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原址重建鼓楼及南门 再现“晨钟暮鼓” 揭秘你不知道的鼓楼前世今生
提示:点击上方“安阳网”一键关注
安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尚丽娟
首发媒体:安阳日报-安阳网
不久,我市南大街原址将重建南门(镇远门)和鼓楼,人们将可以领略古时南下北上必经之地的风采以及安阳历史记忆“晨钟暮鼓”……
3月19日,记者从南大街展示招商中心获悉这一信息。
南大街将成为安阳文化旅游第一街
南大街作为安阳历史悠久的商业老街,是曾经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见证了安阳千年的繁荣。如今以挖掘安阳文化、旅游、历史资源为契机,以满足吃、住、行、游、购、娱多样需求为目标,南大街作为安阳市老城改造的形象工程与民生工程,将被我市倾力打造成文化旅游第一街。
原址重建
古城城门之首的镇远门
明代洪武年间建成的鼓楼
南大街全长约830米,以一中轴四片区细分文化旅游动线规划,沿南大街中轴布局镇远门、鼓楼、城隍庙、十八罗汉街、姚家狗皮膏药铺、西府胡同、南大街51号、70号~80号店铺、民国秦记轿子铺等具有安阳特色的代表景点,打造老城食府、老城生活、老城会友、老城院子四大功能区,精心展示中国文化旅游、明清建筑和商业氛围的完美融合。
其中,始建于后魏天兴元年的古城城门之首的镇远门和明代洪武年间建成的鼓楼将在原址重建。
镇远门(南门)广场效果图
鼓楼广场效果图
……更多南大街改造工程效果图请点击“阅读原文”进行查看
安阳鼓楼往事: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据记载,老彰德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随城墙一起修筑。鼓楼位于古城中央,建在高台之上,三间重楼飞檐斗拱,十分壮观。老辈子人大都上去过,从楼坡街拾阶而上,登台四览,墙垛环绕,老城风光尽收眼底。
重楼三间 上下通体
坐北朝南的鼓楼高台下,有南北通衢的拱型门洞,南北大街得以贯通。
从外面观看,高台阁楼为重楼三间,斗拱支撑出檐挑角,灰色瓦顶大方凝重;入内观之,方知是上下通体,四根明柱直通天棚,柱子之粗,二人不抱。
内悬铜鼓 悬有匾额:邺镇 洹光
楼内当时悬挂有中国古老的计时工具滴漏铜鼓,楼外四面明柱环立,走廊相绕。
站立台上面南,重楼上悬有匾额,上书“邺镇”二字;北有匾额曰:洹光;南面尚有长匾:时式南帮。
北方不远处同样是高台之上的钟楼,与鼓楼相应。
曾是中山图书馆
公元1928年,北伐战争告捷,鼓楼改名为中山图书馆,楼上楼下两层,有13间房,藏有古今图书10533册,杂志35种,报纸16种,据说藏书中有《四库全书》、《大藏经》等珍贵典籍等。
图书馆建成以后,一时登楼者众多:观景者、读书者,普通老百姓休闲也到此观光,鼓楼成为老彰德的文化中心。这里的藏书多为线装古籍,其中不乏珍本、善本,甚至孤本。
到了1931年,在鼓楼高台的西北角,又设立一铜钟以报时,西南隅又立整理田赋纪念碑一通。
二月二,鼓楼庙会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里定为庙会,届时几乎古城空巷,民间有谚云:二月二,龙抬头,抱着孩子上鼓楼!
一场大火 吞噬了鼓楼!
1935年6月4日,正值农历乙亥五月端午前夜,一场大火突然从天而降,吞啮了鼓楼,大量的珍贵图书付之一炬。冲天的火光二三十里之外都可以看见。
大火过后,鼓楼倾废,仅余高台。
失火原因:
至于失火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有说电线走火,有说盗书灭迹。至于实情如何,一直是个谜。不管怎么说,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那就是与鼓楼上的藏书不无关系。不少有识之士推测,失火原因恐与当时一地方长官蓄谋盗窃馆藏珍籍《大藏经》有涉,极有可能是为灭迹而指使女管理员深夜纵火所为。据说,官方过后“认真”追查了一番,抓去了图书管理员,以“玩忽职守”之名,判了几年刑。
失火时间:
关于失火的时间,此前,不少学者做过调查,有云农历五月初四夜11时以后失火者等。近年,有牛姓老者家藏手绘《鼓楼图》一祯,图上题字说:“民国乙亥六月四日早2时钟火焚。” 根据吾师党项魁先生的推断,应为1935年6月4日凌晨2时许。
目击者回忆:
当时正在鼓楼附近中山市场怡芳照相馆做学徒的李宗翰老人回忆说,失火的时间大约在夜里两三点钟。当时,他看见鼓楼的窗户向外冒烟,屋檐下的鸽子被烟熏得四处乱飞。从梦中惊醒的人们从四周赶来,提着水桶、拿着脸盆奔向火场。由于火势过大,又有十余米的高台,运水十分困难,犹如杯水车薪。人距火场数十米远,凶猛炽热的火势已经让人很难接近。人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楼顶烧塌了,冲天大火势不可挡。大火带着已经烧着的书纸升腾到了天空,借着风势,飘向远方。大火的熏烧炽热,把救火者逼下了楼台。虽然此后轧花厂的一台救火机来了,已经晚矣!此时大火弥漫,如破竹之势。火场附近的商家,准备了水桶脸盆,纷纷上到自家的房上,随时扑灭飞落到这里的着火的书纸,以防祝融光临自家。大火烧了两天,家家枕戈待旦,以备不测。
鼓楼广场的由来
安阳是1949年5月解放的,从那个时候起,就在鼓楼洞子里办起了黑板报,把国家政策以及时政及时告知广大市民。1956年,仅存的高台也被夷为平地, 鼓楼就只是保存在老百姓的心里了——大家遂称此空地为鼓楼广场。人们有事没事还爱往那里跑,商业自然也繁华起来了。
上世纪50年代在鼓楼遗址上修建的鼓楼广场(网络图片)
……以上内容来自《古都遗韵》一书 (刘志伟 著)
感谢刘志伟老师对本文的鼎力支持!
安阳老城的变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安阳这座古城邑。此后,经过历代多次徒移增缩,最后形成明清时期的安阳城。
安阳老城区示意图(1933年)——翻拍自《安阳市志》第一卷
据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秦时,“故城在(相)州东南四十三里,近内黄县”。汉代,安阳并入荡阴县。至晋代,复置安阳县。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晋时的安阳城已迁至相州西南1.5公里处。
今安阳市旧城,系“后魏天兴元年筑”。安阳城自西晋从今市区东南迁到今市区西南以后,直至北魏未曾迁移。公元534年,北魏政权分裂,高欢立元善为帝,建立东魏政权,改元天平,定都于邺。东魏都邺后,安阳并入邺地,成为京畿。北周时,丞相杨坚总揽朝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起兵讨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命上柱国韦孝宽率兵大破之,并防火焚毁邺城,将相州迁至安阳城,安阳始称相州。从此以后,安阳城一直是黄河以北的军事重镇,州、郡、府、路政权的治所。
宋代,安阳为相州治所。其城垣在北魏时期旧城的基础上又加以扩建。宋辽议和后,北宋王朝修葺在战争中毁坏的城池。公元1006年,安阳城增筑为城郭周围十九里。其增筑部分位于今旧城外的南上关、南下关一带。
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安阳城为“宋景德三年增筑,围十九里”。元代纳新《河朔访古记》亦云安阳“城郭十九里”。清代人曾称之为附城或南城。此城历宋、金到元代末年,在战乱中再度遭到破坏。
明洪武年间修葺改筑安阳城,改建后的安阳城为宋旧城的一半,缩为“周九里一百一十三步”,外砖内土,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辟有四座城门,东曰永和门,南曰镇远门,西曰大定门,北曰拱辰门。四座城门之上各建角楼,城垣之外挖有城壕,阔约十丈,护城河水绕城周围,水深一丈左右。自明至清,安阳城未再增改迁移。
上世纪30年代的钟楼(网络图片)
现在的钟楼(网络图片)
南门外的来鹤楼(网络图片)
拱辰门(北门)——网络图片
1932年,为便利交通,在大定门之北又新辟一座城门,名曰新安门(今小西门)。
解放前夕,由于战火破坏,安阳解放时,整个城墙已是残垣断壁,极不完整了。
1951年,安阳市人民政府对旧城垣进行了拆除,历时7个月时间,除城周五座城门和四关七个炮台外,整个城墙基本拆完。此后,剩下的城门和角楼又随岁月的流逝逐渐消失。今城西南三角湖畔的城墙角楼,成为昔日安阳旧城垣仅存的遗迹。1984年秋,安阳市人民政府拨款对该角楼进行了修葺,以此作为安阳古城的历史见证。
新安门(小西门)——网络图片
……以上文字内容来自《安阳市志》第一卷
老城,安阳人的情结
——编者
都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本应该上午刊发的微信,却制作了一天时间,查阅了各种书籍,翻遍了所有用过的电脑和移动硬盘。
眼看着本报内容被兄弟媒体转载,“心慌慌”,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就在制作这篇微信的时候,有同事提醒我,说这个内容恐有广告嫌疑。
思考片刻,还是决定按照既定思路进行,也许我看重的并不是某个工程。
所坚信的只有一条,老城,蕴含着所有热爱安阳的人,深藏在心底的感情。
出生在大寺前街、老二中大门东边儿的我,最难忘的就是儿时的小院。
那正房里的太师椅,仿佛还传来奶奶慈祥的教诲。那院中的老树,仿佛还散发着四季的芬芳。东屋老奶奶特制的糖茶,馋坏了已是而立之年的我。得了实验幼儿园大红花的我才能吃到的三鲜包子,如今还常常光顾。
时间会告诉人们,当有一天你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这一切的时候,会发现最珍贵的,就是往日的最平常;最绚丽的,无非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最心安、最宁静。
老城保护纳入规划了、听说老城墙要复建了……每一次关于老城改造的官方亦或小道儿消息,都会引起我的关注和审视。相信这不单单是我,还有许多许多人。
一座文化古城,需要文化的品格。
一座文化古都,需要古都的样子。
安阳是人民的。
正如市委城市工作会议所指出: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坚守文化品格,充分发挥城市的文化功能,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持“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原则,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建设,科学制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启动老城整治、护城河治理、文化遗迹保护修缮等工程,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们的综合价值,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的“根”与“魂”。
希望所有的安阳人,都爱安阳。
希望所有生活在安阳的人,都爱安阳。
希望安阳,好;老城,好。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安阳网微信公众号(ID:anyangnet)”。否则会举报到你哭,还要追究法律责任。
统筹:李中华 | 责编:李中华
以上图片来自《安阳晚报》:寻找古城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