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话蜀汉派系(上) | 异乡人的角力:北方派、荆州派与东州派

2018-04-27 成长 国家人文历史

本文经汉唐阳光授权使用部分书摘内容,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至朋友圈。


三国之蜀汉,在《三国演义》中始终以正面形象出现,比如刘关张兄弟的义薄云天,赵子龙的英勇无畏,以及后期在诸葛亮、姜维带领下蜀汉军民上下一心、矢志不渝北伐,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然而,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蜀汉政权概莫能外。与同时期的魏、吴以及历朝历代一样,蜀汉内部自始至终也充满了明争暗斗、你争我夺、刀光剑影。


蜀汉人物众多,纠葛复杂,受地缘与文化的影响,其中诸多家族只在两三代之间辉煌,较少形成如中原、江东那样的传世望族。将这些人物与家族按照籍贯和渊源来分类,大致能归类为北方派、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这四大派系的合作与争斗,贯穿蜀汉政权的始终,成为诸多大事背后的诱因,是我们观察蜀汉政治的最佳视角。


蜀汉政权形势图


少长河朔,英雄同契


刘备在幽州起兵,在冀州做过县令,在徐州做过州牧。这都是盛产人才的地方,再加上刘备待人宽厚,魅力极高,原本可以聚拢大批优质人才。甚至中原世家大族子弟,如陈群(颍川陈氏)、袁涣(陈郡袁氏)、陈登(下邳陈氏)也曾被刘备提拔或任用。


但自涿郡起家开始,刘备带着他的伙伴们东奔西跑,辗转大半个中国,换过多个靠山。这样颠沛流离的经历就导致刘备集团人才流失特别严重。所以刘备早期的队伍里,能够跟着不掉队的只有那些家族牵绊较少,可以抛家舍业陪他闯荡的寒门兄弟。


新版《三国》中的刘备、关羽和张飞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关羽、张飞、赵云三位猛将。文臣体系中,有简雍、孙乾、糜竺,均为从事中郎。简雍与刘备同乡,最早跟随刘备,孙乾与糜竺都是自在徐州起跟随刘备的。此三人似乎并不擅长韬略计谋,在刘备集团的作用主要是跑腿搞外交。比如,刘备想与袁绍联盟或者想投奔刘表,就派他们去游说一番。


但糜竺对于刘备很重要。糜竺是东海郡朐县人,出身于大商人世家,家仆数以万计,家财数以亿计。不过汉朝重农抑商,商人社会地位较低,甚至常被轻贱为“贾竖”。汉末乱世,打仗需要用钱,地方军阀才不得不讨好富商巨贾。于是糜竺便受到徐州牧陶谦提拔,由商入宦,任别驾从事。陶谦死后,糜竺受其遗命迎刘备入主徐州。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糜竺


刘备接管徐州后没多久,便因为与袁术相攻,被吕布袭取了后方,辗转流落到海西时,已经是狼狈不堪,饥饿难耐。这时候糜竺雪中送炭,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救刘备于危难之际。这还不算,连妹妹都嫁给刘备了。刘备娶糜竺之妹为夫人,这让他尝到了与大族联姻带来的甜头。糜竺家族跟刘备结了亲,当然必须跟着刘备走了,于是尽管曹操曾授予糜竺嬴郡太守,授予其弟糜芳彭城相,试图笼络这个大财主家族,但糜氏兄弟不为所动,仍弃官离乡跟着刘备南走荆州。


北方派人士的种种恩情,刘备当然是不会忘记的。刘备占据益州之后,均给他们加封将军衔:糜竺为安汉将军,班次排位甚至高过军师将军诸葛亮;孙乾为秉忠将军,简雍为昭德将军,地位也仅次于糜竺。


关羽、张飞的待遇自然更不用说了。刘备自封汉中王后,以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等到刘备称帝时,张飞升为车骑将军,同时兼任司隶校尉,负责京畿的军事和监察,位高权重。


关羽后来败亡,固然是因为孙权背盟偷袭,但也与北方派内部的不和有关。当时刘备以关羽为襄阳太守,督荆州军事,同时以糜芳为南郡太守。刘备将荆州最重要的两个地方授予此二人,就是希望他们一前一后,和衷共济。但关羽偏偏与糜芳搞不好关系,因为糜芳供给军资不力就对其大加训斥。糜芳纵然才略平平,但毕竟是刘备的小舅子,而且是关羽北攻樊城时的后方总管。关羽如此不给情面,情商的确堪忧。后来吕蒙夜袭南郡时,糜芳果然叛变,南郡丢失,导致此后蜀汉一连串的政治灾难。


糜芳画像


糜芳叛变后,糜竺向刘备面缚请罪。刘备并不迁罪于他,但糜竺仍抑郁不已,发病而死。


北方派人士到了刘禅时代,凋零殆尽。所余者陈到,封永安督,受李严统领,负责对吴国的防务,卒于任上。再就是赵云,此前长期承担刘备家眷的护卫工作,但因顶撞过刘备,在翊军将军位上滞留八年之久,历经刘备即汉中王和称帝两次大典均未升迁。直到刘禅即位后,旧将零落,才将极少独立带兵的赵云授予镇东将军,推上汉中前线。诸葛亮首次北伐,并未以赵云为主力,而是让他与邓芝作为偏师在箕谷牵制曹真。街亭兵败后,赵云也失利于箕谷,被贬为镇军将军,于次年去世。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的晚年赵云


蜀汉最后的北方派大佬,是刘备在豫州时辟为从事的鲁国人刘琰。刘琰这个人只会夸夸其谈,其实没什么治国理政的真本事,刘备厚待他主要是因为他姓刘,跟自己是本家。这其实挺让人心酸的,曹刘孙三雄之中,唯有刘备是异地创业,他的家乡不在自己的统御之下。中国文化特别讲究地缘宗亲纽带,曹操和孙权皆有兄弟、族人、同乡帮衬,困难了有人拉一把,发达了随时可以荣归故里。但刘备在巴蜀建国,远离故土,毫无乡党亲族,真是要多憋屈有多憋屈。所以这个刘琰,哪怕他再没本事,看在姓刘的份上,又入伙早,刘备也会对他多一分青睐。


到了刘禅一朝,刘琰在班次排序上仅次于李严,在蜀汉群臣中坐第三把交椅,而且官职封到了张飞做过的车骑将军,但并没有参与国政的权力。他的日常工作就是领兵千余名瞎转悠,陪着诸葛亮聊天。凭借资历老,刘琰的个人生活十分奢侈,后来因为跟魏延闹矛盾,被诸葛亮送瘟神一般送回了成都。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刘琰因罪被处死。


至此,自北方幽、冀、徐、豫等州随刘备南来的臣子,已经基本在蜀汉政坛绝迹。到了蜀汉中后期,北方派人士的二代、三代陆续入朝为官,但大多是袭父祖荫,没有出现像魏国之陈泰、钟会,吴国之陆抗、施绩般才名俱佳,可比肩父辈者。


荆楚群士,从之如云


从刘备寄寓荆州开始,刘备集团中出现了荆州派。


荆州是刘备从寄人篱下走向独立自主的福地。荆州与中原水陆通达,来往便利,在汉末,其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远高于同处南方的扬州、益州和交州,亦成为人才的宝库,除了本地的豪门大族,也有不少自中原南来避乱的客居人士。刘备投奔刘表后,被刘表搁置在荆北重镇新野作为藩篱以抵御曹操,在此任上长达七年之久,未被重用。但这七年刘备并没有闲着,依靠自己之前攒下的声望、汉室帝胄的身份以及身处荆州的地利之便,频繁进行社交活动,出入豪门显贵的府邸,走访乡野名士的草庐。他深感北方旧部势单力薄,不足以支撑自己今后的王图霸业,需要荆州人士为其势力大输血。


苦心人天不负。刘备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刘表眼皮子底下挖来了诸葛亮。诸葛亮是襄阳豪门联姻圈的成员,与刘表沾亲带故,但他舍弃既有的荆州之主而追随刘备,自然是因为他看到刘备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当阳之战,刘备险些被团灭,但携民渡江的仁义举动让他在道德上占据了优势,更为此后收复荆州人才打下了基础。曹操赤壁兵败北归,刘备趁势拿下荆州南部,一时间,“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荆州人才就是在这一时期大批进入了刘备阵营,形成蜀汉政权的荆州派。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与庞统


荆州派的领袖是诸葛亮和庞统,两人除了以“卧龙”“凤雏”名号并称于世,亦有姻亲之谊。平定荆南后,两人同时担任军事中郎将,为刘备心腹。两人有所分工:诸葛亮负责稳定后方,偏内政;庞统负责军前献策,偏计谋。二人宛若曹操之荀彧、荀攸。


刘备重用庞统,除了由于庞统足智多谋外,也因看重他的身世背景。一则庞统出自襄阳本土名门世家,招徕荆州士人的能力更强;二则庞统与东吴关系密切。他曾在周瑜为南郡太守时做过其属下功曹,在周瑜死后亲自扶灵柩赴江东;与孙权帐下名士陆绩、顾劭、全琮谈笑风生。重用诸葛亮、庞统等与江东渊源颇深的人,有利于刘备巩固与孙权的联盟。


到了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入蜀,荆州派已经超越北方派,成为刘备集团的主力阵容。这其中包括一部分刘表的旧部,还有不少以家族形式为刘备效力的。比如南郡枝江人霍峻,是拥有家族部曲的南郡豪族。宜城马氏家族,有兄弟五人,其中老四马良最受赞誉。因马良眉中有白毛,故时谚云:“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他与弟弟马谡均被刘备辟为荆州从事。


刘备对荆州人才的挖掘十分彻底,以至于后来孙权完全继承了刘备在荆州的地盘,却已无法占有荆州的人才资源。荆州派人士相比北方派人士而言,能力更为全面,从政、从军经验更为丰富,宗族力量更为强大,而且忠诚度也并不逊色。是故刘备入蜀之初所带的基本都是荆州派,如庞统、黄忠、魏延、刘封、霍峻,北方派的旧将关羽、张飞、赵云则留镇荆州。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庞统在刘备攻打雒城时身中流矢阵亡,年仅三十六岁。刘备十分悲伤,痛哭不已。


庞统死时,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正作为援军溯江而上,平定白帝、江州、江阳等地,打通荆州与益州的通路。看起来,诸葛亮取代庞统担任阵前军师应该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但谁料,半路杀出来个法正,为刘备集团带来了东州派。


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东州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因为汉末没有一个叫东州的地方。东州是一个政治概念。东州士,指的是刘焉、刘璋父子统治益州时,由南阳、三辅等地进入巴蜀的客居人士。因为相对于益州而言,这些外来者都是自东面而来,故得名。


东州人士与东州兵,是刘焉父子镇压巴蜀本土豪强依靠的主要力量。但东州人和益州人之间的恶斗,也同样消磨着刘焉父子的统治权威。他们之中的有识之士就开始萌生了更换主子、迎新主入川主政的想法。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张松


最先将此付诸行动的是蜀郡成都人张松。按理说,益州人士是比较排斥外人当政的,但张松这人比较异类。他自恃有才,希望在英明的主公手下发挥才干。刘璋时期,张松已经担任益州别驾——别驾为州牧之副,可以说是益州人士担任的最高官职了。但张松认为刘璋昏聩无能,一心想为益州找个更好的主子。他原本中意曹操,想借盟好之机把益州卖与曹操。但当时曹操新吞荆州,志得意满,不免轻待于他。张松一气之下,把益州献给了刘备。


由于张松的首倡,刘备以助刘璋抵御张鲁之名入蜀。但不久事机泄露,张松为刘璋所杀。张松虽死,但其后继有人,那就是扶风郿县人法正。


法正画像


法正,字孝直,出身于关中世家大族,其先祖可上溯至战国末期齐襄王田法章。建安初年,三辅大饥荒,法正与同乡孟达一起避难蜀中。在刘璋治下,法正仅担任新都令、军议校尉,既不被重用,又遭到客居蜀地的同乡嘲笑。法正与张松达成了共识。虽然两人各处益州与东州这两大水火不容的派系,但两人一致认为:想要改变他们的未来和巴蜀的未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推翻刘璋,为刘备带路。张松为主要策划者,法正则是具体的实施者。


后来张松被杀,庞统阵亡,诸葛亮又远在巴郡,精明能干的法正把握这个绝佳的时机,立即填补刘备身边谋主的位置。法正承袭了曾祖父的韬略才智,而且拥有在蜀地为官的政治经验与人脉资源,为刘备平定益州可谓竭忠尽智。比如当时益州从事郑度建议刘璋采用坚壁清野的战略,烧掉仓廪,加固壁垒,静待刘备粮尽退军。这话传到刘备那里,让刘备十分忧虑。法正是熟悉刘璋的,他认为以刘璋仁厚的性格必不会采纳。事情发展果然如法正所料。围攻雒城时,法正又亲笔写下劝降书劝说刘璋放弃抵抗,这对于次年刘璋举成都出降也产生了催化的作用。


法正获得刘备信任后,便大力举荐和提拔原刘璋旧部即东州人士进入刘备政权。比如许靖,是当时益州资历最老、声望最大的名儒。他是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早在汉灵帝年间就与其弟许劭创立“月旦评”,每月品评天下人物。当时朝廷选官实行察举制,看重候选人的声望风评,因而许氏兄弟的“月旦评”成为影响士子跻身官场的风向标。一个士子只要得到“月旦评”的赞扬,就能身价倍增、仕途辉煌,因而“月旦评”被时人争相追捧。曹操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是出自许劭的评论。


《大军师司马懿》中出现的月旦评


然而随着汉末乱世的到来,“月旦评”停办,许靖与许劭远离中原以避祸。许靖先后投奔豫州孔伷、扬州陈祎、吴郡许贡、会稽王朗、交趾士燮,转了一大圈,最终落脚益州,在刘璋手下做了蜀郡太守。当刘备围城时,许靖却留下了一个人生污点——试图翻墙出城投降,而且还被刘璋手下人发现了。这可太丢人了,不仅世人看不起,连刘备都瞧不上。可这时,法正劝刘备道:“天下有很多毫无才德但能博得虚名的人,像许靖就是。”他认为对待许靖这种人,不如给他高官厚禄但不给实权,把他当作一个大花瓶,以此表现一种礼贤下士的姿态,收买益州人心。刘备采纳了法正的意见,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此后许靖陆续担任太傅、司徒,品评人才,提拔后辈,清谈不倦,发挥自己的余热。连诸葛亮见他都要敬重地行拜礼。

 

太守是一郡军政主管,也是派系构成的表征。梳理一下刘备平蜀之初益州主要的郡太守名单:


蜀郡太守:法正(扶风人,东州派);

梓潼太守:霍峻(南郡人,荆州派);

广汉太守:习桢(襄阳人,荆州派);

巴郡太守:张裔(蜀郡人,益州派);

巴西太守:张飞(涿郡人,北方派);

巴东太守:辅匡(襄阳人,荆州派);

汶山太守:陈震(南阳人,荆州派);

犍为太守:李严(南阳人,东州派);

江阳太守:刘邕(义阳人,荆州派);

固陵太守:刘琰(鲁国人,北方派);

牂牁太守:向朗(宜城人,荆州派);

朱提太守:邓方(南郡人,荆州派)。


此外,东州派的孟达被调往荆州,担任宜都太守。


可以看到,虽然北方派、荆州派依旧是刘备势力入益州后的主力,但东州派已经开始在刘备集团中占据一席之地,并随着势力的此消彼长,将占据更多话语权。


法正担任蜀郡太守,兼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刘备对他可谓宠信备至。但法正在道德上有硬伤。他掌握了权力以后,就公器私用、睚眦必报,对得罪他的人往往痛下杀手、除之后快。有人告到诸葛亮那里,希望他出面让刘备压一压法正的威风。但诸葛亮显然不愿意出这个头,他说,刘备当年在荆州内忧外患,担惊受怕,现在靠法正治理蜀地,使蜀地安定有序,这么大的功劳,“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对于诸葛亮的表态,我们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诸葛亮认可法正以私废公的行为。但这显然不符合诸葛亮一贯公正清明的做事风格。因此孙盛就直言不讳地批评诸葛亮:“诸葛氏之言,于是乎失政刑矣。”还有一种解读,就是诸葛亮对法正的行为也看不入眼,但无可奈何。


从一个细微的官职变动可以看出当时诸葛亮与法正的关系。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北上与曹操争汉中,法正随行为军师。当时诸葛亮主管后方,自作主张提拔了益州人杨洪,令其暂代法正的蜀郡太守之职。杨洪上任后对于各项事务都打理得有条不紊,很快就转正了。但没过多久,杨洪就被转任益州治中从事,直到刘禅即位后才再度出任蜀郡太守。但史载杨洪并没有犯事受罚,这种不正常的官职变动显然有隐情。陈寿在《三国志·蜀书》中颇多春秋笔法,联系前因后果,我们或可以推理其背后的隐笔:诸葛亮对法正在蜀郡太守任上的行为早就不满,于是趁他出征在外,就换上了有助于缓和矛盾的益州本地人杨洪。而以法正的性格,自然对这种背后插刀的行为十分愤怒,因而在刘备面前告状。刘备偏袒法正,杨洪只能另转他职。


由此可见,作为刘备入蜀后最倚重的左膀右臂,诸葛亮与法正很可能存在矛盾冲突,他们背后正是荆州派与东州派的角力。而在当时,无论是功劳还是在刘备面前的话语权,法正都要高过诸葛亮。在法正谋划下,刘备斩杀夏侯渊,占据汉中,进位汉中王。刘备称王后即大封群臣,法正以首功被擢升为尚书令,兼任护军将军,军权政权一把抓。而诸葛亮在此次封赏中居然不见其名,仍为军师将军,实际上已居于法正之下。


按照这种发展态势,等到刘备称帝,担任丞相的很可能是法正而非诸葛亮。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就在仕途高歌猛进之时,法正却于次年突然去世,年仅四十五岁。荆州派与东州派之争,因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反复之人,何足与书


法正的去世,对两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当然是刘备。谋主再度出缺,让刘备的行为和决策失去匡正,这就直接导致他后来的夷陵大败。诸葛亮虽然与法正有派系之争,但对法正的能力还是认可甚至钦佩的。他在夷陵之战后有一句话总结得很中肯:“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这一句肯定了法正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肯定了法正的话语权。刘备这人脾气很倔,一般人很难改变他的主意。刘备之前在汉中与曹操作战,战况不利,刘备坚持不撤退,谁劝也没有用。法正便冒着矢石冲到刘备前面。刘备赶紧拉法正:“孝直,快躲箭啊!”法正说:“明公都亲当矢石,何况小人我呢!”刘备只好答应一起撤退。刘备东征孙权,诸葛亮、赵云、秦宓等苦心劝谏,毫无作用,诸葛亮才感慨法正话语权之重。


二是肯定了法正的谋略。赤壁之战后曹操曾哀叹,若郭嘉还在,不会使他如此惨败。这多少有点马后炮的意味,因为赤壁之战中曹军遇到疫病盛行这种不可抗力,郭嘉即便计谋超群,能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但夷陵之战不同,刘备驻军水草丰茂之处,连营七百里,连千里之外的曹丕都能看出他犯了兵家之大忌,对于这些问题随军将领和参谋不可能没有注意到,但估计没一个人敢跟已经是皇帝的刘备讲。如果法正在,肯定能够帮刘备避免这些低级错误,也极有可能改变夷陵之战的结果。


法正早逝,诸葛亮该长舒一口气了吧?不,他还需要面对第三个东州派劲敌。


这个人是谁?请点击返回,参看本期第二条文章《大话蜀汉派系(下) | 本土人重返主场:益州派崛起,蜀汉灭亡》。

 

点击封面购买本书

《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

成长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3

汉唐阳光出品


长按图片,支持国历君


注: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抓取,欢迎转发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