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物 | 他在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笼络孙坚父子,死后还让曹操念念不忘

2018-04-11 赖正直 国家人文历史

经公众号“时拾史事”(微信ID:historytalking)授权转载。

《三国志·先主传》载,陶谦死后,糜竺等人迎刘备为徐州刺史,刘备推辞说:“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北海相孔融对刘备说:“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刘备遂接任徐州刺史。


袁术真的是孔融口中不屑的“冢中枯骨”吗?当然不是。


在那个纷乱的时代,能够收揽各路豪杰称雄一方,都不是简单的人物。袁术有很多缺点,有些还是严重的致命缺点,但他也曾经割据淮南,虎视中原,在争霸的群雄之中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袁术


年轻时是闻名天下的侠义之士


汉代有很多游侠、豪侠人物,例如西汉的季布、郭解,东汉的王涣、戴遵、张堪、廉范都是有名的侠士。这些侠士乐善好施、喜欢结交江湖人物、以解救他人困厄为荣,为社会各界人士所推崇。


汉末三国社会动荡,这类侠士人物就更多了。《后汉书·董卓传》载,董卓“以健侠知名”;《后汉书·袁绍传》载,“袁绍以豪侠得众”;《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徐庶“少好任侠击剑”;《三国志·吴主传》载,孙权“好侠养士”;《三国志·甘宁传》载,甘宁“少有气力,好游侠”等等。游侠气质是这些枭雄能够吸引众多人士聚集麾下为其效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袁术也是同一时期的拥有游侠气质的枭雄之一。


《后汉书·何进传》载:“(何进)以袁氏累世宠贵,海内所归,而袁绍素善养士,能得豪杰用,其从弟虎贲中郎将(袁)术,亦尚气侠,故并厚待之。”《三国志·袁术传》载:“袁术字公路,司空(袁)逢之子,(袁)绍之从弟也。以侠气闻。”《三国志·荀攸传》载“袁术亦豪侠,与绍争名。”


袁术虽然出身世家公子,家财万贯,但他并不是悭吝的守财奴,而是仗义疏财、乐于助人,是有名的侠义之士。据《北堂书钞》引《魏志》载,当时江湖上流行一句话叫做“路中捍鬼袁长水”。袁术曾任长水校尉(负责率领禁军中的长水营),“袁长水”是对袁术的尊称。“路中捍鬼”大概是说路上碰到鬼袁术也能帮你除掉,意思类似于现在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说的就是袁术行侠仗义,能够救人于危难之中,是人们心目中的大侠。


有一定的军事才能


十常侍之乱时,何进、何苗先后被杀,宦官势力关闭宫门固守。此时的何进旧部乃至整个士大夫官僚集团都陷入空前危机,如果不及时反击,让宦官势力占据主动地位,何进旧部将会重演窦武、陈蕃政变失败的悲剧。此时,是袁术率领何进部曲将吴匡等人,放火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迫使张让等人弃宫城出走,救出了皇帝和太后。在这一过程中,吴匡等人只是何进部曲,地位很低,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起到统率作用的只能是时任虎贲中郎将(禁军高级指挥官)的袁术。


袁术放火烧宫门的行为,常常被认为是鲁莽,甚至是目无君上的忤逆行为。但从后来魏晋南北朝时常发生的宫廷政变来看,放火烧门是十分常见的战术。这一战,体现了袁术的魄力。


后来袁术占据南阳,以南阳为根据地进攻豫州、兖州,与曹操在封丘一战,被曹操打败。袁术曾写信给吕布,回忆封丘之战:“昔将金元休向兖州,甫诣封丘,为曹操逆所拒破,流离迸走,几至灭亡。”


封丘之战,袁术败得很惨,但他的部队并未因此而溃散,而是在袁术的指挥下转移到九江,迅速在淮南站稳脚跟,势力不断壮大。不久之后,吕布袭击刘备,夺取徐州,与袁术结盟,袁术立即送给吕布军粮二十万斛,并承诺“若兵器战具,它所乏少,大小唯命。”意思是各类武器装备,不论大小,都可以提供给吕布,可见此时袁术的军事、经济实力已经完全恢复,而且实力十分雄厚。所以说袁术还是有一定的军事统率才能的。


袁术的政治关系网


袁术不擅长打仗,但经营关系是一把好手。梳理史书中的记载,不难发现袁术有着广泛、众多的盟友,而且都不是容易对付的家伙:


孙坚、孙策

孙坚也是游侠一类的人物,他与袁术在南阳一会,志同道合,立即结为盟友,此时袁术的官职、身份、地位、名声都远远高于孙坚,孙坚在两人的政治联盟中居于从属地位。袁术北上攻打兖州时,孙坚则留在荆州负责解决刘表,可惜孙坚意外死于流矢。此时,袁术争夺兖州失败,已转移到九江,孙坚之侄孙贲仍率孙氏余部紧紧跟随袁术来到九江,可见两家的关系已是密不可分。


袁术在淮南立足之后,派孙坚之子孙策经略江东,细看《后汉书》《三国志》的记载,都是说“孙策受袁术使渡江”“袁术将孙策掠地江东”,甚至直接说“袁术略江东”,可见直到袁术僭越之前,孙策都是忠心从属于袁术的,时人也把孙策看作是袁术的部将。


公孙瓒

袁术与袁绍不和,而袁绍又与公孙瓒是争夺河北霸权的死敌。袁术远交近攻,积极和公孙瓒联盟。公孙瓒的地盘远离淮南,不能给袁术提供直接的助力,但他与袁术的联盟在政治上可以起到互通声气,遥相呼应的作用。


老版《三国演义》剧照


吕布

吕布被李傕、郭汜打败之后,率部逃出武关,本打算投奔袁术。虽然最后没投成,但辗转多处,两人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吕布反复无常,在袁术和曹操之间摇摆不定,但吕布曾经作为袁术的盟友而为其所用,也是事实。


韩暹、杨奉

韩暹、杨奉本是白波黄巾残部,在李傕、郭汜之乱中护送汉献帝回洛阳,因曹操出兵迎献帝,韩暹、杨奉遂率部投靠袁术。韩、杨二人实力并不强,而且和吕布一样骑墙观望、反复无常,但他们在混乱的局势中选择投奔袁术,而不是其他人,说明袁术在诸侯中颇有威望和魅力。


泰山诸将

泰山诸将是以臧霸、孙观、昌豨等人为首的盘踞在以泰山郡为中心的青徐兖一带的军事集团,这一集团的战斗力颇强,且十分忠于袁术,直到袁术死后,他们才勉强投降曹操,其中的昌豨等人后来多次背叛曹操,曹操派出夏侯渊、张辽、于禁等重量级将领屡次征讨,才将其平定。被曹操打败后,袁术试图从青徐地区北上依附袁绍,只是道中病死而未能成行。这说明袁术依靠泰山诸将有效地控制着青徐地区。


匈奴单于於夫罗

在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与张扬曾联合匈奴单于於夫罗屯兵河内,不料於夫罗临阵出尔反尔,企图退兵,为袁绍所阻止,於夫罗就劫持张扬强行退走,袁绍派出悍将麴义击破於夫罗,解救张扬,但也和匈奴结下冤仇。袁术利用袁绍和匈奴的过节,积极笼络於夫罗。在袁术与曹操争夺兖州时,於夫罗率领匈奴骑兵出阵相助,不过最后并未取胜。


黑山黄巾军

张角本人是冀州巨鹿郡人,冀州是黄巾军活动的重要据点。张角死后,冀州的黑山黄巾军仍然十分强大,与取得冀州统治权的袁绍常年征战。袁术又利用这一矛盾,将黑山黄巾军笼络至自己的麾下。在袁术与曹操争夺兖州时,黑山黄巾军也来支援袁术。


汝南、颍川黄巾军

《三国志·武帝纪》载:“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由此可知汝南、颍川一带的黄巾军也曾听命于袁术。虽然汝南、颍川的黄巾军规模不大,实力有限,但他们善于打游击战,生存能力很强,能在敌后实施骚扰,分散敌方兵力,可以为袁术提供一定的战略支援。


培养了不少知名人物


袁术年轻时行侠仗义,喜欢与人结交,不论是名士、豪族,还是败军之将、朝廷要犯,或是黄巾余党、匈奴单于,他都接纳。在他得势的时候,曾提携了不少人,即使有的人天性与他不和。


孙坚、孙策父子早期就是在袁术的提携之下崛起的。孙坚曾以长沙太守的身份出兵袭击荆州刺史王睿,以下犯上,形同叛逆,如果不是袁术及时将其纳入讨伐董卓大军的麾下,孙坚很可能会被认为是和董卓一路的反贼。除此之外,曹操的大将韩浩、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孙权的舅舅吴景、书法家师宜官,早年都是在袁术的提携之下起家走上政治舞台的。


由于袁术敞开大门,广纳四方英才,很多人在不得志时都选择投奔袁术。典型如吕布,在被李傕、郭汜打败后首先想到的是东奔投靠袁术;韩暹、杨奉在被曹操打败后南奔袁术;张邈与曹操在雍丘决战,失败后也是首选南下投袁术;董卓当政时,名士郑泰参与策划谋杀董卓失败,逃出长安来投袁术,死于途中,其弟郑浑带着郑泰的儿子郑袤至淮南,袁术宾礼甚厚。


袁术就是类似于《水浒传》中小旋风柴进式的人物,人们在落难之际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求他的帮助,这也印证了《后汉书》所说袁术“尚气侠”、以侠义助人的性格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袁术


对于那些不喜欢袁术的性格为人和行事作风的人,袁术也大多能够宽容对待,而不轻易施加刑戮。袁涣避难江淮,接受了袁术所任命的官职。但他经常和袁术抬杠,反驳袁术的观点,袁术虽然辩不过他,但也没对他怎么样,依然礼敬有加。


广陵名士徐繆被征召至许,路上为袁术所留,授以上公之位,徐繆拒而不受,袁术亦不勉强,任其至许。


周瑜年少时为袁术所欣赏,欲以周瑜为将,周瑜认为袁术终无所成,求为居巢县长,袁术不以为忤,而是爽快地满足了他的要求。


老版《三国演义》剧照


金尚被汉献帝任命为兖州牧,但此时曹操已占领兖州自称州牧,金尚只好求助于袁术。袁术遂奉金尚为兖州牧,率大军携之来与曹操争夺兖州。虽然失败,但袁术对金尚有恩,这是毫无疑问的。后来袁术欲以金尚为太尉,金尚一点不给面子地拒绝了,袁术并没有认为他忘恩负义,而是一笑了之。


陆绩六岁到九江拜见袁术,偷了三个桔子,袁术问他干嘛偷桔子,陆绩跪答:“难得吃到桔子,我想拿回家分享。”袁术大奇之。


懂谶纬之学,为自己宣传造势


汉代风气推崇儒家经学,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大多精研一两部经书,作为传家的学问秘术,这是世家大族自矜于寒门人士的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本。同时,汉代又流行谶纬符应之术,每到重要的历史时期,都会有各种预言、歌谣、纬书、符图现世,为政治活动造势,而且当时的人们都很相信这一套。因此,汉代的经学之中往往混杂着很多谶纬,尤其是《易经》。


而汝南袁氏所研究的家学,就是《京氏易》。《京氏易》的具体内容现在已无法详知,但其中必然包含许多谶纬知识。袁绍作为庶子,似乎并未得到家学真传。而袁术作为嫡子,年轻时肯定学习过《京氏易》,而且有迹象表明,袁术对谶纬之学是有一定造诣的。


《资治通鉴》载:“袁术以谶言‘代汉者当塗高’,自云名字应之。又以袁氏出陈,为舜后,以黄代赤,德运之次,遂有偕逆之谋。”按照汉朝儒家“五德始终”理论,汉朝属于火德,依五行相生来推导,取代汉朝者应该是具有土德、色尚黄的势力。黄巾军自称“黄天当立”,后来曹丕年号“黄初”,理论依据就在这里。谶言“代汉者当塗高”,“塗”音土,部首也是“土”,也符合与五行相生的理论。这一谶言早在袁术之前就已经存在,但袁术通过解释这一句谶言,认为这句谶言说的是他袁术,而不是别人。袁术的理由是:


他姓“袁”,“袁”通“辕”,指辕门,即军营、官署的大门,“当塗高”者,靠近大路而高大的东西,就是辕门;


他名“術”字“公路”,“術”的古义是城市中的道路,“術”“路”“塗”都是同一个意思;


“袁”字的部首是“土”,应土德,与“塗”字的部首相合,正取代汉朝的火德;


袁氏出自陈,为帝舜之后,帝舜是土德,所以袁氏属土德,当取代汉朝为天子;


袁氏始祖为陈国大夫袁涛塗,亦与“当塗高”之“塗”字相合。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袁术的说法不过是文字游戏。但在东汉末年,这是非常严肃的谶纬学问,社会上大多数人们都对这一套理论信之不疑。袁术根据自己的谶纬知识,对已存在的谶言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并且有汝南袁氏世传《京氏易》的家学背景,在当时是颇能够迷惑很多人的。


死后影响犹存


袁术生前纵横四方,影响很大,直到他死后多年,曹操等人还常常拿他来说事,将打败袁术作为自己的重大战绩来宣扬。


曹操手书与吕布:“袁术称天子,将军止之,而使不通章。朝廷信将军,使复重上,以相明忠诚。”把吕布与袁术断交作为吕布对朝廷的一件大功。


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曹操回忆自己打败袁术的经过:“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虽然说得很轻松,但此时袁术已死了二十多年了,曹操还煞有介事地专门回忆此事,并将此作为自己生涯中的一大功劳,可见曹操对袁术曾经是十分忌惮的。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袁术死后,其堂弟袁胤率残部及族中家眷投奔庐江太守刘勋,后刘勋又被孙策打败,女眷落入孙氏之手,袁术之女还被孙权迎娶为夫人。可见袁术死后,汝南袁氏的名声犹存,江东人仍然对这个曾经享誉天下的家族保持着充分的尊敬。孙权后宫中地位相当于皇后的步夫人死后,孙权还一度打算立袁夫人为皇后(只是被袁夫人以无子嗣为由推辞了)。步夫人生前都没有能够立为皇后,而袁夫人却可以,这清楚地表明在孙权的心目中,袁夫人的尊贵身份是无可取代的,这也是因为袁术曾对孙氏家族有恩,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了多年之后。


袁术和刘表类似,虽然不是雄才大略之主,但也不是昏暗懦弱之君。不能因为他们的事业最终失败,就彻底否定他们。袁术一生以大侠自居,行事豪爽不拘小节,这使他能够在社会上积累很高的名声和威望,能够招纳许多人才为其效命,这是他的优点。但他也有严重的缺点,犯过致命的错误。


袁术的致命错误,首先是低估袁绍和曹操的实力,在争夺豫州、兖州的封丘之战中败于袁绍和曹操的联军,丧失战略先机。


其次是不重视民生,经济基础较差。淮南本是土地肥沃、水利条件极好的鱼米之乡,有很好的发展基础。但袁术眼光过高,一心想着称霸中原,并不把淮南一隅放在眼里,因此也就不以淮南老百姓的民生为念。《三国志·武帝纪》载:“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反映了袁术统治后期因奢靡铺张导致财政捉襟见肘的窘境。


作为一个政治家,袁术缺乏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因此他虽然也能喧嚣一时兴起一番功业,但终究无法担负起治理一方、促进国家统一这样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

方诗铭:《论三国人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于涛:《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中华书局2006年版。

罗建新:《谶纬与两汉政治及文学之关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注: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