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震惊!鸦片战争竟是英国人最后最无奈的选择!

2016-09-19 杂文天下

1.晚清余脉尤存

我在前文曾说:英国人对鸦片战争,不会是蓄谋已久的。

今天我想说:鸦片战争,其实是英国人最迫不得已的选择。

我知道,“爱国贼”们只需要看到这一句,根本不会再往下读,就会立刻冲到评论区,去骂街,去举报……

我理解他们。

因为这就是他们的智商水平与道德底线:

无知,却拒绝接受新知识; 愚昧,却自以为自己很崇高…… 就这一点而言,是和晚清朝廷的无知愚昧是一脉相承的。


2.如何理解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英国对清廷统治之下中国主权的侵犯,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 但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如果只是简单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我们就很难理解中国近代史,也无法从这样屈辱的历史中获得有益借鉴。

屈辱历史的价值,不应该是用苦难来强化后人的仇恨感,而是让后人从苦难中明白如何发展强大的道理,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悲剧的重复。

鸦片战争究其实质而言,应该有以下三重意义:一是在政治层面,是英中两个新老帝国国际地位的交接;二是在经济层面,是新的生产力条件下国际秩序的解构与重建;三是在文化层面,是商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全面轧压。


如果你能够理解以上三点,你那么你对中国近代史可以有更好的视角,更全面的理解。

3.如果清廷能够明白一个道理

一国开放与否,从道理上讲是一国之主权,譬如朝鲜,至今仍牢牢捍卫着这主权;但从历史发展趋势来讲,任何一国,都绝不能闭关自守,都应该开放交流,因为唯有融入国际社会并与不同的文明交流,才能够存活下来,进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如果清廷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鸦片战争完全可以避免,中国近代史、甚至是世界近代史,都定会是另一种写法。

而事实上,它到死都不曾明白过这道理。

4.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做过哪些努力?

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两次派使团来华特别值得关注,它足以说明两点:一是英国人迫切期待中国市场开放,二是鸦片战争是英国人迫不得已的选择。 首批使团于1792年,距离鸦片战争近50年前来华,子爵马戛尔尼借为乾隆贺寿之名率团来华,谋求打开中国市场。马戛尔尼来时带着自认为足够诚意的礼物,天体运行仪,地球仪,配110门大炮的战舰模型,各种火炮、步枪和手枪,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望远镜等等。 然而清廷的反应未免让他大失所望。乾隆的一个儿子问英国人:“就凭这些破玩意儿,能统治老百姓啊?”

是的,清廷最看重的,不是这些代表当时国际顶级技术水平的“奇技淫巧”,而是见了他就必须跪下来的双膝!

乾隆要英国代表团要给他跪拜叩头,至于英国人费尽心机提出的通商要求,则以“俺们天朝啥也不缺”的傲慢态度,一概拒绝。


24年后的1816年,英国第二次派遣阿美士德勋爵访华,这一次结果更惨淡,嘉庆因阿美士德使团拒绝对对其行三跪九叩礼,根本拒不接见英国使团,逐其立刻离京归国。

为了打开中国通商大门,英国人在鸦片战争前努力了将近50年,而总归徒劳!

不管英国提出要求时依据的是什么,即使以今日国际交往准则来看,都是在平等基础之上,以和平途径来与中国打交道。然而清廷的愚昧、无知、自大,彻底关闭了英国人和平通商的愿望!

当阿美士德失望而归时,被清廷紧紧锁着的国门,就已经注定了只能被“坚船利炮”轰开的命运。

清廷留给英国人的能走的路,仅此一条!


5.突然想起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年间,西域有外国使者来长安,晋见太宗李世民时未行下跪叩拜之礼。 有大臣责怪这外国使者无礼。

李世民却说:不愿跪,就不跪了,这种事,强迫他干嘛。

乾隆嘉庆,父子俩都是好学勤勉的帝王,为何偏偏没有读到这段历史呢?


 杂文天下:zawentianqi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