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万雄师攻占南京,究竟是哪支部队最早入城并将红旗插在总统府上的?

2017-05-02 钟使君 国家人文历史

经公众号“中国国家历史"(微信ID:zggjls)授权转载。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究竟是哪支部队首先攻进并把红旗插上了总统府,立下这不世之功?为什么多年来却几乎无人提及?本文将为您揭开这个谜团。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接受双方代表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历时20天的和谈至此破裂。

 

21日,人民解放军即遵照毛泽东和朱德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的要求,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指挥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

 

《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和朱德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三支大军,不多不少,整整百万,是名副其实的“百万雄师过大江”。

 

东路军35万人,由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指挥,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张黄港渡江。


中路军30万人,由第三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指挥,在芜湖裕溪口至枞阳镇段渡江。

 

西路军35万人,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枞阳镇段渡江。

 

渡江战役示意图

 

毛泽东亲自为新华社撰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载于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其实,文章见报的前一天晚上,即4月23日晚,东路的陈毅第三野战军已占领南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攻占国民党总统府。捷报传到北平,毛泽东又写下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主席这两天真的很忙啊!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攻进总统府,解放南京是中国革命的划时代事件。一幅流传十分广泛的照片,一队威风凛凛地站在总统府大门上解放军的画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60多年后的总统府,游人如织。走进总统府的前厅,有一幅巨幅的《煦园曙光》油画。画面上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几位领导: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等人,昂首阔步,走进总统府。事实上,当时他们五位正忙于在各地指挥作战,根本就不可能聚集在一起走进总统府。但是,在一些回忆的史料中,4月24日下午,五前委中的部分首长曾经进入总统府。《煦园曙光》的场景是虚构的,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合理想象。



煦园曙光(油画作者 陈坚)


但是,首长们对攻占总统府,这个标志性的事件,则是相当地重视!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这是哪支部队首先攻进总统府,立下这不世之功?


离休前任宁德军分区副司令员的管玉泉,渡江战役时任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35军第104师312团3营营长。多年以后,他回忆道,我军(仅指35军)一枪未发便渡过了蒋介石依赖的“长江天险”。不费一枪一弹占领总统府。

 

“一枪未发”“不费一枪一弹”,真是匪夷所思!


“……4月23日拂晓,作为解放南京的第一梯队先遣突击营陆续渡江。由于守卫南京的敌军已经弃城逃跑,我军一枪未发便渡过了蒋介石依赖的‘长江天险’。

 

4月23日凌晨,南京长江路292号……我率部抵达总统府后,发现大门虽然紧闭着,但只是用插销插着,并没有上锁。当部队到大门口时,里面立即就有了反应。很快,出来了三个人,很配合地将大门打开。六名战士用力推开了沉重的镂花大铁门,大队人马立即涌入,很快就抢占有利地形,控制了整个总统府大院,当时未遭到残敌顽抗,只俘虏了10多名未佩枪弹的卫兵,不费一枪一弹占领总统府。

 

……随后,在俘虏兵的引领下,我们登上了总统府顶楼,看到旗杆上还挂着青天白日满地红的‘狼牙旗’,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国民党的旗子扯下,换上一面我军冲锋时用的红旗。这时正是4月23日上午8时。

 

……蒋介石的一张大办公桌上,还端放着一套《曾文正公家书》,点钟、笔托、毛笔等,依次放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台历,上面显示的是:中华民国卅八年4月23日星期六,农历己丑年三月大,代电:梗。”


南京总统府一张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上面的日期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

 

是的,首先攻占南京总统府的,是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35军。

 

攻占南京总统府,降下青天白日旗,这样的大事,长期以来,历史教科书、南京总统府里陈列的展览中甚至军史为何都很少提及,这是为什么?

 

这就涉及到了一位著名的反将——吴化文以及他担任军长的35军。


百度百科:


吴化文(1904年—1962年),字绍周,山东人,原冯玉祥部任参谋,他先是追随冯玉祥,后投奔蒋介石,再投靠汪精卫,又反投蒋介石,最后加盟解放军,一生事四主。

 

解放后,吴化文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不久即转至地方工作后,被任命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交通厅厅长,1959年起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吴化文(1904年—1962年)

 

渡江战役中的几个主力兵团,在淮海战役之后都接受了一些国民党起义或投降的部队。如在淮海战场起义的张克侠部编为32军,隶属八兵团。何基沣部编为34军,隶属八兵团。

 

之前,在济南起义的吴化文部编为35军,隶属七兵团,被部署在长江北岸的三浦(浦口、浦镇、江浦)。

 

吴化文这支军队非同寻常,背景极其复杂。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变。

 

1930年倒戈,背叛冯玉祥,投奔军阀韩复榘。 

1938年接受蒋介石改编,任旅长、师长。

抗战初期,他曾经率部在泰安等地与日军作战。此后,与八路军不断发生摩擦,残害共产党人和抗日人员。

1943年,他投靠汪精卫,当了汉奸,被委任为日伪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协同日军进攻八路军。

1945年5月,吴化文率部投靠蒋介石,摇身一变,被任命为第五路军司令。

1947年3月,吴化文带领国民党整编八十四师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1948年4月,他率部进驻济南,归王耀武指挥,防守济南西线。

194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济南。吴化文在9月16日率两万名官兵战场起义。1949年2月和解放军的鲁中南纵队合编为第三野战军七兵团下属的35军。

 

被收编仅仅两个月后,吴化文这支部队被派往浦口。

 

陈、粟的军事部署,其真实意图是什么,说法不一而足。无足轻重是一说。另一种说法是想让吴部啃啃南京这块硬骨头,消耗一下这只“胡传魁”式的队伍(当然,35军也不光是吴的部下,35军是由吴部和鲁中南纵队合编而成)

 

按照粟裕的作战方案,东路和中路突破之后,形成钳型攻势,从两边包抄南京。可没想到4月20日开始渡江的中集团(第21、24、25、27军)动作太快,4月23日已进至安徽宣城、郎溪一线,粟裕的一记“右钩拳”直击沪杭欲断国军后路,国民党守军司令汤恩伯吓坏了,急令南京守军撤退,准备固守上海。国民党军队连夜撤退,南京顿时成了真空地带。

 

吴化文见机行事,立即带兵渡江,一枪不放,长驱直入。他对这里太熟了——在这里接受过汪精卫的召见,聆听过蒋委员长的指令,熟门熟路,根本不用向导,一点儿弯都不绕,便可直接打到总统府。

 

浦口与总统府仅一江之隔


吴化文的35军捷足先登。当他的第104师312团赶到总统府时,国民党的守军早已树倒猢狲散,跑得踪影皆无。35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总统府,拣了一个天大的便宜,这支部队成为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掘墓人”。

 

吴化文的35军拣了这个“漏儿”,让陈毅、粟裕“哑巴吃黄连”。

 

粟裕在他的《回忆录》中,对于35军攻占南京的战绩,只是寥寥几笔:

 

“镇江正面的第三十四、第三十五两军,于二十三日晨占领镇江和浦口、浦镇,当晚占领了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


对这样一个大事件,作为主帅的粟裕只是一笔匆匆带过,着墨还不如“围歼逃敌于郎溪、广德地区”。本可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一笔的历史,只能淡出历史,直至一段时间内,完全退出历史。

 

吴化文也有自知之明,他曾说过,自己的“吴军” 就像“妓女”,跟了这个跟那个,最后跟了共军算是“从了良”,而正是这名从良的“妓女”居然捣了“老鸨”的窝,做出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业。

 

这个细节,像个笑话,颇值得玩味,也颇具讽刺意味。

 

这个笑话可以这样表述:是一支前国民党军队——当然现在是人民解放军的35军,最早攻入国民党首都南京,把红旗插上国民党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总统府。

 

事后诸葛们总结国民党失败的原因,计有千千万万,仅就这一点而言,国民党焉有不败之理?

 

由于种种原因,第35军于1950年1月撤编。从1949年2月组建到1950年1月撤编,35军存在的时间还不到一年,是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寿命最短的一支军队。这支为不同政权“屡建奇功”的部队,后来被改编至浙江省军区,吴化文也随之转业到浙江工作。

 

从此,攻占总统府的战功,就再也没有哪个部队来认领,也几乎再也无人提及。而原35军第104师312团3营营长管玉泉回忆,则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吴化文的一生,是不断叛变的一生。吴化文自己就说,他的一生都在压宝,这最后一次算是压对了。后来他的履历,竟然被人粉饰为是不断革命的一生——这真是亵渎了革命——但无论若何,毕竟是同一战壕。为尊者讳、为同志讳,是传统使然,也是现实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历史就是服务现实的。

 

仅从道义上说,吴确实算不上什么君子,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气节,但社会就是如此复杂,手中有军队,有实力,还能识事务,这就是在江湖中历练出来的生存之道。李敖曾说他最佩服的人之一,就有这位“反水将军”吴化文。李傲是个心高气傲的人,能够入他法眼的人不多,吴化文算一个,在那样的多事之秋,吴能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的确要有几把“刷子”。

 

运气好,押对宝,有自知之明,一生作恶不少却也立下“奇功”的吴化文将军,他的结局并不坏,让那些以所谓的气节和忠诚对抗到底而被俘(尽忠的另当别论)国军将领们,艳羡不已。此时,他许多的“战友”,无论是在冯玉祥、汪精卫,还是在蒋介石队伍中,都在战俘营里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自由。

 

在浙江,他的自知之明发挥到了极致。这一次,他称病转业至省交通厅,做了地方官员,官至交通厅长。据说,吴化文和他的四个老婆及一家人,在西湖之滨尽享天年。

 

吴化文与林世英照片


他去世的那一年,是1962年。他幸运的是,那场席卷全国的风暴,还没有到来。他一生的每一次反水,都把握住了时机。连他一生仅有的一次死,也恰到好处,死得其所。


好 文 推 荐


在长安建都乃千年之计,大汉繁荣至此开始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到公元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离开,期间虽然并未一直作为京城存在,但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足有千年之久。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战争时期的蒋介石手谕:事无巨细一管到底,严厉怒斥更是日常

整个抗战期间,蒋介石亲下手令进行军事部署、遥控指挥战斗的例子多不胜数,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总之可用五个字总结——委员长很忙。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冤冤相报何时了:为什么什叶派与逊尼派要互相伤害

自人类文明产生的那一刻,宗教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从泛灵论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宗教,有宗教的地方就有教派。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