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国家的春运简史,你经历过哪一段?

2017-01-21 工人日报摄影部 国家人文历史

1953年1月,山西太原南站。李宝林(图左二)是太原南站的四位女运转车车长之一。图为列车出站时,李宝林查看车站情形。 赵本甲  摄

经公众号“工家视界”(微信ID:grrbsyb)授权转载。

这是工人日报最早的春运照片

那个时候“春运”的概念尚未成型

1月13日是春运第一天。


辛劳了一整年,终于要把所有的收获,收拾好了带回家。


多少年来,我们对春运的记忆都是长长的队伍,大大的包袱,风霜雨雪停不住,匆匆还要赶路。春运是春节的前奏,夹杂着火车汽笛的回响。


1963年1月,武汉铁路局客运段,女车长骆琴明和乘务组的工作人员在研究工作,处理旅客的意见。吴洛夫  摄


1965年2月,北京站的工作人员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为旅客服务。蔡壮田  摄


1979年1月,北京丰台机务段,毛泽东号司机班工人发车前讨论安全运行措施。蔡壮田  摄


1980年2月,长江客轮暖人心,船上“三八”服务员,心同旅客紧相连,旅客登船如到家,扶老携幼忙不闲。王光祥  摄


从1954年起我国就有了“春运”的记录,只是客流很少。现在我们所说的春运,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人员流动限制放宽,不少人开始选择外出打工、经商、求学。


他们在春节前集中返乡,民工流、探亲流、学生流构成了每年春运的三大主力军。


1987年12月广州火车站因农民工激增而使大量旅客滞留。于文国 摄


1987年春运,北京,等车的返乡农民工。  许之丰 摄


在春运大潮中,火车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渴望。


不少春运记忆定格在了我们脑海中,闷罐车、票贩子、行李箱 、彻夜等候的抢票队伍、超载的车辆、人头攒动的火车站、摇晃的车厢……


在90年代的“民工潮”中,这种渴望最深。


1993年春运,年未过完就有大量民工准备乘坐火车外出打工。于文国 摄


1993年春运,全国农民工输出地四大源头之一的阜阳,大年初三就有大量打工者准备乘火车外出打工。 于文国 摄


1993年春运,阜阳火车站,工作人员维持秩序。 于文国 摄



超载的车厢。于文国 摄



1993年春运,在闷罐车前排队的乘客。于文国 摄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民工潮”巅峰期,春运期间开行闷罐车,一般根据铁路调度插空行驶。于文国 摄


2000年春运,已经挤不上车的乘客央求工作人员别赶他走。杨登峰 摄


2000年春运,一位执勤战士奋力维护秩序。杨登峰 摄


数十年间,铁路的发展其实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以前的闷罐车、绿皮车,到现在的动车、高铁, 我们的返乡之路越来越舒适、温馨。


2007年春运,在京农民工乘坐专列回家。许之丰 摄



2007年春运,回家的车厢。 许之丰 摄


2008年1月23日,北京西站, 临时售票亭前排队买票的旅客。当天,2008年春运正式拉开帷幕。杨登峰 摄



2009年春运,在北京西客站彻夜排队的买票者。


2009年春运,西安,工会助农民工平安返乡。杨登峰 摄


2011年春运,北京西站,临时售票窗外买票的旅客。杨登峰 摄


2013年,高铁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杨登峰 摄


2017年1月12日午夜,北京站广场,新年的春运即将开始。 王伟伟 摄


2017年1月13日凌晨,搭乘北京铁路局春运首趟农民工专列的乘客向记者展示车票。 王伟伟 摄


“刷脸”进站 17年春运正式进入第一天。北京西站新开通自助进站渠道,乘客凭身份证和车票就可以靠“刷脸”的方法实现自助进站。 吴凡 摄


整“妆”待发 1月13日上午8时30分,北京西站始发的G183次列车即将发出,列车提前半小时就开始摆放花束,迎接第一批春运乘客。吴凡 摄


开心回家路 1月13日凌晨,北京站,2017年春运大幕开启,来自重庆的廖学东和1周岁的儿子登上了第一趟农民工专列。王伟伟 摄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对回家的渴望一直未曾改变。”


感谢工人日报社摄影部所有为拍摄、整理这些照片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


好 文 推 荐


中国海军能航母出海,绕不开这位狠抓装备的海军司令

刘华清说:“我抓航空母舰,我这辈子肯定用不上,我是为以后当海军司令的人在做准备。”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五马进京:新中国初期撤销大区的台前幕后

1952年至1953年冬春之交,新中国政坛发生一件盛事:“五马进京”,即五大行政区首脑调入中央任职,包括西南局书记邓小平、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东北局书记高岗、中南局书记邓子恢、华东局书记饶漱石,董必武称赞他们为“千里驹”。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天国疲软:洋枪洋炮的30万太平军为何攻不下1万湘军?

在持续46天的雨花台战役中,多达30万太平军与仅有1万人的湘军交战,打死打伤湘军5000余人。但在付出万人伤亡的代价之后竟然未能打破湘军对天京的围困,这是怎么回事呢?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