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发现中国】狄金华:大历史的书写与小人物的命运
编者按
2018年7月10日一7月20日,“在乡村发现中国”联合调研组由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担任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包括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建筑学等专业学者十二人组成,前往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七地的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与跨学科对话,并形成系列文章。从书斋迈向田野,也意味着理论与经验的互动融合,正是在这一“跨越”中,广大、复杂的乡村民众建设史与建设实践,包括其背后的本土脉络,其内部的张力,其坚韧的生命力得以显现,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更丰富的参照与启示。
本专题文章共9篇,原载凤凰网公益频道,“乡村建设研究”公众号将陆续转载推送,敬请关注。今天推送的是狄金华教授的文章《大历史的书写与小人物的命运》。
作者简介
狄金华:教授,研究领域为农村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被困的治理》《变迁中的乡村养老》等著作。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湖北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首届“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奖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霍英东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
“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交流活动选定从山西平顺开始,途径三省数县,最终在延安结束,或许这本身就包含着与新中国大历史叙述的某种紧密扣合,毕竟我们足迹所到之处,都不是中国农村中默默无闻的村庄,它们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段成为中国农村农业发展乃至共和国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
当历史的光芒照射到这些村庄之上时,历史书写的惯性便将当初的村庄生活“扭曲”成另一种表述。然而,当我们跨进村庄,但我们站在历史书写中的“大人物”面前,站在他们居住、生活过的房子与村庄的时候,生活与生命本来的细小与灵动便自然流出,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性,以及小人物在大历史洪流中的无奈、狡黠与别样。
当我从北京赶到太原与大家会和的时候,我已经错过了与山西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同仁们的交流。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启程前往平顺,我此前仅有对平顺的了解便是知道平顺的西沟是新中国早期互助组的诞生地,我自己从未想到此处我们在平顺调研的第一站就果真是西沟村。
进入到西沟的历史博物馆,我才知道自己对西沟了解之肤浅,以及西沟在新中国历史上之辉煌。也就是在整个太行山南麓的小山村,在短短几年之内竟然出了三个全国劳模,其中唯一在世的劳模申纪兰更是成为了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史上的奇迹,因为她作为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已经连续60余年51次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然而,日常生活的辛酸与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它们不能被任何外在于它的话语和符号所掩饰。
从博物馆的照片介绍中看到西沟互助合作社的社长李顺达去苏联访问交流,其在路途之中就花费了半年之久,我不禁疑问了,那在这半年之中究竟是谁在主持这个合作社的具体工作,由此而类推,当作为全国劳模的社长(李顺达)、副社长(申纪兰)大部分时间因“典型”宣传的需要而应付合作社外部的事务时,合作社内部的事务又是谁在操持,并保证其正常、有效运转呢?大历史的叙述只是照亮了舞台前面的“典型”,而灯光之外更多的人们却被世人所遗忘与无视,这就是历史的书写,一种带有滤镜的书写。
调研小组一行与申纪兰老人合影
申纪兰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历程
历史不仅选择了对特定的人群进行书写,同样也选择了对特定人群以特定的话语进行书写。在西沟,我们专程去看了李顺达互助组的纪念雕塑,在雕塑下边我无意间看到了一间显得破败不堪的窑洞。同行的贺照田老师告诉我这就是李顺达的故居,贺老师已经不是第一次到西沟村了,他提醒我注意李顺达故居的坐落地其实距离原来西沟自然庄有一些距离,这是一个在自然庄核心居住区外围偏远的河道旁。按理,这不是一个建房的理想地方,但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起初的李顺达本身就不是村庄中的“中心人物”。
李顺达其实并不是平顺本地人,他是1929年与家人从河南逃荒要饭而到老西沟自然庄来的。一个靠租种土地苦度日子的“外乡人”岂能那么轻易地在村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地方建房落户?这倒不一定是本地老西沟庄人人心有多“歹恶”,只是在那穷苦的岁月,资源实在有限,大家只得将这些认为好的资源留守在“自己人”内部来分配。作为“外乡人”的李顺达只有通过更加勤奋的劳动,以更宽厚的胸怀来为村庄人作奉献,才可能获得村民们的认可与接纳。这既是“外乡人”的生财之道,也是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慢慢融入村庄生活的唯一途径。或许这也正是李顺达把自己家里的牲口拉出来率先让大家免费使用,由此而促成了最早互助组的原因。
当我站在李顺达故居面前抬头仰望那块木刻的“劳动起家”的门牌时,可以想见1946年李顺达提前两年实现自己“五年发家”计划,平顺县委在他家中开庆功会时他内心的激动。这份激动并不仅仅是因为县委领导的到来,同时也是因为(甚至更为重要)自己可能因此而获得村民的认可,从而获得一个正当的西沟人的身份了。这份激动与喜悦是外来的速写者不易体会也不愿书写的,但对于李顺达而言却可能至关重要,因为在他看来,他成为了正当的西沟人,他的子女与家人便能在西沟安身立命。这份激动背后正镌刻着一个活生生的小人物的命运在村庄生活中的博弈。
李顺达故居
李顺达故居门楼上“劳动起家”的牌匾已经纹理斑驳,留守在故居独自居住的他的弟媳迎送着如我们一般慕名而来却又匆匆离去的“外人”,却依旧过着属于她的生活。这就是一个在大写历史之外的真实生活,也是一个因为李顺达而拓展出来空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