书写,希望能推进“返乡书写”的深化及更多建设性实践的展开,也即“返乡书写”和“书写返乡”双向推进。这不仅需要自觉的意识,更需要自觉的实践。实际上,类似努力近年来一直广泛存在着,无论是在城市郊区进行持续努力的北京工友之家“皮村文学小组”,或是近年来利用“乡愁热”而对社会公众“见招拆招”的宣传教育,还是自201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联合当代多家乡村建设机构共同发起的“爱故乡”行动,都努力将更为广大的“在乡者”和“返乡实践者”纳入视野,进一步呈现乡村复杂性,揭示各种类型的遮蔽,以在新坐标中重新理解“乡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这些“书写返乡”通过在城乡之间,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搭建起桥梁平台,促进城乡资源有效对接,推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乡村建设,重塑乡村活力与魅力,让资源回流乡村,让文学重新获得力量。

今天推出的是潘家恩博士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最新文章,特以此文抛砖引玉,诚邀您一起分享最新的返乡见闻,以及对“返乡书写”与“书写返乡”的更多思考。投稿邮箱:ruralrecon@163.com



既要“返乡书写”,又要“书写返乡”,这是时代课题,同时意味着书写是带着泥土芬芳的邀约,呼唤有识之士在乡建实践中写作,在写作中推动实践


近年来,返乡书写逢年而兴,社会关注度逐年提升。从博士生返乡笔记到农村儿媳眼中乡村图景,类似主题的文章在新媒体时代得到广泛传播和不小的回响,各种争论随之而至,也催生出越来越多类似角度的书写。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与《十月》杂志于2017年4月在小毛驴市民农园举办的“从返乡书写到书写返乡”沙龙。


乡愁乡思是人类的朴素情感,古已有之;表现乡愁乡思的文学经典,也在历史上层出不穷。但是,以城市生活为立足点反观乡村的个人书写,则是当前城乡社会快速变迁的新产物。这种乡愁是复杂的,既包括立足城市回望来处的惆怅,也包括面对乡村诸多待解问题的焦灼,更包括对乡村美好未来的关切与期盼。今天的返乡书写不再仅仅是对故乡想象性的描述、回忆滤镜下的美化,还是书写者复杂情感的逐层表达,是这个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充满勃勃生机的微小缩影。


2013年4月19日,黄埔军校第八期学员老人赵赠熊(时年103岁)为爱故乡题词。


这种书写出自写作者最真切的生活体验,因而具有大地般蓬勃的生命力与生命本身的多样性。遗憾的是,今天的“返乡书写”正在模式化、套路化,有真情写作,更有充斥低俗噱头、以“返乡”为名的自我炒作,还有对城乡关系的刻意扭曲,等等。原本朴素的乡愁乡思被廉价化商品化,本应加以理性思考的现实处境被情绪化地疏泄,具体写作也缺少严肃文学的追求与品质,因而被批评者揶揄为“返乡体”。另一方面,“返乡书写”被戏谑、调侃,随之伴生出“反返乡体”,让这一新兴写作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即有萎缩之虞,一些批评者一叶障目,过于急切或武断地将返乡书写归纳为“苦情剧”,窄化批评对象本有的丰富性,从而引发“反返乡体”的网络潮流,不利于返乡书写丰富内涵的发展与展开。


如何真正让这一新兴主题的文学写作得以健康蓬勃地发展?从创作主体角度来说,严肃写作应该是真诚且有建设性的。为彰显所谓存在感,以城市中心主义的“精英”身份冷眼相待自己的来处,以刻意贩卖现实中的“假恶丑”满足网络时代的窥探欲与猎奇心,首先是对自我的降格与辱没。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恶意曝短与“爱之深责之切”的中肯批评,二者有天壤之别。我们需要的是建设性的批评,是以自尊自爱为底色的现实观照与现实书写。


从批评者角度来说,也应秉持中正、职业的视角,避免二元对立思维下的武断批评,不仅要对恶俗之作勇于亮剑,也要对鱼龙混杂中难得的优秀作品,给予及时肯定和彰显,进而帮助写作者拓展返乡书写的张力与内涵,共同让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书写丰富当代文学面貌。


此外,我们还需注意到,大多数农村务工返乡者和众多躬身耕耘的城市返乡实践者,在“返乡体”“反返乡体”的网络喧嚣中反而沉默。推动这一群体主动表达与分享,让这一群体被更多人看见,将推动乡土与都市的精神对话向纵深发展,转而成为直接推动建设性实践的能动力量。


从2012年至今,爱故乡活动涉及近30个省市自治区,得到了关心中国乡村命运与文化前途的政府官员、企业家、文化工作者﹑公益人士、大学生、农民等各类群体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参与团队约200个,参与人员近万人。图为”寻找故乡之美“图文征集活动特等奖获得者”王坪之子“团队2014年在家乡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长坝镇山根村成立的王坪爱乡会。


当前,具有这一自觉意识并积极作为的推动者日渐增多。一些高等院校与民间乡建机构优势互补,努力将更为广大的“在乡者”和“返乡实践者”纳入研究视野,加深对“乡土”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凸显乡村建设性力量与无尽潜力;同时鼓励这一群体从“返乡书写”转向“书写返乡”,通过写作,在研究者和实践者间搭建桥梁,促进城乡资源有效对接,推动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乡村建设,释放乡村活力与魅力,在这一过程中又自然反哺文学创作本身,形成良性循环。从“返乡书写”到“书写返乡”,这同时意味写作不再是自娱自乐的“抽屉写作”,而是“互联网+”时代中带着泥土芬芳的邀约,呼唤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在乡建实践中写作,在写作中推动实践。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久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刚刚发布。乡村是热土,等待我们去重新认识和开发;乡建是此时与未来重大社会课题之一,有待更多“在乡者”和“返乡者”去书写。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返乡书写”亟待发展为“书写返乡”,这关乎一个时代史诗的记录,也关乎每一个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2017年8月17日,著名作家韩少功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祝东力所长共同为湖南汨罗市长乐镇 “爱故乡·乡土书写 实践交流基地”揭牌


2017年8月,爱故乡·发现故乡与乡土书写工作坊在湖南汨罗举行。

2018年1月,乡村振兴论坛暨第五届爱故乡在福建农林大学举行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