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奏折废话太多,皇帝深夜回复到崩溃?等一下,这里面有两个误会

整理|国历君

继五彩缤纷大花瓶引发网友对康熙、雍正两人审美水平的讨论之后,清朝皇帝最近又一次“火”了。


这回,是因为奏折——


我们都知道,皇帝是要批阅奏章的,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有些勤政的皇帝,可能还要熬夜批折子。例如雍正,有记载说他“办事自朝至夜,刻无停息”,天下政务“无分巨细,务期综理详明”,亲笔撰写的朱批谕旨动辄万言。


但是,雍正还有其他皇帝批的这些奏折,都是在“奏”些什么呢?


雍正


下面是网友整理的部分清代皇帝奏折和回复,大家感受下:


莫名热衷芒果的总督




过了一个月...



一惊一乍的提督



“缺心眼儿”的织造


杭州织造:禀告皇上,朱一贵聚众起兵了!

康熙:你说话没头没尾的,看不懂。


其实皇帝这么回复已经很客气,因为这个杭州织造报告的消息,其实是个旧闻,早在之前两个月就有人报告过


闽浙总督:禀告皇上,台湾有奸民聚众起事了!

康熙:这件事有点大,正在写招抚谕旨


按照历史记载,朱一贵当年4月底起事,闽浙总督5月初上报,6月中旬清军登录,6月底局面平息。然而这个杭州织造孙文成却在7月跟皇帝说“台湾有人聚众起兵啦!”


可以想象皇帝的心情……



还是那位织造,日常请安



可能是因为孙文成的请安奏折太多,皇帝看到他的折子已经出现了下意识的反应(大概是打开了“自动回复”功能吧)……




“直播下雨的直隶总督



本来以为终于消停了,没想到第二年又来了……




其实这位直隶总督在还是巡抚的时候就热衷刷屏了,不过那时候刷的是另一件事……


看完以上这些“垃圾”奏折,各位一定会觉得很可笑,在笑的同时可能还会质疑:这种只会用废话“刷屏”的人能力有所欠缺吧?皇帝每天对着这些垃圾奏折,就不觉得烦躁吗?


“蝉”式奏折(图源微博@_辞夏cc)


等一下,别忙着下结论,其实这里面有两个误会——


误会一:官员能力不够


可能有些人看完上文的奏折后,会觉得这些官员大概能力不行,才导致他们的奏折除了闲话家常的废话之外没有什么对正事的描述。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人家做正事的内容没有截取出来罢了——
首先我们来说说送芒果的这位闽浙总督满保。他是康熙后期雍正早期的闽浙地区封疆大吏。满保平定台湾朱一贵起事,通过兴修水利和积极赈济灾荒保障民生,巩固海防建设和整顿营伍,建立起有效的军事防御力量。可以说,满保对于清前期闽浙地方的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满保上任后,由于感念康熙的知遇之恩,常送去一些地方特产(比如什么荔枝啊,茶叶啊,芒果只是其中一种)表达感恩之情。而康熙也会有来有往地赠他书籍、人参、甘露肉等物。所以,这并不是一头热地献殷勤,而是君臣关系好的体现。
接着我们再看看刷屏请安的那位杭州织造孙文成。孙文成是由江宁织造曹寅培养并推荐给康熙的(关于曹寅,研究过一点红楼梦的朋友们都知道,我们这里就不赘述了)。孙文成在康熙年间以及雍正初年作为皇帝的密探,在江南地区探明情况,并以密折的方式向皇帝汇报,在任期间向皇帝上报了213分密折,主要是关于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的海上事务。这样的职务,当然不是什么能力平庸的人可以担任的。
最后我们再来看“直播下雨”的赵弘燮。这位步入仕途后,历任完县知县、唐县知县、天津道(先后两次就任)、直隶巡抚(加总督衔)等职。在唐县任职时,革除了原来的陋规,并把革除事项刻为木榜,向全县士民公示,颇受称道。任职天津道期间,天津西沽大清河上原来没有桥梁,来往行人极为不便,赵弘燮带头捐款,制成巨船,然后将巨船贯以铁索,牢系在两岸,成为一座很有特色的浮桥,过河的人们如履平地。可以说是一位政绩突出的官员了。
所以,折子上面写的话虽然有点像废话。但实际上,他们聪明能干的很呢!

误会二:批奏折浪费时间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几位官员都聪明能干,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废话型奏折呢?皇帝看这些奏折难道不是浪费时间吗?
实际上,这些文字现在看起来虽然很像废话,但奏折作为沟通皇帝和大臣之间重要的媒介,皇帝透过奏折想看清的可不止是事情本身,还有汇报这些事情的那个人。有什么样的君臣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奏折互动,奏折上的文字,以及奏折本身都是大臣想要传达给皇帝的信息。
当君臣关系好的时候,奏折批示会像春风拂面。例如,平定青海的叛乱后,雍正极为兴奋,在给封疆大吏年羹尧奏折的朱批中也是情不自禁地道出心中的满意:“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而君臣关系如果出现了问题,奏折上的朱批就是狂风骤雨了……比如广西巡抚章佳·阿克敦被广东地方官员上章弹劾,指责他指示广东新会县将强盗案件改为盗窃案件,挪用广东海关的额外税银,尤其是指责他指使家人向暹罗来广州的运米船索取“规礼”。雍正皇帝大怒,奏折上的话也是满满的火药味:“今到广西,若仍皮软欺隐,莫想生还北京也!
可见,奏折的一来一往,就算是三言两语闲话家常,其中也暗藏机锋。
更何况,奏折变成这样事无巨细都要奏一下的样子,归根结底还是皇帝自己规定的——

奏折是一种上行文书,是古代统治者赖以决策的信息来源和依据。清初,按照明代通行的做法。这个信息渠道以来的是题本和奏本,更以题本为主。题奏制度刻板单一,以例行之公文为主,虽然也要求公题私奏,但实际上往往公私难分。


另外,题奏的呈递流程也十分繁琐,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


至于奏折,简言之就是直接呈给皇帝的秘密文书。据考证,“奏折”一词最早出现于《大清实录》中,是在顺治十三年。但因为至今并未发现顺治朝的奏折,一般认为这是康熙时期修撰前朝实录时的笔误。


目前一般认为,奏折为康熙皇帝所创。目的有二:一是为了了解地方情况和信息,弥补自己无法周知的不足;二是希望这种信息收集有一定的保密性,即所谓的秘密地奏闻。


康熙回曹寅


到了雍正时期,奏折的“地位”更高了。雍正元年二月十六日,雍正在给科道官员的上谕中说:


朕仰承大统,一切遵守成宪,尤以求言为急。在京满汉大臣,外省督、抚、提、镇,仍令奏折外,尔等科道诸臣原为朝廷耳目之官,凡有所见,自应竭诚人告,绝去避嫌顾忌之私,乃为忠荩。


这里雍正不仅鼓励大家无所顾忌地上书言事,更扩大了奏折书写者的范围,特别给一些品位较低的官员“上奏折”的恩宠。一时间,上奏折者的人数有了很大的增加,仅《朱批谕旨》一书所收录的就有223人,而实际上奏折人的人数则多达1000人以上。


另外,奏折的内容也包括的越来越多。初期不过是各地气候、民风民俗等内容,以帮助皇帝更好的体察民情。后来就发展到对官场舞弊等事的揭露。到了康熙晚年,更是发展到“关系民生者”,“皆可风闻入奏”。雍正时期还建立了官员轮班密奏制度。科道官员必须要有可以奏的东西,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那也要说清为什么别人都有的说,你就没的说,你是不是藏着掖着什么不想说?总之,十分严格。

康熙朱批密折,现藏江宁织造博物馆


奏折作为康熙及之后的皇帝了解民情的手段,一方面确实可能出现废话型奏折。但另一方面,也帮助皇帝事无巨细的了解到了当地的情况,有助于治理。毕竟那时可没有什么网络或飞机,要亲临现场还是很难的。至于那些看着很有趣的,也只是看着很有趣罢了。

综合整理自:


1《皇帝看了要崩溃:清代垃圾奏折集锦》 大叔爱吐槽(ID: dashuaitucao)

2《朕与臣子们的糟糕对话》馆儿君  博物馆丨看展览 (ID:atmuseum)

3《雍正朝奏折制度对督抚权利的影响》郑小悠 明清史研究辑刊

4《奏折制度的演变及其在清代政治中的作用》赵伯军 鲁东大学学报

5《康雍乾时期的奏折制度》傅礼白 文史哲期刊

6《清代奏折制度考源及其他》朱金甫 故宫博物院院刊

7《历史档案》2014年第03期

8《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注:整理采用文章已获得授权,未经原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长按图片,支持国历君


点击进入 “果粒时刻”小程序界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