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是如何沦为二流国家的?

2017-12-29 始安公士或 国家人文历史

经公众号“冷热军事史"(微信ID:militaryhistory)授权转载。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魏国由盛转衰是从魏惠王开始的。


魏惠王一个严重的战略失误就是攻打同为三晋的赵韩两国,令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齐国趁机崛起。不过,魏惠王的各种决策跟当时具体的形势变化息息相关。很多人若是处于魏惠王的境地,恐怕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三晋联盟的裂痕,早被魏惠王他爸魏武侯埋下


三晋联盟始于晋国六卿执政时期。当年赵襄子策反了围攻晋阳城的魏桓子、韩康子,三家联手剿灭晋卿中最强的智氏家族,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此后魏赵韩三家长期结盟,经常合伙攻击老晋国的敌人。


 春秋时的晋国


公元前400年,魏文侯组织三晋联军南征楚国,打得楚悼王毫无脾气。魏武侯在公元前378年发起灵丘之战,给刚即位的齐威王来了个下马威。在这几十年中,齐楚秦列强都被中原三晋打败过。


魏国率先变法,以武卒称霸诸侯。赵韩两国更像是抱霸主大腿的小弟。但随着三国不断扩张,矛盾也日趋激化。


三晋的地盘本来就犬牙交错,从诸侯手中夺取的新地盘,让局面变得更复杂。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魏国高层采取了两种解决办法。一个是通过交换领地来让自己的国土变成整块,另一个办法是在赵韩扶持自己的代理人。前者是三家灭智氏以来就有的老传统,后者则由魏武侯开启。


 战国步兵


魏武侯元年,赵国的公子朝作乱失败,逃到了魏国。魏武侯决定出兵支持公子朝,让他成为魏国在赵国的代理人。然而事与愿违,魏军本想趁乱偷袭赵都邯郸,却被新君赵敬侯派兵击退。


魏赵两国由此结下梁子。尽管两国后来两次联手攻齐,还跟韩国共灭晋君,但边境关系越来越紧张。


赵敬侯三年,齐魏交战,赵国派兵大败齐人。魏国却于次年在兔台击败赵军。因为赵国想吞并卫国,而行军道路必经过魏国领土。魏武侯不悦,就转而勾结齐国把赵国新建的边城夺走了。


魏国不仅在东线的中原战场跟赵国抢地盘,还在西线占领了黄河沿岸的赵国重镇蔺县。此时赵敬侯已死,其子赵成侯记下了这笔仇。


魏国差点被赵韩联军灭掉


魏武侯去世那年,赵成侯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复仇良机。魏惠王刚坐上宝座,公中缓就发动叛乱。内战让魏国朝野分裂成两个阵营。韩懿侯(韩国国君)本来与魏国没什么恩怨,却起了趁火打劫的念头。他邀请赵国联手攻魏,赵成侯二话不说就派出了精兵良将。


赵韩联军突然加入战团,在浊泽大破魏军。魏惠王被联军包围,随时会被干掉,公中缓离国君的宝座只有一步之遥。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赵成侯打算除掉魏惠王,改立公中缓为魏王,在迫使魏国割让土地后收兵回国。韩懿侯却坚决反对。在他看来,杀魏王会被天下人视为暴行,迫使魏国割地也会被诸侯视为贪婪之举,应该把魏国分割成两个国家。


战车兵


按照赵成侯的方案,魏惠王必死无疑,赵韩两国能直接夺走大片土地,公中缓会成一个对赵韩俯首帖耳的魏王。


按照韩懿侯的方案,魏惠王能活下来,但公中缓也能做王,俩人各得一半魏国。无论哪一种方案,都会让魏国沦为宋国、卫国那样的二流国家,失去位列战国七雄的资格。


俩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韩懿侯一怒之下决定撤兵,夜里不告而别。韩军的离开让包围圈洞门大开。赵成侯判断赵军无法独自灭魏,只好立即收兵回国。魏惠王意外地逃出生天,他立即集结人马击溃了落单的公中缓叛军,巩固了自己的王位。


战国弩兵


这场战争让魏惠王对赵国和韩国恨之入骨。第二年他出兵先后打败两国。此时恰逢秦献公大举东征,魏惠王为了保住河西地,暂时在西线与韩赵两国合作。


秦军在少梁之战中击败赵魏联军,俘虏魏太子与丞相公叔痤。不料,魏国突然跟秦国讲和,又对赵韩发动浍北之战。大破赵韩联军的魏军统帅,正是刚被释放回国的魏相公叔痤。


魏国的战略重心东迁,秦国在次要打击方向


浍北之战表明,魏惠王完全不信任三晋同盟,已经动了兼并赵韩的杀心。咄咄逼人的秦献公在少梁之战后不久就去世,魏惠王趁机着手新的战略布局。他逐步把首都从河东的安邑迁徙到中原的大梁。


许多人以为魏国迁都大梁是为了躲避秦国兵锋。这只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魏国高层早就想把战略重心放在东线的中原战场。


魏国的疆域比较微妙,和韩国一样地跨今天的河南省与山西省,而且都被黄河分为两段。韩国的上党郡把魏国领土分割成东西两大战区。西部战区以旧都安邑为政治中心,包括河东、河西、上郡三个地区;东部战区以新都大梁为政治中心,包括梁地与河内之地。


 战国初期诸侯图,注意韩国上党郡的位置


魏文侯时期曾经借道赵国吞并中山国,但中山国死灰复燃,魏国也失去了这块飞地。除了灭中山之外,魏文侯和魏武侯更多以西部战区为中心进行扩张。


到了魏惠王时,西线没有多少扩张潜力了,如果不攻秦的话,只能去抢韩赵国的地盘。


再看看魏国东部新都大梁的周边环境。东面的宋地与南面的楚国淮北地区都是富庶的大平原,西面紧挨着韩国新郑首都圈,东北挨着卫国和齐国济西地区,渡过黄河一路向北则能抵达赵国邯郸首都圈。


魏国东部战区面向广阔的华北平原,扩张潜力巨大。若能占据整个中原之地,就有望将霸业升格为王业。因此,魏惠王把争霸中原放在第一位,把攻秦放在第二位。他迁都大梁的最初用意,正是为吞韩并赵大计奠定基础。


战国武士


吞并赵韩先后失败


如果晋国不分裂成魏赵韩三国的话,秦国一定不会崛起,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将是晋国——这个观点在不少历史学家和爱好者中颇有市场。不同于那些缅怀老晋国的空想家,魏惠王是以实际行动来整合晋国的全部遗产。


魏国毕竟有霸主的底子,很快从内乱中恢复实力。赵成侯察觉了危机,连忙与燕国、齐国和宋国会盟,企图借助诸侯之力来遏制魏国。


魏惠王意识到必须加快备战的步伐,派使者访秦。当时秦孝公忙着变法,需要安定的外部环境。秦魏两国在河西会盟,魏惠王顺势在东线发动灭赵之战。


赵国的地盘并不比魏国小,但首都邯郸位于整个国家的东南角,又是平原地形。因此魏上将军庞涓的8万精兵很快包围了邯郸。经过一年激战,邯郸沦陷。


由于赵国存在邯郸、晋阳、代地三个政治中心,魏国无法一鼓作气灭赵。齐国孙膑、田忌直扑大梁,以围魏救赵之计消灭8万魏军。秦国也趁机袭击旧都安邑。魏国只好跟齐秦讲和,极不情愿地把邯郸归还赵国。


 赵国的三个政治中心


大梁地势平坦,易攻难守,跟邯郸隔着黄河且相距较远。无论如何复盘,灭赵大计最终都会落入齐人的圈套。魏国君臣只好放弃灭赵,转而准备灭韩。


韩国开始了申不害变法,又与秦国结盟。魏惠王决定在韩国羽翼未丰时动手,发动了灭韩之战。新郑离大梁很近,就算齐军再来大梁,魏军主力也能迅速回援。魏国君臣满以为可以破解围魏救赵之计,结果丧师10万。


从此以后,魏国再也没过一统三晋的念头。耐人寻味的是,赵国称霸后也没有尝试吞魏灭韩。就连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也只是在合纵抗秦时与两国结盟。


秦国比赵韩两国更难打


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很容易陷入两面受敌的窘境。魏惠王四处挑起战事,把地缘上的先天不足暴露无遗。


 春秋战国时代的攻城


但平心而论,他并非对此毫无察觉,所有的攻势都集中在东线,在西线一直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策略。这也恰好被秦孝公和商鞅充分利用,一打一个准。


魏国若是集中力量先摆平秦国,将秦川沃野与关陇牛马尽数收入囊中,就能获得稳定的西部大后方,全力以赴地争霸中原了。魏惠王无视灭秦之利未必是短视,而是更现实的理由——畏难。


自从兵家亚圣吴起离魏后,魏军难以再西进一步。秦献公迁都栎阳,在边境修筑了多座城邑。魏国如果不拿出全力,无法跨越洛河灭秦。可这样一来,又与魏国东争中原的方针相悖。


兵家亚圣吴起


为此,魏惠王在大梁整军经武,伺机攻灭赵韩,同时又在河西与韩、赵结盟。他打算以三晋联军之力击溃秦国。不巧的是,长期客居魏国的秦献公熟悉魏军战法。


秦国总体上比魏国弱,但在关中战线有局部优势。秦献公三次跟三晋联军交锋,皆大获全胜,连魏太子和丞相都沦为俘虏……


没有齐国援助,赵韩两国已经被魏国灭了。但无论是魏韩联军还是魏赵联军都没打赢过秦国。由此可见,秦国比赵韩更加难打。


 秦步兵


总之,魏惠王不是没努力过,但他实在啃不动秦国。接二连三的失败让魏国朝野失去了灭秦的信心和耐心。魏河西军彻底转入战略守势,回避与秦军正面交锋。


魏惠王干脆把西线的精锐都抽调到东线,企图先全力灭赵韩两国。他若统一了三晋,绝不会忘记报秦国三箭之仇。


但事与愿违,劳而无功的灭国大战耗尽了魏国的精兵良将。魏惠王最终玩脱了,处处挨打,两头落空,魏国也从此沦为二流国家。


注: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好 文 推 荐


长平之战中赵国几乎亡国,为何还能迅速恢复实力?

公元前251年,赵国发生了三件大事。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一连串误判导致的朝鲜战争,为何令美国有苦难言?

在朝鲜战争结束将近三十年之后,美国摇滚歌手约翰·普莱恩写过一首歌,其中有几句是这么唱的:“戴维曾在朝鲜战争中挂掉/然而原因我们却不知道/现在一切都已经不重要。”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将五胡乱华推迟十年:诸葛亮收姜维的历史原因究竟为何?

收姜维是《三国演义》中大书特书之事,姜维资质绝佳,诸葛亮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从此后继有人。但真实历史没有这么传奇……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