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艺术 | 三个“胆大妄为”的艺术家,组团改写了现代艺术

2017-11-24 意外艺术 国家人文历史


经公众号意外艺术"(微信ID:yiwai11)转载。


在西方艺术史里,有个事情特别好玩——你会发现“3”这个神奇的数字无处不在。

 

把文艺复兴推向高潮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是3个人。

 


让几百年的绘画光影变了个魔术,让室内绘画走向室外的莫奈、巴齐耶、西斯莱,是3个人。




还有苦逼到不行却开启了现代艺术的梵高、高更、塞尚,还是3个人。




这看起来好像很巧?

 

在每一个关键的艺术转变时期,这种“三人小团”就会出现,开启了西方绘画一个又一个的新起点。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今天有必要再讲一个“3个好基友”的故事,讲完这个故事我们也许就能解答这个“巧合”。

 

故事得从1926年开始说起。

 

这一天,当时的巴黎画坛大佬毕加索像往常一样,摆开画架正准备画画,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

 

门打开,一个年轻人气喘吁吁地说:“我刚到巴黎,连卢浮宫都没去,就先来拜访您!”

 

毕加索一怔,然后看着他笑了,说:“臭小子,做得好!”


毕加索 Picasso(1881—1973)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毕加索对这个年轻人早有耳闻,圈子里的很多人都说,近来有个桀骜不驯的年轻画家,总想搞点先锋画作。


他叫:达利。


就是后来成为超现实主义大师的那位:

 

达利 Dalí(1904—1989)

 

此时达利22岁,因为太怪诞难管,被美术学院开除了,无处可去的他决定要去找自己的偶像,比卢浮宫还重要的偶像——毕加索!

 

而此时的毕加索,早已名震江湖。早在17年前他就凭借着一幅《亚威农少女》成为了“立体主义”的开山鼻祖:


《亚威农少女》1907年


在10多年时间里,毕加索不断尝试立体画法:



所谓立体绘画是什么?你只要记住一点——打破重组!

 

用毕加索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真实加以移位和转化”。

 

是这样的,人在看一个事物的时候,一次只能有一个视角、一个焦点,以前的画家再现事物的时候,都是从某一个固定视角去画,这就意味着,你看到一个女人的正脸,但不太可能又同时看到她的侧脸。

 

可是这么画了几百年,多没意思!于是毕加索就做了个改变。

 

他会彻底解构一个事物,然后用各个部分重新组合,那你就能在一张画里看到一个全新结构的事物,你能同时看到一个女人的正脸和侧脸,多个视角,这就“立体”啦。

 

凡戴克 Van Dyck(1599—1641)的古典绘画对比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


毕加索创造了立体主义,把事物打碎重组,不仅改变了写实绘画的样貌,它甚至还打破了人们观察事物的思维模式。


这些思维被“重启”的年轻人里,就有达利。

 

达利当时觉得,这才是未来的艺术该有的样子。不过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因为他没止步于崇拜。

 

 

后来的达利,甚至成长为与毕加索起鼓相当的“对手”。


在毕加索的启发下,达利又做了突破,找到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套绘画表达方式。不是玩儿“打破重组”吗?我也来破一破。


他突破了事物的秩序。

 

今天我们称达利是“超现实主义”大师,超现实主义绘画看起来特别像梦境,因为不!合!理!

 

《永恒的记忆》1931年

 

比如上面这张,整个背景空间,在一个海滩上,却又忽然出现一个桌角,桌子上有一段木头,半张躺地上的人脸。

 

 

它把不着边际的几个意象凑合在一起,然后加上达利的独特标志——软掉的时钟。


 

看达利的画常常给人一种错觉,就是在这个巨大空间里,时间失效了,空间无限延展,时间不再是钟表上的滴答声。

 

时空——这是事物的秩序,在达利的“超现实主义”里,他打破了时空的秩序,却反而营造了一种人可以超越于时空之上的感觉。


《 十字架上的基督》1951年

 

 

这样过了很多年,达利已经名满天下,有一次画展上,达利也碰到了一个年轻人。

 

年轻人当时把达利奉为偶像,见面的时候,他甚至紧张到一直给自己灌酒,一句话都讲不出来。

 

这个年轻人,叫安迪·沃霍尔。对,后来的美国波普艺术大师。

 

 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1928—1987)


那时候的安迪·沃霍尔其实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但是他谈起达利,依然相当崇拜。

 

安迪·沃霍尔给达利拍的照片


不仅敬仰偶像,对偶像偶像,安迪·沃霍尔也喜欢得不得了。据说他曾经复制出毕加索常穿的一件外套,天天穿身上。


而对于艺术创作,他也是非常敢于出位!主要是因为……颜色。

 

这是他画的梦露:


《玛丽莲·梦露》


这是他画的小花朵:


《花》


他的绘画用色非常大胆,色块的冲击力很强。他的艺术被成为“波普艺术”。


所谓“波普”,就是“popular”(流行),你会发现这些画特别“海报”。色彩饱和度超高。

 

他把一个又一个的流行元素,用大胆奇特的色彩表现出来。

 

他对流行文化着迷到什么程度?安迪·沃霍尔曾说,“人人都能当 15分钟的艺术家”,不是那些挂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才能“称得上”艺术,这些新兴的文化,只要你喜欢,都是艺术,包括你自己。

 

这一次,安迪·沃霍尔打破了艺术的概念化,跟他的颜色相比,这些都是安迪·沃霍尔的“敢于出位”。

 

而后来安迪·沃霍尔在自己的日记里面,曾回忆当初与达利相见的情形,他说,“艾玛,把我给激动的,达利居然送了我一袋颜料作为见面礼!”

 

是否因为这袋颜料,在某种潜意识里,激发了安迪·沃霍尔去做出波普颜色,再一次打破艺术的常规,让自己的画立足于世?

 

其中牵扯再难说清。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毕加索、达利、安迪·沃霍尔,这是又一个艺术史上的“3人小团”,常常被忽略,却极其重要。

 

他们虽然没有真正合作过,但是却是各自风格领域的一等一高手。因为在这些人身上,有一个非常非常相似的特质——也厌恶“差不多”,想要打破艺术的常规,想要一点“不一样”。

 

毕加索影响了达利,达利影响了安迪·沃霍尔,然后三个“胆大妄为”的艺术家,打破传统,迎来了艺术的全新改变,甚至是人审美和认知的改变。



今天我们讲的是艺术家的故事,也是鼓起勇气做出点改变的故事。


借着一句老话来说,平庸的东西各有各的平庸,但非凡的事物总有某些共同的特质。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又一个的3人小组?为什么又有这一环扣一环的设计创新,把艺术史不断往前推进?

 

因为气质相同的人、事、物,总是自然而然能够吸引在一起,有了第一个开拓,就很可能接着第二个,第三个,这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注: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好 文 推 荐




女真两年灭亡北宋,南宋却为何能抵抗100年?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图志 | 什么是中国?从6500万年前说起

世界上本没有中国,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历史课本上秦始皇、诸葛亮、唐玄宗原来全是同一个人,今天见到的帝王画像有几分可信?

在传媒不发达的时代,帝王,这个最神秘的政治人物往往自带附魅功能。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