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Q&A|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古代军队怎么应对敌人夜袭?

冷研作者团队 国家人文历史 2018-09-22

经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ID:LBQYJS)授权转载

有关夜袭的桥段,在许多古典小说和影视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描述。比如说《三国演义》里,官渡之战中曹军的夜袭乌巢,夷陵之战中,陆逊的火烧连营,都是颇为精彩的夜袭战情节。那么在古代战争中,军队究竟该如何防备敌军的夜袭,安然渡过一个平静的夜晚呢?


做好防备夜袭,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在夜间的预警工作。在古代,夜晚的能见度可以说是相当的低,也往往给敌军袭营提供了极大的隐蔽效果。因此好的哨兵就非常重要了。在唐代,一般哨兵的配置“每阵前百步外,各着听子二人,一更一替,以听不虞,仍令探听子勿合眼睡”。但即使如此,军队在夜间扎营时,往往要设置“犬辅”,也就是军犬来辅助哨兵。


同时,还要配备相应的巡队,这些巡队往往是由每个营的主将负责掌管,他们的任务一般是负责检查是否有士兵缺勤,或者逃亡,同时还要负责检点马匹和其他各类物资存放是否安全等等。这些巡队由于基本都是精锐,因此他们时常也要担负防止敌人潜入营中,亦或是在敌军突然发动夜袭时,担当先头阻击部队。


李如松画像


在李如松围攻平壤城期间,占据平壤的日将小西行长就曾两次组织对明军夜袭,但是被李如柏率领的巡队击败。不过想要让军队安然渡过一个夜晚,如何安营扎寨实际上也是大有讲究。唐初名将李靖所写《卫公兵法》中,就详细介绍了李靖的安营扎寨技巧。历史上,李靖曾经率兵进攻东突厥、吐谷浑,在唐军不熟悉的地形以及游牧民环伺的情况下扎营,可以说是对安营扎寨的技巧终极考验。


电影《大明劫》中安札的军营


根据《卫公兵法》描述,如果在平原地区,且有敌环伺的情况下,应该“即作方营”。何为“方营”呢?其实就是一种外观看起来比较方正的营盘。作为主力的中军布置在营地的中央,并逐层散开,比较精锐的先锋和殿后部队的右、左虞候军布置在营帐外围,以此在遇到夜袭的情况下,可以为主营争取到时间恢复秩序,并反击敌军。


方营实际上就是简化版的军堡


那如果是在地势复杂地区该怎么办呢,按照李靖的经验,那便需要“如地狭不得使容一营,中军在中央,六军总营在四畔,象六出花。”唐代的“六军”同样是指唐代的精锐部队,不过他们和左右虞候军的职能不同。在扎营时,他们被安置在军营的四边,按照“六出花”阵的形式进行布阵。不过唐代的六出花阵有大量根据不同地形,不同敌人而产生不同的摆法,这些也基本都可以应用到军营布置上。


古代军营


布置完基本营地,其实并不算完。在古代军营,至少是中国军营布置,每个营帐之间其实都有很大的间隔,在《卫公兵法》中,就明确要求“务取营里宽广,不使街巷窄狭。”这一布置虽然使得营地庞大,更加容易遭到敌人进攻,但同时也便于军队快速反应,士兵有足够的空间聚集、列阵,然后“得相统摄,急缓须有救援。”



同时,除了巡队之外,还有配备专门的守夜人,他们“各领五骑马,于营四面,去营十里外游弈,以备非常。”在哨兵发现敌军接近时,便“如有警急,奔驰报军。”同时受到袭击的军营要击鼓传警,这样一是可以及时传递遇袭方位,同时能警告其他营地加强戒备并派来援军。直到敌袭结束时,击鼓才可以停止。


清代军营遗址


除了军队的大营以外,还要布置相应的“辅营”,也就是主营外的外营。其作用,是在发生夜袭时,可以及时从敌军后方,对敌人发起进攻,也就是《卫公兵法》中所说的“如夜中有贼犯大营,其外铺看贼与大营交战,即从鸣鼓大叫,以击贼后,乘得机便,必当克捷。”在军营本身的布置上,其实本身也是讲究颇多。



除了一般所熟知的军营中必备的瞭望塔、木栅还有拒马之外,如果是要进行长期围城战时建立的营寨,还会挖掘壕沟。这样一方面在进攻时,可以方便士兵躲避城上的箭矢,另一方面还可以阻碍敌军出城夜袭。除了壕沟,如果围城一方兵力充足,而且打算长时间围困,那么还会在军营外建羊马墙。这样将整个军营彻彻底底变成一个小型城池,并以此让敌军没有可趁之机。


羊马墙(右)


总的来说,其实一个防备妥当,且有合格指挥官管理的军营,基本是有能力抵御敌军的夜袭。但最可怕的并不只是夜袭本身,因为当一个将领决定对敌军展开夜袭时,他往往会对被夜袭的对象,进行包括情报收集、收买奸细在内一系列秘密活动。毕竟即使再坚固的防御,终究会有漏洞存在,因此一旦被敌军抓到了这个漏洞,那么需要考验的就不仅仅是将领对于营地的安排了,更多的是将领的应变指挥能力与运气了。


喜欢本文的各位,欢迎转载到朋友圈


点击进入 “果粒时刻”小程序界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