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梁漱溟:乡村建设如何既有力又亲切?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基层问题研究 Author 梁漱溟
编者按
本文为抗战时期梁漱溟先生避居重庆璧山县时所作,原标题为“《璧山农村》出版赠言”,刊登于《璧山农村》1941年第一卷第一期。由于该刊发行范围有限,因此《梁漱溟全集》编辑过程中并未能够搜集到该文。作者在该文中提到了乡村建设“国策化”(即“农政化”)的趋势、利与弊、应对办法等内容。作者对于乡村建设“国策化”的论述,暗合了乡村建设最开始由社会力量所主导,“由于政府力量的介入和主导,1935年后乡村建设面临歧路之分,并于1937年后终被演变为政府主导的农政”的历史发展趋势。文章虽短,但对当前反思国家战略背景下的乡村建设,可谓一针见血和意味深长。本文现收录于政协重庆市璧山区委员会学习及文史委员会编:《长河拾贝:璧山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感谢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谢健老师提供的资料!
[《璧山农村》及本文书影]
我近来住在璧山来凤驿一古寺中,璧山县农业推广所的朋友将出版《璧山农村》月刊,向我索稿,因写数言为赠。
农村工作在当初多是志愿为社会服务的人,所作之一种社会建设运动。在形式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教育。到最近几年来,这种工作慢慢收归政府,变为一种行政去了。本来这其间的许多事,是国家所当作的,或是地方政府及地方自治体所当作的事,统归政府去办,亦有许多好处,如:整齐划一,迅速有效,减少障碍等等。所以这个转变,在农村工作的朋友亦未尝不赞成。尤其在我个人,始终认定中国社会需要进步,而这个进步必须在量上是普遍的,在质上是有方针的,那么,即必须国家有计划地施行;对于这个转变更觉合乎理想。但同时我们要晓得政府作事有他不可避免的缺点,第一是太机械,缺乏内容的动力,一切落于形式化,所谓“官样文章,有名无实”。由此论到用钱经济,而效率高,远不如商业机关或私人事业;论到服务精神意味亲切,远不如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加以中国官吏的腐化,根深蒂固。一旦将农村工作机构都变为行政衙署,工作同志都变为公务员,即逃不出腐化窠臼。这样算计起来,一面有利,一面有弊。我们将如何善处于其间呢?
我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是:一面要农村工作国策化——澈底作到是国家的整个国策;一面要农村社会运动化——澈底回到当初作社会运动的途径。换一句话说,要兼而有之。
如何谓之国策化呢?那便是农村工作成了全国性的——全国普遍实施农村工作。而所谓农村工作则又是各项建设工作(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一切在内)为有机配合,糅成一部大计划去进行的。质言之:农村工作即是全国建国工作之别名;全部建国工作在方针策略上采取了我们乡村建设的主张。(此主张另详)如是,农村工作既化为国家的整个国策而进行,那有利一面之许多好处,自然都享有。
又如何谓之社会运动化呢?那便是在国策下直接间接服务于农村的人,可以自由分别组合起来,形成许多社会运动团体,同时又是他们彼此切磋进修的团体。社会运动的团体是具有相同信念和志愿的人,为了共同努力实现他们的社会理想而有的组织。因国策不是一次决定的(要不断加以决定)。亦不是少数人决定的,(要集思广益)。凡是努力于建国工作的人,都给他机会,以其工作中所心得者贡献意见出来。为了使这些意见更精密,必须由团体提出,团体作用就在综合这一些人的意见,代表他们的要求来参预国策的决定。这样就使工作者若为他自己的理想要求而努力,于工作上方亲切有味,有自发的精神。为了于建国工作有贡献,同时还须自己不断进修,和同工的人彼此鼓舞兴趣,加强意志。——这亦是团体作用中所应有的。如是,农村工作又还元到社会运动社会服务的精神去;那行政化的许多弊端自然都避免了。
以上所说是我的意思。在眼前未得实现理想时,我们作农村工作的人,亦应当避免公务员化,一切农业推广机关,指导农村合作的机关,农村教育机关等应当避免行政衙署化,为了这一切目的,我们虽然谈不到组织团体,亦须彼此时常交换意见,互相切磋,鼓舞兴趣,以求工作有效力,事业有进步,个人生活亦免机械枯燥。这种相互间联络的作用是我期望于《璧山农村》月刊的。因为他至少总可以在工作上互通消息,增广知识,公开讨论,引起工作同人的意趣也。质之主编月刊同人以为何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