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不过时的热血故事: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在敌强我弱,敌多我少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2017-08-02 刘统 国家人文历史

选自《解放日报》社上观新闻的上观读书会第12期

解放战争怎么打起来的?


解放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是不是抗日战争一结束,共产党就想跟蒋介石争天下?完全不是这样的。抗战胜利使蒋介石的威望达到了顶点,他是公认的国家元首,抗日领袖,同时也得到了西方各大国的支持。抗战结束之前,毛泽东在延安七大作的报告叫《论联合政府》。抗战结束后,毛泽东到重庆去跟蒋介石谈判,当时共产党的愿望是只要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共产党就愿意跟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只要取得了合法地位,在国民政府里拥有一席之地,共产党就很满意了。所以,《双十协定》签订时,毛泽东非常高兴。他说:当今世界,和为贵,其他的出路是没有的。这都说明当时共产党是真想和平,根本不想发动战争。


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订《双十协定》


蒋介石虽然签了《双十协定》,但那是权宜之计,因为他战后重建有很多工作还没有完成。等他这些重建工作差不多了,调兵遣将完成了,他就不客气了。


从1946年6月开始,全面内战爆发。内战开始就是国民党进攻,共产党后退。战争开始前3个月,共产党丢掉了一百多个县城。稍微像样一点的城市如临沂、张家口、承德、四平全都没了。当时人们感觉,共产党120万军队对国民党的680万军队,基本没什么胜利的希望。


1946年四平保卫战时战士在修工事


毛泽东痛苦地思考了三天三夜,实力悬殊,现在打可能打不过,但是如果不打,就更没有生存的可能,这个决心是很难下的。  


经过认真的思考,毛泽东在1946年7月6日给各战区指挥员发了一个指示电:


你们分析中许多观点是合乎实际的,是好的。但缺点是对美帝国主义及蒋介石的困难条件估计不足;同时对国际国内人民民主力量所具备的胜利条件,也估计不足。二战后各国革命力量所处的地位,比一战后要好得多,而不是要差些。对美蒋的压力与要求,我们应当有所让步;但主要的政策不是让步,而是斗争。如无坚决斗争精神,结果将极坏。


毛泽东下决心跟国民党全面开战,这样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解放战争”。


自卫、防御、撤退阶段


战争一开始实力悬殊。国民党第一兵力占绝对优势,第二武器装备也占绝对优势,国民党军接收任何地区都是名正言顺。所以我军第一年是处于自卫、防御、撤退阶段。


华东战场的山东、两淮是兵家必争之地。国军投入了大量的部队,当时陈毅在山东兵力不够,粟裕还在苏北打他的七战七捷,所以当时陈毅集结不起优势力量来。以74师为首的国民党军,气势汹汹地冲过来,陈毅真是招架不住。泗县打败了,涟水打败了,陈毅是忧心如焚,又非常愤怒。他在军队干部会上说:“战争首先靠勇气,就是拼,其次才是战术。所以我们要提倡自我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准备杀他个七进七出。我出来时就准备三条路:胜利回去开欢迎会,打败仗开斗争会,死了开追悼会!”虽然是豪言壮语,但是战争是非常较真的。你没有优势的兵力,没有灵活的战略战术真是打不赢。毛泽东指示陈毅: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集中兵力,一定要把兵力合成一处。赶紧催着粟裕北上,苏中放弃不要了。当时华东野战军是处于一个大踏步后退的趋势。我军不争一朝一夕的得失,我们就是大踏步的后撤,一直退到山东,最重要的是要把兵力集中起来,然后跟国民党军决战。


陈毅


1946年底,陈毅和粟裕会合了,然后粟裕表现出了杰出的指挥才能。合兵之后的头两仗,一个宿北、一个鲁南,打了两个胜仗。迫使蒋介石把前进的步伐停下来,然后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华东野战军也开始了一面打仗一面建设,把所有的部队整编起来,统一组织,统一部署,这些工作为后来的作战是一个很重要的铺垫。


到了1947年,蒋介石感觉到全面进攻兵力不足,于是改为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山东就是陈诚和汤恩伯来指挥,74师打头阵,十个师一线往北推,当时山东的局面非常严峻。怎么办?陈毅就开始耍龙灯,调动部队频繁地转移来、转移去,寻找战机。


张灵甫的74师大胆地向北突进,把其他的队伍都甩开了两天的路程。74师来到孟良崮,孟良崮当时是鲁中沂蒙山区的一个石头山,今天是长满了树木,当年据说是寸草不生。陈毅、粟裕一下抓住了这个战机,说:好,我们就是要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那种气概。于是陈毅、粟裕集中了华野军所有能调动的部队,10个纵队20万人,来包围张灵甫的一个师。


孟良崮战役中,陈毅(左)粟裕在视察炮兵阵地


孟良崮战役打响,张灵甫发现他已经被共军的大军包围,可是国民党指挥部没有惊慌,认为反而是一个好机会。于是汤恩伯命令张灵甫:你坚守孟良崮,当成一个磨心,然后吸引共军来包围你,你把共军紧紧地吸住,然后我们其他的九个师的部队再形成一个包围圈,对陈毅和粟裕形成反包围,这样可以一举歼灭华东野战军。


这是不是一个好的想法?绝对是一个正确的想法。


但是没想到,战斗打响之后,异常的情况就发生了。张灵甫所有的步兵都上了山,只有他的重炮部队在山脚底下的垛庄。当时在74师炮兵部队里拉炮弹的苦力,都是张灵甫在涟水俘虏的共军。张灵甫打涟水的时候抓了300多个俘虏,他说俘虏的共军不许放,放回去还当共军,让他们给我拉炮弹,拉粮食。蒋介石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刻电报警告张灵甫绝对不可以这样做,因为共军的俘虏绝对不可以信任。张灵甫说,我没让他们在战斗部队,没关系的。结果共军那天早晨四面八方潮水一样向孟良崮冲过来了,垛庄炮阵地上的共军俘虏一看自己人来了,马上就哗变了,开始跟国民党的炮兵摔跟头、肉搏,乱成一团,所以国军的重炮压根就没打响。共军抢占了重炮阵地,对张灵甫来说是一个灭顶之灾。


华东各部队开始朝山上猛攻。74师是国民党军战斗素养最好的一个师,他们一上山立刻就开始修工事,并且在自己的工事上插上标志小旗,在山顶上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地方是自己的工事,一目了然。战斗火力配备都非常的合理。我军对74师的记载,这个部队“官兵素质在蒋军中比较起来是很好的。老兵占极大部分,军官、射手甚至马夫都经过一定标准的训练,战术指挥及技术动作均较正规熟练。”所以我们一交手就发现74师真的不好打,战斗第一天攻不上去,打成了胶着。这时候张灵甫呼叫周边的部队向74师靠拢,形成反包围。陈毅、粟裕的心也是提到了嗓子眼上。


孟良崮战役中的解放军战士


结果如何?到了关键时刻,国民党的这些部队耍滑头了。张灵甫希望其他的部队来增援,希望其他的部队配合对共军形成反包围。但是各个部队都不动,就是不想让张灵甫出彩,不愿意给张灵甫当搭配。


孟良崮山上没有水源,74师官兵连续作战三天三夜,在紧张的战斗状态下,喝不上水,体力全都耗尽了。因为没有水冷却,机枪打红了以后就变形了。所以张灵甫的部队终于垮掉了。华野各部队冲到山上,把74师残部解决。然后陈毅说,我们赶紧撤退。我军都来不及打扫战场,把死人的枪一扛,马上下山,避免陷入重围。这个时候暴雨降临,陈毅说真是天助我也,这三天总算是熬过去了。如果我们再晚一天解决战斗,张灵甫的人喝了雨水,再想打他就非常困难了。74师这支国民党战斗力最好的王牌军居然在孟良崮被消灭了,蒋介石是非常痛心的。消灭74师,对蒋介石的重点进攻是一个沉重打击。但这个是否能扭转战局?并没有,国民党军还是在大举向北进攻,我们还是向山东的腹地退却。


孟良崮战役74师被俘官兵在树下休息


粟裕消灭了74师 32 47537 32 15535 0 0 3416 0 0:00:13 0:00:04 0:00:09 3416很有自信了。他说咱们再打一个胜仗,再消灭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一个师,就是整编第11师,师长是胡琏。胡琏当时推进到了南麻,粟裕派了两个纵队去消灭11师。没想到我们包围胡琏那天,下起暴雨来了。我军都是带着炸药包,一受潮还打什么仗?只能晚上休息,等第二天早上再发起攻击。等到天一亮雨一停,我军指挥员拿望远镜一望立刻傻眼了,阵地上涌现出了数不清的地堡。一夜之间怎么能修这么多地堡?


因为胡琏也是一个国民党里非常能打仗的将军,他比张灵甫更加谨慎。他规定部队到了宿营地,不挖好地堡和工事不能睡觉。11师行军打仗的时候有好多马车,上边拉的都是钢板的大帽子。一个班的士兵一个小时挖好一个坑,土上面垫一层木头或者垫几层砖头,一个钢帽子一盖就成了地堡,速度非常快。11师的子母堡,掩护工事都修好了,我军就硬着头皮进攻。你不是匍匐前进吗?如果是碉堡往下有射击死角,没想到胡琏的地堡是贴着地皮,根本就没有射击死角,子弹都是打你的腿,所以这样打了三天,华野伤亡惨重。只得撤退。结果战士们就发牢骚:还说国民党军是烂葡萄,我看是硬核桃,葡萄没吃成,硬核桃咯了嘴。所以我们说在战场上没有规定谁一定赢谁一定输,都是互有胜负。你稍微有一个环节顾及不到,或者指挥员在战场上临机处置不及时,都会造成惨重的伤亡和损失。


这个时候,毛泽东在陕北,跟胡宗南捉迷藏。毛泽东给刘邓发了一封电报:陕北目前甚为困难。这个时候刘邓中原野战军也非常困难,为什么?刘邓当时打的是鲁西南战役,越过了黄河,当时的黄河故道是没有水的。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为了阻挡日军的侵犯,以水为兵,1938年把花园口决堤了,以后中原形成了大片的黄泛区,黄河改道从徐州那边入海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说要堵上花园口,让黄河回归故道。黄河回归故道合理,但对我军是非常不利的。原来黄河故道没有水,刘邓在晋冀鲁豫解放区来去自由。黄河回归故道,等于把刘邓大军一下隔在黄河南岸,回不去河北了。刘邓在打鲁西南战役,结果黄河故道水来了,正好又赶上雨季,邓小平在回忆录里说:那夜我的心蹦蹦直在跳,我这一辈子不知道什么叫害怕,那一天晚上是真害怕。因为如果解放区没把下游的河道修补好,黄河大水一旦泛滥,刘邓的野战军就全军覆没了。


1947年,毛泽东在转战陕北的途中


这个时候毛泽东下命令说把战争引向蒋管区,我们解放区耗不起了,老在解放区打仗,把所有能用的物资全都供给解放军了,再这样打下去,老百姓种不了地,得不到安定生活,战争就打不下去了。于是命令刘邓去大别山,陈赓出豫西,粟裕带上3个纵队下江南。当时邓小平还去联络陈士渠,还想让华野的西进兵团跟他一块南下,刘伯承说不能等了,下决心走,不顾一切地南下。所以南下大别山也不完全是我军主动的行为,也是迫不得已,必须要南下。刘邓南下大别山,结果吸引了50万国民党军去追赶。陈赓、谢富治兵团也出了豫西,都按照毛泽东的战略出发了。


但是命令到了粟裕这儿,粟裕就陷入了沉思。粟裕在中共的高级将领中是一个很独特的将领。粟裕也是上井冈山的人,朱德的部下,后来当了师长。但是1934年长征之前,中央为了分散国民党的注意力,派了两支部队探路。一支部队是任弼时、萧克西进,为长征打前站。还有一支,粟裕归了方志敏,到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结果在怀玉山方志敏失败了。粟裕突围了,他突围之后带着部队一直跑到浙江的泰顺。我到泰顺看了古代廊桥才知道,这么封闭的地方才能把那些文物保留下来,所以粟裕当时跑到了最深的山沟里,这样才把队伍保存下来了。抗战期间粟裕是新四军1师,先在江南,后来才去了江北,所以粟裕没参加长征。


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在指挥作战


当命令下来之后,粟裕就陷入了沉思。心想我是江南出来的,还不知道江南是什么情况吗?江南是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而且交通又便利。我3个纵队下江南,必定会陷入国民党的重围。而且我后方作战,我的伤员怎么办,我的粮食怎么办,作为一个司令员这些都要考虑啊。当陈毅向华东野战军的干部传达中央的指示,说三路大军南下,把战争引向蒋管区,我们就牵住了蒋介石的鼻子,我们就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陈毅讲完了以后,粟裕说:我想跟你谈谈,我提议不下江南,就在中原打仗。


陈毅一听大惊,从来没有一个战区的指挥员敢改变中央军委的战略决议,你敢吗?粟裕说我还是坚持这样的意见。于是粟裕给毛泽东发了一封长电,给刘邓发了一封长电,请上级看看我们这个做法对不对。毛泽东看了粟裕的长电之后,让陈毅、粟裕阜平城南庄来汇报,结果陈毅、粟裕坐着吉普从河南濮阳一直开到了城南庄,粟裕是时隔17年之后又见到了毛泽东。粟裕原原本本把他的想法,把华东战区的实际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毛泽东也陷入了沉思,几天之后,毛泽东作了决定,就按粟裕的想法办,粟裕就在中原打仗,华东野战军就由粟裕来指挥,陈毅调到中原军区当副司令员。


粟裕当这个华野代司令员没有一点兴奋和喜悦,而是充满了压力。他等于向中央军委立下了军令状,只能打好不能打坏。所以陈毅去了刘邓那,粟裕单独指挥。他精心指挥,精心部署,连打了两个大胜仗。一个豫东战役,一个济南战役,这两个战役在粟裕的军事生涯上是相当有特点、相当精彩的两个战役。


解放军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在淮海前线对干部进行战斗动员


豫东战役第一阶段是城市攻坚,三天把河南省会开封打下来。然后是运动战,邱清泉来增援开封,粟裕调到邱清泉的后边。第二阶段是打睢县、杞县,围攻区寿年兵团,把他们全部消灭。第三阶段是防御邱清泉,打黄百韬,但是第三阶段碰上硬茬了。黄百韬不能指望别人来救我,只有大家同归于尽。所以黄百韬在帝丘店的防御非常顽强,这时候邱清泉也感觉到责任重大,区寿年没救着,黄百韬再救不着,那肯定就没好下场了。所以邱清泉来了一个坦克大迂回,突破华东野战军的防线,粟裕赶紧结束豫东战役,撤过黄河的时候,宋时轮十纵遭受了打击,被邱清泉追上狠狠地咬了一口,造成几千人被俘。所以豫东战役是跌宕起伏,各种类型的仗都打了,虽然是有胜有负,但极大地提高了华野的作战水平。


下一个战役是济南战役,是大城市攻坚战。战役之前,粟裕心里也是没什么底,济南城当年就跟老北京城一样,城墙那么高,守将又是王耀武,也是抗战名将。王耀武说,你来打济南,我让你付出重大伤亡也爬不上我的城墙。确实粟裕也在想,城市攻坚得死多少人。所以一开始跟毛泽东提议佯攻济南,主力打援。毛泽东说我们现在到了战略决战的时候,我军一定要有大城市攻坚的经验和范例,你们华野先给我打济南,必须得真攻济南。这时候我军就拿出了惯用的办法——“捣乱”,分化瓦解敌军。


济南战役


王耀武手下有一个军长叫吴化文,是伪军出身,诡计多端,反复无常。王耀武看不上这些汉奸,让吴化文守城外。吴化文一看你在城里我在城外,打起仗来我先死。所以吴化文就跟我军悄悄联络,我军联络人员就给吴化文吃了定心丸。等济南战役一打响,吴化文就在外线宣布起义,这一下把王耀武的防线拉开了几十公里的大口子,把王耀武弄得措手不及,于是把城外部署的部队全部收缩进城。打起仗来就怕部队乱跑,当时各部队进城,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立交桥,都是从城门楼往里挤,城门楼一堵,就全堵上了。所以把城里的部队也搞乱了。这时候,我军趁乱攻城,三天的时间,就把济南城给攻下来了,把王耀武也给俘虏了。所以济南战役如果按照王耀武的想法,堂堂正正的一边攻一边防,济南还真不容易攻下来。


“大淮海”战役

济南战役打胜以后,火炮、装备、人员,华野赚得盆满钵满。华野就跟东野一样,成了关内最强大的一支战略力量。这正是粟裕独特的指挥方式,特别是他的独立思考和坚持,使华野取得了这么大的胜利。济南战役打完之后,国民党高层也非常震惊。这个时候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考虑,如果被共军一口一口吃掉,早晚得完蛋。于是杜聿明率先提出了一个“徐蚌会战”计划。大家注意,这时我们还没开始谋划淮海战役,但国民党统战部已经在谋划“徐蚌会战”计划了。就是把郑州到淮海这一带的国民党6个兵团、20个军全部集中在徐州,之后北上,在鲁西南跟粟裕的部队决战。杜聿明,顾祝同、白崇禧他们设计的这个计划非常好,如果国民党先发动进攻,后边的战争形势不知道会怎么样。结果1948年10月15号那天杜聿明上车要去前方指挥所,突然接到蒋介石的电报,说东北吃紧了,你赶紧去葫芦岛指挥东北的战事。所以这下错过了时机,我军就在那谋划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起因是,粟裕打完了济南战役之后觉得应该南下,收复淮海区。淮海区原来是华东的根据地,收复淮海区的目标就是打一个黄百韬兵团,这个叫“小淮海”计划。结果毛泽东经过考虑之后,说你们不要仅仅限于黄百韬,你们要敢于同徐州的国民党主力作战,这样就把中野叫过来,中野华野配合打一个“大淮海”战役。刘伯承负责牵制黄维兵团,粟裕先歼灭黄百韬兵团,然后再跟徐州的杜聿明集团决战,这是毛泽东谋划的“大淮海”战役。


油画 淮海战役全景图 (局部)


战役打起来的过程很简单,但战前的谋划非常痛苦。你怎么知道一定能打赢?你对对方究竟有多少了解?对方也没闲着,也在动,所以战前粟裕是绞尽脑汁。一个优秀的指挥员优秀在哪?就是战前谋划的周密和各种方案的预设。打赢了怎么样,打不赢怎么样,遇见困难怎么样,而且每一个部队怎么摆,第一步怎么打,第二步怎么打,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杜聿明去东北指挥葫芦岛,耽误了20天的时间,等辽沈战役东北国军完蛋了,杜聿明回到徐州一看,刘峙把部队沿着陇海线和津浦线摆成了“一字长蛇阵”,他大为愤怒:哪有这么摆的!这不是处处挨打吗?这不是一个被动的布局吗?杜聿明想调整,但已经晚了,我军已经先一步开始淮海战役了。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就是黄百韬,黄百韬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但他一贯作战非常勇敢,才当了兵团司令。当时他带着他的三个军奉命向徐州靠拢,途中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过运河大桥,就那么一个铁桥,他一个兵团7万人,还有那么多的装备,都要从一个桥上过,行动非常缓慢。过去以后到了碾庄、曹八集,那是李弥的防区。李弥本来应该等着黄百韬来,接应上之后再走。但是李弥把阵地一扔,自己先去徐州了。所以黄百韬到了碾庄就犹豫了:我后边还有一个军没过桥,我再往前走,后边的一个军怎么办?部下都说没关系,咱们这么多人不怕共军,休息一晚上。黄百韬兵团休息的这个晚上,粟裕的部队大举南下,首先要通过运河,那是西北军冯治安的防区。如果华野在运河地区耽误了,黄百韬也就到徐州了。共产党在这个时候运用了地下党工作,两个中将,一个叫何基沣,一个叫张克侠,他们俩长期潜伏在冯治安部队里面,都当上中将了,这个时候才命令他们起义。结果他们俩一起义,一下子就把运河防线豁开了。粟裕的部队大举南下,没有遇到任何的阻力,终于赶到了碾庄的西边,把黄百韬包围了。粟裕后来在总结里说:这个战机就是四个小时。如果晚到四个小时,黄百韬的部队就到徐州去了,如果黄百韬到了徐州,跟邱清泉、李弥兵团合到一起,我们的淮海战役就没有战机,就打不成了。   


黄百韬


把黄百韬包围后,黄百韬知道不会有人来救援他,所以他的抵抗是非常顽强的。顽强到什么程度?他命令所有的部队各自为战,村庄跟炮火一起毁灭,也不许退一步。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是华野伤亡最大的阶段,最后的战果是歼灭黄百韬兵团7万人,歼灭不是全打死,有好多是俘虏或者打伤了,但是华东野战军付出的伤亡是6.5万人,这是实实在在的。那就是说我死两个才能打掉你一个。所以粟裕给毛泽东报告说,1948年10月济南战役俘虏兵补充进部队,到1948年12月打完黄百韬已经提到副排长,可见部队伤亡和成分更迭有多快。


蒋介石知道黄百韬是很忠诚的人、很能打仗的人,他命令杜聿明务必把黄百韬救出来。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去救援黄百韬,在寺山口那一带遭到了华东野战军十纵的顽强阻击。邱清泉和李弥命令用重炮猛轰共军阵地,结果共军还是不退。李弥说:“我们这么猛烈的炮火,连钢铁都能熔化,他们怎么就不退呢?”其实是邱清泉和李弥不卖力气,你要真的卖力气,真的投入部队用坦克往上冲,哪有冲不破的防线?他们是想:我犯不着救黄百韬,我干嘛要付出那么大的伤亡?所以只用炮轰,但是不往前冲。一到这个关键时刻,又看出国民党那些人打滑头仗。杜聿明在后边催,邱清泉还骂骂咧咧说:你们知道前线怎么回事吗?


黄百韬绝望了。他说:这些人就是离我1公里也不会来救我,何况相隔十几公里。黄百韬兵团就这么完了。杜聿明考虑这么被动挨打,早晚会被粟裕各个击破,于是他求得蒋介石的同意,做了一个重大的决策:就是放弃徐州,带领三个兵团——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然后再把黄维兵团救出来,这样四个兵团退过淮河,就把实力保存下来了。粟裕原来想打完了黄百韬,部队非常疲劳了,得休息、整补、补充弹药。结果黄百韬才完了几天,杜聿明突然宣布放弃徐州,三个兵团西进了。


杜聿明


粟裕一下着急了,杜聿明20多万人向西前进,他要是追不上杜聿明,刘邓包围了黄维打不下来,如果杜聿明过去把刘邓反包围,刘邓肯定彻底完了。这个责任粟裕能承担得起吗?粟裕命令所有部队向西追击,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杜聿明集团追上。追在最前面的是九纵聂凤智。国军向西撤退,华野在后边紧紧的追击,有两天的路程差距。共军就靠两条腿,没有机械化。国军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杜聿明集团这么多的重装备、这么多的大炮、卡车,走的是萧县的土公路,土路很快就轧烂了,所以部队行进的非常慢。部队重装备行进的慢,士兵也休息不了。刚走了两天邱清泉说不能再走了,不用打仗,走就把部队拖垮了。休息一天,部队必须得休息。杜聿明说你们大家可想好了,你要是敢于负责我们就休息。邱清泉和李弥说没关系,我们这么多的部队怕什么。但是共军没休息,12月2日晚,九纵25师到达安徽萧县以西,74团在一个叫官路口的村子宿营。3营长披着一件缴获的美式军大衣回到住处,发现一个士兵在卸门板。他问:“你是哪个连的?”士兵立正回答:“报告长官,我是8连的。”营长一听这种不顺耳的答话,以为是个俘虏兵,就命令他:“叫你们连长跑步到这里来。”不一会儿,3营长只听一声“报告!”一个戴大盖帽的国民党军官站在面前。两个人都愣住了,幸亏营长的通信员机灵,扑上去缴了国民党军官的枪,一问才知道是邱清泉5军45师的,同解放军混住在一个村子里。3营当即投入战斗,村子里枪声大作,混战一场。共军终于追上国军了,然后后边的大部队兼程把杜聿明集团包围住了。


黄维


这个时候刘邓跟黄维打的很艰苦,黄维兵团也是很了得的,主力就是胡琏的整编11师,现在叫18军。黄维兵团虽然被包围了,但是他摆出一个刺猬的阵势,把卡车坦克围成一个圈,用重武器和密集火力防御。这个时候刘邓就显得力不从心,进军大别山的时候把所有的重装备都扔光了,连大口径的火炮都没有,你怎么消灭黄维兵团。当时邓是咬牙发狠,不惜一切代价,把中野全打光了,能把黄维消灭也是光荣的。刘伯承说没炮打什么。所以你看,中野战士就是挖沟贴近敌军阵地,然后扔手榴弹。但是你解决不了纵深,所以啃不动。毛泽东命令粟裕:把你的重炮部队调过去支援刘邓,把黄维拿下来。华东野战军的炮兵纵队过来,用大口径的火炮轰开了双堆集,最后把黄维消灭了。杜聿明也绝望了。


淮海战役,我军突击队冲入阵地,准备歼灭黄维兵团


这时候,如果国民党军队能够精诚团结,奋死一搏,也不是冲不破重围。但是国军人心涣散,斗志衰退。因为没吃的,每天国军就是等着南京的飞机给他们空投,然后抢。各部队之间抢吃的,自相残杀。最后饿的实在受不了,我们在这不断的宣传:国军弟兄们,你们过来,有馒头吃,有猪肉吃。国军就一个一个的半夜爬过来,后来李弥都管不住了,说弟兄们饿了就让他们过去吧,只要他们不把枪带走就行了。将军都睁一眼闭一眼了,你说这个国军还有救吗?国军消耗的没有粮食了,饥寒交迫,我们部队也休整够了。1949年1月,我军开始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


最后的总攻是摧枯拉朽,国军四散逃亡。邱清泉神经错乱被乱枪打死了,杜聿明也没突出去,被俘虏了。最狡猾的是李弥,他逃到9军的一个师部。解放军命令他们投降,李弥痛哭流涕对部下说:我不能死呀,你们替我去吧,我会照顾好你们的家属子女的。师长一看司令这么怂,他就先出去投降了。共军以为主官出来了,押着就走了。李弥化妆成一个伙夫,长的又老穿着个破棉袄。当时像这种老幼病残我军给几块大洋就遣散了,李弥非常明白不能往南走,淮河边上共军一定是严密把守的。他往北走,走到了山东解放区,在济南上了火车。当时火车还通青岛,李弥坐火车到了青岛,找到了他的部下刘安琪。刘安琪正带着部队准备向上海撤退,李弥就坐着军舰到上海了。整个淮海战役,唯一逃脱的中将兵团司令就是李弥。所以国军的聪明都表现在这儿,你说你要是玩命打仗,精诚团结,怎么可能这么一败涂地。


打赢了淮海战役,可以说大局已定。国军最精锐的主力已经在长江以北被消灭完了,蒋介石也知道自己守不住了。于是蒋介石做了最后的打算,他假装下野,秘密下命令中央银行把全部金银运到台湾。邓小平说过江之后就没有多少重大的战斗了,基本上就是大追击了。


人民选择了共产党

我们回顾解放战争的过程,国共之间胜负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人民抛弃了国民党,选择了共产党。国军当年那么正规化,武器精良,老百姓在抗战胜利后迎接国军,激动的热泪盈眶。但是国军为什么那么快就腐败了?


王鼎钧说当年抗战胜利的时候,我也是满怀报国的热情参加了国军,而且他考的是宪兵,要作为国家军人的形象。新兵受训第一课就是挨打,班长动不动就打新兵,吃饭吃多了也打,站岗放哨瞌睡也打,紧急集合早起也挨打,反正是动不动就挨打。班长一边打一边骂:打你个老百姓。王鼎钧说老百姓怎么成了个骂人的坏词?你这么打出来的兵能对老百姓好吗?国民党的连队隔一段时间把一个兵拉出来,狠打一顿,动大刑。就是把士兵放在一个门板上,拿扁担打屁股,那是重刑。班长在动刑之前,很熟练从包里掏出一个软木塞,往这个兵嘴里一塞,避免挨打的时候咬断了舌头,然后扁担啪啪的就打你。王鼎钧那时候当文书,在连部里听见打人的惨叫声,连长都心有不忍,但是连长不能干涉班长的特权。你要阻止班长,班长不给你带兵了。这么打出来的兵,最后就把你打成了一个麻木的奴隶,什么都不想。


解放军是什么作风?解放军从古田会议的时候就不许打人了,解放军的作风跟国军完全不一样。当初国军抗战胜利接收的时候,所到之处老百姓也是热烈欢迎。尤其国军进东北的时候老百姓多激动啊。王鼎钧在沈阳当宪兵,到电影院检查军风纪。一个卖瓜子的小姑娘找他哭诉,说我端着一盘瓜子在电影院的走道上卖,一会儿伸出手来抢我一包,电影院黑看不清脸,我只知道伸出来的手是军装,都是国民党兵偷的。王鼎钧没办法惩治,只能同情地抽出一张票子来弥补一下。小姑娘抹抹眼泪,不要你的钱。这说明什么,老百姓从心里边恨你们这些国军。


黄维兵团的18军军长杨伯涛,胡琏的接班人。杨伯涛在回忆录里说:当时他的部队打的很顽强,是其他的军崩溃了,所以他的部队也完蛋了。他被俘了,坚决不服,说我没有在战场上被你们打败。解放军押着他上火车,到了解放区一下火车,杨伯涛惊呆了。漫山遍野的都是老百姓,给共军做饭,抬伤员,解放军和老百姓之间谈笑风生。杨伯涛说:我们打仗哪见过这种场面,国军到哪老百姓都是逃亡一空,我们连老百姓人影都看不见。所有的后勤补给都得依靠自己。看到这么多的老百姓在支援解放军,我才明白了不是我作战不努力,而是老百姓的民心向着共产党。


解放军不断地胜利前进,毛泽东发出了警告:“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毛泽东最担心的事就是军队进城的纪律。自古以来军队攻进城没啥好事,见东西就抢。进南京时,刘邓陈三位首长到了总统府,就非常的愤怒。解放军不知道自来水怎么回事,把龙头拧坏了,跑水把总统府大厅都漫水了。总统府里面都铺着地毯,有的战士剪了块地毯当褥子,把地毯全给分割了。


占领南京


解放军攻进上海是1949年的5月27号,那天凌晨聂凤智军长请示部队怎么办?陈毅说:一律不许进民房,天王老子也不许进。伤员病了怎么办,那也不许进。所以老百姓早晨一开家门,看到街上躺的都是解放军,就是这张照片征服了上海的老百姓,征服了民心。这张照片可以说是历史的经典,但是我们说不爱护战士的首长不是好首长。你能让战士一直睡大街?其实这张照片是5月27号的早晨刚打完仗,战士们都累了,席地而卧。我们的干部到处找房子,国民党逃跑的办公大楼,大官的豪宅,各种各样的仓库、学校等等。找到房子以后,从下午开始陆陆续续的让各部队入住。所以解放军进上海睡大街,最多的是30个小时。我们要把宣传的场面跟实际的情节连接起来。既要体现解放军的纪律,体现解放军爱民的作风,但是部队的干部绝对不是不关心战士。部队进城之初,为了不扰民,每天早晨各连队到街上找公共厕所。这都说明了军队纪律是非常严明的,就是这样的部队才能打胜仗。


1949年5月27日,解放军战士入城后,不惊扰上海市民,露宿街头


王鼎钧的回忆录写国民党是怎么样一路败退的,他自己是怎么样死里逃生的。我心想你们这些精英都那么聪明,为什么不能形成一股合力。为什么不能同心协力,为什么不能牺牲自己挽救别人?在战争的过程中,你没有这种精神,没有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你是打不了胜仗的。尽管你武器装备精良,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但是如果你越聪明越耍心眼,越聪明越内耗,就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读者问答互动


粟裕将军在论述华东解放战争时认为,华东解放战争分三阶段:即敌进攻我防御,敌防御我进攻,敌溃退我胜利。请问依照现在研究的结果,这种判断是否正确,时间节点如何界定,是否还有更合理的其他依据?

   

刘统:打仗不是算命。我们现在最大的误区是:常胜将军无往不胜,国民党军一塌糊涂。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粟裕是我军非常有思想、非常有独到见解的一位将领,很有个性。《粟裕战争回忆录》是所有的高级将领中写的最好的一本回忆录。但是我们说,粟裕之所以在华东战场上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关键是陈毅。如果没有陈毅的支持,粟裕的指挥可能就实现不了。当时华野刚刚组建的时候,那也是元老成群。比粟裕资历老的人很多,这些山头你能摆的平吗?你下的命令人家能听吗?粟裕最初指挥的时候,他打电话对面就骂起来了,你算老几?老子不听你的。陈毅抓起电话说:听粟裕的,陈毅一说话就镇住了。所以我们要纠正网上的误区,陈粟是不可分的。陈毅的坐镇,粟裕的指挥二者不可分。陈毅是有担当的。正因为陈毅大力的支持,粟裕才能发挥他的作用,这也正好体现了我军的优势互补和内部的团结。在战争的过程中,解放军内部能够逐步的形成团结一致,而且把这种团结协作发挥到极致,这是解放军很宝贵的品质。我们也必须要客观的认识到这些事情。所以不要搞个人英雄,不要单纯的捧哪一个人,甚至贬低其他人,这些我都不赞同。


解放战争真正的转折点具体在哪一次历史和历史事件,理由何在?

   

刘统:战争的转折点是由多方面形成的,如果划一个时段,那是1947年底到1948年初。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分析了战争形势的重大转折,总结了我军的十大军事原则,发出了彻底打倒国民党的号召。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就是国民党在这个时候陷入了全面的混乱和腐败,几乎是墙倒众人推。1948年初上海发生了一件特奇怪的事,当时蒋介石也想反腐败,王云五老先生提出来:现在战事那么不利,上海还在那跳舞,真是腐败。蒋介石一声令下,把上海的舞厅都禁了。这一下百乐门的多少舞女就失业了,8000千舞女后边还养着3万多员工,怎么办。结果舞女就哭哭啼啼到上海社会局请愿,上海社会局的人不接见,舞女们一怒之下把社会局给砸了。一帮弱女子砸政府去了,你说上海乱到什么程度。学生当年也是非常极端的,天天骂国民党。同济大学要去南京请愿反饥饿反内战,吴国桢市长去劝阻说学生们不要闹事,结果几个学生上去把吴国桢踹倒在地。吴国桢穿着西装倒在地上,还向军警招手,不许开枪。吴市长是留美的,也挺文明的,当年就是那么一种气势,墙倒众人推,怎么看国民党都不行。怎么做百姓都骂你,你干了好事也没人相信你。


旧上海舞女


为什么?就是因为1945年国府回来之后把人民给得罪完了。王鼎钧说国军进南京,日本人老老实实的来投降。日本人做的非常的细致,仓库里清册样样东西给你写的明明白白。当天晚上国民党的部队开着卡车往自己的地方拉,把仓库都搬空了。最后国府回来要检查,没法交代了,一把火把仓库烧了,灭口了。所以这样的的行为就是严重的丧失民心,你丧失了民心然后你再想补救,再用什么好的政策,老百姓不信你,所以最后国民党垮塌,不是因为哪个领导人不想好好干,而是这个体制的官员都纷纷捞好处。重庆的一个办事员到了后方就是一个城市接收大员,有房子有资产他干嘛不要。都这样干,你说国民党还有救吗?蒋介石也管不了。所以像这样的军官上战场他能拼命吗?我凭什么为你卖命,我为你卖命我有什么好处?这个都是恶性循环,所以说47年底到48年初是国共战争的转折。  

   

国民党是在失去民心,共产党的军队是怎么得民心的,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刘统:举个东北的例子。当年四平之战失败之后,林彪的部队稀里哗啦的退过了松花江,国军在后边紧紧追赶。林彪当时都绝望了,结果国军到松花江边停住不前进了。因为兵力不够,结果跟共军停战三个月。就这三个月,共军是励精图治。林彪说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赢得老百姓的支持。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就是叫花子,就会冻死,饿死。东北局命令所有的干部脱下皮鞋,背上背包,下农村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这三个月1946年的7月到10月,共军在东北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暴风骤雨》,就是土改,给穷人分马分地。一件是《林海雪原》,消灭土匪剿灭胡子,这样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而国军到了东北之后,第一要房子,一看沈阳这么多日本人的小楼,弟兄们分房子吧。当时缅甸远征军,新一军、新六军弟兄们抗战都吃苦了,该过点好日子了。分完房子之后就结婚,东北的女大学生最喜欢嫁国军的军官。当时每个礼拜,国军都有集体婚礼,军长师长和你喝喜酒。然后接收大员去搞日本女人,叫什么?叫用个人的幸福体现抗战的胜利。这不是鲜明的对比吗?你有了小楼,有了娇妻,谁还愿意去打仗,所以这就是国共双方谁得人心的鲜明对照。


辽沈大战后,林彪率大部队挥师入关

   

在影片《大进军:大战宁沪杭》中粟裕同志说,我们要尽全力保全上海,就是三野最后一仗。根据文献史料,解放军在解放上海时都经历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一一克服的?

   

刘统:打上海最重要的一条是瓷器店里打老鼠,上海必须要完整的保存,所有的大楼都不许用重武器,这样共军伤亡很大。尤其在苏州河。当时国军主要的防卫阵地一个是百老汇大厦一个是邮电局,你根本过不去,即使如此还是不许开炮。最根本原因是汤恩伯不想守了,蒋介石交代给汤恩伯的任务,把金银财宝运完了你就撤。所以他把防御扔给刘昌毅了,国军正规部队都走了,刘昌毅也不想打了。这样促成了上海停战,放下武器,和平解放。上海这一战不是最后一战,最后一战是1949年10月的金门之战,胡琏打败了叶飞,所以我们的攻势停止了。后来这个经历很复杂,我写了本书《跨海之战》,解放军如何争夺海上的战略主动权,这又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1949年6月12日,解放军官兵与市民扭秧歌欢庆上海解放


推荐阅读

《解放战争》系列丛书:镜头对准六大战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好 文 推 荐


于凤至的后半生:没了张学良,我依然可以很好

1990年,于凤至在弥留那一刻说:“我死去之后埋在洛杉矶城外的山上,让我看看遥远的故乡……我的墓旁要再挖一个空墓穴,留给你的父亲。”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庆祝建军90周年的阅兵为何要在朱日和举行?

7月30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我们进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式,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阅兵的地点是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崇祯即位的N种说法:是刀光剑影还是风平浪静?

历史上,关于崇祯帝上台前的政局,流言四起,议论纷纷,但多不靠谱。他的即位之路究竟是怎样的呢?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