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没有电的古代,天黑了人们都在干什么?

2018-03-22 国历君 国家人文历史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至朋友圈。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


放到现在,这根本不算事。在灯火通明、网络发达的今天,夜晚不过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但是在古代,外没有路灯、霓虹灯,内没有电灯、无线网,这寂静的夜晚该如何度过?


国历君不由微微一笑,我们实在是太小看古人了。与时而喧嚣时而空虚的现代生活相比,古人的夜生活反而十分充实。


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剧照


百姓晚上做什么


先说平民百姓。中国农耕时期的生产力很低,要得到产出就必须要狠砸劳动力,可以说百姓的夜晚并没有那么惬意闲散,人们往往日未出而作,日落不能息。



太阳西下,结束了一天的辛苦耕耘之后,农夫门披星戴月回到家中,为了生活的正常运转,往往还要对农作物进行粗加工,对农具进行加固修理。另外,他们还要根据天气变化,季节更迭,在每个特定节气期间完成大量的准备工作。



比如,北方的农民为了吃到馒头面条,很多程序是在晚上做的:筛选小麦,把杂质去掉,晾晒干净;放在石磨上磨面;把小麦磨成面粉后和面、发酵、揉成馒头;上锅蒸成馒头。这样,就不会耽误白天的活计,还能一早吃上热乎的饭食。


还有织布,妇女们要先把棉花脱棉籽、压弹花,再把弹好的棉花搓成条形,放在纺机上纺成线团,再印染,纺织,裁剪,做衣服。这一系列下来需要大量时间,所以不少的纺织缝纫都是晚上进行的。


有一首诗能反应出女子夜晚织布的辛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在古代,普通百姓是点不起油灯的,那他们的夜间娱乐都有哪些呢?在特定时期施行宵禁的情况下,百姓们只能小家自娱,逗逗孩子,拉拉家常。在较为开放的朝代,遇有节日庆典,也可以上街转转,无论是摆摊创收,还是单纯闲走,对忙里偷闲的百姓来讲已不失一种娱乐。


当然,最常见的,还是睡觉。年复一年的辛劳,为的不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不过,为了劳动力的可持续生产,总有一些活动不得不提。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重视房事。对于“房中术”,古人是认真的。


比如,古人对行房事的时间、空间等都有要求。夫妻行房时,春季头要朝东,夏季朝南,秋季朝西,冬季朝北。逢单日宜交合,双日交合易受损;半夜至中午交合有益处,从午后至半夜前会受损。这么看来,如果碰上讲究房中术的古人,他很可能要先睡上一觉,半夜起来再造人。


(明)仇英 春宫画,堪称古代AV的春宫画,能反映普通百姓的房事生活


学子的夜晚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做学问永远是每个朝代都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么我们的文人骚客和莘莘学子,在夜晚会做些什么呢?


一方面,挑灯夜读是常态,无论是为了出仕或是功名,还是单纯地爱好,读书人都必然不肯荒废夜晚的大好光阴,富家子弟点灯熬油,寒门子弟凿壁偷光,都是笔耕不辍,勤勤恳恳。



另一方面,学子们也会进行社交,三两好友,把酒言欢,评古论今,吟诗作赋。志同道合之人联络了感情,交流了思想,许多千古绝句也都是诞生于这思想碰撞的火花中。当然,学子们也喜欢独处,走走游游,或感悟伤怀,或心生感慨,充裕的感情加上绝妙的文采,在夜晚搭建的舞台上绽放。


说到文人与夜晚,其实不乏很多浪漫的故事。不要误会,这里不是才子佳人的花前月下,而是文人间的惺惺相惜。


魏晋时期书法家王徽之,家住浙江山阴。一天夜里,天空下起大雪,已经睡去的王徽之醒来,推开窗户一望,被月色下的雪景打动。他想到了住在几十里外的朋友戴逵,十分想同他分享这份美景和心情,便乘船溯江而上,第二天才到了戴家。但是走到门口后,王徽之还没敲门,就对随从说:“我们回去吧。”随从疑惑:“既然来了,怎么不进去呢?”


王徽之说出了那句十分具有魏晋风度的名言:“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雪夜访戴


还有苏轼的那篇《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期间。当他刚要“解衣欲睡”时,忽见“月色入户”,不免让人欣喜。苏轼也想起了自己的朋友,同样被贬的张怀民,与王徽之不同,苏轼邀请到了好友,并且一起在月色下漫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在文人眼中,漫长的夜晚能让他们沉淀心情,没有什么情绪不能在月下的独酌、漫步与吟诗中得以排遣的。


城市里的夜生活


严格来讲,在唐朝以前,中国城市一直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除了打更的更夫外,几乎不允许人出门。从周代开始,文献里就有宵禁的记载。唐朝的宵禁制度十分严格,“昏而闭,五更而启”,法律中还特别设“犯夜”的罪名。唐朝的《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


到了唐代,公开场合大批人群的夜间活动一年也只能有一次,那就是上元灯节,一年当中只有这一天会解除宵禁。不过到了晚唐,宵禁制度开始松弛。


唐朝夜市复原模型


直至五代,宵禁令才逐渐流于形式,北宋则完全废弃了禁夜令,也造就了北宋“花市灯如昼”的繁华,汴京即开封鼎盛时拥有100万人口,而杭州的常驻人口为150万,之后的南宋的建立和北方的大规模迁移又铸造了这个伟大的城市。


《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北宋街市


能够参与到夜生活的多是达官贵人。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夜幕降临,纨绔子弟又怎肯辜负这消闲的时光。爱热闹的可以夜市青楼,结伴夜游,不爱热闹的可以琴棋书画,聊以自慰。最具特色的是夜市上的夜宵,宋朝时甚至有了营业24小时的小吃铺。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灯火通明为他们制造了另外一个太阳,他们的生活不会受到日夜交替的影响,许多事之所以选择夜晚去做,往往只是为了增添一份别样的情调。宋朝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称杭州“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四时皆然。”称其不夜城也不为过。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夜宵和风月场所的出现颇有渊源。如果哪位古代才子在风月场所看中某位姑娘,需要先在女子房间摆一桌酒席,名叫“拦台饭”,席间少不了浅斟低唱,才子必须得有点墨水,才配在这朦朦胧胧的情调下,与姑娘进入正题。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而为了让农民安心睡觉、文人舒心赏月、夜市如常开放,也少不了背后的维持者。日不出就作的不只是农民,也有古代官员。他们在凌晨5点左右就要排队集合早朝,为了准时到达,必须半夜就起床。所以,如果一个官员兢兢业业,那么他的夜生活可能结束得非常早。而另一个群体就是商人。为了能够在夜市摆起摊子,估计也要从早到晚不停歇的忙活着。


有时候,现代科技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很丰富、很美好。但是,如果累了,也不妨体会下古人的心境,放空自己,赏一赏月,不枉这夜色所带来的另一番滋味。


晚安。


长按图片,支持国历君


注: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抓取,欢迎转发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