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6-9日,来自北京、河南、安徽、内蒙、湖南、贵州、重庆、四川、浙江、福建、海南等地的二十余名乡村文艺骨干及爱故乡同仁相聚北京平谷同心公社营地,通过举办“爱故乡之歌”音乐工作坊,共同完成了“爱故乡之歌”的集体创作。
“爱故乡之歌”音乐工作坊纪实
文/吕途
爱故乡之歌
词曲:“爱故乡之歌”音乐工作坊集体创作
协作者:孙恒 吕途
清清的河,翠翠的山,
大地母亲在呼唤;
多么亲近,多么温暖,
滋润我心田。
走在路上,这么多年,
历经世事多变迁;
稻麦飘香,我心飞扬,
耕耘天地间。
爱是一束光,将我心照亮;
故乡是一条河,源远流长。
一山一水常思之,一粥一饭何敢忘。
心知所系,命之所在,就是故乡。
心之所系,命之所在,就是故乡。
黄志友、林德政、王侠、罗曙锋、吴胜、刘全影、胡诗泽、刘梓庆、洪毅锋、施盈竹、吴江、潘晓龙、杨小浩、郭淑菊、刘刚、刘明、匡昆鹏、陈晓飞
这是我和孙恒共同协作的第六次音乐工作坊,诞生了“爱故乡之歌”。我们工作坊的流程大同小异,但是(这是一个大大的“但是”),每次的感受差别非常大。
每个村庄都不一样,村歌《山水联丰》、《相约藕然》、《石头也香甜》和《种子的向往》很不一样,从歌词内容到曲调都各有特色。村歌是在同一社区生活的人们对本地生产、生活的情感抒发。
和在京工作的家政工姐妹,以及“鸿雁之家”的工作人员一起创作了歌曲《生命相遇》。这是一首社群歌曲,家政工姐妹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在北京从事着同一种工作:家政工。
此次“爱故乡之歌”,可以算是一首社群歌曲,但是,这个社群的成员所从事的工作丰富多彩,涉及到“爱故乡”乡建工作的方方面面。此次工作坊参与的人数也是最多的一次,从操作角度来讲难度很大。面对这样一群满怀理想、充满热情、脚踏实地、用生命去践行理想的人们,用一首歌曲去表达大家的情感,这个的任务太重了。工作坊之前,我对孙恒说:“挑战太大了,我没有信心完成好。”孙恒说:“人才济济,相信大家。”我说:“你说话总跟领导讲话似的。”总之,因为从来不追求完美,一般不给自己工作压力,但是,这一次,使命感面前,我感受到少有的压力。
胡诗泽:用青春回报亲情
12月3日下午3点半到5点,访谈海南返乡大学生胡诗泽。诗泽1983年出生,2002年考上大学,是次滩村第一个考上一本的大学生。为了送他上大学,全村百姓都来凑钱,有人20元,有人50元,并请戏班分别演了一场琼剧和一场木偶戏,日渐凋敝的村庄沸腾了。上大学期间,诗泽创立了“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带动海南多地大学生为在地社区和家乡服务。在诗泽的榜样作用下,700多人的次滩村在接下来的10多年,出了110多名大学生,成为为建设家乡做贡献的年轻的力量。诗泽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了10多年,2016年返乡。诗泽这样评价在上海的生活:“我喜欢上海的繁华,有大城市的包容性。可以接触到各个地方的人、各种职业的人,包括:企业家、企业高管、明星、电影制作团队,还可以接触到外国朋友。做工作很职业化、高效率、很紧凑。很容易链接资源。高校集中,可以去各个高校交流分享。”
既然并不厌倦都市的繁华,为何要返回当初仍铺着泥巴路的家乡呢?诗泽说:“首先,看到外面的世界那么繁华,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家乡虽然自然风景美丽,却依然破旧,甚至更加衰败,所以,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家乡面貌。其次,我和妻子觉得返乡是一项很好的事业,家乡是安身立命的地方。当然,当初刚回到家乡的时候,也看不到未来,只是直觉告诉我们那样勇敢地去选择。”
去年,诗泽花20多万元,在家里祖屋的地方盖了新房。今年,诗泽用30多万盖了一座民宿。这些是诗泽当初没有想到的,就算是去年,也没有想到今年能把民宿盖起来。各种事情千头万绪。诗泽说:“做事情很不容易。我在外多年,有很多想法想落实,但是,需要资金和专业团队,我们这种没有大资本的人就需要慢慢去做,急不来。而且,更重要的是,我现在也不希望大资本进来,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状,与大资本作用下的要求往往是相冲突的,大资本进来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我们看到一些小镇,在大资本助生下发展,如果没有在地村民的参与,可持续性很差。我期盼的是一种自然生长的过程。”
在访谈结束前,我问及诗泽对家乡气候情况的观察,诗泽说:“今年干旱很严重。还有,家里原来那口30多米深的水井不出水了,又在靠近河边的地方挖了一口70多米深的井。”
吴胜:唱歌是我们的生活
12月3日晚上7点到8点半,访谈了贵州从江高增村的吴胜,他是侗寨的歌师。吴胜1973年出生,有3个哥哥,4个姐姐。吴胜的爸爸在93岁的时候去世,妈妈现在84岁了。留守在高增村生活的村民,保持着古朴的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没有走上过化学农业的道路,延续了祖祖辈辈的原生态生产方式。吴胜有一儿一女,儿子中专毕业后参军,已经成为特种兵侦察连的士官,是家里的骄傲。女儿在县城中学上高一。
吴胜生活中最大的一道坎是妻子当初得病。在儿子7、8岁的时候,妻子得了红斑狼疮。给妻子治病2年,负债几十万元,治愈后2个月,又复发,又治疗了一年。吴胜说:“高增村400多户人家,我都厚着脸皮去借过钱。那个时候也没有地方去找工作,找苦力活都找不到。借遍了每户人家。有一个星期,三个晚上一分钱没借到。我在父母面前,在妻子面前没有掉过一滴眼泪。我擦干眼泪,我鼓励她们。我只要有一口气,我都不会放弃。最伤心的时候,拼命地去做一些活路。烦的时候做农活,一身大汗,大声唱歌。我遇到困难,不低头。过去的一些年,时不时去外面度假村打工一小段时间,演出侗族歌舞。现在,钱还了一大半。我现在上了年纪,现在只是做小工,只够生活开支。钱一点一点还。我爱人病好了以后,村子里面的人有需要,我都会去帮忙,我会自己送钱过去。无论别人曾经给过我几块钱,我都记下来。我必须对得起良心。我父母勤劳朴实、比较胆小。我的哥哥们做事小心,怕得罪人。我跟他们性格不一样,只要符合道理,我就敢说敢做,我按照道理来。”
“按照以前侗族的传统,经常和友好村寨互访,唱歌是互访的方式,唱三天三夜,唱七天七夜。不同的村寨会形成不同的帮派,也会因为山林的问题产生纠纷,互访之后成为友好村寨,帮助化解生产和生活中的矛盾。自从打工潮开始之后,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就没有互访啦。没有年轻人就不好玩了,有年轻人才有激情。现在,快到过年的时候,会教歌。或者,有深度游的游客来了,我们搞一下活动。这两年搞大地民谣音乐节,我是总导演,外出的年轻人为了参加活动都请假回家。本村活动自己筹备,自己主持。这对于我们侗寨是一种自然的事情。随着深度游的开展和侗寨联盟的推进,我坚信,民族文化永远保鲜,不会衰退,因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这里,根在侗寨人的血液里。在活动中,我看得出来,年轻人很喜欢侗歌。他/她们聚会的时候,喜欢邀请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参与,请我们唱侗歌,返璞归真成了时尚,羡慕侗寨乡间无拘无束的生活。
“我种着4亩田,因为我家的田正好在公路边,好种。远的田村里人现在都不种了,很多都退耕还林了,种杉树。我种一季下来,三年都吃不完。我们种的是原生态产品,香禾糯,老品种,产量大概1000斤/亩。我们山上一直保持生态种植,坝子里面种杂交稻就用肥。在山里也有人尝试使用化肥,发现,老品种反而受不了,结果是,禾苗长得好,但是或者不接穗,或者穗子不饱满。2015年前后,开始重视生态和健康,旅游的人多了,政府宣传也起到作用,去外面务工的人员看到一线城市注重这些,也开始认识到家乡的价值。现在,大家都有了生态健康的意识,吃香禾糯才觉得很有面子,米好吃,而且是自己种的。”
最后,我询问吴歌师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观察,他说:“我们这里降雨正常。环境比前两年好多了。山里面植被越来越多啦。不烧柴啦,树木森林多了。以前大树森林下面是村寨,现在到处都是森林啦。”
黄志友:爱故乡是天性使然
12月4日上午9点半到11点访谈了黄志友。
志友:“我1982年出生在江西南丰县武夷山下的一个小村庄。是家里的老四,上面2个哥哥,1个姐姐。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妈妈为了生下我,出去躲藏了半年多。爸爸是木匠,当过村里的会计、队长,是老党员,50多年党龄。我小时候是在毛泽东思想影响下长大的,爸爸因为在大队工作的缘故,家里有很多毛时代的藏书,藏书中最多的是毛主席著作,也是我难得的“启蒙”读物。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在父母的呵护下,无拘无束地自由成长,砍柴、放牛、干农活,在乡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而我天性也喜欢这种乡村生活。我爸爸对三农问题很有感触;他反对化学农业,反对城市化。他觉得城市太吵闹、乌烟瘴气。我读完大学,户口牵出去,他认为是不对的,不应该放弃农村。我爸爸很支持乡建,对我的工作很理解和认同,也是我十多年来能持续坚持做乡村建设工作的知音和坚强后盾。爸爸尤其支持生态农业,爸爸以前也打过农药,打药之后他自己觉得晕乎乎,我那时候很小,跟着爸爸一起去打药,发现打药之后,水跑到鱼塘里,鱼都翻掉了。80年代,我老家农药化肥除草剂用的还比较少;到了90年代,农村开始有很多农资店,到90年代末,农药化肥的使用就开始普及了,而这20年几乎使用到滥用的地步。
吕途:“在网络讨论中,我看到温老师提出‘生态产业化’的思路,引起争议。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直接导致环境灾难和生态危机,用制造问题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逻辑上的确好似有问题,你怎么看?”
志友:“‘生态产业化’后面还有一句‘产业生态化’的限定,所以和单一化、规模化的产业化是不同的,我们更强调多样性和在地化。温老师对环境伦理的本质是非常清楚的,资本全球化已经把大自然和乡村文化都资本化了。如果乡建不主动做,而是任由大资本去操控,那么收益不会自动给到农民和乡村社会,就不能保护好家乡。我们如果主动管理、经营好乡村生态和文化资源,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自己获得收益,夯实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产业化’是工具,‘产业生态化’是内涵,借助了主流的说法,但价值导向完全不同。到现在,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生态文明,我们也还没有构建完成农民共同体和乡村共同体,乡村振兴可谓任重而道远。”
吕途:“说说你对乡村文艺的看法,以及对‘爱故乡之歌’的想象。”
志友:“乡村文艺大众化、成本低、效果好、聚精气神。老百姓天生喜欢文艺,爱热闹,逢年过节各地都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民艺活动,自娱也娱人,也体现话语权的问题。现在很多村庄也会通过现代媒体传播本地的乡村文艺活动,对内传承了地方传统,对外展示了村庄的文化,扩大了村子的影响。当然,老农民的传统文艺形式,也有局限性,比较在地化,和新农人、新市民的审美情趣会有脱节的情况。爱故乡文艺,要与时俱进,把在地行动和全球视野结合起来,让青年人和城市人都能参与进来,通过共同创作的过程,让新文化的产生成为可能。爱故乡文艺要完成这个工作。而爱故乡艺术团、爱故乡村歌计划就是当前一个非常有益的探索。人民的、生活的文艺,是我们的追求。”
口皓:在一次次磨练中蜕变成长
12月4日下午2点半到4点访谈了口皓。她本来是要参加此次工作坊的,但是,4号晚上她突然生病了。我都有点儿懵了,下午还聊了那么久,怎么晚上就得了急症!志友说,为了筹备爱故乡大会,口皓前前后后忙了2个多月,估计是太累了。
口皓1990年出生在甘肃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她对家庭的感受可以用百感交集来形容。儿时的记忆是温馨的,有父母和哥哥的陪伴和疼爱,健康成长。乡村的记忆也根植在口皓心里,回忆起来,那些是后来和乡建以及“爱故乡”结缘的文化根基。口皓回忆:“小时候,村子里孩子很多,一起玩。也经常参与生产劳动,通过劳动,个人和大地连接起来,是愉悦的过程。人与自然关系,是通过劳动获得收获。我在寒暑假干农活。当然,我父母在劳动中也许体会更多的辛苦,我承担的劳动没有那么重。”从选择去哪里上大学,到后来选择做什么样的工作,到后来的婚姻选择,口皓都没有走上家人预期的道路,这给她和家人之间带来很多冲突。那种爱与纠结是痛苦的。
直到2016年,在“爱故乡”工作中,走遍祖国大江南北,遍访爱故乡人物,口皓的情感、心绪和视野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似乎放下了很多纠结。虽然不能改变家人的思想观念,虽然依然坚定自己选择的道路,但是,她从内心理解了家人。
口皓上的是江西井冈山大学,在三农学社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下乡支农改变了口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什么来自农村的孩子却要在“下乡”锻炼中才能发现农村呢?口皓说:“第一次下乡,我们调研留守儿童问题和外出打工问题,这些我以前在老家从来没有考虑过,我以前在家,只看到自己和家人,从来没有从村子的角度上去考虑。我当时反思:我以前为什么从来没有想到去关心别人?” 乡建的道路注定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口皓一路走来,承受了很多打击和困惑,获得了很多成长。现在,爱故乡的团队正在思考着下一步工作的策略。
白亚丽:善良守信的人充满绵长的力量
12月5日下午4点到5点半,访谈了白亚丽。亚丽1982年出生,家乡在河南漯河的村子里。和很多在村子里长大的孩子们一样,她对童年的回忆充满了童趣:“小学离家很近,5分钟就能走到。在中心村上初中,走公路要3公里的距离,我们穿过田间,走近路,也就15分钟。孩子们一起上学放学。早上去,中午在学校吃,晚上回家。一条路上几个村子的孩子一起下学,闹啊,开玩笑啊,恶作剧啊。”
很多出生在农村的女孩子都经历过家庭对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对待,亚丽的父母虽然为了生儿子而生了三个女儿,但是,对女儿一样疼爱。家里的三个孩子都在父母的努力支持下考上了大学 。2001年亚丽考入天津科技大学,受到刘老石的影响和感召,大学期间的很多时间是在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度过的。
在合作社法出台之前,亚丽和她的同事们已经在这个领域探索多年:
第一阶段:感性的摸索。“最开始,参与下乡,很感性,很朴素,怀着一种对公平社会的期待。那时候,三农问题很严重。我们带不去资源,我们没有权力,也没有资金。农民找到我们,说是北京的学生来了,往往是半夜偷偷倒住处找我们反映问题。那个时候,就是希望去做更多事情,并没有上升到理性、宏观和全面的认知层面。”
第二阶段:发现了“合作社”。“后来,接触到合作社。初期下乡以为去农村送信息、送科技就能解决问题,通过跟着温老师等乡建的专家老师学习,认识到“三农”问题的制度性成因。多年的去组织化政策让小农户一般散沙,需要探索再组织化的路径。和乡建同仁开始探索合作社的模式,2004年参照中国工合国际的一些培训教材,创新了培训方法,让农民通过模拟、小组、互助服务、分享交流等形式学习合作社基础知识。比如,培训合作社选举课程时,让村民按照程序多次模拟,反复激发大家对细节的关注 。”
第三阶段:建“合作社”试点。“2006年,‘合作社法’出台,我们已经建立的合作社的带头人被请去给其他人做培训。合作社有了合法性,这个很重要。我们在没有很多资金资源的情况下,居然培养了很多乡建合作社试验点。很多合作社在村庄坚持10几年,并不是依赖外部资金跟着项目周期发展,而是在乡建中心的培训和陪伴中学会了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将乡村内部的资金、社区资本等为我所用,进行可持续发展”
第四阶段:盘活乡村空间资源,通过城乡融合建设乡村。在实践中,合作社成为乡村建设的载体,虽然现在的专业性的合作社法规环境,但是,我们希望依托合作社,综合性地建设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战略转型背景下,合作社作为一个乡村重要的经营主体,不应该只在价值空间很小的一产范围开展运营,而是依托乡村、农业的系统空间生态资源,开展三产融合和六次产业,争取更多的收益。我们现在跟山西临汾市大宁县开展合作,希望依托合作社、三级市场、新型集体经济、全域旅教、全域有机等举措,系统和综合地落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我没有把任何一个项目孤立的开展,总是积极主动的与各个政府部门、乡一级、村一级的干部沟通,不仅去学习政府的工作模式,也是争取能够通过乡村振兴研究院带入新的发展理念。只要有空间,就去尽人事,一辈子努力做好一件事就行。
聆听·我的一首歌
访谈了5位“爱故乡”大网络中的5位伙伴,越发感受到这个主题涉及内容之广,大家经历之丰富,以及感受之复杂多样。我们白天进行的是“爱故乡文艺交流营”,晚上开展“爱故乡之歌”音乐工作坊。
时间 | 内容 | 主持人 |
6号晚上 | 声音与歌唱 | |
07:00 – 07:15 | 《聆听声音》15分钟:安静下来,用心聆听; 分享你内心听到的声音 | 孙恒 |
07:15 – 07:35 | 气息及声音训练 | 孙恒 |
07:35 – 08:45 | 我的一首歌: 1、每人选一首歌(关于童年的歌、关于故乡的歌、最喜欢的歌、你熟悉会唱的歌) 分享:为什么选这首歌? | 孙恒 |
08:45 – 09:00 | 回顾 | 孙恒 |
爱故乡之歌音乐工作坊——我的一首歌
12月6日晚上,音乐工作坊结束了,我尝试感受这中间涌现最多的情愫,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妈妈的歌声。这和我在访谈中的体会产生了共鸣,诗泽、吴胜、志友、口皓和亚丽的故事,都让我感受到他/她们基于对父母、亲人和家乡的情感而奠定的人生选择,以及对爱故乡事业的情感与坚守。
12月8日晚上,当我和孙恒起草歌词草稿的时候,主歌第一段是这个样子:
(主歌第一段草稿)
闭上眼睛,远远听见,那是妈妈的呼唤;
多么亲近,多么温暖,滋润我心田。
12月9日下午,我们集体修改的定稿是这个样子:
(主歌第一段定稿)
清清的河,翠翠的山,大地母亲在呼唤;
多么亲近,多么温暖,滋润我心田。
修改后,保留了情感脉络和意境,但是,内容更宏大了,情调更轻快了。
生命故事·我与故乡的故事
7号和8号晚上,我们每天做气息和发声练习,还做了节奏游戏和节奏圈合奏。然后,主要的任务是每个人绘画自己的生命河,并做3分钟的生命故事分享。
7号晚上 | 生命与歌唱 | |
07:00 – 07:10 | 热身游戏:10分钟 《是谁在唱歌》:体会节奏与合作 | 孙恒 |
07:10 – 08:10 | 生命故事(第一轮10人分享): 每个人画生命故事线并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 吕途 |
08:10 – 08:50 | 分成2组,创作“生命之歌”,用接龙的方式创作,然后大组分享 | 吕途 |
08:50 – 09:00 | 回顾 | 孙恒 |
文字说明:7号晚上,9位伙伴做完生命故事分享之后,随机分成3个小组,成员用背对背接龙的方式创作一首接龙诗。
8号晚上 | 生命与节奏 | |
07:00 – 07:30 | 节奏圈。通过玩乐器,体验节奏与配合 | 孙恒 |
07:10 – 07:40 | 生命故事(第二轮7人分享): 分享“我与故乡”故事 | 吕途 |
07:40 – 08:50 | 分成2组,创作“爱故乡之歌”,用接龙的方式创作,然后大组分享 | 吕途 |
08:50 – 09:00 | 回顾总结:10分钟 | 孙恒 |
爱故乡之歌音乐工作坊——节奏圈
文字说明:7号晚上没有分享的伙伴继续分享。8号晚上分享的重点稍有改变,大家在3分钟的分享中,重点讲述“我与家乡的故事”。因为增加了几位伙伴,我们大概有10位伙伴分享。之后,随机分成3个小组,成员用背对背接龙的方式创作一首“我与故乡”的接龙诗。
“爱故乡之歌”出炉的现场
9号下午 | 爱故乡之歌 | |
02:00 – 02:15 | 呼吸与声音 | 孙恒 |
02:15 – 02:30 | 集体讨论10分钟:什么是歌曲?歌曲的功能?歌曲的风格?歌曲的要素和结构? | 孙恒 |
02:30 – 03:30 | 分两组进行歌词创作,最后把歌词写在大白纸上 | 吕途 |
03:30 – 04:00 | 两组分别汇报和朗诵歌词,并介绍歌词创作的过程和想法 | 吕途 |
04:00 – 04:20 | 集体修改歌词 | 吕途 |
04:20 – 05:10 | 创作歌曲。哼唱,如果满意立刻录下来。 | 孙恒 |
05:10 – 05:30 | 回顾总结:20分钟 协作者带领大家回顾整体活动、参与者每人分享感受与收获 | 孙恒 |
8日晚上,我和孙恒经过彼此之间6轮的修改,几易其稿,到9日凌晨4点的时候,发现第一稿、第二稿和最后的草拟稿之间已经发生很大区别,取舍难于抉择。这是我们在9日下午呈现给大家的草拟歌词:
(主歌第一段)
闭上眼睛,远远听见,那是妈妈的呼唤;
多么亲近,多么温暖,滋润我心田。
(主歌第二段)
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历经世事多变迁;
失魂落魄,跌跌撞撞,越走越孤单。
(过渡段)
蓦然回首,仰望星空,世间万物本相连;
生命轮回,守望故乡,魂牵梦绕在心间(一场修行在人间)。
(副歌)
爱是一束光,将我心照亮;
故乡是一条河,源远流长。
一山一水常思之,一粥一饭何敢忘。
心知所系,命之所在,就是故乡。
我们分成两组进行歌词的修改。我们给大家的提示是:
第一, 因为爱故乡的地理范畴和具体行动非常多样,我们只能抓情感线索和精神本质;
第二, 大家的修改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完全推翻;还有一种是在这个结构基础上进行修改。如果以这个结构为基础进行修改,主歌的歌词就要考虑字数和韵脚和原来保持一致。
两组开始修改之后,我分别过去聆听。发现大家集中反映了下面的问题:(1) 主歌第一段的意境不够欢快。
(2) 主歌第二段歌词太沉重。志友说:“我们‘小毛驴农园之歌’非常轻快。其实我们的田间劳动很辛苦,但是,我们不想表现苦哈哈的那一面。本来就很辛苦,唱起歌来要振奋精神,不能歌曲也苦哈哈的。
(3) 针对主歌第二段的第一句“离开家乡”,刘刚说:“这句话把我们从来没有离开家乡的人就排除了。”
(4) 爱故乡行动部分没有体现。爱故乡实践已经开展起来了,而且开展了蛮多年了,也有了一些成绩。
经过小组内部激烈的讨论,修改意见是:
(主歌第二段第一小组修改稿)
离开家乡,跌跌撞撞,童年的梦在心上;
守护家乡,这么多年,历经世事多沧桑。
(主歌第二段第二小组修改稿)
草长莺飞,星移斗转,历经世事多变迁;
稻麦飘香,我心飞扬,挥洒热血一腔。
回到大组集体讨论,我们首先和大家商量,如果把第一段和第二段做为主歌,那么结构、字数和韵脚需要保持一致。
(1)“离开家乡”这句必须修改,改成“走在路上”,这样既保持了意境,同时,把离家和守家的人都包含在内了。
(2)“草长莺飞,星移斗转”词汇优美,不过,过于华丽。
(3)“稻麦飘香,我心飞扬”特别好,而且把农村的美和行动力都体现了出来。
(4)“挥洒热血一腔”有点口号感,字数和韵脚也不对。
经过一番讨论,我们把第二段修改成这个样子:
(主歌第二段大组讨论修改稿)
走在路上,这么多年,历经世事多变迁;
稻麦飘香,我心飞扬,(需要5个字,韵脚和“迁”和上)。
大家进入集思广益的关键时刻,淑菊昨晚为了准备晚会的串台词熬到很晚,现在又开动脑筋这么久,头都想疼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种建议先后被大家否定,最后,德政说:“耕耘天地间”如何?一锤定音。
下面是讨论后对过渡段的修改。看到上面主歌的修改定稿之后,我建议把“过渡段”完全去掉。但是,很多人又觉得舍不得。我跟大家解释,就如同“走在路上,这么多年”概括了我们出门在外和守望在家的各种感受一样,“耕耘天地间”已经把过渡段的几乎所有情感和反思都概括进去了。最后,我们决定,先谱曲,然后再决定取舍。
(过渡段修改稿)
仰望星空,人生百态,世间万物本相连;
守护故乡,薪火相传,一场修行在人间。
谱曲
大家对副歌没有提太多修改意见。有人觉得副歌内容略显冗长和重复。可否去掉一两句,可是,当有人提出去掉任何一句的时候,其他人又觉得不可以。就决定先试唱,再看看如何修改。
在对什么是歌曲及其风格的讨论中,大家倾向于创作一首抒情的通俗歌曲。全影、刘刚、梓庆和淑菊进行了试唱。唱出来很有感觉。郭老师的坠子版的演绎非常好听。
慢慢的,孙恒在大家的试唱下,找到旋律,再一起调整。一首歌的旋律慢慢诞生。当旋律产生之后,对歌词的感觉就发生了变化。大家一致同意,把过渡段去掉,大家也一致认为,副歌部分一句不能少。
经过五天四夜的分享、对话、碰撞、交流,终于共创出了这首《爱故乡之歌》,心之所系,命之所在,就是故乡。
视频:《爱故乡之歌》现场版首唱
爱故乡之歌音乐工作坊总结回顾摘录:
12月9日下午,我们的词曲“定”稿终于诞生之后,大家围坐一起做此次音乐工作坊的简短总结,下面摘录几句大家的发言:
吴胜:“我接到邀请的时候,不知道我们这次到底要做什么,起初不是特别想来。和大家一起度过这几天之后,觉得幸亏我来了,收获特别大,要把这种创作方法带回侗寨去。”
毅锋:“不同人对故乡的情感不同。现在歌曲创作出来了,我对我们贡献的素材还挺满意的。”
志友:“我最有感触的是小组接龙创作那个环节,太神奇了。我觉得协作者和我们大家都太厉害了,完成了如此高难度的创作,圆了我的梦。”
晓飞:“很神奇。最后,不同人对歌词有不同的修改。而最后,我们大家心里想的在歌词中都有所体现。”
刘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音乐工作坊。我好像从来没有看到志友这么开心过,嘴都合不上了。我有一种父母看到孩子降生的喜悦。“爱故乡之歌”的诞生,对我们的事业意义重大,也算是一个里程碑吧。”
盈竹:“这是我第三次参加音乐工作坊。这一次和上两次很不同。上两次的参与者是村民。这次有一些专业人士参加,有能力挑刺儿的人比较多。在村子里不一样,村民比较依靠外来的人,觉得外来的人比自己懂得多。这三次创作过程有一个感受,就是歌词创作出来之后,自己立刻就牢牢记住了,而且走到自己心里。比如:‘走在路上,这么多年……’,越唱越贴近自己,要把自己感动哭了……”
爱故乡之歌音乐工作坊纪实
视频拍摄编辑制作/乡建院吴江
村歌计划简介
“村歌计划”属于“爱故乡”全国系列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既有强大的乡村建设领域专家学者的思想理论指导与专业培训团队,更有全国各地的基层乡村建设团队与带头人作为项目活动支持网络。2018年启动至今,“村歌计划”项目组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南塘村、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郝堂村、安徽阜阳大申庄村、重庆城口县联丰村、云南安宁白甸村、河北青龙石城子村开展了六期村歌音乐工作坊。2020年,“村歌计划”将继续推动,希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带头示范作用,为振兴乡村的伟大战略发挥积极的作用。
发起单位
爱故乡艺术团
大地民谣
新工人乐团
中国乡建院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村歌计划”项目组现面向全国各地招募有需求的合作伙伴,举办村歌音乐工作坊,创作我们自己的村歌。
联络事项
报名时间:至少提前一个月预约
确认流程:1、报名预约;2、前期沟通;3、确认合作;
报名条件:1、有在地驻点工作人员专人负责项目;2、能够组织村民参与村歌音乐工作坊;3、能够承担工作坊相关费用;
相关费用:3万元
1、交通及食宿费:10000元(工作团队3-5人)
2、工作坊调研及培训费:10000元(含培训师2-3人调研及工作坊培训)
3、村歌作品编曲录音制作费:10000元(含词曲整理、编曲、录音、缩混等后期制作)
联络方式:
微信:sunheng126
电邮:1628137272@qq.com
工作流程
第一步 村庄调研:由“村歌计划”项目组派人到项目点实地走访调研,收集村庄的文化历史人文信息资料,拜访村委、老人、妇女、儿童、文艺骨干、返乡青年、乡贤人物等,做访谈记录。组织相关人员召开“村歌筹备座谈会”,了解需求,为村歌创作前期准备工作。(1-2天)
第二步 村歌音乐工作坊:由“村歌计划”项目组指派专业培训师(2-3名培训师),举办“村歌音乐工作坊”,邀请村民参与集体创作,产出“村歌”词曲初稿,并讨论乡村社区文化活动展望。(2-3天)
第三步 村歌音乐制作:由“村歌计划”项目专业团队负责村歌的编曲、录音、缩混及后期制作,完成村歌音乐成品(一个月左右)。
“村歌里面有村庄的生命故事和文化历史,更多的是将个人故事与村庄联系起进行集体创作、集思广益,共同合唱。”
——段玉(村歌音乐工作坊协作者)
河南信阳郝堂村歌音乐工作坊
“希望能唱响我们自己的村歌;希望能更重视传统娱乐资源和文化,新的乡村文艺应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生长发育;希望能把郝堂文化艺术团建成一个真正的自组织,希望能常态化的开展文艺活动。”
——姜佳佳(河南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主任)
“村歌创作出来了,我们就要组织大家传唱,所以要组建南塘村歌合唱团,不仅在本村唱,还要走出去唱,以歌会友,以歌聚人心。”
——杨云标(安徽阜阳南塘兴农合作社创办人)
——孙恒(村歌计划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