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人文历史]面对中国的克制,周边国家为何步步紧逼?

2014-01-19 周方银 国家人文历史

    虽然利益的退让有助于某些矛盾的解决或搁置,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国际关系中,有一些矛盾的产生实际上可能是由于退让而造成的。

    近年来,一些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宣示其对所占领岛礁的“主权”,他们在岛礁上兴建设施,强化占领,并频频采取一些制造紧张气氛、刺激中国人神经的举措,如驱赶中国渔民、在南海相关海域举行演习等。
这种情况发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近些年来中国的综合实力一直保持了快速上升的势头,而且中国对外执行的是一种总体上对自身利益进行克制的和平外交政策。
    对此,人们不由要问:面对中国的克制,这些周边国家为什么要步步紧逼,而不是对中国的善意行为做出善意的回应?另外,按照一般的逻辑,在国际交往中实力较 弱的国家面对实力较强的国家,克制自己的行动是理智的选择,为什么在南海问题的博弈中,中国不断上升中的实力未能有效地起到消解矛盾、软化周边国家立场的 作用?

   

    首先是利益的不对称性。中国的经济规模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相比不是一个数量级,这意味着,在南海地区同样数量的油气等方面的资源,对于中国和越南、菲律宾 的相对价值是不一样的。正如同样是一百万块钱,对于一个亿万富翁和一个百万富翁来说,其重要价值是不一样的,虽然双方都希望得到这一百万,但亿万富翁可能 只会付出较小的精力,而百万富翁则很可能会付出巨大的努力去争取。至少,两者投入的精力是不对称的。

    其次是决心的不对称。虽然从维护主权的角度,中国的决心是坚定不移、毋庸置疑的,但由于利益的不对称性,造成了相关国家决心的不对称。对南海地区油气资源 的开采,事实上已经成为某些觊觎南海的国家的经济支柱,并对其国内政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南海油气资源越丰富,油气价格越高,这些国家 获取这一块利益的决心也会越大,相应地由此造成的外交麻烦也会增多。
    第三,周边国家对中国形成了一些错误认知,低估了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
类似的情况在历史上也曾经反复发生。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也多次处于一种相似的情况:一方面是中国处于实力对比上明显的优势地位,甚至常常是处于一种压倒性 的实力优势地位;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王朝往往执行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和平对外政策,对周边总体上执行一种怀柔的政策,适度向周边国家进行利益倾斜,以便安 抚周边国家、保持边境稳定。其中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明太祖朱元璋明确列出了十五个以后不进行征讨的国家(即十五不征之国),并告诫他的子孙后代,只要这些 国家不来打我们,我们就不要去打他们。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大国对自身利益进行高度克制的外交政策,其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实际情况是,当一个大国的战略是不想惹麻烦时,麻烦往往会自己找上门来。大国的怀柔政策往往会效果越变越差。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长期对和平意愿的宣示,带来的后果是大国战略威慑力的逐渐降低。大国为了让周边国家对它放心,并乐于与它进行积极合作,会采取很多措施对周边国家进行安抚。于是,周边国家就会认为大国的危险性已经很低,对大国可以放心,这实际上意味着大国威慑力也在降低。
二是当周边国家认识到大国有很强的不愿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倾向,那么,挑战这个大国的利益的成本很低、风险很小,如果与这种挑战相伴随的利益在他们眼中足 够大,他们就有可能对大国利益进行侵扰和蚕食。如果大国对于这些侵扰和蚕食没有做出明确的回应,如果这些侵扰和蚕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行为会逐步升 级、加剧。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一个百分之百不肯打仗的国家,它的军事实力不管有多强都没有用,它对外部的威慑力也等于零。当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百分之百不会打仗 的国家,在其领土、安全、国家统一面临严重威胁的时候,都会起而保护其核心利益。但另一方面,一国和平外交政策执行的时间越长、执行得越坚决彻底,对方对 于它不会打仗的可能性的认识会越强,从而也会增加对其进行挑战的可能性。
    从国家之间博弈的角度来说,什么是处理国家间矛盾的最有效的方式,是一个永恒的难题。我们过去对于很多矛盾的处理,从总体上采取了两个思路:一是搁置争 议,把矛盾冻结起来;另一个思路则是,在利益冲突的场合,试图通过做出一定程度的退让来缓解矛盾,避免激烈的对抗,以维持一个总体良好的外部环境。
搁置和退让,很多时候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它有利于争取时间,发展我们的实力。但这种做法也有一定的弊端,特别是如果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行为模式,并且被外部世界广泛认识到的话,这个弊端会进一步加大。

   

    虽然利益上的退让有助于某些矛盾的解决或搁置,创造出有利于合作的氛围。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国际关系中有一些矛盾会因为一方的退让而产生,即有些矛盾 的产生实际上可能是由于退让而造成的。当利益上的退让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别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在利益冲突的场合你就应该退让,你不退让是不对的,你不 退让说明你自己的政策出了问题。一旦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我们以后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就需要做出更艰难的努力。

     这种情况我们也有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一百多年前,晚清政府的很多官员出于不惹麻烦、减少事端的考虑,对在华洋人引起的很多争端不是据理力争,而是不断退 让,其结果导致在华洋人进一步的飞扬跋扈,达到一种几乎蛮不讲理的地步。这典型地体现在我们都很熟悉的《制台见洋人》中,一个毫无背景、并不占理的普通洋 人都可以在我们的总督、巡抚面前耀武扬威、蛮横无理。显然,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因为那些洋人有多么了不起,或者他们是多么卑鄙无耻,而是因为我们的行 为方式,助长了对方的骄气。这是一种行为逻辑造成的自然结果。

    从历史上说,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利益进行侵扰的方式是:一边在中央王朝鞭长莫及的地区进行小规模的骚扰,一边同时上表进贡,维持朝贡体制的表象,使中国的 封建王朝在和平与战争之间难以取舍。这种情况,在朝贡体制的历史上反反复复地上演。或许,在南海问题上,我们不仅要有效维稳,更需要有维权的决心和大思路。

(成文时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版权归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所有,欢迎分享!公众账号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即“《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gjrwls”)字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