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知识专栏】(三)王松良:为什么技术进步了,人类社会却在衰败?
为什么技术进步了,人类社会却在衰败?
王松良2008年发表“Current Science”上题为“How technology advances and man decays”,中文翻译为“为什么技术进步了,人类社会却在衰败?” 文章作者Abhay S.D.Rajout说,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变暖的关系已是妇孺皆知,各国也纷纷制定政策控制温室气体(Green House Gases,简称GHGs)排放,科学家们也努力研制低温室气体排放技术配合着政策的实施。但是目前流行的很多“高新技术”确确实实与低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极为冲突。他举了下面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印度Yammu省的大平原是小麦集中种植的区域,传统的人工收割可以充分利用小麦秸秆,但目前全部由联合收割机(Combine,康拜因)收割代替了。和人工收割相比,联合收割机收割确实省工,也有效地降低收割成本,可谓收割技术取得飞跃的进步,但它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很明显的。一方面,传统的人工收割没有留下任何废物,秸秆可以拿回家做饲料或其他用途。联合收割机只收割成熟的麦穗,秸秆依然“长”在田里,因此农民为了种植下茬作物,只能用一把火燃烧了事。这样每年几百万英亩的土地被燃烧,既污染大气,产生雾霾,土地又常常被烧成焦土状,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原先农民家里用秸秆饲养的动物出现饲料短缺,麦农们必须到市场上购买人工饲料,也增加动物养殖的成本。可见,类似联合收割机这样的“先进”的技术对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百害无一利,只是人类贪图悠闲和享受的产物。在全球变暖、世界各国都获得共识一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今天,类似联合收割机这样的技术进步方向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已经支付不起这么“奢侈”的技术(插图 3-1)。
同样,在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华北平原,每年也有几百万公顷土地上麦秆被燃烧,“贡献”华北天空严重的雾霾天气,各方提倡的秸秆回田却长期无法实施。除了作物秸秆的处理方法,为了单一增产目标,不断得到研究人员肯定的化肥大量使用,不仅造成土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破坏,食品重金属残留,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氧化亚氮(N2O)是著名的温室气体之一,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CO2)的310倍。依靠大量施用氮肥获得稻谷产量,每公顷水稻田每年产生氧化亚氮 5千克,没有施用氮肥的自然森林土壤每公顷每年仅仅排放 0.04 千克的氧化亚氮,前者是后者的125倍(农业对大气中氧化亚氮的贡献是达到70-80%)。从这个角度看,农业专家认为施用化肥是维持作物产量不可或缺的技术,也许他们是对的,但目前这个技术已经不符合世界的潮流了。因此,近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极力鼓吹可以让水稻产量翻倍的超级杂交稻技术,无非还是水肥的最佳控制以发挥水稻的生物学潜力,也应该不代表技术进步的方向,可以叫停了!
3-1 以二氧化碳为代表温室气体排放源于技术的进步(王翊扬 绘图)
1904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Albert A. Bartlett 在“Physics Today”上发表了题为“科学家与其沉默的谎言(Scientists and the Silent Lie)”的一文的结论可以作为本文题的有力注脚。物理学家们都一致认为是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人均能源消费造成当下的能源危机,伦理上,他们不能提出消灭人类,也感到难以通过降低人均能源消费来解决问题,因此就提出许许多多的替代能源技术,这难道不像医生开出阿司匹林来治疗病人的癌症一样可笑吗?由此Bartlett教授感慨万千,他指出,当下的技术进步总是朝着增加人口、增加消费的方向发展,这些技术进步只能对人类的危机做出短暂的缓冲,长远来看,这种迷失方向的技术进步终将加剧人类的衰败。
面对足以导致人类灭绝的全球变暖危机,我们要时时刻刻检视着正在研制的技术之方向。赵春青先生2008年4月25日在工人日报上发表的一帧漫画主题是:“如果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 (插图 3-2)。痛哉此言,诚哉此言!
3-2 “如果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王翊扬 绘图)
延伸阅读
【生态学知识专栏】(二)王松良:为什么农业不可或缺?——关于金钱的生态学营养级原理
【视野】王松良:消费是一头可怕的“大象”——重读艾伦.杜宁的《多少算够?》
本期编辑|王强
图源 | 王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