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三书】高代华、高燕:《北碚乡建记忆》
编者按:1927年,卢作孚出任江巴璧合特组峡防局局长,据此展开了嘉陵江三峡地区的乡村建设实验。二十余年里,卢作孚先生及其同仁在乡村建设、社会企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艰苦而又卓有成效的实验与探索工作。其思想内容与实践经验,都值得今人重新细细审视深思。“乡村建设研究”公众号陆续推介近期出版与北碚有关的三本(套)书:《民国时期嘉陵江三峡地区演讲集》、《北碚月刊》影印版(1933-1949)、《北碚乡建记忆》,与读者共同体会这场有着独特意义的社会实践,重温90多年前的历史先声。今天推送的是《北碚乡建记忆》书讯。
//////////
北碚乡建记忆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1-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北碚乡建记忆》是从亲身经历北碚整个乡建历程的高孟先珍藏的一千多张民国时期老照片中,精选了清晰反映北碚乡建历程的490余帧编著而成,照片的时间跨度从1929年7月至1949年12月。这些老照片真实地记录,直观、生动地再现了卢作孚、卢子英及其事业中人在北碚乡村现代化建设实验中北碚的科学、文化教育、农业、工业、市政建设、民众体育、社会风貌和娱乐等方面的情景;真实地记录,直观、生动地再现了北碚乡建之初卢子英等带队的标本采集组在川边进行动植物标本采集与社会调查时的活动情景以及山川面貌、民俗民风;也真实地记录,直观、生动地再现了卢作孚率团在华东、东北、华北参观考察时的活动情景以及当地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风景。这些在老照片中定格的那段历史中的人物和场景,百分之九十八为首次面世,其中卢作孚、卢子英等众多乡建时期先贤们的英容与风采,穿越时空,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弥足珍贵。
这些老照片,是研究卢作孚北碚乡村现代化建设实验历程史料的扩展,是对一直以来有关这方面图像资料不足的填补和充实,具有全新的参考价值。
本书书影
序言
文/刘重来
(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研究员、《卢作孚研究》主编)
高代华先生与高燕女士编著的《北碚乡建记忆》就要出版了,这是对民国时期卢作孚乡村建设研究的一大贡献。高先生要我为这本书写篇序文,我很惶恐,但又十分高兴。这是因为,我研究民国时期卢作孚乡村建设已有20多年了,感到很遗憾的是当年的影像资料太少。这也难怪,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照相是件十分奢侈的事,而拥有一台相机可以随意照相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留下的影像资料自然也很少。
然而卢作孚是位有心人,他曾当过《四川群报》和《川报》的记者、主笔,深知新闻舆论的重要性。在他主持以北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之初,他就创办了《嘉陵江报»,后又先后创办了《工作月刊》、《北碚周刊》、《农民周刊》进行宣传活动,自然其中必有大量影像资料配合,这就是为什么卢作孚不惜在资金短缺的情况购买相机,记录其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
然而这些老照片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特别是在 “文革”中,或在抄家中,或在扫“四旧”中一次次遭焚毁,不少藏于私人手中的老照片也为了避祸而不敢保留,所以留存至今的北碚老照片确实不多了。
然而前几年,突然传来一个出人意料但又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在曾出任过北碚管理局建设科科长高孟先先生的家里,竟发现了大量有关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的手稿、信扎、日记、公文、报刊等,特别让人高兴的是,还有1000多张当年的老照片,且其中还有20多张照片上还卢作孚的身影,这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卢作孚乡村建设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
初次知道高孟先之名,初次拜读高孟先之文,那已是20多年前的事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了卢作孚乡村建设研究,特别是1996年我成功申报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民国时期卢作孚乡村建设模式研究》后,就特别关注国内外有关卢作孚乡村建设研究的学术动态。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当时国内外不少学者己在研究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了,但研究的热门仍是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陶行知等人的乡村建设,而对卢作孚乡村建设的研究基本上是个空白。最典型的例子是本世纪初出版的一部关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史的研究专著,全书洋洋45万言,竟无一言一语提及卢作孚的乡村建设。该书作者在另一部书中有一处虽然提到了卢作孚,但不知为何居然在“卢作孚” 3个字之前冠以“石油大王”的头衔,可见这位从事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的学者对卢作孚是多么陌生了。
但令人惊奇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1年,一篇题为《卢作孚与北碚建设》的长文在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主编的《文史资料选辑》上发表了。此文的写作时间则是在1979年,要知道那时卢作孚尚未平反昭雪,而即使一年后中共四川省委对卢作孚平反,其平反结论也只提及卢作孚“早年创办和经营民生轮船公司,对发展民族工商业起过积极作用”,而对卢作孚主持的北碚乡村建设却只字不提。而高孟先在这种情况下却写出了充分肯定卢作孚乡村建设功绩的《卢作孚与北碚建设》一文,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应该说,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篇较全面、系统论述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文章。
当我仔细阅读此文时,第一个感觉是吃惊,这位高孟先先生是何许人也,怎么会对卢作孚在北碚主持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这么熟悉?特别是文中不少细节,若不是本人亲身经历,亲自参加,是写不出来的。后来了解了高孟先的经历,才恍然大悟。
原来高孟先从1928年至1950年,除有一段很短时间在外地工作外,一直都是在卢作孚、卢子英领导下在北碚工作。他1928年考入北碚峡防局所办少年义勇队,又先后出任过中国西部科学院博物馆管理员,北碚民众教育馆办事员,《嘉陵江日报》社主任,北碚管理局建设科科长等职,深受卢作孚、卢子英器重。可以说,高孟先几乎经历了民国时期卢作孚乡村建设的全过程,是亲历者、执行者、践行者,无怪他对卢作孚乡村建设了如指掌。
我更佩服高孟先的勇气,即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冒着风险把有关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手稿、信扎、日记、公文、报刊,特别是千余幅老照片都完好地保存下来,这实在太难得了。
高代华先生从中筛选出数百张老照片,直观地、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情景,照片中那一个个的瞬间,真实反映了当年红红火火、波澜起伏的乡建场面,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
如1929年7月,由卢子英为队长的少年义勇队20人随中国科学社、中央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去四川峨眉、川|边(雷波、马边、峨边、屏山、大小凉山)等地采集动植物标本和进行社会考察,高孟先就是这20人之一。这次考察,留下了大量照片,从出发前营房合影到在高山雪地住宿,采集标本及考察当地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等照片,都非常丰富。
又如1930年卢作孚率民生公司、北碚峡防局、川江航务管理处、北川铁路公司等10余人组成考察团,赴华东、东北、华北考察,而其中高孟先就参加了华东的考察。他珍藏的不少照片,就真实记录了这次考察的经历。
高孟先曾出任过嘉陵江日报社主任,不但亲自写文章,也整理照片。如他在1930年3月7日的日记就记载了“又清照片各一份,交邓少琴先生,早寄到天津以供《国闻周报》择登”。 1933年他出任中国西部科学院博物馆任管理员,整理、陈列有关照片又成了他的本职工作。他在日记中多次记录整理照片之事,如3月17日,他用英文为展出的“峡区事业照片”写文字说明;5月28日,他“整理战区照片陈列”; 1934年8月26日他又“选边地照片33张与上海大众出版社”;10月29日又“检查照片陈列室陈列品”等。到1935年的2月1日,他在日记中还记录了整理1930年“几十张合组考察团的照片”等等。 正是因为这些照片有他亲自参与整理、发送、写文字说明等等而付出了大量心血,所以他在历次运动中,都舍不得扔掉,冒着风险把它们保存下来。
绝大多数照片所拍摄的场面,包括房屋、街道、铁路、工厂、医院今天都己不复存在了,只能在照片中看到昔日的景像,这就是其珍贵价值所在。有的场景,如北温泉的小池建筑,房门口墙上由北温泉公园主任邓少琴写的“澣尘”二字,我青少年时也见过,至今印象很深。
记得2017年5月,由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民生公司研究室联合组队,曾对北川铁路、天府镇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除了在天府镇看到1927年卢作孚为防匪患建的一座确楼还在外,当年的铁路、建筑、厂矿基本上都不存在了,所以高孟先保存的有关北川铁路的老张照片就显得格外珍贵。毕竟它是如今还能看到卢作孚当年主持修建四川第一条铁路一一北川铁路最直观的历史见证。
2016年,由高代华、高燕编的《高孟先文选》出版了,那是将高孟先的手稿、书信、日记及保存的一些照片、公文编选而成。如今,《北碚乡建记忆》又将问世。两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必将为民国时期卢作孚乡村建设和北碚历史提供更丰富更真实的史料。
正因为如此,我十分愿意写这篇序文,表达对高孟先先生的敬意和感谢;表达对多年来苦心整理、编辑这些珍贵史料的高代华先生的敬意和感谢;表达对高孟先去世后几十年来悉心保存这些珍贵史料的高孟先后人的敬意和感谢。
2018年5月15日于西南大学
目录
第一章 乡建开篇
——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二章 科研先行
——标本与风物采集
动植物标本采集
社会调查与风物采集
第三章 实业考察
——卢作孚率团出川
出川路上(万县长江三峡宜昌沙市武汉)
华东考察(上海杭州南通镇江扬州南京无锡苏州)
东北考察(青岛大连沈阳哈尔滨)
华北考察(唐山天津北京)
第四章 运输建设
——北川铁路冠巴蜀
第五章 蓝图舒展
——现代城镇之典范
城市风貌
人文风貌
第六章 社会视角
——小城新闻超凡响
第七章 民众体育
——炽热尽在运动场
北碚民众体育的兴起
北碚管理局民国三十六年春季运动大会
北碚各界庆祝"双十"节纪念大会
热情洋溢的歌舞表演
精彩纷呈的体育表演
幼儿趣味运动会
第八章 英烈感怀
——梅花山麓张自忠
第九章 和平解放
——北碚翻页写新篇
附录
后记
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