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了解狙击枪“吃鸡”更容易:游戏与电影中的狙击手们究竟和实战差多远?

刘萌 国家人文历史 2018-10-18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本    文    约   6793   字


阅       读       需       要


18 min

提到游戏与电影中的狙击手,我们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名持枪者隐蔽在其他人无法察觉到的地方,比如草丛或城市的断壁残垣中,静静等候着敌人的出现。当目标进入瞄准镜的十字线,他轻轻扣动扳机,长长的枪管喷出致命的火焰,敌人应声倒在血泊之中。于是,狙击手在屏息凝神之间,悄无声息、干净利落地完成了精确杀戮……


的确,现实中的狙击手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都会先隐蔽好自己,再瞄准目标,他们也个个都是百步穿杨、枪法高超的射手,但关于他们的事情只有这些吗?在电影和游戏中频繁出现的狙击手和他们所使用的武器装备和战术与现实又是否相符呢?


《兵临城下》:虚构的对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上,狙击手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绩。表现东线狙击作战的电影中,最为国内观众熟知的就是《兵临城下》,然而,此片对双方狙击战术的描述其实并不准确。


让我们先看看片中对决的双方以及他们所使用的武器:苏军王牌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使用莫辛-纳甘M1891/30式7.62毫米狙击步枪,装备PU式3.5倍瞄准镜;德军王牌狙击手埃尔温·科宁格少校,使用毛瑟Kar98K式7.92毫米步枪,装备ZF42式4倍瞄准镜。其中,毛瑟Kar98K式7.92毫米狙击步枪装备的瞄准镜种类繁多,包括4倍、6倍和8倍瞄准镜。得益于先进的光学瞄准镜与精湛的专业训练,德军狙击手追求的射击距离也更远。相比之下,苏军狙击手更重视600米以内的射击,而德军狙击手更重视800米以外的射击。这一点,片中的刻画大体是准确的。在真实的历史中,王牌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确有其人。他隶属于苏军第248步兵师第1047步兵团第2步兵营,最终军衔为上尉。但是,从历史照片上来看,他的M1891/30步枪装备的是PEM式4倍瞄准镜,而不是电影中的PU式瞄准镜。


电影《兵临城下》剧照,影片中的德军王牌狙击手埃尔温·科宁格正走出掩体。不过科宁格少校为影片虚构,在真实战史中不存在


再来看看电影中双方所使用的狙击战术,单说最后的对决中,苏军政委以自我牺牲的方式,诱使科宁格少校开枪。科宁格少校以为自己击毙的是扎伊采夫,走出隐蔽处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了。扎伊采夫以极其“酷炫”的姿势站在他的面前,一枪将其击毙。这种浪漫的描述当然是不切实际的。在己方没有控制或打扫战场以前,狙击手极少会走出隐蔽处,前去确认击毙的目标。因为你根本不知道附近是否有其他一直保持沉默的敌军狙击手,大摇大摆地走出去,无异于“找死”。通常情况下,狙击手的战绩都是由配发双筒望远镜的观察手,或前往目标倒毙地点的巡逻队来确认的。在科宁格少校暴露目标后,扎伊采夫没有在隐蔽处狙击,而是堂而皇之地进行面对面地射杀,这纯粹是艺术的夸张。另外,为了干掉一个狙击手就出动另一个狙击手没日没夜地蹲守,效率太低,而且很不现实。现实中,更可能采取的策略是动用大炮把狙击手藏身的地方彻底夷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真实历史当中,根本找不到所谓德军狙击学校校长科宁格少校。而且,在德军中,即便是王牌狙击手,军衔能晋升到士官就已经是上限了,只有苏军才会将狙击手晋升至校级军官。现在来看,扎伊采夫击毙的所谓德军王牌狙击手科宁格少校,很可能是苏军宣传部门编造出来的人物。也就是说,电影中两个王牌狙击手对决的战例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拯救大兵瑞恩》:被迫设定“无限弹药”

 

《拯救大兵瑞恩》是国内观众最耳熟能详的战争电影,甚至可以说是使二战狙击手形象深入人心的开先河之作,但这个经典电影中关于狙击手和狙击战术的某些桥段也并不是很真实。


电影中,美军游骑兵狙击手丹尼尔·杰克逊极富个性,作为虔诚的基督徒,他会一边狙杀德军,一边念诵《圣经》进行祈祷。片中,杰克逊装备的是斯普林菲尔德M1903A4式7.62毫米狙击步枪,装备M-73B1式2.2倍瞄准镜。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杰克逊是个左撇子,用左手扣动扳机和拉动枪栓。然而,在影片最高潮的钟楼之战中,他一口气发射了十几发子弹,却从未进行过装弹,这对弹仓只能容纳5发子弹的M1903A4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大部分的栓动步枪都是通过整装的桥夹装弹,而M1903A4却要一发一发地装弹,可能正因为如此,担心拖慢电影节奏,导演给他的步枪设定了无限子弹模式。这部电影中还有个著名桥段,即杰克逊的子弹从德军狙击手的瞄准镜中穿过并将其击毙。出现此类事件的概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有资料称在越战中确实曾经发生过。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军小分队狙击手使用的M-73B1式2.2倍瞄准镜斯普林菲尔德M1903A4式7.62毫米狙击步枪


在影片中,与杰克逊对决的德军狙击手使用的是毛瑟Kar98K式7.92毫米狙击步枪,装备ZF42式4倍瞄准镜。其枪身包裹着粗麻布,不但可以增大摩擦力、使狙击手可以稳定持枪,也能对狙击步枪进行伪装,以免反光而暴露目标——如今在枪身包裹一层布料已经成了影视中狙击手的标配。真实历史中,诺曼底战场德军狙击手的表现要远远优于美军狙击手,曾给盟军部队的快速推进带来很大的麻烦。


《最后一颗子弹》:菜鸟干翻老兵?

 

二战的太平洋战场大都位于热带岛屿,上面布满了茂密的植被,对人员的潜伏和隐蔽非常有利,本应是狙击手作战的理想环境,但表现太平洋战场狙击手的影片却非常少见。好在1995年,澳大利亚拍摄了电影《最后一颗子弹》,集中表现了太平洋战场的狙击作战,但这部电影中的某些细节同样值得商榷。


故事发生在1945年7月的婆罗洲,对阵双方分别是澳大利亚新兵斯坦利·布伦南与经验丰富的日军狙击手山村一郎。布伦南只是普通的步兵,不是狙击手。从阵亡的美军战友身上,他捡到了一把加兰德 M1C式7.62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但实际上,这只会给他的弹药补给带来麻烦,因为澳军配发的7.7毫米步枪弹与其口径不同,不能通用。山村一郎使用的是九九式7.7毫米狙击步枪,既可以装备九九式4倍瞄准镜,也可以装备九七式2.5倍瞄准镜。


太平洋战争中,日军狙击手使用九九式7.7毫米狙击步枪,虽然性能更为先进,但由于射击缺陷使其容易暴露目标


片中更夸张的是布伦南从未接受过专业的狙击训练,却能与经验丰富的日军狙击手反复周旋。在从未使用过M1步枪的情形下,却能顺利地调整瞄准镜参数。对一位新兵来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实际上,真实历史中的澳军狙击手,总体表现要优于日军狙击手,他们一般装备李-恩菲尔德Mk 3 SMLE式7.7毫米狙击步枪,配有P1918式3倍瞄准镜。尽管不是半自动步枪,但这种步枪枪栓拉动的速度很快,射速远高于其他栓动步枪。虽然澳军狙击手接受的专业狙击训练有限,但多为猎人出身,枪法非常好。


配有P1918式3倍瞄准镜的英制李-恩菲尔德MK3 SMLE式7.7毫米狙击步枪,在澳大利亚影片《最后一颗子弹》中,澳军狙击手即使用此枪


《双狙人》:M40A1和SVD狙击步枪的对决

 

1993年拍摄的电影《双狙人》首创老狙击手加新观察手的搭档模式,而且平心而论,这部电影比上述三部二战电影都要更真实地表现了狙击手的生活和狙击作战的情景。原则上,一个现代狙击小组应该为三个人,其中一人为狙击手,另一人为观察手,还有第三人得作为狙击手击杀纪录的见证人兼狙击阵地的警戒人员。不过受地形因素和兵力不足的限制,往往三人小组的编制很难实现,因而由狙击手与观察手组成的两人小组更为常见。两人狙击小组将职责改为由狙击手负责对目标的瞄准和射击,而观察手负责对环境的观察和警卫,并作为狙击手击杀纪录的见证人。


片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种狙击步枪的对决。主人公托马斯·贝克特是一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老兵,使用一把M40A1狙击步枪,即片中绿色的那把。这种狙击步枪是由美国海军陆战队位于弗吉尼亚州匡提科(Quantico)的兵工厂制造的。其设计紧凑,而且非常精确,采用雷明顿M700射击比赛用枪的设计,即旋转后拉式枪机、由凯夫拉、石墨纤维和环氧树脂制造的枪托重量轻而且结构坚固,其枪托底板还可以调节长度。M40A1狙击步枪发射M118特种比赛用弹头,最大有效射程为800米。不过海军陆战队员称其最大有效射程为1000码(约915米)。M40A1狙击步枪的瞄准镜通常为10x42的Leupold M3超级瞄准镜。有人用海军陆战队的M40A1狙击步枪与美国陆军使用的M24WS做过对比试验,发现两者的精确度相差无几。美国人认为M40A1是现代狙击步枪的鼻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是美国所有军种中最注重轻武器发展的,他们感到需要为专业狙击手配备一种专业的狙击步枪,于是早在1966年就接收了700支雷明顿700/M40进行测试,其中550支安装了雷德菲尔德(Redfield)公司生产的3-9倍变倍瞄准镜。


电影《双狙人》剧照,海军陆战队老兵托马斯·贝克特正用经典的持枪姿势瞄准射击


片中的敌方狙击手使用的是苏联生产的SVD狙击步枪(也是美国电影中常见的反派武器),即有红色护木的那把。苏联军队在1963年选中了由德拉贡诺夫设计的狙击步枪以代替当时已经老旧的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其英文名即为SVD。通过改进后,这种步枪于1967年正式开始列装部队。除了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之外,埃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军队也都生产和装备了SVD。中国仿制的SVD即为1979年定型的79式狙击步枪及改进型——85式狙击步枪。实际上,SVD可被视为一种AK47突击步枪的放大版本,但发射机构更为简单。由于SVD发射的7.62x54毫米子弹是突缘弹,而且威力比AK47使用的7.62x39毫米子弹威力大得多,因此枪机机头需要重新设计,并进行强化以承受高压。不过,由于SVD只能单发射击,因此结构比较简单,主要零件仅由击锤、单发杠杆以及靠机框控制的保险阻铁,还有单独的击锤簧和扳机簧组成。


综上所述,M40A1和SVD狙击步枪各有各的长处,例如,M40A1的重量更轻、更精确;而SVD相对构造简单,造价低廉且易于维护。所以这两款狙击步枪在战场上直接对决的话,究竟鹿死谁手还要看狙击手的本事如何了。


《生死狙击》:令人眼花缭乱的“狙击盛宴”

 

2007年上映的电影《生死狙击》可谓是一部“燃爆”的电影。尽管影片中不乏对狙击手神乎其技的夸张描述,但其中的武器和战术大体上还是靠谱的。


《生死狙击》剧照,良好伪装下的狙击手斯瓦格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场狙击大战。在尘土飞扬的埃塞俄比亚,主人公鲍勃·李·斯瓦格和他的观察手对敌人的武装车队展开伏击。此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斯瓦格开头使用一把M40A3狙击步枪射杀敌军武装人员,被直升机发现后,观察手使用了一把加挂M203榴弹发射器和M2内红点瞄具的SOPMOD M4A1突击步枪。


M203是美军70年代定型的榴弹发射器,通常安装在M16或M4步枪的枪管下,可以发射高爆弹、烟雾弹、照明弹、CS毒气弹等;M2内红点瞄具是瑞典艾姆波音特公司生产的Comp M系列快速瞄准镜,无放大倍数。后来,斯瓦格为了打直升机,又掏了著名的巴雷特M82A3.50口径反器材狙击步枪。巴雷特M82系列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大口径狙击步枪之一,A3是在A1的基础上的改进型陆战队型号,陆军型号为M82A1M。


影片的这个段落简直像做武器演示一样,令人目不暇接。有读者可能会问,有必要携带这么多武器吗?实际上,这种配备有一定合理性。现实中,狙击手的主要装备包括手枪、栓动或半自动狙击步枪、弹药和伪装器材;而观察手的主要设备包括手枪、全自动或半自动步枪,伪装和观测器材。另外,再说一下主角用巴雷特步枪击落直升机的情节,这在现实当中其实很难实现,因为直升机根本不用飞那么低让狙击手反杀,完全可以在远距离用机炮解决战斗。巴雷特反器材狙击步枪的特点是威力大,具有一定穿甲能力,并不以精确度见长,直接打中直升机旋翼桨轴的概率微乎其微。而且直升机的几个脆弱部位:比如旋翼桨轴、旋翼、座舱、油箱、发动机和液压系统都是经过特殊加强或者有双备份的。以俄制米-17运输直升机为例,它的旋翼桨轴可以承受20发7.62毫米子弹或者3-5发12.7毫米子弹的打击。专门的武装直升机就更不用说了。


著名的巴雷特M82A3.50口径反器材狙击步枪,其特点是威力大,具有一定穿甲能力,但精度有限


在斯瓦格家中以及在暗杀现场出现的CheytacIntervention M200.408口径远距离狙击步枪,属于Chey Tac LRRS(远射程步枪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由M200狙击步枪、CheyTac 特制精密弹药、弹道计算机和CheyTac 弹道软件组成。其中,弹道计算机通过传感器和内部弹道数据库为远距离射击提供所有必要的数据,其最大射程可达2200米。M200狙击步枪采用手动旋转后拉枪机,该枪配备的瞄准镜是由Ningtforce生产的NXS5.5-22倍瞄准镜,此枪保持着2321码的现今世界最远射击命中纪录。可惜的是,片中这把先进的远距离狙击步枪只在片头开过一枪——击中了一个易拉罐。另外,反面角色还曾使用TR250D遥控武器站来操作这种步枪。


逃亡中的斯瓦格分别使用了Merlin 5.6毫米小口径步枪和雷明顿M700P狙击步枪。其中,前者使用的5.6毫米小口径步枪弹在美国被称为“点22LR步枪长弹”,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民用枪弹,是各种50米运动步枪射击项目最常用的比赛、训练用弹药,也是国外童子军组织、中学射击队等开展青少年射击活动所广泛使用的弹种(因此斯瓦格把这种步枪称为“小朋友”)。它采用裸露的铅制弹头、边缘发火的带底缘黄铜药筒,结构极其简单,价格也非常便宜。为减小枪声,斯瓦格使用了一种简易消声器。他以塑料瓶为载体,在内部填充了白色的絮状物。考虑到斯瓦格使用步枪的口径较小,这种简易消声装置还是有效果的,至少能缓冲枪口的气流,但是这样的简易装备只开几枪就没用了,因为填充物会因为烧灼变形而失效。


M700P是M700系列的警用型号,采用加厚的浮动枪管进一步改善了精度。因为全枪重量增加,后坐力也小了一些。在影片最高潮的雪地狙击大战中,3名反派狙击手使用的M700P都是发射7.62毫米NATO弹的普通型,配合10倍瞄准镜和两角架。斯瓦格使用的M700P则是发射7.62x67温彻斯特大威力枪弹的型号。这种弹药装药量和威力甚至比俄制7.62x53R机枪弹都要强,初速达每秒902米,而且弹道非常平直,有效射程为1000米,比普通M700P射程超出了整整200米。


游戏中的狙击:无视影响因素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现实中的远距离狙击都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除了射手本身的射击技巧这个主观因素外,还有大量的客观因素会影响子弹的飞行轨迹,进而影响射击精度。首先,最显而易见的是地球的重力,会将弹头逐渐向地面拉,因此弹头形成的弹道是抛物线而非直线。其次是风速和风力的共同作用,合称为“风偏”。“风偏”会在很大程度影响弹头飞行的稳定性。另外,空气密度、湿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弹头飞行轨迹。地球自转和地球磁场对超远距离狙击时的弹头飞行也会产生微弱的影响。而且弹头本身自转,这个自转会令弹头飞行到一定距离时,弹道发生略微偏移。狙击步枪本身的质量和性能也会影响弹道。发射药的温度变化会影响其燃烧率,进而影响弹头初速,同样会影响弹道稳定性。弹头本身的质量也会影响射击精度。


因此,电脑游戏中的狙击都极大简化了狙击步枪射击的难度,仅仅作为一种娱乐而已。以《战地4》为例,尽管这个游戏做出了弹药初速和弹头重量不同所带来的细节差异。然而,在现实中,不论使用游戏中哪款狙击步枪,在打100-300米目标的时候,还勉强可以做到弹道平直,但只要过了300米,步枪的弹头都会发生急剧下坠,尤其是那些短程狙击步枪,如果你不去调节瞄准镜的位置或者根据射击距离调整密位,就很难击中目标,更别说像游戏那样一枪爆头了。


电子游戏狙击精英 中的场景。这款游戏中,厂商模拟出弹药初速和弹头重量的细节差异,但对实战中远距离狙击的效果展现仍然不足


相比之下,《狙击精英》系列游戏更加符合现实一些。调到高难度下,这款游戏中的狙击步枪不再是指哪打哪,而是需要你自己根据风偏计量表和与目标间的距离计算弹着点。但即便是这样,这款游戏仍然简化了不少东西,比如地球磁场和子弹自转等。


市面上的绝大部分射击类游戏都将真实条件下狙击的难度缩小到了极致,比如CS、《穿越火线》和《绝地求生》(俗称“吃鸡” )等等,这类游戏只靠十字准星瞄准、无视射击距离,简化了包括测距、调节密位、计算弹道等繁琐但又必要的步骤。


总之,由于公众对于狙击手那种一击必杀能力的崇拜与向往,狙击手们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将活跃在银幕和虚拟世界中,继续演绎着他们神话般的传奇。


喜欢本文的各位,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进入 “果粒时刻”小程序界面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