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却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个去哪儿了?

2018-04-25 月海 国家人文历史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至朋友圈。

在北京昌平城区西北50多公里处,有一处占地120多平方公里的景区——明十三陵。这里埋葬了明代13位帝王和23位皇后,是外地游客到北京必去的景点之一。


                         

明朝的建立,结束了元朝蒙古族对中原的统治,帝王的丧葬礼制也由元蒙习俗不建陵寝的“潜埋”方式,重新恢复为中原沿袭数千年之久的山陵墓葬形式。

 

明代从开国皇帝算起,到最后一位,一共有16位皇帝。除了因特殊情况未能葬于十三陵的,其他皇帝都长眠于此。中国古代认为“事死如事生”,即使是陵寝,也要有好的设计和好的风水,因为这关乎于国家的运势和未来。

 

明十三陵在北京的位置示意图


那么,明十三陵的地理位置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没有葬在此处的三位皇帝现在又在哪里呢?

 

选址大考察


明十三陵的陵区位于燕山山脉西部,其西北方向20公里,便是被人称为北京城"北门锁钥"的居庸关,再往北,使是著名的八达岭长城了。众所周知,明王朝是打败元统治者而建立的朝代,长城之外就是它的北方国境防线。在明代,沿着万里长城,从东到西,一共设立了9个边防重镇,以防止外族的入侵,历史上称做"九边"。由此可以看出,十三陵是一个典型的"边塞陵区"。

 

如果登高俯瞰,就会发现,以长陵为中心的天寿山陵区,是一个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10余公里的椭圆形山间盆地,其北面有天寿山,东面有蟒山,西面有大峪山、虎峪山,南面有汗包山、昌平城后山、龙山和虎山,西北有笔架山,东南有平台山,西南有长寿山,群山环绕,层峦叠峰。除此而外,陵区内的几道水流,自西北而向东南,弯弯曲曲,穿流而过。

 

明十三陵示意图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经专门写诗来描述这里的地理优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明十三陵会选择在这里建造,除了山环水绕的风水格局之外,也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十三陵中最早开始营造的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及其皇后的合葬陵,长陵。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四年(1402年),他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率军攻入南京,从惠帝朱允炆手中夺取了皇位。

 

明成祖朱棣

 

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的皇后病故,陵寝的建造便被提上了日程表。按道理说,朱棣在南京夺取政权并即位,陵寝也应该选在南京的附近才是。然而他却于次年上半年派遣礼部尚书远赴北京选址。

 

明成祖这一举动大约有两个原因——

 

首先,朱棣在这时可能已经形成了迁都北京的设想。从历史文献的资料来看,朱棣迁都北京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由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的考虑。

 

从军事方面来说,明朝建立之后,蒙古族的残余势力虽然已经被明军击退到漠北地区,但整体仍具有不可小视的军事实力。且蒙古族残余不时地南下侵扰,严重影响了明朝北部地区的安定。为了有效抵御蒙古族的南侵,都城的位置应该处于中原地区。而南京城却是偏处江左,很难控制西北长城沿线的军事形势。

 

再从政治方面来看。“得罪天地祖宗”的不安心理一直隐隐压迫着朱棣,使他在南京城里待的不怎么舒坦。

 

政治和军事两座大山压在头上,迁都,势在必行。

 

北京算是朱棣的“主场”,这里曾是他做燕王时的封地。而且这里又是辽、金、元三朝的古都,在地理上“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是建都的好地方。如果迁都此处,不仅可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而且都城离边关很近,一旦有什么军事消息,无论是传信、防御还是出击都比较方便。

 

既然决定迁都北京,陵寝自然也要建在北京附近。这不仅便于皇帝对陵寝的管理,还能顺带激励子孙后代为保护祖先而守护江山。

 

青山绿水,风水宝地,又是政治军事要地的附近,在礼部尚书和风水术士选定昌平县黄土山后,朱棣亲临检阅,并封黄土山为天寿山。永乐七年(1409年)陵寝正式动工,永乐十一年正月,陵寝的墓室玄宫建成,次月安葬了朱棣的皇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亲征漠北,病逝榆木川,十二月也安葬在了长陵中。

 

从天寿山诸陵的布列情况看,长陵位于天寿山中峰之前,基本上处于陵区的中央,其他各陵分布在长陵的左右两侧,形成了以长陵为中心、其他各陵左右排列的陵寝体系。研究十三陵长达30年的学者胡汉生认为长陵的风水位置在十三陵中算是最好:“陵寝选址最基本的(标准)背后要有山,称为玄武,前有山称为朱雀,左山青龙,右山白虎,这几个因素都存在,称为四室完美。后山要有起伏如玄武垂头,前山不能死板,要有动态,左侧青龙要蜿蜒,右边白虎要驯服,必须是伏下身体的形态,另外陵前还要有水。”

 

长陵示意图


由长陵向北看,天寿山是一座三峰并立、中峰最高的笔架型山脉,这种山形,人们常称之为"三台山"。由于这种山形主次分明,起落对称,云雾雨丝之中如同世外仙山,因此历来被视为大富大贵的星峰。

 

长陵落脉从主峰之下正中发脉,逶迤而下,力量足,形体大,长达3公里。及至结穴处(旧时堪舆家谓地脉顿停处地形洼突,地气所藏结,称为“结穴”),结成一半球形的山包,高度约三五十米,这个山包正是明朝时风水家刻意寻觅的金星落脉。

 


长陵作为迁都之后修建的首陵,规模最大,其凌恩殿是陵区中最大的建筑,也是明代帝陵中惟一保存至今的陵殿。联想明成祖统治期间明朝的盛景,也大约能理解明成祖在选定此处陵寝时满怀的雄心壮志。


风雨飘摇的末路

 

十三陵中的陵寝大部分是皇帝死后由下一任皇帝下旨修建,少数陵寝如永陵是在皇帝生前就开始动工。十三陵研究胡汉生曾介绍说:“明代陵寝讲究‘法先王’,陵寝建造时不能跟先王有太多区别,连细节上都相差不大。这六座陵寝中,除了永陵规模最大,其他几座在面积上基本相近。”

 

然而这个相近只是表面的形态,背后的故事则大不相同。

 

与朱棣时期明朝的盛景不同,到了明熹宗朱由校时期,由于宠信魏忠贤不理朝政,到他去世的时候,明朝已是风雨飘摇。

 

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死后没有子孙可以继承大统,于是只好传位于五弟信王朱由检,即崇祯帝。十月,崇祯帝开始主持修建德陵,因为当时大明王朝的财政状况已是不忍直视,所以崇祯帝只好东拼西凑地筹钱,然而就算如此也只拿出50万两白银。这个数字听起来挺大,但是对于修建帝王陵寝来说,即使一切从简,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钱虽然不够,但陵寝不能不修,于是工部向崇祯帝建议:先修建地面建筑,剩下的钱财通过大小官员捐俸、向地方加派征收等途径补齐。这话说的委婉,但也差不多是古代版的“众筹”,而且四处“借钱”的目的是为了修一个昏庸皇帝的陵寝,也是十足讽刺。

 

“明代营陵经费,初时取于国库,中叶出现了事例银,时有‘卖官营陵’的讥讽,到了营建德陵,则捐助、加派、无所不用其极。明代营陵费用的三部曲,是明朝经济由盛到衰的一个缩影。”学者胡汉生说。

 

除了银子不够,陵寝要用的石料也不够。当时的魏忠贤已经被崇祯帝扳倒,有人便建议拆掉各地魏忠贤的生祠,以供石料。崇祯帝觉得有损皇家声誉,最终没有采纳这个意见。

 

德陵经过五年的艰难施工,于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竣工。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极派遣武英郡王阿济格、饶余贝勒阿巴泰率领八旗劲旅向明朝进犯,攻入昌平后焚毁了德陵。清兵北撤后,崇祯帝下令重修。

 

明十三陵  德陵

 

胡汉生说,按照清代《帝陵图说》中的记载,德陵的修建质量十分低劣,清朝康熙年间,德陵的祾恩门,檩椽几乎都快要折断,祾恩殿“不崇高,不坚致,湫隘狭小,效献陵而过之”。乾隆五十年(1785年)和五十二年(1787年)清廷曾对德陵进行修缮,但只修葺了中轴线上的明楼、棂星门、三座门、祾恩殿和祾恩门等建筑,其他建筑并未涉及。

 

德陵的祾恩门、祾恩殿因原建筑毁坏较严重,乾隆时期进行重建,从遗存的柱础石分布情况看,重建时都缩小了尺度。1920年2月,乾隆时改建的祾恩门被当地村民烧毁,祾恩殿亦在之后的战乱中被拆毁。2002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德陵残坏的建筑进行修缮,祾恩门则按清代的遗迹进行了复原。

 

明熹宗的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皇帝陵寝,他的继任者,末代皇帝朱由检以自缢煤山为结局,没来得及给自己修建陵寝虽然德陵看起来一片凄风苦雨,但相比崇祯帝来说已经算是足够幸运。

 

崇祯帝本想选择河北遵化的马兰峪作为最后归属,但苦无开工吉时也再无金钱,只好作罢。如同他想力挽狂澜地拯救明朝的梦破碎了一般,他本人最后的归宿也令人叹惋——登基17年后,朱由检拒绝逊位自缢煤山,死时仅有太监王承恩殉葬。两天后,人们才发现这个僵硬的尸体,崇祯帝被抬到东华门示众,十几天后,大顺政权将他与周皇后合葬于昌平田贵妃墓,即如今的十三陵思陵。

 

崇祯帝煤山自缢

 

清代嘉庆帝评价说:“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堕、天启之愚闇。”

 

明成祖亲自选择的风水宝地并没能给明朝逆天改命,崇祯帝下葬后,世间再无大明王朝。

 

如果我们回首数一下明朝在位过的皇帝,会发现从朱元璋(明太祖)到朱由检(崇祯帝),明朝共有16位皇帝。然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明朝皇帝的陵寝,却是“明十三陵”。

 

另外三位皇帝去哪了?

 

文章开头提到过,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前,明朝是定都南京的。因此,朱棣之前的两位皇帝都葬在别处。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后称帝南京,他的陵墓孝陵就建在了南京城外的钟山脚下。孝陵的形制仿照唐宋两代的陵墓修成。陵占地达22.5公里,围墙内亭台楼阁,殿堂巍峨,南朝七十所寺院不在烟雨里而在孝陵禁苑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为了守卫孝陵,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五千到一万多军士日夜保卫。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都曾亲往谒陵,还特设守陵监二员,四十陵户。

 

朱元璋孝陵神道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后,其孙朱允炆被赶下皇位后不知所踪。有传闻说惠帝为了避祸,出家做了僧人,属于明朝的一桩悬案。既然活不见人,当然十三陵中也没有他的陵寝。

 

除了朱棣之前的两位皇帝,另一位没有葬在十三陵的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于是他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复辟,又坐回了皇位。而朱祁钰被害死之后,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因此也没有葬在十三陵中,而是以王礼葬于北京西郊的金山。成化年间宪宗为他恢复了帝号,王坟因此改为帝陵,时称景皇帝陵寝。

 

朱祁钰

 

从明太祖的孝陵,到明成祖定下的长陵,再到借钱修缮的德陵,最后收结于崇祯帝的思陵,明朝由波澜壮阔的盛景到凄风苦雨的末路从十三陵中便可窥得一角。看一眼山环水绕的十三陵,再联想到崇祯帝自缢的树枝,其中风云变幻令人不禁唏嘘。

 

古今十三陵

 

清入关之后,十三陵的命运并不坏。

 

也许因为多尔衮打的是“清除闯贼,替明报仇”的口号,自认是继承明朝正统的原因,也可能是为了安抚汉民,总之清朝从地位不牢固到坐稳江山,一直对明十三陵保护有加。

 

在守护陵寝的人员方面,清廷设司香内使,即守陵太监。这一职位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长陵而下每陵设有四人。同年十一月始,命除定陵不设外,每陵改设为二人。顺治八年(1651年)五月,根据清世祖谕旨,设定陵太监,员额同其他十二陵。顺治十七年(1660年)因停定陵祭祀,故太监亦裁撤。康熙年间,定陵以外十二陵计设太监22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全部裁汰。

 

除了司香内使外,清廷还设陵户来负责看守陵园建筑及近陵树木。这一职位始设于顺治元年八月,每陵设24名,给田22顷。

 

清朝建立以后,明朝时所制定的有关陵寝的各项禁令以及陵寝兆域内不准随便出入的制度等一概被废除。此后,陵区内的果园、陵监因此而衍成为自然村落,陵区外的农户也不断迁居陵区之内,形成新的村落。

 

虽然针对十三陵的禁入令放宽了很多,但陵区内的建筑、坟墓以及周边树木等仍在严密保护之列。除了增设上述职位来具体负责护陵之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皇帝还亲自亲降谕旨责令地方官员勤加稽查,命令守陵人员敬谨防护。顺治十六年(1659年)颁布的保护明十三陵的谕旨又由朝廷镑刻在长陵宫内的龙跃碑上。

 

对待破坏明十三陵的案件,清廷也严加惩处。例如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本县农民王科等七人盗发郑贵妃墓,事发后,被官府斩首弃市。

 

光绪七年(1881年)陵区内的土地除历年准许耕种的部分外,私垦情况又渐严重,有的甚至垦至大红门正道及长陵碑亭石柱根处。为此,户部于光绪八年(1882年)议定:“将私行招垦之地立即封禁。其各陵酌中定界,概以宝城宫墙外三丈为度,伤州明立界石……凡墙外三丈以内垦种之地,无论系延恩侯诚端招垦或系民间旧有,一律封禁……间有侵占明堂正路及大红门正道,并总碑楼石柱根者。并即封禁。……至封禁界内原契照之民地,另觅他地拨补。其延恩侯诚端私租,及民间侵占明堂正路之地,应不准拨补。”

 

此议经大学士李鸿章及直隶总督张树声等核定审改为,“……明代原设保护陵基之群墙,相距宝城、宫墙不过一丈五六尺,现改定三丈,较原数增至一倍,足资保护。”他们还提议,“随时认真察查防护,不准稍有越垦……其界外无碍之地,照旧昕民承种,庶免失所”。


此奏呈上后,光绪皇帝谕令:“著直隶总督、天府尹责成霸昌道督伤昌平州知州,按照户部此次议定界限章程办理。界限以内垦种之地,一律腾出封禁,以资保护。如再有越垦情事,即将该知州严肃参处。”

 

在这种严防死守之下,清朝时的十三陵并没有受到过大的人为破坏,保护还算完好。但毕竟经过时光的淘洗,原貌早已不复得见。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康熙年间:“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虡(sǔn jù,悬挂钟磬鼓的木架)之属犹有存者。”

 

茂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明十三陵成为一处著名古迹。到今天,十三陵更是在“北京必去5处景点”榜上有名。2013年1月,十三陵茂陵、泰陵、康陵、庆陵、永陵和德陵开始有条件开放接待游客参观。

 

清明期间,明十三陵景区会举办明朝皇家祭祀祈福大典,再现万历八年清明节神宗奉两宫太皇太后谒祭长陵的场面。“万历皇帝”将身着青色四团龙圆领窄袖袍,头戴乌纱翼善冠,从长陵祾恩门东门进入,虔诚地带领文武百官完成读祝、上香、跪拜、奠帛等礼仪。

 


陵区之中草木深深,明朝那些事儿,写在史书上,埋在泥土里了。


长按图片,支持国历君


注: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抓取,欢迎转发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