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国家人文历史新刊推荐 | 清末新政:变革中的突然死亡

2016-10-11 国历编辑部 国家人文历史

庚子国变,两宫西狩,京师沦陷,天下大乱。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江山,仓皇逃命的慈禧太后抛出了“新政”这张牌。或许有人还会质疑清廷改革的诚意,其实大可不必。当慈禧太后拖着清廷这艘残舰踉踉跄跄地驶进20世纪时,于特殊的内外情势中,改革已是不得不的唯一选择。正如时人所言“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乃取戊、己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
纾外患,顺众意,靖内乱,诸多因素皆迫使清廷亟需改弦更张,启动革新。作为掌舵者,慈禧一声令下,这艘大清残舰艰难地向政治现代化转型的方向航行。


清末新政:变革中的突然死亡

文 | 国历编辑部


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尚在西安的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一道改革上谕,正式宣布启动新政变法。清末新政,前后十年,可圈可点,颇有成绩,在很多方面走到了戊戌变法的前面,奈何此时改革的难度,较之庚申年(1860)甚或戊戌年(1898),已不知高出几个数量级。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两大帝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大打出手,清政府却只能“局外中立”,但这场刺激了无数国人的战争在刚兴起不久的立宪派看来,还有另一个观察角度:立宪与专制之争。就在日俄宣战后三天,立宪派就表示,“国家强弱之分,不由于种而由于制”。日本虽然是小国,但有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俄国虽然是大国,却是腐朽的专制制度,所以日本必定会胜利。与之相反,守旧派却认为俄大日小,而且作为专制国家,更能调动国内资源,所以,日本必败。而随着日本战场上的胜利,立宪派大获全胜。立宪的日本战胜了专制的沙俄,以至于大清龙兴之地岌岌可危。如何能避免亡国灭种,如何能再造中兴景象?似乎只有学习日本,立即“立宪”一途!


日俄战争结束还不到两个月,“预备立宪”的启动仪式就开始了。1905年7月16日,清廷特简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出洋考察政治,不久又加派绍英。这标志着清政府基本确立了立宪改革的决策,并且迈出了关键一步。后因革命党人吴樾谋炸事件,徐世昌、绍英留京,改以李盛铎、尚其亨代之,组成五人的出洋考察团。


清末新政的重点就就这样转移到预备立宪上,围绕“立宪”,宗室贵胄和汉族大员、体制内外的立宪派和革命党,三个政治派别、四种政治势力,在晚清最后十年合纵连横。



1905年7月16日,清廷颁旨派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立宪”成为官方公开的话题并逐渐开始深入人心。图为当年广西桂林的一个集会,主席台上横挂“立宪万岁”横幅


1906年9月1日(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廷颁发了《宣示预备立宪谕》,“预备立宪”由此而来。


1908年8月,清廷在巨大压力下,公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并明令以1916年为立宪预备期限。有不少论者极力想搞清清政府究竟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但对于研究清王朝为何灭亡、预备立宪为何失败而言,更重要、更有意义的探索不是清政府此时的立宪“实际”究竟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而是它的行为给被统治者何种印象、何种感觉以及他们最后的主观认识是“真”还是“假”。实际上,清政府的立宪无论是“理论原则”还是“具体实践”,都远未达到温和的立宪派的要求,未能让温和的立宪派更未能让其他社会各界相信其“真立宪”。当一个政权的统治基础都对其动机大表怀疑,对其毫不信任,对其所作所为大表反对时,这个政权就面临着严重的“合法性危机”;严重的“合法性危机”恰为激进的革命准备了条件。


是先召开国会再制定宪法,还是由皇家先独自制定宪法再开国会,成为立宪派与朝廷斗争的焦点。只有先召开国会、由国会制定的宪法才有合法性此时俨然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由于立宪派和影响越来越大的绅商都不承认《钦定宪法大纲》的合法性,所以最有力量的绅商率先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得到社会各界支持的开国会和平请愿运动。


从1910年1月起到11月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地方士绅、商人为主的立宪派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声势浩大,遍及全国。尽管“开国会”的呼声越来越响,一浪高过一浪,清廷却对自己面临严重的合法性危机毫无所感,就是毫不妥协,对各种警劝充耳不闻,一意孤行,不愿让出点滴权力,拒不开国会,一定要独揽制宪权,反而采取越来越激烈的手段镇压立宪运动。结果使本来温和的、竭力维持体制的立宪派越来越激烈,一场暴力革命,恐怕已难避免。最终,他们岂止“袖手旁观”,而是与革命派结盟,积极参与到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之中。就这样,为立宪而生的谘议局和资政院,承担了革命养成所的角色,为一场与它本意完全相悖的革命作了舆论上、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09年张之洞去世,张的“离场”,使朝内失去了调停老少亲贵、调停新旧势力、调停南北争端的第一元老。而在此前的1909年1月2日,两宫尸骨未寒,尚带孝的军机大臣袁世凯突然被以足疾为由,开缺回籍。袁世凯既有实力,又有经验,更有手腕,无疑是治国理政的杰出人才,同时也是抑制亲贵弄权的第一把好手。随着袁世凯、张之洞两位最后汉臣的相继“离场”,不仅使亲贵势力更加膨胀,竟难以遏制,而且使中枢的领导力危机急剧恶化,大清的江山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1911年5月,“皇族内阁”成立,部分内阁成员合影。前排左三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左四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后排右一戴鸿慈


最后,皇族内阁的出台给了大清国致命一击。这个内阁名单绝对是“致命选择”, 13人中,只有4人属汉人,其余的不是皇族,就是满洲贵族,让汉族士大夫彻底失望。就连庆亲王、那桐等人都在阁员名单公布的第二天,奏请收回成命,但没有获得摄政王载沣的批准。


责任内阁变成了“权贵内阁”“皇族内阁”,这个结果与立宪党人的期待相距太远,各省谘议局联合会通过各种方式向朝廷表达反对意见,希望朝廷知错即改,重回立宪轨道。五月初三日(5月30日),国会请愿同志会联合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在北京发起成立宪友会,呼吁朝廷尊重君主立宪政体,“督促联责内阁”。


面对各方面呼吁,朝廷装聋作哑,不予回应。六月十一日(7月6日),谘议局联合会再通告全国,反对皇族内阁,强烈要求重回立宪体制正轨,愤怒情绪溢于言表,辞气已近决绝。


立宪党人手无寸铁,和平请愿得不到清廷眷顾。武昌城头枪炮声终于惊醒了朝廷的迷梦,摄政王载沣于11月1日立准“亲贵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以及国务大臣载泽、载洵、溥伦、善耆、邹嘉来等集体辞职,为新内阁组成扫清道路。紧接着,清廷任命“贤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命其对湖北军务稍作部署后迅速来京,组织完全内阁,“负完全联带之责任”。


清帝国立宪改革重回正确轨道,然而,就像严复当时就意识到的那样,清廷举措正确,但是太晚了:“10月30日的罪己诏,皇帝宣誓俯允资政院的意愿。资政院马上要召开会议。皇帝发誓不在内阁中安插任何皇族的成员。他同意完全赦免政治对手,甚至是反对清廷的革命党也在赦免之列。将由资政院草拟宪法,并无条件接受。如果这三项当中有一项在一个月前实行了,将在帝国产生多么大的作用啊!历史往往会重演,这与十八世纪末路易十六所做的何其相似。做得太晚了,没有任何效果!”


这就是皇族内阁带给清帝国最大的教训。当然,清帝国再也没有改正的机会了。 


本期还将推出


话题

博物馆找钱的十八般武艺


2016年9月15日,纽约佳士得推出了一场专拍“美藏于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中国瓷器”。一个多月前此消息放出时就在古董圈引起震动,备受关注的同时也引来了争议——出售馆藏一直都是颇受微词的一种募资方式,涉及博物馆对捐赠人的尊重,以及选择是否合理、资金去向等问题。


大都会出售藏品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缺钱。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各国对博物馆的定位,都基本认同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其的定义:“一个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自身发展,向公众开放,以研究、教育、娱乐为目的,获取、保存、研究、传达和展览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见证。”但无论是建一座博物馆,还是日常的维护运营,都是相当烧钱的事。中国博物馆馆藏一律禁止买卖,国有博物馆主要依赖财政支持,欧美的公私博物馆的收入来源则五花八门。如何找钱,成了博物馆殚精竭虑的头等大事之一。

 

人物

从翱翔的海燕到被牵住鼻子的老熊:红色文豪高尔基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海燕之歌》高尔基


不可否认,即便是对“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再无感的国人,也通过初中语文课本领略过这首《海燕之歌》的风采。也正因为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作者高尔基赢得了一个响当当的头衔:“革命的海燕”。在苏联时代,这名“革命的海燕”理所当然地大红大紫,不仅走上了神坛,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奠基人”,还被烙印上了两代领袖认证标记——唯一一位能同时成为“列宁和斯大林的朋友和学生”的作家。


不过,随着苏联解体,这位昔日的文坛圣人也不得不褪去了光环走下神坛。在所有反高尔基的大人物中,索尔仁尼琴批判的调门最高,态度也最不可调和,不仅否定高尔基的人品,甚至还怀疑高尔基的文学成就。这种评价显然只是索氏意气用事的差评而已。如果就文学成就而言,高尔基不仅早获得了国际公认,甚至在十月革命前就已经牢固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地位。而1928年3月29日,当时旅居意大利的高尔基正值60岁的生日,整个欧洲的文坛叫得上号的人物:罗曼·罗兰、法朗士、巴比塞、阿拉贡、萧伯纳、威尔斯和茨威格等50位知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向这位德高望重的大文学家发来贺电表达祝愿。如果说高尔基只是个卑劣小丑,却又同时欺骗了50名欧洲知名作家——玩笑也未免开得太大了。更符合情理的情况应该是他的作品不仅征服了俄罗斯,也征服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才会得到同侪的集体认可。


旅行

“摩登时代”的建筑风情: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自2016年4月起,以“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为名,上海的衡复街区一些“新”特色的小清新咖啡馆、书店、酒吧、花店要么被拆除,要么被封上围墙,面临整改的命运。新旧风貌如何和谐融合在一起,当地政府自有其想法,且雄心勃勃,一如100年前,法租界当局有意将西区打造成“东方的巴黎”一样。


如果你想在上海体验欧陆风情,法国情调,法租界是不二之选。更确切一点,当为法租界西区,即上海法租界1914年的扩展部分。其范围大致与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重合。那里有上海梧桐树最密集、沿途景观最优美的衡山路——道路两侧460余株法国梧桐,70%种植于1922年;最多的老式花园洋房;一幢幢式样别致的摩登公寓和上千幢新式里弄住宅。因它几乎涵盖欧美流行的主要建筑样式和建筑风格——法国风格、英国风格、德国风格、意大利风格、荷兰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现代派风格等,聚集上海最有创意的设计师店铺、最精致的咖啡馆、餐厅和酒店,成为“最能体味老上海风情和新上海潮流”的深度游去处。


好 文 推 荐


是什么阻止了蒙古帝国的铁蹄踏向非洲?

700多年前,蒙古骑兵纵横欧亚两大洲,所向披靡。但却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区北部一个叫艾因扎鲁特的小地方功亏一篑,失去了唯一一次进入非洲大陆的机会。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财经 | 男人们的制服诱惑:为德意志第三帝国量身裁衣耍帅扮酷的裁缝

无论纳粹政权多么的邪恶和罪无可恕,不可否认的,第三帝国对自我形象的包装绝对是二战中的翘楚。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清末精明的庆亲王为何敢高调贪腐?

大清特色的官场,最为盛产的就是贪官。知名度最高的,一是和珅,二是庆亲王。巧的是,前后两代巨贪至少在名义上住过同一个府邸,然而前后两代巨贪,结局迥异:和珅最后被抄家,而庆亲王则尽享天年得以善终。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获得本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点击图片进入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