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时代 | “面试官”雍正的用人准则:首先要面相好,至于其他的……

2017-12-21 赵立波 国家人文历史

经公众号“看历史"(微信ID:EYEONHISTORY)授权转载。

清雍正帝登基时四十几岁,已不算年轻,而他对于自己驾驭整个官僚机器的能力也是自信满满。


对于治国来讲,官员的任免一直是比较关键的问题之一。


雍正在给大臣鄂尔泰的批示中说:“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他也在给署理江苏巡抚尹继善的奏折中强调:“朕之责任,不过擢用汝等数员督、抚而已。”


既然是主要职责,向来以勤勉著称的雍正自然“亲力亲为”:在实际选拔外省官员的过程中,雍正往往会亲自接见地方官员,亲自组织面试并做出评价。


在雍正帝在位的13年间,他有序而又频繁召见文官5800余人,武官大约在1400左右,从当时的交通和各种条件来看,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大,更何况是多次轮流接见。


那么,雍正在面试中都看重哪些方面呢?



雍正往往被后世认为是性格稳重、冷峻的帝王,但所有人都是矛盾的共同体,雍正也不例外,在一些事情上常常表现出感性的一面。


比如,雍正本人其实是典型的“外貌控”,在“面试”官员的过程中,那些长相出色的官员,往往得到其良好的评价,有人竟因此得到破格提拔。


比如,当雍正看到山东青州知府李根云时,觉得其长相端正还透露着一丝灵气:“聪明人,因其伶透,着暗记名补青州”。而对后补知县石杰,雍正的评语是:“人着实去得,……相貌有福泽。”


福建南安县知县,被雍正看后大加赞赏:“人好聪明,好相貌,着实明白,去得……”在看到宿迁县知县刘正远后,雍正称其:“红脸、黄胡子、好相貌,将来可望成人。”


除了对长相好的人印象格外好之外,雍正也看重人的气质和整体感觉,对于身材高大威猛的人也表现出好感。



在频繁接触地方被引见的官员时,雍正从不吝惜发表自己的评价,甚至调动了无数的词汇给各地官吏贴上标签。


看到四川的某官员后说:“人看来平常,目狼顾”,这本是形容司马懿的一句话,却用来这位官员,这位四川官吏前途便不难想象了。


看了江西知县的印象是“平常老实人,两只忠臣眼”。接见赵州知州后说:“似有歪才,不诚敬,胖大汉子,大似恶人,只可止此”,“人似苍滑,明白,不稳当。”


那些长相普通或是瘦小枯干的官员,往往得不到雍正的高分评价。诸如“老实平常人,苦像”,“但相貌微寒,恐福量不及些。”,“外像瘦弱,人似可用,气局少,卑寒些”等等。


但相貌只是外在的东西,如果仅把这一项作为评价人的唯一标准,自然是有失偏颇的。


比如,雍正曾接见一个来自湖北的官员后说:“好相貌,似范世泰”,后来此人却在任内贪污灌水银一千四百余两,收受地方商人贿赂二万八千两。


还有陕西的一个知府,雍正评价他“人着实明白,安详,大有出息。”但此人后来因罪革职,不得善终。


清雍正三年引见折。引见折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职务、籍贯、年龄、科举、履历、颂德文字等,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履历和推荐信


雍正虽然专制,同时又是“外貌控”,但也并非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他对官员的判断和选择。比如,他往往会充分考虑到康熙时期对官员的评价,使得人事安排体现出一定的延续性。


如对江南宁国营参将的使用上,在其履历的评语是:“系圣祖拣选二次之人,所以擢用。”对于康熙否定的官员,雍正也坚持不予使用。


雍正虽然会亲自对官员进行面试,在决定是否升迁时,通常还是会询问地方督抚的意见。对宠臣田文镜、鄂尔泰、李卫等大臣推荐的人员,雍正甚至可以不看就予以任用。


而对于普通的大臣,如果举荐来的官员很不合雍正的心意,他也可能会动怒。


有一次,顺天学政吴襄保举生员引见后,雍正看了非常不满意,斥责说:“生员张镇、孟泽新、刘鹏振、朱函夏等四人俱不及,吴函夏尤属不堪。”


接着雍正开始处理推荐人吴襄,认为他担任学政三年,却将非常差的人员推荐上来,可见平时工作并不用心,为此将他“交部议处”。


总的来讲,雍正面试和选拔官员的方式并不科学,无外乎他个人的主观印象再加上一些小的不确定因素。


但频繁接见偏远地方官员,却让这位帝王有了意外的收获,它让雍正全面打开了解帝国角落的视野,也进一步积累了识人的经验,甚至有助于他理清管理偏远省份的思路。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通过不断接见各地官员,不仅让雍正更了解帝国运行和治理的情况,也开启了红墙外的世界,带给他丰富异常的各地信息。




清朝引见制度


在中国古代,一般的中下级官员面见皇帝,需要有高级官员的引领。这种中下级官员由王公大臣引领觐见皇帝的形式,称为引见。


清代引见制度包括官员入仕选拔、升迁调补、降革处罚等方面,成为皇帝加强皇权的一种重要政治手段。京官在五品以下,外官在四品以下,初次任用、保举、学习期满留用等,均须朝见一次皇帝,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分批引见。


引见地点一般在紫禁城的乾清宫或养心殿,皇帝驻跸圆明园或西苑时在勤政殿引见。巡幸各地时在行宫引见。如遇重大祭祀活动,则在斋宫引见。引见制度确立以来,受到历代清帝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项重要的日常事务。


对于清代引见制度,包括进行过程的仪式,所使用的器物、文本等,学者进行过研究。通常这样描述:引见之日吏部衙门的司员、书吏将引见官员排班,一次引见五六人,班首、班尾各有司员一人为领班和押尾。引见官员按班次顺序入殿,奏报履历,然后皇帝与之交谈。交谈内容十分广泛,除了公务,有时也叙家常。


通过引见谈话,皇帝观察官员的身材相貌、言谈举止、人品德行,并用朱笔把评语、升迁降革意见写在引见文书上。皇帝的决定并不当场宣布,而是令其退场之后,向主管堂官说明自己的意见,主管堂官据此撰写奏折,待批准后再向引见官员宣布。


注: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好 文 推 荐


长平之战中赵国几乎亡国,为何还能迅速恢复实力?

公元前251年,赵国发生了三件大事。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一连串误判导致的朝鲜战争,为何令美国有苦难言?

在朝鲜战争结束将近三十年之后,美国摇滚歌手约翰·普莱恩写过一首歌,其中有几句是这么唱的:“戴维曾在朝鲜战争中挂掉/然而原因我们却不知道/现在一切都已经不重要。”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岳飞被害后,名震天下的岳家军为何沦落至此?

岳家军鼎盛时有十万之众,这支大军在岳飞被害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离开了岳飞的统帅,它能否继续当年抗金的辉煌呢?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